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之雄霸海外 >

第233章

大明之雄霸海外-第233章

小说: 大明之雄霸海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搜沾笊俅吹摹疤厣保艿搅怂锍凶诘脑扪铩

    ……

    孙承宗不仅立法,还立规,譬如他协助完善了东南府文官系统。

    东南府的行政人员不叫做“公务员”,而是文官+办事员的那种。

    好吧,颜大少承认失误,还没到“公务员”这种社会发达、制度完善和iq高企的时候,那么就是官吧。

    文官的选拨必须经过考试,类似于科举考试,对参加考试者只要是东南府正式子民,没有什么门第,出身,城乡的歧视,考试通过即可以进入官府任职。考试的内容不再是传统的四书五经,而是政治、经济、数学、物理等诸学科合在一起。

    考试通过后不是一步登天,而是有一套完整培养的流程,例如某部的标准仕途是这样的:某部的办事员(为期两年)…基层实习(为期三年)…某部低级文官(为期三年)…地方初级文官(为期三年)…某部中级官员或者地方中级官员(大约十年),之后看造化了,能否升到高级官员。

    他主张既要有地方履历,又要有部里的经验,说起来乃是“宰相必起于州部”,高规格,培育人才当成了宰相来培养啊!

    不再象明朝那样,考中进士之后,即可授七品官,结果什么都不会,到了地方和部里,尽受胥吏的欺骗,甚至给胥吏凌驾其上。

    而从小吏做起再慢慢升官,则业务知识熟悉,不再产生以前的弊端。

    这是对大明科举和官员任职的一种倾覆!

    孙承宗是科举制的既得利益者,却反过来推翻了科举制,他说:“老夫年龄老了,脸皮也厚了,别人说什么都不怕!”

    还有什么比他这样的人去当科举制的掘墓人更合适的人选,其实东南府官员的选拔任用也是从小吏做起再慢慢升官,但世人多有疑惑,毕竟他们见惯了科举制是怎么选官,对于东南府的用人任官方式不感冒,心忖你这个小海贼,哪会知道怎么样用人!

    颜常武推行的文官制属于辖地内自嗨,大陆的那些精英,根本不鸟东南府。2yt。org

    一些与东南府交好的朋友,也都劝说颜常武开科举,即仿照大明来秀才………举人进士放官,如此一来,才可以吸引人才。

    “清谈误国,实干兴邦。”东南府人员普遍强于做,弱于说,许多好的经验,说不出来,写不到点子上,也难以反驳对方。

    孙承宗一来,吆喝上几嗓子,大家就信他了!

    人比人,就是气死人。

    他威望高、提出来的证据多,说得头头是道,把科举制的弊端一一陈述,驳得任何人无话可说!

    譬如现任东南府财政部副部长的刘之凤是两榜进士,认为“科举制”是好啊,而孙承宗不客气地道:“好他个p,进士新官到达部里,账不会算,工不会做,连份公文都不会写,都是胥吏把持,待到业务成熟,又调任了,然后重新开始!”

    “这样的官能有多大作为?地方官任上更是如此,只会读书读死书的人,居然行政、司法、教育什么都一把抓,以为个个都是老夫我啊!”他大咧咧地道,大家只能洗耳恭听!

    孙承宗敢说自己什么都行,如果颜大少这么说的话,说他无所不能,大陆那些恭维他的说他是神人转世,背后却骂“小海贼你会做官才怪!”

    要不是你仗着你的家伙比别人的更粗更大和更硬,说话声大夹恶,动不动就亮出后面的一群满面横肉,脸色不善的兄弟们,别人只当你是放p!

    孙承宗就不同,他的背景太显赫了,听他分析胥吏之害:“历代都是阎王好见小鬼难缠,这些胥吏欺上瞒下,中饱私囊,胥吏不是官,但一个县里的官只有几位,想要维持运转就需要胥吏,就算是好的命令下来也往往会因为他们的作用扭曲,反而变成了劣政,恶政,他们的危害可想而知。

    他们刁难索贿、挟制主官、监守自盗、依仗强豪、欺压百姓、敲诈勒索、盘剥平民、操纵司法、徇私舞弊等等。其中,尤以胥吏凭借对律例的精通操纵司法、借诉生财的现象最为典型,再有,胥吏掌握着黄册、鱼鳞册(就是人口资料和土地登记情况),甚至官老爷们都看不到真正的册子!他们从中取利,你跟我好,我就少报你一点人头上去,你给钱给我,我就把你的肥地变为劣地,少交粮!

    行啊,县太爷做不了业务啊,请师爷喽,一个师爷一年二百两银子报酬,一个县太爷要请起码三个,一年六百两银子,而县太爷的俸禄在万历年间米是12石、银子30两和宝钞360贯,加起来请师爷都不够,他不贪才怪!”

    由他一锤定音道:“我东南府的文官制度确实好!其实就是北宋王荆公想做的事!

    王荆公主张,即将出任公职的人都应当先担任胥吏的职务,让他们预先学习将来自己所要指导和监督的工作。

    其次,他又主张提高胥吏和下级僚属的地位,以消弭或缩短他们被隔绝于文官制度之外所造成的差距,希望将他们纳入儒家伦理和社会规范的约束之下,并启发他们忠诚奉献的精神。当时他的确曾将胥吏纳入支领国家薪饷的行列。可是,不久以后,他的政敌便将这项成就和他的其他改革措施一起废止。”

    得,他连王荆公亦即王安石这个改革家大牛搬出来,大家无话可说!

    东南府的文官制度正式确立,所有新人都要考试,再逐级升迁而不是官职一步到位。

    ……

    孙承宗在东南府坐镇,影响深远,等于一朝帝师对一个原本化外之地的认可,他都来了,别人自然能来了。

第430节 大明名人来了!() 
    孙承宗产生的磁铁效应强大,这些年来,东南府事业红红果果,随着大家沟通了解深入,大陆一些人都知道东南府有好处,可是心中依旧疑惑,有孙承宗在那里撑场子,情况截然不同!

    由他亲自写信相邀,又或者是别人来投,人才纷至沓来。

    比方说这位祁彪佳,明代政治家、戏曲理论家、藏书家。字虎子,一字幼文,又字宏吉,号世培,别号远山堂主人。山阴(今属浙江绍兴)梅墅村人。

    祁彪佳出身仕宦,为藏书家祁承爜之子。彪佳自幼寝馈书卷中,幼而聪敏,六岁能诵帝王名。七岁时,乡人抱之上树,命以“猢狲上树“作对,彪佳应声答以“飞虎在天”。

    彪佳善山水,深得倪、黄神髓。花卉竹石,随意点染,亦有梅花盫(吴镇)风趣。

    天启二年进士,崇祯四年升任右佥都御史,后巡按苏、松诸府,敢于搏击权贵,为民作主,结果得罪当时首辅周延儒,延儒恨之,回道考核,竟被降俸,遂以侍养为名告归。

    如果他不到东南府,很可能会在辫子兵攻占杭州后,自沉殉国,卒谥忠敏。

    其人素有清名,又擅实务,是大才,呆在家中实在是浪费,结果孙承宗一纸书相召,祁彪佳翩然即到。

    颜常武与之交流,可如此描绘:上召彪佳应对,奏称得旨,上大悦,乃授彪佳为东南府法务部副检察长!

    其人任职之后,一如既往,厘清吏治,连送十三官吏上庭,审判后都是罪有应得,东南府官场为之大震,战争部主官斯托姆慕名请其担任军队副总检察长,一周内即有十余军官投案自首,皆是经济类犯罪,上缴赃款近十万银元!

    颜常武都傻了眼,他一直以为自己东南府吏治清明,岂料内中隐藏着如此之多的贪污犯!

    ……

    又有黄淳耀,生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3岁读千字文,5岁读四书五经,14岁县试名列前茅,17岁补博学弟子,人称“黄家千里驹“。由于诗文出众,受到“嘉定四先生“中程嘉燧的欣赏,并推荐给常熟大诗人钱谦益家执教蒙馆。

    黄淳耀十分痛恨华而不实的八股文,与门人陆元辅组织“直言社“,倡导经世之用、言之有物的文章,名重一时。

    孙承宗知其为人,去信招揽道:“汝生性耿直,朝廷黑暗,与汝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今东南府雄踞海外,如乳虎出林,气象万千,其地最崇实务,曰‘清谈误国,实干兴邦’,与汝意趣相投,相得益彰!速速到来,可大展拳脚……”

    黄淳耀到来,经过学习和考察,加入了建设部工作,投身建设中,功绩卓著,逐步升迁,登上副部长高位。

    ……

    夏允彝来了,他是主动来投的,不过也是听闻孙承宗在东南府之后才来。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举人,崇祯初年,与同郡陈子龙、徐孚远等人结成“几社“。他字彝仲,号瑗公,松江华亭(今属上海松江)人,夏完淳之父。

    夏完淳又是谁?

    大大的名人,夏完淳自幼聪明,此时已经出世,史载是他有神童之誉,“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随父抗清。其父殉难后,他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六岁。以殉国前怒斥了洪承畴一事,称名于世。

    这些人,堪称中华脊梁!

    夏允彝到来,任职财政部,所经公事皆井井有条,财政制度完善,经费使用得当,没办法,人家就是聪明!

    然后他写了信件,送到大陆,把兄弟陈子龙也给招到东南府。

    ……

    陈子龙(1608年7月12日…1647年6月15日),明末官员、诗人、词人、散文家、骈文家、编辑。陈子龙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六月初一出生于南直隶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初名介,后改名子龙;初字人中,后改字卧子,又字懋中,晚号大樽、海士、轶符、於陵孟公等。

    他本会在崇祯十年中进士,论功擢兵科给事中,任命甫下而明亡,继而任南明弘光朝廷兵科给事中。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永历元年(公元1647年)五月十三投水殉国。

    但他的命运已经改变,入职东南府,成为战争部高级行政官员,

    陈子龙是明末重要作家,具有多方面的杰出成就。他的诗歌成就较高,诗风或悲壮苍凉,充满民族气节;或伟丽秾艳,直追齐梁初唐。

    照其发展方向,大有向南宋辛弃疾靠拢的趋势,辛弃疾是南宋大词人,他起义抗金,能打仗,能做官,又擅长诗词,试看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此词豪迈无比,奠定了辛弃疾宗师级的地位!

    时间推移,到得明朝,八股文肆虐,诗词不兴,而陈子龙则有《辽事杂诗》:

    “卢龙雄塞倚天开,十载三逢敌骑来。

    碛里角声摇日月,回中烽色动楼台。

    陵园白露年年满,城郭青磷夜夜哀。

    共道安危任樽俎,即今谁是出群才!”

    虽说比不上辛弃疾,却已经远胜同时代的大部分人了!

    陈子龙入东南府,用颜常武的话来说:陈子龙就算不做什么事,做个清客,花钱养着他,只要他弄上几首传世之作的诗词歌颂歌颂一下劳资,也都值了!

    要知道,就算是红朝,也弄出了不少主旋律歌曲、电影电视剧嘛!

    任何朝代都需要吹嘘自已,陈子龙这样的人,咱东南府又不缺钱,养多几个,都不算多!

    ……

    一日,孙承宗引凌濛初来见颜常武,此人字玄房,号初成,亦名凌波,一字彼叄鸷偶纯展壑魅恕R蛟诩易逯信判惺牛允比擞殖浦傲枋拧薄U憬莞诔滔厝恕C鞔难Ъ摇⒓液吞装嬗∈榧摇

    十八岁充补廪膳生(明代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后多次赴考均未中。崇祯四年(1631年),以副贡授上海县丞,并署海防事。任内清理盐场积弊,颇有政声。

    这家伙有什么才干?

    孙承宗递上两本书,一曰《初刻拍案惊奇》,二曰《二刻拍案惊奇》,说道:“两本书都是他写的,请执政官斧正!”

    不需要多说!

    颜常武翻翻书,站起来,立变粉丝,请凌濛初在书上题名,赠给自己!

    凌濛初其著作《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与同时期文学家冯梦龙所著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二拍”,是中国古典短篇的代表!

    能员一个!颜常武用之为文教部专员,负责宣传、教化民心之事。

    ……

    大陆精英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