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好官人 >

第118章

大宋好官人-第118章

小说: 大宋好官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侍卫就敢出皇宫,这也就算了。还每次都去同一个地方,这要是被人捉住了路子,在半路用弓弩伏击你,你就算是有九条命都不够死的!”

    虽然宋朝严禁私人拥有甲胄、弓弩,甚至连制作弓弩的牛筋、胶等物资都是违禁品,但是说真的,弓弩这东西只要动手能力强一点,随随便便都能做得出来。毕竟大宋再厉害,也无法完全禁止外国商人走私这些战略物资进来。运到汴梁城周遭再组合,暗中制造弓弩带入不设防的汴梁城,简直是轻而易举的事。然后混入高楼处的樊楼,张弓射击,以有心算无心,即便赵煦武功盖世都无法躲得开。

    “赵家人的脑回路真的是清奇无比……”

    张正书狠狠吐槽了一番,发泄心中的闷气。

    真没办法啊,对方不是皇城司就是御前带刀侍卫,面对如此强权,他连一点反抗的机会都没。

    “这权力还真的是好东西,要是做了官之后,那些皇城司就不敢这么对待我了……”

    张正书无奈地被挟持着,上了樊楼的三楼。

    那两个人推开一个酒阁子的门,再把张正书一推,丢了进去后,冷冷地说道:“在此候着罢!”

    “喂,你们什么态度啊?”

    张正书也燃起了火气,这什么人啊,有个官身了不起啊?嗯,确实是了不起,对他这种商贾之辈,捏圆搓扁那是日常操作。而且,还让人有气无处可以撒。毕竟对方是官啊,你一介屁民,还敢和官斗?

    然而,张正书却想不到,这两人之所以态度这么恶劣,完全是因为他自己作。

    没有联合皇城司就亲自写信给赵煦,大胆地猜测了西夏国内的情况,这让王庆在赵煦面前丢了脸面,回来之后,狠狠地训了一通底下的人,差点没指着鼻子骂他们是猪了。被顶头上司这么骂,这些皇城司的亲事官有好脸色才怪。所以,面对张正书这个“始作俑者”,当然是态度恶劣了。要不是张正书有皇城司的令牌在身,更兼具圣眷,说不定皇城司就给他下绊子了。

    反正嘛,解决不了问题,那么久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张正书是撞到枪口上了,而且算是自作自受,喊冤也没地方伸冤。

    愤愤地坐下来,张正书还发现这酒阁子里什么东西都没,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正想打开门,却发现外面扣死了。

    “我要喝酒!‘眉寿’、‘和旨’都给我端上来!再来一道旋煎羊、三脆羹、二色腰子、鸡蕈、馉饳、石首鱼、糊燠鲇鱼、三鲜笋炒鹌子、烙润鸠子!”张正书是发了狠,怎么都要讹诈他们一回,吃一顿大户,不然他的心里都不平衡。

    “好生待着吧!”

    外间的人答道,但张正书等了好久,却始终不见有酒菜端上来。张正书也是郁闷,心道:“难道被识破了?”

    这个念头一动,张正书就听闻外间一阵骚动,似乎发生了什么了不得的事情一样。

第239章 辽国来使() 
张正书趴在门后,竖起耳朵听着外间的动静。

    “嗯?难不成是赵煦来了?”

    张正书喃喃地说道,却听得外面有人咳嗽了起来。“明白了,一直在门外守着啊……”张正书心道,“哼,跟我斗,小样……”

    吹着口哨,张正书得意地走到窗前,才发现骚动源自窗外的大街上。

    “发生了什么事?”

    张正书也觉得很奇怪,怎么好端端的大街上突然会有骚动啊,要知道汴梁城虽然不设防,但是治安还算是不错的。“难道是赵煦在来的路上,被百姓发现了?”这么一想,张正书还真的觉得有可能,这个中二病的皇帝,中二期特别长,做出什么事来都很正常。

    赵煦这个中二病皇帝,比起文青皇帝赵佶来,二的程度也是不遑多让的。特别体现在他的逆反心理上,如果高太后、司马光等人不是强制用权力来禁锢他的想法,恐怕赵煦泰半会依着高太后的路线走。可惜,事与愿违的是,赵煦的叛逆期太长,所以高太后和司马光的努力几乎是无用功——也幸亏赵煦的叛逆期这么长,不然大宋就真的被司马光和一个没眼光的妇人毁了。

    “到底是怎么回事?”

    张正书冷眼看了好久,才发现宋人在说的是——辽国来使?

    这时候宋朝和辽国的关系处于一个很微妙的时期,辽国称宋朝为“南朝”,宋朝叫辽国为“北朝”,虽然是表面是兄弟邦国,但是中间摩擦不断,互相打草谷的事时有发生。在两国边境上,人命如草芥的事是再正常不过了。

    当然,也是有例外的。在宋辽两国规定的榷场周边,就是一个相对安全的区域。辽国这会不想找宋朝麻烦,宋朝这会也只想欺负欺负西夏,所以都约束士卒,没事不要出城干架,所以边境总体来说还算平静。

    每年辽国出使大宋,所为不过两件事。一件是宋朝皇帝寿辰,一件就是当年岁币了。当然,遇到其他事情,还会立即派出使者过来。而宋辽澶渊之盟的影响,一直到元符年间都还持续着。不仅辽国会派出使者到大宋,大宋也会派出使者到辽国去。每年双方都要互相派出拜年的使者,叫“贺正旦使”。互相派出祝贺寿辰的使者,叫“贺生辰使”。一方有大事,如皇帝驾崩、新君登位,要遣使报信,对方则回派使者,这些使者叫“告哀使”、“祭奠使”、“吊慰使”、“贺册礼使”、“贺登宝位使”、“回谢使”等等。如遇双方发生争端,或有事商议,则随时派出使者谈判解决。

    从这个角度讲,宋辽两国是正常的邦交国。但是,互相之间的摩擦也是不少的。奈何宋朝武力低下,一直被辽国欺负。好在即便赔款,宋人也能从榷场处赚回来。这大概也是宋人沾沾自喜的原因吧,你再厉害又怎么样,还不是要被我把钱赚回来?甚至于辽国的税收,大部分都是进入了宋朝的腰包里。

    知道内情的张正书却始终高兴不起来,没有武力的国家却拥有大量财富,这就是原罪。怪不得西夏一心想要掠劫宋朝,辽国也来讹诈宋朝,哪怕是女真人也对中原垂涎欲滴。群狼环伺之中,宋人还在自欺欺人,实在是愚蠢得够可以。

    “人家来耀武扬威了,宋人还夹道相迎,真尼玛讽刺……”

    张正书忍不住骂了一句,“没血性,没骨气的东西!”

    恰在此时,酒阁子的门打开了。

    人未到,赵煦的声音先到了:“少见啊,张小官人居然有这么愤慨的时候?”

    张正书看着这个大宋的皇帝,更是怒其不争。

    “人家都到你地盘上来撒野了,你还在这个跟我打趣,怪不得整个大宋一点血性都没,从上到下都是这个模样!”张正书这句气冲冲的话一出,让赵煦都懵了。他不过是调侃了一句,怎么张小官人就冲着他发火了?

    要知道,赵煦从小到大,就只吃过高太后和大臣的闷气,一时间也怒气勃发,脸色有点不对劲了。

    张正书这时候才想起来,眼前这人是皇帝,哪怕他只有二十多岁,但他一样是宋朝的最高统治者。刚刚那句话,直接就扎心了,赵煦能不怒?然而,张正书却半步都没退缩,冷冷地说道:“你瞧瞧你的臣民,辽国使者到了汴梁,就好像回到了他们的上京一样,夹道欢迎,这算什么世道?我堂堂大宋,乃是炎黄血脉,华夏嫡传,何时跟狄夷靡合过?”

    赵煦脸色急变,最后冷冷地说道:“你懂甚么?”

    “我有何不懂?为了所谓的面子,却不讲究实利,每每有番邦使者到来,都必定攫取我大宋一笔钱财而去,而我大宋上下还倍感荣光,可悲可叹,这便是我大宋的邦交!”

    张正书的讥讽,让赵煦一阵无力。

    确实如此,明明是因为澶渊之盟而赔款,一个战胜国向战败国赔款,还对自己的臣民美化,说是“赏赐”,这不是屈辱是什么?别说是辽国了,就算是西夏使者到大宋来,也会拿到不少财物回去。哪怕是带有贸易性质的,可西夏人能带来什么?不过是些羊皮,还是区区几张,剩下的全都是一些“土特产”,就是这样,大宋也要搭上不少财物!

    这样的外交制度,怪不得每一个番邦外国都想来大宋觐见“圣颜”了。有这样一个好面子不注重实利的国家,是周围国家的福气,简直就是在额头上挑明了几个字“人傻,钱多,速来!”

    怪不得辽国使者到大宋来好像回家一样,真的是天堂啊,好吃好喝好玩不说,还连吃带拿的,谁不想来?

    赵煦被张正书挑明了,也羞红了脸,差点想拂袖而去。但端着皇帝的脸面,此间又没有外人,赵煦还是忍了下来。“你懂甚么,要是你做了这皇帝,你不也是和我一样,这也想改,那也想动,可偏生哪里都改不了!”说着说着,赵煦已经咬牙切齿了。

第240章 欲加之罪() 
张正书虽然是“愤青”,但其实也明白国家大事并非由得个人性子而来。但大宋这个做法实在太伤士气,前方将士拼死拼活,后方文人一转手就把他们拼了性命拿回来的国家利益卖了,搁在谁身上谁受得了?

    “我只听闻过,软骨头人人都要踩上一脚,你要是一直软下去,谁看得起你?是男人,你就得硬起来,跟那些阉了似的文人划清界限!”张正书开始使用激将法了,没办法,即便是赵煦一朝,朝中的鸽派还是太多。人人都盯着自己的利益,却忘了国家利益。党争大过一切,党争之外都是小事,不断地在内耗,大宋哪里还有精力去管外国?

    所以,朝中诸公都怕有敌国,所谓“赏赐”,其实不外乎是一句潜台词:你要的我给你了,别再动刀动枪了啊!

    结果,大宋的虚实一旦被人探知,使者不断,“赏赐”自然也就不断。至此,大宋陷入了一个怪圈,哪怕对外战争胜利都好,也要花钱买平安。世界上,实在没有比这更奇葩的事了。

    “想要改革,非从吏治入手不可!”

    张正书一针见血地说道,“当今大宋,吏治已经崩坏。不客气的说,各地此起彼伏的造反,就很好地说明了一个问题——贪官污吏横行。如果吏治不改,那么大宋江山终有一日是不保的,会毁在这些贪官污吏手中!”

    “唉……”

    赵煦这时候好像放下了皇帝的架子,好像普通人向朋友一样倾诉道:“你道我不想么,可牵一发动全身啊!”

    张正书不解地说道:“怎么可能牵一发动全身?且不说三条腿的蛤蟆难找,可两条腿想当官的人多了去!缺了张屠夫,没有人会吃带毛猪!更何况,据我所知,真正在衙门的做事的,永远都是胥吏?”说着,张正书似笑非笑地看着赵煦,“大宋冗官问题,杀几个贪官不就得到解决了么?”

    “哪有这般简单!”赵煦忧心忡忡地说道,“若是他们勾结在一起,联名上书开罪,那又如何?若是罢朝,那又如何处之?”

    “说到底,你还是没有打破一切坛坛罐罐的勇气……”张正书有点鄙夷地说道,“我都说了,就算把朝中诸公都罢官,能当官的还是一抓一大把,不知道多少人欢欣雀跃哩!”

    赵煦脸色都变了,他实在没想到张正书会这么大胆,喉咙都有点干了,忍不住对外面说道:“来人啊,上一壶酒,几道菜!”

    张正书嘀咕道:“这就对了嘛,无端端被你拉到这里,连晚饭都没吃!”

    赵煦苦笑着,没有答话。等外间端来酒菜,无关人等退出去后,赵煦连续喝了几杯酒,才总算镇住了心神。“刚刚你说的,会把大宋拖入无边深渊的!”

    张正书正色道:“不这么做,大宋才会被拖入无边的深渊!当然,我刚刚说的把朝中诸公都罢官了,那是气话来的。政治斗争嘛,哪里能这么蛮干,是要讲究艺术和技巧滴。拉一派,中立一派,再打一派,这才是正道。而且还要团结大多数人,打击少数人,这才能体现政治正确……”

    赵煦愣愣地听着,半晌才说道:“这道理是你自个想出来的?”

    “当然……”张正书嘴上这么说,心中却道:“……不是了,这可是后世经过了天(tian)朝太祖认证的政治斗争方法,相对于宋朝来说,这可是核武器级别的了!”

    “精辟啊!”赵煦抚掌而叹道,这小子真的是满肚子坏水,“我之前要是知道这个,何苦打压不了那些……”说着,赵煦住了嘴,然后转移话题道:“若是那人是道德君子,毫无破绽,又如何处之?”

    张正书觉得好笑:“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你可是皇帝啊,皇帝需要臣子去治理地方,又何必要什么借口?要是有贪污的,罢官、贬官还是流放,都随你意。和你政见不和的,纯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