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好官人 >

第100章

大宋好官人-第100章

小说: 大宋好官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着好似列表一样的诗词,张正书都看花眼了,这到底有多少首啊?“这是《摸鱼儿》?”张正书有点震惊,因为这首词实在是耳熟能详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说它有名,是因为金庸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的影响,女魔头李莫愁经常会念“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虽然改了一个字,但意思却更加清楚,所以这首《摸鱼儿》便广为人知了——确切来说,是张正书听过这首词,但并不知道整首词是怎么样的。

    “这首词也太悲催了些……”

    张正书以浅显的诗词知识,直觉这首《摸鱼儿》不太好,就好像后世的伤感情歌一样,失恋听还行,要是在蜜恋时听,心境再好也会被弄坏了。殊不知,这首词的诞生是因为词人元好问在赶考途中看到一个猎人,将一对大雁射下一只,另一只在空中盘旋哀鸣,确信伴侣已死,便也头朝地撞死。于是,便有这首感人至深的词。可惜张正书并不知道其中典故,只凭字面意思就否定了这首词。

    “嗯,这首不错。”

    选来选去,张正书总算是选定了一首比较容易懂的,而且意思也很直白。

    “我作好了……”

    张正书信心满满地说道,这能不信心满满吗,都开始找系统帮忙了!

    曾瑾菡眼睛里满满都是期待:“是诗还是词?”

    张正书笑道:“一首词……”

    曾瑾菡眼眸里的光芒开始帜热,要知道作词比写诗要难多了,不仅有格式上的要求,还有韵律上、平仄上、对仗上的要求。当然了,这只是相对来说的,诗歌里的乐府诗也是不简单的。

    “《长相思》:折花枝,恨花枝,准拟花开人共卮,开时人去时。

    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

    张正书的低吟,配合着摇晃折扇,一步一句的模样,十足像个大文豪。旁人不知道的,还以为汴梁城又出了一个大才子。殊不知,张正书这是在脑子里有着底稿,不过是有“感情”的“朗读”罢了。

    可惜,曾瑾菡并不知道内情,听得这首小令,登时痴了。从花枝写到相思,这等才情斐然,感情自然流露。整首词清新淡雅,流转自然,似乎在写曾瑾菡,但其实是在写张正书自己。一时间,曾瑾菡喃喃再念了一次,不觉眼眶都红了。

    “郎君……”

    一声清唤,张正书都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好端端的,怎么就哭了呢?

    其实,张正书也是闹笑话了,若是他把这首词给李师师,李师师只会说他是登徒子。为啥呢?因为这首词活脱脱是女子的口吻啊,只有张正书这个“不学无术”之辈,才会以为是男人的口吻来写的,还以为自己多深情。这也就暴露了自己对诗词的缺乏研究,要是换了个有文学素养的穿越者,肯定会知道这首词是有猫腻的。偏偏张正书虽然是文科生出身,但诗词一道,除了上学时学到那几十首还算了解以外,其他的都是两眼一抹黑。没办法,后世的中国就是这样,学习只是为了高考。高考不考的内容,大多数学生都是不会去学的。

    不过歪打正着,也是他运气不错。要是换了对象,他非得再落个“登徒子”的骂名不可。

    怕旁人看出意外,张正书连忙拉着曾瑾菡转入到小巷中,为她拭去泪水后,才得知她为何要哭。“不会吧,怪不得周邦彦那家伙四十多岁了也能得到李师师的青睐,原来在宋朝大才子还真受欢迎啊!”张正书做了几次文抄公之后,心里已经没有了一丝负担,甚至还想着:“我是不是要多抄几首诗词,做个大才子呢?”一想到有无数“女粉丝”,张正书就有点心猿意马了。但是,张正书也知道自家的事。要不是曾瑾菡解释了一番,他还真不知道刚刚那首《长相思》里的蕴意。

    “算了算了,我这种文学素养,还是别装太多了,适可而止就好,适可而止就好……”

    张正书也是心有余悸,好在运气不错啊,不然就露馅了——“做文抄公有风险,装、逼需谨慎啊!”

第202章 有赏解题() 
回到“京华报社”之后,天都已经黑了。

    怕未来老丈人对自己有什么不满,张正书只能先把曾瑾菡送回家。至于她画的那幅李师师用香水图,就留在了张正书这里,准备排版刊印。

    不得不说,因为《京华报》给的稿费很多,所以不少秀才乐衷于投稿到《京华报》来。不仅有籍籍无名之辈,也有颇有才气之人。张正书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只能归结于《京华报》经常拿出一小个板块来刊登诗词,还附带赏析点评,这就催生了文人卖弄攀比的现象。

    毕竟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嘛!

    但张正书怎么都想不通,为什么投稿的都是诗词,却没有文章呢?张正书猜测,可能是因为诗词朗朗上口,远比文章流传得要广。就好比后世的流行歌,当然是远比戏曲流传得广了。这没办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流行的东西,诗词就是宋朝的流行歌。文人写诗词,无非就是想出名嘛。《京华报》提供了出名的平台,使得新诗词能更广泛的传播,何乐而不为?

    再加上《京华报》的编辑,也就是那些落第秀才们都有着不错的赏析水准,能选上报纸刊登的,自然都是精品。这也是宋朝的一个特色,秀才们对诗词的赏析是很有水平的,不管是文学大家还是落第秀才,品味大体上一致。就好比后世的天朝学生,每个人都能说几句英语一样,为啥?高考要考啊!宋朝也一样的,科举要考诗词,所以秀才们哪里能不懂诗词?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要是赵佶做皇帝了,学画画的人就会骤然多起来了。

    这个模式,大体是有效的,除了后世天、朝的足球,那就是扶不起的阿斗,不提也罢。

    “要不要把那首《水龙吟》也写出来呢?”

    张正书思虑了一番,决定还是算了。他并不需要什么名声,也不需要用文人来标榜自己。

    “还是把那篇软文写出来吧……”

    写软文,其实没啥技术难度。

    不外乎就是吹捧李师师,然后再带出香水而已。

    配合曾瑾菡的插画,简直是神来之笔。写完之后,张正书就知道,这一期的报纸的销量绝对是很高的。而香水的销售,也绝对不会差到哪里去。

    推广香水,是张正书的目标,其实就是希望蒸馏这门技术能有所发展。蒸馏对科学的发展意义,不言而喻。张正书希望,通过香水播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如果只是一味在研究什么科学而没有产出的话,那么科学的发展根本无从谈起。

    不论中国还是外国,其实都一样的。在利益驱动下发现的现象,发明的东西,肯定要比没利益的发明有动力多了。甚至张正书还打算在时机成熟之后,建立一个科研院,再结合工厂、学校,来一个大宋版本的研学产一体化,把科学转化成生产力。

    但是现在距离这个目标还太遥远,张正书在宋朝这里,还真的没见过有什么对研究有兴趣的人。别说什么科学家了,就连数学家都不多。

    “看来,是时候推广阿拉伯数字了……对了,弄一个有奖数学题,会不会激起全民的数学热?”

    张正书一拍大腿,这个可以有啊!

    要知道,这数学是科学之王,是最集中、最深刻、最典型地反映了人类理性和逻辑思维所能达到的高度。中国人很聪明,但中国人的聪明,往往都是小聪明,却没有大智慧。看看朝堂诸公就知道了,聪明人都去当官了。所以历朝历代,几乎都是奉行愚民政策。

    宋朝还好,提倡读书,起码文化开明了不少。所以,在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朝代中,宋朝的风气其实算是最好的了。哪怕有文字狱,也只是针对政客而言,要不然宋朝也不会发展出那么多儒家学派了。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诱之以利。

    张正书是洞悉人性的,天下攘攘皆为利来,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当学数学有利可图的时候,那么有谁还会抗拒数学呢?

    然而,对于大多数读书人来说,算术不过是闲暇时的一项消遣罢了。跟下围棋,玩象戏是一个道理的。但不会有多少读书人,真的把毕生精力都放在数学上——因为玩数学没前途,也没钱途啊!人都是要生活,要吃饭的,没前途还没钱途的事,谁做?

    张正书现在,就要改变这个看法,他要为玩数学的人,提供大量金钱,还会帮他扬名。工作什么的,自然是不用愁了。张正书想着,如果是有钱人,可能看不上张正书提供的工作岗位。但为了钱而解数学题的,想来不会是有钱人。所以,张正书打算用这一招招揽几个数学人才。别的不说,张正书想要发展科技,发展物理化学,那么数学人才是绝对少不了的。

    想到就做,张正书当即挥毫,写下了一道颇有难度的数学应用题,相当于后世初中的应用题。

    “今有商贾,欲进两种磨喝乐,其一成本两百文一个,售价两百五十文一个;其二成本两百四十文一个,售价三百文一个。商贾欲投入市面百个,成本不少于两万两千四百文钱,但不多于两万两千五百文钱。问商贾如何进货,方能获得最大收益?”

    这道题目其实很坑人,因为不止一种方案,而是有三种方案。

    宋人的数学思维,估计不会想到。张正书却在题目后面加了一句话,若能解出此题,赏金十贯钱。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张正书可以想象得到,这一期《京华报》会卖疯的。

    就在这时候,门外突然响起了敲门声。

    “谁啊,这么晚了?”

    书房里,张正书觉得奇怪,叫了来财出去看看情况。

    虽然宋人有夜市,也会通宵达旦娱乐,但其实多数人还是按时作息的。

    这个时间,起码相当于后世九点钟了,张正书都打算睡觉了,怎么还有人来敲门的?

    “……你是何人,为何要硬闯私宅?”

    张正书一愣,这是来财的声音,难道有人闯进来了?出于人身安全的考虑,张正书把一根木棍拿在了手中。虽然他知道,如果有人要害他,以他的身板是没办法的。但拿了一条木棍,好歹也会有一定的安全感。

第203章 何方神圣() 
“你不能硬闯的,小官人,我拦不住他……”

    这时候,张家的僮仆也叫了起来,突然又安静了下来。

    张正书悄悄推开门一看,乖乖,那不速之客居然是带着刀进来的。

    “张正书呢,唤他出来!”

    领头一人,看模样像是一个秀才,穿着打扮什么的都是儒衫。但是腰间却别着一把刀,就把彪悍的气质展露无遗了。

    “难道是开封府的巡捕?”张正书想了想,又觉得不可能,开封府的巡捕虽然有武器,但带刀的不多。更别说,来人几乎都是穿着儒衫常服了。要是巡捕,怎么可能不穿巡捕的衣裳?四大名捕什么的,都是温瑞安杜撰的罢了。“到底是什么人呢?”张正书心道,“我好像也没得罪谁啊,不至于犯法吧?报纸的言论,也没有出格啊?难道是无妄之灾?”

    张正书太清楚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莫须有不是宋朝的特色,而是贯穿整个中国历史。在中国历史中,当权者想要碾碎一个人,是很简单的事。要不然,民间就不会有那么多“青天”传说了。甚至乎,很多青天本意并非为民伸冤,而是夹带着政治目的去攻讦政敌罢了。但百姓哪里管那么多,他们所祈盼的,无非是有个相对清平的环境而已。可以说,中国百姓的要求实在是太低了。

    可惜,人总是记吃不记打的。

    一个王朝覆灭前,肯定是民不聊生的多。

    哪怕是北宋,其实也有很多隐藏在深处的黑暗。

    真的以为北宋就是繁华盛世,百姓安居乐业,没有黑暗了?错了,恰恰是因为经济太过发达,黑暗也就更多了。张正书忽然有些明白,为什么历史上朱元璋一定要倒行逆施,把中国重新定义在小农经济上。因为“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才符合中国统治者的期望啊!恢复到这种淳朴的小农经济模式,统治者不用劳心劳力,轻轻松松就能做皇帝了。因为这样的模式持续下去,肯定是不会有什么造反的。可朱元璋忘了一件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