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之雄霸海外 >

第354章

大明之雄霸海外-第354章

小说: 大明之雄霸海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黄台吉并没有采纳他的“上策”,而统统用了下策:宁远为界,两边互市。

    他对诸酋道:“既然议和,则和为贵,逼之过甚,彼心怀不满,岂有和约?”

    黄台吉指示已方谈判使节:“不必严苛!”

    条件宽大,导致清廷内部议论纷纷,尼堪这才知道招待酒不好喝,当下托病,而佟养性则不发一言,索尼反成了亲华派,后来清廷有人学到了东南府的新名词,把他称为“坚定的爱国者!”

第653节 和约将成() 
    金殿上,索尼汇报工作道:“明使认为‘岁币要黄金十万两,黄金不易得,请求减免,又有缎百万匹,布千万匹实在太多,无力承担’,臣以为确实如此!”

    现时白银易得,黄金难求。

    “而且,明朝馈清缎百万匹,布千万匹,大清馈明人参千斤,貂皮千张……对上上一条‘约为兄弟之国’的话。”索尼没说下去,大家明白他的意思。

    严重不对等,这岂是兄弟之国的待遇?

    要是不加“兄弟之国”,要多少都没关系,可加了,那就成了笑话。

    听着他的话,豪格又忍不住在朝班里嘀咕道:“我还以为面前站的是明使哩!”

    指的是索尼代明使说话,不为大清争取利益,一些臣子不禁嘻笑起来,以之为然。

    好在索尼所恃的是黄台吉的指示,北虏此时言官亦未大兴,否则他早给喷得浑身口水发臭了。

    黄台吉问道:“他们愿给多少?”

    “岁币为黄金一万两,白银一百万两,缎二十万匹,布一百万匹!”索尼说道。

    “可!”黄台吉挥挥手道。

    他定下来之后,诸酋无话可说,但散朝之后,私底下议论,认为要得太少了!

    在宫门前,豪格当众斥责索尼道:“明使二人,我朝使节三人,但本阿哥认为,实际上是明使三人,我朝使节,没人!”

    貌似索尼站在明朝这边,尼堪连会谈都不去了,而佟养性装袭作哑的,这不成了大清使节,无人!

    豪格地位尊贵,索尼只能答非所问地道:“臣为使节,是陛下决定的,两国盟约条件,是经过陛下御准的!”

    见豪格眼中杀气亮起,索尼抢先道:“大阿哥,慎言!”

    他不嗔不怒,一脸恭敬的样子,豪格猛醒,感受到索尼的真挚之意,豪格拍了一下他的肩膀:“对,陛下圣断!”

    然后他离开了。

    宫门前的小事情,很快就传到了黄台吉的耳中,他点点头道:“朕这大儿子,这次总算没傻到家!”

    索尼这种人,别人可以说他读汉人的书读傻了,但读汉书多的他最维护正统,譬如坚决支持皇帝、支持皇帝的子孙,尤其是豪格这种长子嫡孙,索尼是他天然的支持者,都不用去收买!(平行空间中他被顺治封为年幼康麻子的四个顾命大臣之首,孙女更被立为康麻子的皇后,岂非无由,就是看中了他的忠心)

    豪格如果傻到去搞索尼,会令亲者痛,仇者快。

    所以黄台吉为什么要推行汉学的那一套,为的是大清的长冶久安,可惜的是许多家伙唱歪了经,更喜欢是汉人的享受,至于汉人忠君、听话顺从的那一套究竟有多少人学到,真是个疑问。

    ……

    且说马绍愉虎口拨牙,奇迹般地达成了明清两国谈和的初步协议,心中大喜!

    按他想来,难办的是应该是清朝给出的条件,毕竟人家军事上占忧,没想到的是清朝居然这么给面子,初步同意双方签订的和约,同时索尼还送来一封黄台吉的信,请他转交大明皇帝。

    于是马绍愉事务暂告一段落,与索尼告别,准备回国复命。

    离开的那天,索尼来送行,这一送,是送佛送到西,他亲率三千铁骑,送他们返回宁远!

    确保了行途安全,黄台吉太清楚他的那些亲戚们的德性了,如果马绍愉还是来时的小队,只怕会消失在荒野上,发生无头公案!

    在大清亲贵王公中,蕴藏着一股无法无天的暗流,他们喜欢战争,并不想双方和平,黄台吉防的就是他们。

    如此马绍愉顺利地回到宁远,与索尼依依惜别,感谢他的支持与帮助,马绍愉拉着索尼的手,忘情地道:“我真的没想到会遇到象你这样的朋友,谢谢你!”

    索尼也彬彬有礼地道:“一切都是陛下的旨意,我照旨意办事而已,但愿两国和平,不再交兵!”

    这是历史上,明清两国极为少见的和睦现象,但无论是黄台吉还是索尼,他们做梦也没想到,一付好心都给狗吃了……

    听闻达成协议,吴三桂十分欣慰。

    和谈没开始前,他惶惶不可终日,不知道哪一天北虏大军兵临城下,宁远三杰都挡不住北虏,他吴三桂一个小将能够对抗北虏?

    投降就是贰臣,骂名永世。

    不投降就是死,让吴三桂怎么心甘!

    马绍愉将双方谈的条约文书复件及黄台吉的信交给吴三桂,吴三桂立即着以“八百里加急”向京城急报。

    ……

    很快地,文件书信到达了兵部尚书陈新甲书房案头上,陈新甲一目十行地看过了双方约定的和谈条件,笑意显露在他的脸上!

    他再拆开黄台吉的书信来看,却是汉字,乃是黄台吉的口授,他人书写,盖上黄台吉的印玺,都不用翻译,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黄台吉的诚意。

    黄台吉在明朝皇帝的信中说:“予位以来,蒙天眷佑,自东北海滨迄西北海滨,其间使犬使鹿之邦,产黑狐黑貂之地,不事耕种渔猎为生之俗,厄鲁特部以至难河源,在在臣服,蒙古及朝鲜悉入版图。乃昭告天地,受号称尊,国号大清,改元崇德。我军每入尔境,辄克城陷阵。

    然予仍愿和好者,特为亿兆生灵计耳。若尔国诚也和好,自兹以后,宿冤尽释,尊卑之别,何必较云……

    两国有吉凶大事,则当遣使交相庆吊。每岁贵国馈黄金万两、白金百万,我国馈人参千斤,貂皮千张。

    若我国满洲、蒙古、汉人及朝鲜人等有叛逃至贵国者,当遣还我国;贵国人又逃叛至我国者,亦遣还贵国。

    宁远双树堡中间止岭为贵国界,塔山为我国界,以连山为适中之地,两国俱于此互市,自宁远双树堡土岭界北至宁远北台,直抵山海关长城一带,若我国人又越入及贵国有人越出者,俱加稽察,按律处死,或两国有人乘船捕鱼海中来往者,尔国自宁远双树堡中间止岭沿海至黄城岛以西为界,我国与黄城岛东为界,若两国有越境妄行者亦俱察出处死。

    愿如书中所言,以成和好,则我两人或亲誓天地,或各遣大臣代誓。”

    从信里解读,黄台吉重申了议和的诚心,劝明朝为双方百姓考虑,尽快实现议和。他还表示,大清疆止已经十分广大,不会觊觎明朝中原之地。且为了实现议和,黄台吉可不计尊卑,言外之意就是一旦议和达成,黄台吉甚至可以取消帝号,向明朝称臣。在清军入关灭明十拿九稳的情况下,黄台吉做出这么大让步来,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虚假的。

    因为他没必要这么说!

    陈新甲极为兴奋,拿起了黄台吉的信,奔入书房内间,写起奏折。

    他是举人出身,为了表示自己的不俗与能耐,书房造得较大,墙边书架装满了书,分为内外两间。

    内间往往用来写奏折,有一些机密文档,外间则用来读书、会客,刚才他接到宁远来的文书迫不及待打来开看,是在外间,明清的和约也放在了外间书桌上。

    在他于书房内间奋笔疾书时,一道人影闪进了他的书房外间,翻阅书桌上的文件……u

第654节 历史开的大玩笑() 
且说陈新甲洋洋洒洒,写了大段的奏折,仔细修改过后,觉得没什么问题后,再出外间,空无一人。

    外间的东西摆放得好好的,他取了外间的和谈条件文书连同黄台吉的信作为附件,和奏折一道,拿在手里,立即出门,带上仪仗,呜锣打伞坐大轿前向皇宫向皇帝报喜!

    当时是下午,宫门还没关闭,听闻他来,有急事,崇祯皇帝立即在乾清宫里接见他。

    崇祯皇帝仔细地看过了奏折、和谈条件文书、黄台吉的信时,苍白失血削瘦的脸上尽是喜意!

    他激动地道:“好!好!好!”

    双方和谈,起初他担心北虏狮子大张口,开出不可接受的条件来,但没想到黄台吉居然是这么讲理,条件是如此的宽大,出乎他的意料。

    岁币为黄金一万两,白银一百万两,缎二十万匹,布一百万匹真的不算什么,大明花在辽东的军饷一年都超过了岁币好几倍!

    关键是花了钱照样败阵,与清国一旦签订条约,大明士气必定大振,即可把精锐边军移往内地,镇压那些流寇。

    他们的末日到了!

    在明朝君臣们看来,流寇实为低档货色,战斗力上不得台面,要不是天下各处受灾,官吏不给力,导致剿之不尽,实际上流寇已经死了一茬接一茬。

    “朕准了!”崇祯皇帝欣然道:“卿可代替朕前去誓言,等卿完成归来,即入内阁!”

    陈新甲大喜叩道:“臣谢主隆恩!”

    在他看来,有黄台吉这种态度,明清会谈成功是妥妥的,以功臣之姿返回京师,历尽万历帝、天启帝和崇祯帝三朝的北虏总算告一段落,则他陈新甲以举人身份入阁,改变非进士不可入阁的惯例,谁敢说个不字。

    至于崇祯皇帝则是热泪盈眶,北虏暂歇,他可以用此消息告庙,对祖宗们有个交代,他晚上也可以睡得着觉,不至于一日数警,夜不能寝。

    君臣两人都不说话,陷入了狂想中,直到午门一阵隐隐约约的喧哗声传来,越来越响亮,崇祯皇帝不悦地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来人,去看看。”

    话音刚落,却见王承恩手里拿着一张纸,慌慌张张地闯进来,扑到崇祯皇帝案前跪下,也不及行礼,颤声道:“京师塘报(抄送诸臣的报告),说兵部主持我朝与北虏的和谈已成,条件列举出来,言之凿凿,科道官员们都来了,在宫门前跪下,声明要杀卖国贼陈新甲以谢天下!”

    “什么?!”无论是崇祯皇帝和陈新甲都大吃一惊。

    王承恩膝行上前,把纸递给崇祯皇帝看,他看过,脸色刷地沉了下来,将纸揉成一团,劈面向陈新甲摔了去。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陈新甲一看,身体剧颤,那份纸就是京师塘报,上面列举了与北虏的和谈条件,有两朝约为兄弟之邦、岁币、边界、榷场事,与他给崇祯皇帝的一模一样。

    这特m的是怎么一回事?!

    崇祯皇帝气极败坏地道:“朕一再要求你保密,你是怎么做的,让朕失望!”

    言讫,起身离开,不再理陈新甲。

    陈新甲几乎走不稳路,踉踉跄跄退出乾清宫,他脸色惨白,象害了一场大病。

    在王承恩的安排下,他绕过午门,另辟蹊径,没与朝臣见面,但听到远处此起彼伏的喊声:“我们要见陛下!”“陈新甲误国卖国,杀陈新甲以谢天下!”

    他回到家中,追查是怎么一回事,很快就有了结果。

    陈新甲家中有一个书童,为人机灵勤快,深得他的喜爱,为他帮办紧要机密事。

    就在陈新甲进了内间,全神贯注写奏折的时候,这个书童来的书房外间,看到和谈条件,误以为这是一份准备传抄的塘报信息。他没有犹豫就让家丁交给各省驻京办事处传抄。

    消息过于劲爆,象风暴般地传遍了京城官场!

    这一下可惹了大祸,本来是秘密议和,一下子被群臣知晓。

    陈新甲找到原因后,气得重责书童,家法侍候,打一百大板!

    打得书童皮开肉绽,但又不能将他打死,以便把他推出当替罪羊。

    一介书童能顶什么事,陈新甲在劫难逃。

    且说朝野震惊,大臣们纷纷弹劾陈新甲贪生怕死、妥协求全、私定议和条款。

    明朝有祖训“天子守国门”和“我大明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的对外原则,陈新甲胆大妄为,有违祖宗家法,不杀他还还杀谁。

    弹章如雪片般飞来,崇祯皇帝恼火万分,但还是将奏折留中不发。

    他下了一道旨意,严斥陈新甲,要他自我解释为什么私下求和。

    这下陈新甲炸毛了,俺不是奉了老大你的旨意去谈和的吗,怎么,想让俺当背锅侠?

    崇祯皇帝不愿留下一个委屈求和向蛮夷低头的骂名,就把罪名都推到了陈新甲的头上,可是陈新甲也愿意背这个骂名?

    他同样不想背这个骂名,于是他上书朝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