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好官人 >

第114章

大宋好官人-第114章

小说: 大宋好官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奇,不然也不会这么热衷于小报的“小道消息”了。这都是因为宋朝境内封锁了边事,不给国内百姓知道的缘故——因为害怕又打败仗啊!

    “那能不能阻止辽国使者行凶?”

    张正书这个念头一兴起来,他就觉得有些不可能。梁太后的死,和西夏皇帝李乾顺绝对脱不了干系,连皇帝都和辽国勾结在了一起,那么梁太后想不死都难了。甚至,张正书还怀疑是西夏皇帝李乾顺故意鼓动平夏城第二次战役的,目的不是为了打赢,而是为了消耗忠于梁太后的军队,最后他能亲自掌权。

    历史上,这种为了掌权而不顾国家利益的大有人在,比如隋炀帝杨广,为了消灭门阀势力,三征高句丽,最终隋亡了。杨广也是无奈啊,虽然他是皇帝,但是政令出了皇宫,出了两京以外,就基本没用了。整个中原,可以说都是门阀世家的天下。换做是谁,都要睡不着觉的。所以杨广三征高句丽而故意失败,为的就是消耗北方人口,然后把南方人口北迁,来抵消门阀世家对朝政的影响。可惜杨广忘记了一件事。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换句话说,就是不作不死。

    再看看西夏,虽然在梁太后的把持朝政下,是穷兵黩武了一点,但这又何尝不是大宋给的压力太大了?赵煦自掌权以来,屡次进攻西夏,西夏这是不得不进行“穷兵黩武”。从这个层面上说,梁太后做得没错。然而,李乾顺更是出色,他看出了大宋联金灭辽的政策的失误,先联辽侵宋,夺大片土地;又在辽天祚帝向西夏求救时断然拒绝,联合金朝灭辽、宋,趁机取河西千余里之地。可以说是极其出色的皇帝了,张正书有时候想,为什么宋朝就是出不了这种皇帝呢?

    “不应该让李乾顺掌权!”

    张正书心中突然冒出了这个念头,让他自己都吓了一跳。

    “轩奴,你怎么了?”

    张根富发现张正书突然打了个寒颤,不禁有点奇怪地问道。

    “没……没什么……”

    张正书有点慌乱地说道,然后理了理顺思路,才说道:“我先去沐浴了……”

    心不在焉的张正书,回到了自己的小院中。来财早就准备好了热水,就等着张正书了。

    把身体泡进浴桶的张正书,觉得自己应当利用穿越者先知先觉的优势,让西夏陷入内乱才是。不然的话,等到女真崛起——现在已经开始崛起了,辽国覆灭后,西夏就会显露出狼子野心来。这是张正书不愿意看到的,因为“我之英雄,彼之敌寇,我之敌寇,彼之英雄”。只有死去的李乾顺才是最好的李乾顺啊!

    “怎么把这个消息传给梁太后呢?”

    张正书已经脑补出了李乾顺为了亲掌大权,已经布局几载,处心积虑,就为了除去外戚梁氏。甚至于,不惜赔上几十万兵马,也要打掉梁氏的脊梁。这种阴沉的心计,若非张正书是穿越者,估计没有人敢这么想。

    “好计谋啊,一战把忠于梁氏的外戚集团给打掉了。就算不能打掉,也能打击梁太后的威信,剪灭梁太后身边的忠臣之士。然后再和辽国暗通曲款,最后诱导梁太后激怒辽国使者,然后再炮制辽国使者使用毒酒计的假象,然后把矛盾顺利转向辽国……妙计,真的太妙了……”

    想通这一个节点的张正书不禁要抚掌赞叹,换做是他,百分百是想不出这个这个计谋的。

    更何况,现在的李乾顺才十五岁!若是在几年前布局的,那年岁只会更小。

    想到这,张正书不禁打了个寒颤。

    “这就是人心吗,太可怕了……”张正书心中有点不舒服,为了掌控大权,居然设计害死自己的母亲,还顺带把母系的外戚全都斩尽杀绝。这样的帝王,腹黑冷血,却又是极度可怕!这样的对手,怪不得能看得出大宋决策失误,不仅联金灭辽灭宋,还攫取了大片土地。

    “可怕!”

    张正书觉得再不能迟疑了,一旦西夏发动了平夏城第二次战役,那一切都晚了。

    “希望宋朝在西夏埋有暗探,能亲自接触到梁太后吧!”张正书叹了口气,心中感慨道,“彼之英雄,我之敌寇啊!还是让西夏陷入内乱,这才是对大宋最有力的!”既然想通了全局,张正书就要想着怎么写信给赵煦,让他决断了。

    “希望赵煦他能听得进去吧,不过他并非是善于纳谏的君主,唉……”

    张正书摇了摇头,甚至想,如果赵煦和李乾顺调换一下位置多好,那么大宋绝对能扩土千里,光复燕云十六州的。甚至还能打到辽国上京,把辽国再次逼入草原!“可惜没有如果啊……”

第231章 都疯了() 
张正书在挑灯奋战,这封信他不得不亲自来写,因为这关系到大宋的前程,越少人知道越好。

    “噼啪”一声轻响,这是烛花在燃烧的声音。

    稍稍被打断了思路的张正书,用鹅毛笔蘸了蘸墨水,继续在宣纸上写着他的推断。

    一个惊天大阴谋,慢慢地在他的笔下浮出了水面。

    “若是此计能成功,那么可保得大宋四十载无虞!”

    张正书在信上如是写,因为他知道历史进程,当初若不是西夏牵制了大宋好大一部分的西军,那么汴梁城保卫战,超过五十万人马的大宋,又怎么会输给区区七万人马的金兵?历史,自有他的因果。李乾顺上台了,扭转了西夏的国策,从穷兵黩武到韬光隐晦,暗地里却是等待时机,准备给大宋和辽国致命一击。

    历史上,李乾顺做到了,成功扩土千里,成为西夏有名的中兴之君。然而,北宋和辽国却轰然倒塌,成就了李乾顺的威名。要想扭转历史,就必须抢在李乾顺前面,让梁太后看清楚自己这个亲生儿子是多么冷血和腹黑,从而让西夏陷入一场持久的内乱之中。

    如果知道了李乾顺的计划,就算梁太后“虎毒不食子”,不忍对李乾顺下手,那么外戚梁氏集团也会幽禁李乾顺的。如此一来,继续掌权的还是梁太后这个目光短浅的女人,那么大宋就有机会灭掉西夏了。

    “计划是很完美的,就看西夏人会不会内讧了……”

    张正书把写好的信晾干,再把废掉的草稿放在灯烛下烧掉,才贴身收好,准备明日到皇城司一趟。这封信,一定要呈给赵煦!

    有时候事情就是这么奇妙,如果张正书不是穿越了,他恐怕也看不出大宋大胜西夏的平夏城之战有什么阴谋诡计。但现在再一看,乖乖,用外戚梁氏的实力去消磨大宋的国力,李乾顺好像算准了大宋无力再作深一步的入侵,这计谋大胆得让人看得心惊胆战。接下来,就是巴结辽国求得喘息之机。再伺机候得赵佶上台,李乾顺冷眼看着大宋国力被赵佶慢慢地消耗殆尽。最后,等到金国伐辽的时候,再“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或者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举使得西夏中兴。

    布局之深远,眼光之老辣,知道了真相的张正书,都忍不住打了个寒噤。

    可惜,张正书不能把未发生的事写在信上,不然赵煦就当他是神棍了。可李乾顺的一生实在太过匪夷所思,一旦亲自掌权,那就是大宋的敲响之日了。相反,如果西夏在内讧中被大宋灭国,大宋就能腾出兵力来对付辽国了。

    历史,往往就是一两件关键的事,就绝定了它的走向。

    “能不能改变历史,就看这一次了……”

    张正书也是懊恼啊,如果他能早点看出李乾顺的阴谋,就不会白白浪费几个月时间了。“但愿赶得及……”

    因为心中有事,张正书翻来覆去都睡不着,最后等到深夜时分,他才迷迷糊糊闭上了眼睛。

    窗外明月皎洁,月色如水,倾泻在地面。

    一夜无话。

    翌日,汴梁城的大街小巷,在一声声清脆的卖报声中醒来了。

    和乐楼李行首、“兰蔻香水行”和“香水”的消息,霎时间传遍了整个汴梁城。

    “兰蔻香水行”是张正书的恶趣味,也算是符合宋人的审美。毕竟兰花在这时候的宋人看来,那是高雅清纯的象征,再加上一个“寇”字,豆蔻年华很是形象地描绘出了一个少女的模样。单单是这个名字,就让宋人浮想联翩了。

    然而,若是宋人知道这不过是咱们张小官人的恶趣味,会不会想要宰了他?

    不过怎么说都好,李师师又火了,香水也跟着火了。“兰蔻”香水只一日便家喻户晓,以至于张家刚刚改头换面的“兰蔻香水行”里的香水,已经被抢购一空。这可不是大白菜,而是每一瓶都卖出了二十贯钱的天价!

    当然了,这不是张正书定的价,他原本认为十贯一小瓶已经是天价了,没想到宋人的疯狂至此。更让张小官人想不到的是,来买香水的,居然几乎都是男子!怎么回事?张正书在去汴梁城的路上,已经知晓了这个情况。稍稍一琢磨,就明白了。

    这些个男子,无非是三种人。

    第一种人,自然就是李师师的脑残粉了。像词坛第一人的周邦彦肯定要派人去买一瓶的,不然怎么能和李师师有共同话题?万一李师师说到“香”一道,你堂堂一个词坛第一人却不解风情,那多煞风景。

    第二种人,就是吃醋的妇人们,硬是缠着自己男人去买香水。或者是心中嫉妒,也要买香水来装扮一番自己。可妇人不宜和男人争啊,自然就只能是遣家中僮仆过去抢购了。

    第三种人,骚包的纨绔子弟。这种纨绔子弟,什么薰衣剃面、戴花纹身、穿胡服胡裤,那是走在时尚潮流前端的宋朝时尚达人,最是猎奇不过。

    不管怎么说,香水脱销了,甚至最后卖到五十贯一瓶都脱销了,产量一时间也跟不上,导致在“黑市”里,一小瓶香水,居然高达百贯钱。很多“牙人”(宋朝的中介)看到其中有利可图,甚至都亲自下场,囤积了一两瓶香水,奇货可居。

    “都疯了……”

    张正书路过“兰蔻香水行”时,发现即便香水已经售罄,却还是有人在锲而不舍地排着队。甚至还有人为抢位置而打架的,这不,开封府发巡捕都过来了……

    “是啊,都疯了……”来财也感慨了一声,“小官人,要不我们调头吧,我怕这些人会拆了那香水行……”

    张正书点了点头,前面确实没有路可以通过了,“兰蔻香水行”前早已水泄不通。至于来财说会拆了香水行,张正书是不相信的。起码,不是还有开封府巡捕在么?

    “走罢,去顺天门……”放下了车帘,张正书淡淡地说道。

第232章 顺天门内() 
顺天门内,倚着城墙处的第一间房屋是税务所,第二间是军巡捕屋,也就是大宋版本的消防站。但现在,这军巡捕屋已经成了军酒转运站,屋内扑火用的三杆麻杆都成了摆设,估计稍稍一碰就会断裂了。军巡捕屋前八只木桶,原来是消防存水之用,此时已变成了存酒的酒桶。

    在军酒转运站对面,是一个民宅,但由于繁华的汴梁影响,已经改成了一个酒肆。

    这个酒肆,其实也算是脚店的一种,但实际上这个酒肆并不提供住宿,也不会提供什么吃食。换句话说,它就是卖官酒的,相当于官府的一个专卖店。当然,你想在里面吃东西也是可以的,唤来“逐时施行索唤”,叫个外卖人家也是不理的。

    这时候,一辆马车缓缓向酒肆行来。

    酒肆里,原本懒懒散散的小厮,眼睛里突然放出一抹精光,然后又黯淡了下去,继续懒懒散散的模样。

    马车停下,里面走出一个富家子,摇着折扇的模样,已经把他出卖了。不错,正是张正书。

    “小官人,吃些甚么酒?小店里有汴京中的所有官酒,瑶泉、蔷薇露、流香、玉练槌、有美堂、中和堂、雪醅、真珠泉、皇都春……”这酒保小厮络绎不绝地报着酒名,看模样好像很专业的样子,但张正书知道,他们并不是什么酒保,也不是什么量酒博士,更不是什么小厮,而是隐藏最深的皇城司亲事官。可以说,皇城司自从把这里定为秘密基地之后,就没有人知道这里是皇城司衙门所在。

    就好像温润安笔下的《四大名捕》一样,这里就是宋朝的神侯府。从前面看是一个酒肆,但后面的民宅,却是皇城司的秘密所在,内有乾坤。只可惜温瑞安的神侯府是杜撰出来的,而皇城司是真真切切存在的。

    要想侵入到皇城司这个秘密衙门,基本不可能。周围的街巷,都有皇城司的“便衣”暗探,或者是伪装成货郎,或者伪装成算命先生,或者伪装成卖鞋的小贩……都是别人想不到的眼线,稍有风吹草动,你就被拿住了。守卫不可谓不深严,这里甚至比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