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之雄霸海外 >

第351章

大明之雄霸海外-第351章

小说: 大明之雄霸海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朗朗日月在上,大明人才济济,如不是运气奇差,国运衰落,也轮不到北虏肆虐,流寇逞威的地步。

    兵部尚书陈新甲,算得上是一个人才,他是四川省重庆府长寿县人,万历三十六年举人,授定州知府,之后一路升迁,崇祯十三年,进兵部尚书,从而成为是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工部尚书贾俊以后,以举人身份做到尚书(正二品)要职的第一人。

    他是勇于任事,当时军事危急,大臣们都不愿当兵部尚书,所以陈新甲当上了。

    崇祯朝的兵部尚书不好当,瞧瞧他前任的下场:

    崔呈秀下场:自缢死;

    阎鸣泰下场:遣戍死;

    王在晋下场:革职查办;

    王洽下场:下狱死;

    申用懋下场:革职查办

    梁廷栋下场:服毒死

    熊明遇下场:革职查办

    张凤翼下场:服毒死

    杨嗣昌下场:服毒死

    傅宗龙下场:革职下狱、战死

    还有一个袁崇焕,加了兵部尚书衔,下场最惨:凌迟,就是千刀万剐,惨呐,百姓分食其尸!

    老板太叼,臣子不易为。

    崇祯皇帝用人,不仅爱杀兵部尚书,他是什么官都爱杀,宰相都不例外。他当17年皇帝,杀或者贬的宰相共15人,干的最长的也不超过2年。

    干实事不阿谀奉承的官员,他觉得此人不尊重自己,杀或贬;

    会拍马屁的官,他觉得此人不干实事,杀或贬;

    人缘好的官员,他怕威望高把自己给比下去了,杀或贬;

    人缘不好的官员,他觉得此人人品不好,杀或贬;

    贪财的官员,自然是杀或贬;

    不贪财的官员,他觉得是在博取好名声,想干什么?杀或贬;

    没帮派的官员,他觉地此人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杀或贬;

    有帮派的官员,他怕拉帮结派有夺权的威胁,杀或贬。

    瞧,谁能在崇祯皇帝手里讨得好了?

    叫神仙来做他的大臣都干不了!

    东南府老大颜常武坚决不趟大明这混水,就因他知道大明有崇祯皇帝是好不了的。

    但要是他自己亲手搞掉崇祯皇帝,那又是下克上,对自己名声不好。

    总之,崇祯刚愎自用,心胸狭隘,除了勤劳,没有真正的才能。只用杀人来掩盖自己的用人不当和战略失误。

    说到底就是个变态!

    对比于他,明朝那些过去东南府的官吏们印象深刻,他们侍奉颜大少,简单就是美,文官只须做到三点:

    一是忠心于他;

    二是尊纪守法;

    三是能赚钱!

    而武官前二点与文官一致,第三点改为能打赢仗。

    东南府的官员,从不用担心祸从天降,只要不是摊上大事,就算被执,顶多是“发海岛从事开发事”进行劳动改造,比海那边的同行们幸福得多。

    所以,陈新甲接到诏命,让他进宫面圣,他已知关外之事,心中不由得打鼓,想想前任们的下场,不由得悲凉万分,万念俱灰,出发之前,先向家人安排后事

    

第648节 君臣欲谈和() 
未进乾清宫,便觉兆头不好。既进乾清宫,越觉得吉少凶多,但见太监连大声说话都不敢,稍有响动,立时色变。

    陈新甲真没有想到,皇帝的寝宫,他来过不少次的,竟变成这样一片森罗殿似的气象。

    揭开门帘,肃静无声,光线不显,暗影中约略分辨得出皇帝的样子,他不敢平视细看,望着御座磕头请安,等候问话。

    “你是哪一年当的尚书?”

    不曾想到问的是这么一句!莫非要叫自己负责关外之事,把职务一撸到底?

    这样想着,有些心乱,答得便慢了。

    “陛下在问,”王承恩提示了一遍,“哪一年当的尚书?”

    “臣,”陈新甲定一定神,答道:“臣是圣朝十三年正月,奉旨为兵部尚书。”

    “你又是什么出身?”

    这是提醒他要知恩,陈新甲赶紧叩头:“臣蒙陛下起用,以举人之身为兵部尚书,是弘治朝工部尚书贾俊百多年以来殊荣,臣受恩深重,碎身难报。”

    “哼!”崇祯皇帝冷笑,“倒说得好听,朕这么用你,你又是如何报答朕的?”

    他猛敲御案道:“去岁贼陷洛阳、襄阳,福、襄两王被难,累朕天家骨肉分离,朕有何面目见祖宗于九泉之下?洪承畴出关,朕与洪卿都认为应该持重缓进,你却主张速战速决,坚持要求分四道夹攻,还遣张若麒游说,同时亲自写信激洪承畴出兵,结果大败!你身为兵部尚书,责无旁贷!”

    “你是怎么当的兵部尚书!朕真是瞎了眼才用你,果然举人比不上进士,你终究不是贾俊!”

    皇帝痛骂大臣,大臣挨了骂不能回嘴,而且还得连连赔罪磕头,口口声声:“陛下息怒!”

    不过陈新甲这边叩头,那边却是心里大定。

    嘿嘿,挨骂是好事,怕的是皇帝一言不发,一声令下“来呀,打入天牢!”那才糟糕。

    总算崇祯皇帝骂累了,他疲倦地问道:“国事至此,你可有良策?”

    陈新甲沉默了一下,从牙缝里迸出几个字道:“攘外必先安内!”

    “说吧!”崇祯皇帝道。

    “北虏乃是癣疥之疾,流寇却是心腹大患!”陈新甲奏道:“可外抚北虏,内剿流寇!”

    “与北虏谈和后,把我朝兵员、财力尽用于清剿流寇,避免两线作战,待平定流寇之后,再作打算。”陈新甲侃侃而谈。

    “可有把握?”崇祯皇帝问道。

    “臣有把握!”陈新甲咬牙道。

    “好,卿去办吧,务须保密!”有了主意的崇祯皇帝就客气多了,唤陈新甲为卿家。

    对他封官许诺道:“此事办成,剿灭流寇后,卿家可入阁矣!”

    意思是他可当宰相了,须知大明宰相不是进士是做不了的!

    陈新甲离开皇宫,只觉得身体后面尽湿,唉,这兵部尚书确实不好当啊!

    看看时间还早,他前往兵部大堂视事,在签押房里,想想后,派人找来兵部职方司主事马绍愉来见他。

    兵部有四司,曰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四清吏司,这马绍愉字成愚,号太和,四川潼川州遂宁县(今四川省遂宁市)人。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举于乡,历宝应、武康、旌德知县,迁行人。

    蛤蟆看绿豆,看对了眼,陈新甲是举人,马绍愉亦是举人,陈新甲推荐他为职方主事跟随洪承畴筹划兵事。

    去年洪承畴援宁远之战中,力劝陈新甲可与清兵战,率兵战败后为了自免,便上疏诬洪承畴失计。

    这回陈新甲打算派他到关外与黄台吉议和。

    马绍愉一听,这事能干的么,和谈好了,言官们说你卖国,和谈办砸了,尚书老爷找你出气!

    可是不干不行,他的命运与陈新甲连在一起,陈新甲要是倒台,他马绍愉一个举人,还能在中央大部院里当官?!找不到好位置的进士多着哪。

    “成愚,你也不用担心!”陈新甲喊着他的字,招手道:“附耳过来!”

    马绍愉附耳,陈新甲密密地叮嘱一番,马绍愉频频点头,心领神会!

    见他肯去,陈新甲再想想后,派了老成军卒三十员跟随他,那些老军卒都在前线打过仗,胆气较壮,不那么害怕北虏,陈新甲对他们许以重酬,也就踊跃敢行。

    因为奉了密诏,马绍愉第二天带了军卒出京,以郎中的身份,穿二品朝服,与兵部主事朱济之、副将周维墙、鲁宗孔等人出使清国言和,统统骑马驶往山海关,之后出关往宁远而去。

    路上尽见萧条,行人客商也没见几个。

    近年来,辽事大坏,今年更甚,关外只得宁远孤城未被围,但也是秋后的蚂蚱,蹦不长了,连明人都是这么想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清军就打到山海关下!

    到得宁远,宁远守将吴三桂接着,与他接风洗尘,听闻是朝廷准备与北虏和谈,不由得大喜!

    曾经辉煌一时的关宁铁骑系统只得吴三桂硕果仅存,小子挑起大梁来,为宁远团练总兵,镇守宁远。

    但他心中明白,清军想要对付他,那是易如反掌!

    想想洪承畴十几万大兵都败了,他一城之兵,能有什么作为,因此对与北虏会谈,十分支持,派了能战骑兵百余骑护送马绍愉出了宁远城,再送了马绍愉一件东西,却是一口宝刀,刀鞘华贵,金色一片,上镶宝石,镌有满文曰“御制”。

    吴三桂坦然说道:“此乃北虏送我的礼物,就给马大人作为凭证了!”

    北虏进化,懂得攻心与收买之策,不过吴三桂尚未降清。

    离城十里地,就有北虏游骑兵出现,一队鞑子骑兵,头戴红缨圆帽,腰悬大刀,背负长弓,只得十人,却敢向明军百余骑迎将过来。

    见明军没有战斗准备,鞑子亦不作准备,两方人马甫一接近,那鞑子兵中便出来一个为首模样的汉子,用不熟练的汉话问道:“兀那南蛮,你们胆敢过来作甚?”

    明人叫他们是北虏,他们就叫明人是南蛮,很公平。

    马绍愉着军卒亮出他的委托文书与宝刀,由军卒说道:“这是大明派遣前往贵国的使节,前去见你们的皇帝!”

    在大明朝廷时,君臣皆不认北虏朝廷,但出到外面,自然得入乡随俗,因此马绍愉如此称呼。

    委托文书犹可,宝刀是鞑子们都识得的,不由得脸色一变。

    那鞑子兵头遂道:“去吧!”一边派人飞报后方。

    他们继续前行,路上陆续有鞑子上前盘查,见到宝刀,都是放行。

    然后有一队鞑子骑兵在前为他们引路,为首的叫做兀良迷,会说汉话,说奉了睿亲王多尔衮之命保护他们前进。

    路上不见多少人影,田亩荒芜,民居破败,两边打仗,明朝民众或逃入关内,或被后金掳去为农奴,这里是前线,北虏奴隶主不会放任奴隶在此,让马绍愉见状暗自嗟叹。

    路经锦州,这才稍见生气,只是城内民众皆垂头丧气,见着明使到来,也无一人敢上前欢迎!

    马绍愉心中一片惘然:“辽事衰败至此,朝廷尚有可为?”

第649节 酒风就是作风() 
进锦州城里,鞑子也不失礼,安排他们入住宾馆,却是招待北虏贵酋之用,住得不错,马绍愉住进了上房,而其他兵丁则住大通铺,不用在野外露宿。

    吃的也很好,居然都是南朝的菜式。鞑子自建立了政权之后,汉化从胃开始,他们以前吃白水煮猪肉,这是人吃的吗?

    环境艰苦,没办法,等有了地盘,夺取了汉人奴隶,汉人的菜式一下子就把鞑子的餐桌给占领了,以致于正宗的白水煮猪肉变成了给鞑子祖宗专用。

    不仅菜式。八旗中就有不少人学会了抽烟喝酒,八旗诸人终日饮酒习以为常,还涌现出不少大烟枪…华人世界最大的烟草商、酒商正是东南府的颜大少,鞑子从东南府进口不少的糖烟酒,他们也试图种烟,但阳光实在不行,质量也差,那滋味又呛又辣,本地土烟只有穷人才抽,富豪都是东南烟,至于酒,没大量的粮食去酿酒,而东南府的朗姆酒是甘蔗的副产品,有多,目前大中华区喝的都是朗姆酒!

    除了享受糖烟酒,八旗还爱汉人的丝绸布匹、珠宝首饰的玩意儿,嗯,北虏大豪代善还找过东南府代理商进口了苏杭的两个戏台班子给他……

    附提一句,东南府袭击北虏海边,两边贸易中断,受不了的反倒是北虏,下文有交代。

    在锦州住了一晚,第二天出发前往辽阳(鞑子改名为东京,做了老野猪皮几年的都城)。

    原来鞑子前线战事由多尔衮负责,鞑子皇帝已经回盛京(沈阳)去了。

    见是明军装束,路上不时有北虏骑兵过来检查,还要过关卡,即使有兀良迷开路也同样检查得一丝不苟。

    他们的工作态度值得赞,马绍愉却是心惊不止,他看惯了明军的防务,除了京城与边城好一点之外,其余的防军都是非常的吊二啷当。

    在同行的那队辫子兵的带领下直入东京城内,马绍愉冷眼看去,却见街市上人群熙熙攘攘,还挺热闹的。

    大街上行人、小贩、行商、还有那黑龙江流域各族人等身着怪异服饰昂然行走于街市,除了各人脑后都拖一条大辫子外,这东京城显是比北地的汉人城市显的更加有活力,那种新兴皇朝的气势,远非日薄西山的明朝可比。

    见着明使,竟无人理睬,哪怕是汉人亦是如此,显示出已经认大清为已国,让马绍愉心中又是感叹:“入蛮夷则蛮夷之,入华夏则华夏之。”

    搁在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