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好官人 >

第12章

大宋好官人-第12章

小说: 大宋好官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正书又怎么会不知道冬天无法种菜的事情?只是,现在没办法种,后世有办法啊!大棚蔬菜,可以无视季节种菜。虽然这个年代没办法弄到塑料薄膜,但是还是有办法的做到的,比如烧制玻璃,建起大棚。但是,这个办法也还是太遥远了点。

    但是,拥有“种田术”的张正书,一下就想到了替代的办法:拿茅草来代替玻璃,还是可行的。之所以可行,是因为汴梁城冬天的农户,基本都是没事干的。这时候雇人在有阳光的冬日掀开茅草,让蔬菜吸收阳光是可行的。没有光照的时候,再覆盖茅草在大棚之上。保持温度呢,就用石炭,也就煤了。

    反正物以稀为贵,如果真的种出了“反季节”蔬菜,张正书还怕亏本吗?

第22章 群情激愤() 
只是这话现在还不方便跟管家张通说,张正书不知道宋朝人能不能接受这么新鲜的事物。

    “通叔说得在理!”

    张正书随意恭维了一句,看似客气,其实就是随口一说罢了。但管家张通也不在意,这已经算是张小官人最客气的语气了——相对于以前来说。

    “小官人怕是不知道,京兆府处,冬日也是能种蔬菜的,人称‘宝园’。”管家张通神秘兮兮地说道,“我也是道听途说罢了,但汉时,确实有一处‘太官园’可冬日种菜。有诗曰:‘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大抵是利用地热,催生菜蔬罢了。”

    听了这话,张正书有点震惊,难道古人这么厉害了?

    但是,张正书打开系统,查看了一下“种田术”之后,就立即明白了。原来,古人还是很聪明的,早在秦朝时,中国人就发现了这个规律。据《诏定古文尚书序》里记载,秦始皇遣人冬天秘密种瓜在骊山中的温暖处,等结瓜了之后,就让一些腐儒来说道说道。这些腐儒一看,哇,冬天结瓜啊,多稀罕的事,一定是祥瑞……结果呢,知道这事始末的秦始皇一看就知道了,这些腐儒除了叽呱乱叫,跪舔奉迎之外,基本没什么卵用。于是呢,大手一挥,坑杀了。

    至于管家张通说的“太官园”冬日种菜一事,《汉书》里就明确记载了,当时皇家蔬菜特供基地“太官园”种植反季节蔬菜,太官园种冬天生长的葱、韭、菜、茹,用屋子覆盖,昼夜生火保温,等温气笼罩后蔬菜就能生长了。温室是通过火道来增加温度的,不会产生明火,也有挖掘窖坑利用地温来催芽育苗的。为皇家生产、供应反季节蔬菜,在东、西两汉时期都没停止过。

    古人早就懂得利用天然热源来冬日生产果蔬,唐朝为皇家种植反季节果蔬的“内园”,就是通过引进温泉热水,人工制造出一个适合蔬菜生长的温度。

    “汴梁城中,是否有‘黄卷’?”这“黄卷”就是黄豆芽,这时候,豆芽已经是汴梁城百姓餐桌上的常菜了。

    张正书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这反季节蔬菜的市场太大了,别说宋朝了,就连唐朝都有人抢着做。

    “‘黄卷’是有,不止‘黄卷’,街市尽卖撒佛花、韭黄、生菜、兰芽、勃荷、胡桃、泽州饧……虽不如春夏秋之果蔬,但也能稍解口舌之欲了。”管家张通笑道。

    张正书皱眉问道:“价钱几何?”

    “一斤百钱以上,生菜最贵,一斤三百文;‘黄卷’便宜,一斤约摸十文……”张通想了想,然后说道。

    张正书明白了,虽然宋朝已经有了反季节蔬菜,但由于技术不过关,生产的成本太高,菜价高居不下。看看价钱就知道了,一斤菜要一百文钱以上,这根本不是普通人消费得起的。除了黄豆芽以外,普通百姓只能提前买好菜来窖藏,吃一冬了。

    “这么看来,还是有赚头的嘛,虽然不是独家生意了,但终归还是能在冬天找个生财之道。”

    张正书知道,如果用钱去填“种田术”,要是钱少还好说,但不赚钱的事,终归是不会长久的。再说了,现在冬小麦还没任何苗头,若是白白错过了一个冬季,那经验值损失就大发了。一想到二十九年之后的靖康耻,张正书突然觉得,北宋这个朝代还不错,是不是应该帮它一把,让它越过这个历史的大坑,继续往前走呢?

    很多人认为北宋黑暗,但其实,哪一个朝代没有黑暗?

    有光就有黑暗,这是必然存在的。

    也许是这个身体对北宋的依恋吧,张正书觉得自己的肩上似乎有了那么点责任。

    “既然已经穿越了,回不去了,那就在北宋弄出点事情来吧!”

    就在这时候,管家张通突然说道:“小官人,我们到了!”

    “嗯?”

    这时候,张正书掀开马车车窗上的帘子,往外看去。

    好一幅田园风光!

    这块田地,足有千亩之多,小麦和水稻都有种植。佃户在期间,忙忙碌碌,还有几头耕牛,在田垄间悠闲地吃着草。阡陌交通,往来繁忙。已经显黄的麦穗和稻穗,有点金灿灿的感觉了。可以想象得到,若是全部成熟之后,这片田地会是怎么样的一种景象。那绝对是金黄色的海浪,随风起伏!

    “多久没看到这样的田园风光了?”

    张正书有点感慨,前一世,他在大都市里,庸庸碌碌过了一生,基本算是毫无建树。便是这田园风光,也难以见到一次。如今见到熟悉的稻田,他居然有种亲切感。

    就在这时候,系统那个合成的声音再次响了起来:“完成隐藏任务,拥有自己的田地,经验值+100。”

    “嗯?这都能加经验值?”

    张正书有点意外,要是他拥有五千顷田地,岂不是能把“种田术”升级满了?

    这个念头刚刚升起,系统的合成声音继续传来:“隐藏任务是拥有自己的田地,不管田地多大,经验值都是固定的。”

    “额,好吧,看来我还是天真了些……”

    张正书无奈地摇了摇头,这时候,一些佃客似乎看到了他们,连忙上前,恭敬地施礼问候:“见过张管家!”

    “这是张小官人!”

    管家张通代为介绍道,“官人已经把这里的千亩田地,全然划给小官人打理了,以后你们要听从小官人的吩咐。佃租减一成二,你们须得用心听命,可知?”

    这些佃客不喜反忧,有些城府浅的佃客,直接闹哄起来了:“小官人乃是贵人,如何懂种田?若是地里无产出,我等岂不是要喝西北风?不成不成,我等不干!”

    “是啊是啊,田地乃我等衣食父母,便是交二成二佃租,也能有口饭吃。若是颗粒无收,我一家大小七口人,岂不是要去乞食?”

    “没错,没错!我等种田为生,若是地里无所出,这不是让我等去死么?要我们种麦,种粟也就罢了,如今还想我等怎样?不干,坚决不干!”

    有人带头之后,这些佃客立即围了上来,气势汹汹地说道:“我等坚决不干!”

    ……

第23章 重赏之下() 
佃客的反应很是激烈,甚至已经有人拿着耘爪(一种除草的农具,类似耙子),气势汹汹地围了上来。群情激奋之下,管家张通都有点慌了。要知道,不管是地主还是商贾,都不敢压迫这些农夫太甚的。中国的农夫,可不是什么善男信女,平日里有口饭吃还成,但如果吃不上饭了,你看他们会不会揭竿而起?

    夏朝的时候,夏桀以天上的太阳自居,认为自己惠泽天下,面对他的暴政,老百姓这样诅咒道:“时日曷丧,吾及汝偕亡”——即使你是天上的太阳,我们宁愿与你同归于尽!更别说陈胜吴广的揭竿而起了,直接推翻了暴秦。中国的农民岂是好惹的?更何况现在众怒难犯啊!

    况且,这些佃客也不怕张家不佃田了,因为他们是签了契约的。宋朝律法,最看重契约。有了契约,若是不执行的话,张家要赔十几倍的钱。有了这笔钱,这些佃客就又能成自耕农了。所以,别说中国农民朴实了,他们也是有自己小算盘的。这叫什么,叫农民式的狡猾!

    当然了,也有一些安分守己的佃客,不声不语,但他们也是忧心忡忡地看着张正书,毕竟张正书才是能决定他们命运的人。

    张正书对这种情况早有预料,胸有成竹的,不疾不徐地说道:“诸位,诸位,稍安勿躁。我,张正书对天发誓,若你们听从我的吩咐,保管你们能月入两贯钱!”

    这句话,无疑是往大海里丢了颗深水炸弹,把这些佃客都炸得晕乎乎的。

    月入两贯钱,是什么概念?

    要知道,现在汴梁城的米价是斗米一百二三十文,十斗一石,也就是说一石米的价格是一千二百文钱到一千三百文钱之间。而小麦价格高一点,大概在一石麦子一千八百文钱。这时候的一贯钱,大概是七百七十文左右,也就是说一石米是两贯钱不到这样子。但是,汴梁城附近种田,小麦亩产一石至两石左右,水稻亩产两石到三石。这时候,一户人佃田三四十亩地,已经忙不过来了。所以,以四十亩田地计算,种小麦收入大概是八十石小麦,种水稻大概能收入一百二十石稻米。但是,因为这些佃客是佃租田地的,要交佃租。再加上这些佃客没有耕牛,所以大概是三七分成。

    地主家把税赋交了,又提供了田地,占七成。佃客只能收三成。也就是说,八十石小麦,佃客只能得到二十四石左右;一百二十石稻米,佃客也只能拿三十六石左右。折合成制钱,也就是种小麦能得二十八贯钱;种稻米能得到二十九贯钱,相差无几。但这个是最理想的状态,佃客家里还要吃这些粮食啊,能拿出一半出去卖,都很不错了。所以呢,又对折一半,大概年入十四贯钱。但个人卖米,能卖多少?只能卖给米行,价格又低了一些。这么算的话,能有十二贯钱都不错了。

    看似不少,但注意,这是辛苦一整年才能得到的钱。

    张正书大约换算了一下,这时候的一文钱,大概是相当于后世两块钱的购买力。十二贯钱,也就是相当于后世的一万八千多块钱那样子。看似不少,但辛苦一年才一万八千多块钱,实在是不多。但这也是一户佃农最高的收入了,遇到灾年,荒年,这个收入还要大打折扣。

    如今,张正书开出一个月两贯钱的收入,一年岂不是二十四贯钱了?

    说不得,已经很多人开始动心了。

    “小官人,此话当真?”

    不得不说,农民还是好忽悠的,张正书随便抛出点诱惑来,他们就已经开始上钩了。

    倒是管家张通在一旁,更加忧心忡忡地看着张正书,心疼啊,这个败家子,居然开出这么高的价钱!在他看来,不就是泥腿子吗,随便张榜招募,都能招来不少。要知道,现在北宋的实际情况是田地少,而佃客多,只要张榜招人,不怕没人来的。

    “这钱是我付给你们的,但你们种的东西,归我所有。而且,并不会耽搁你们种的这茬麦和稻,等你们收割完毕后,我才开始征用你们和这些田地。”张正书淡淡地说道。

    张正书知道,只有下重金奖赏,才能让这些佃客提高积极性。所以区区两贯钱算什么,这些佃客加起来,也不过是三十几个人,对于财大气粗的“大桶张家”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罢了。

    只是,听到这个消息的佃客,已经差点乐疯了:“小官人,种何物,你与我说,我别的不会,种田可是一把好手!”

    “小官人,不是我自夸,这汴梁城外谁人不知,我范大郎八岁种田,种麦种稻种粟种黍种豆,哪样不精?”

    “小官人,选我,我任劳任怨,绝无二话!”

    ……

    佃客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至于张小官人种什么,这重要吗?有钱就行,管他种什么!

    然而,张正书的算盘打得可精了:“都别争,听我说完……”

    这些佃客一下子就安静了下来,这千亩田地,是三十多户佃客所佃租的,此间劳作的,也不到四十人。张正书环视了一番众人,才缓缓地说道:“若是要拿我这钱,这田地就归我说了算。我说种什么,就种什么,你们可应承?”

    “啊,不能种稻、种麦了?”

    有的佃客觉得好像不太值得了,为了多几贯钱,却没了粮食,这好像有些划不来。

    “小麦水稻还是会种的,但不是现在。”张正书淡淡地说道,“而且,我不仅要青壮,便是各位家中娘子,尚能耕种之老者,能帮工之孩童,都可以来我这上工。工钱方面,我会酌情给的。”

    “哇!!!!!”

    这些佃客再一次震惊了,这岂不是全家上阵都行了?

    “小官人,甚么时候开始?我家贱内,也是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