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之铁马山河 >

第51章

三国之铁马山河-第51章

小说: 三国之铁马山河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焦和自然也是其中之一,董卓的暴虐之举人神共愤,自诩为汉室忠臣的他当然不会喜欢董卓。尤其是鸩杀何后跟少帝的消息传来后,每次饮宴之时,焦和都忍不住在众人面前大骂董卓,使得齐国人人知道他对董卓究竟有多厌恶。

    然而只有极少数亲近焦和的人才清楚,跟董卓相比,其实他更厌恶的却是严绍…

    因为正是严绍他几乎成了无能的代名词,也正是严绍他成了青州最大的笑柄——————一个名义上是青州之主,实际上却没什么存在的人。

    尤其是鬲城之战后,焦和命令麾下兵马返程,却遭到了领兵将领的拒绝,这也证明他对齐国兵马的控制力有多薄弱。

    如今外郡的人谈及青州,首先谈起的都是严绍,是他斩杀乌桓叛军的壮举,至于焦和?那是谁?许多其他州郡的人甚至以为青州刺史是严绍…

    然而此时严绍威行青州,平原、乐安两郡都倾向于其,济南国也是态度暧昧,如今焦和能控制的除了一个齐国之外,也就只有一个东莱郡而已。

    偏偏此人所以这么做,只是因为立场一致,心里其实也一样瞧不起焦和。如此一来,焦和此人在青州有多尴尬也就可想而知。

    要不是朝廷对严绍也有些忌惮,只怕焦和早就被从刺史的位置上轰下去,就算如此,诸如杨赐等也在考虑要不要给他换个位置——————尽管心底对严绍有些好感,该做的事始终要做,如今严绍不过二十出头已经是一郡郡守,而且就连刺史都无法制衡,若是三十岁?四十岁了呢?

    按照先前击溃乌桓的功劳,就算是再升两级其实也不过分,可就是担心严绍刚到壮年,贸然升到了高位会生出许多不该有的野心来。所谓人心叵测,不得不防。

    若是按照杨赐等人原本的计划,估计再过一年,严绍便会被平调到江东或是荆州的某个郡。这等地方基本上没什么战事,顶多也就是剿剿叛逆,如此就算严绍的能耐再大,也只能蹲在那磨资历。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会闹出董卓这件事来,于是焦和做他的刺史,严绍也还是他的郡守。

    但对焦和来说,严绍却如眼中钉肉中刺一般,只要有可能,他是绝对不会放过一个能除掉此人的机会,哪怕是跟人人声讨的奸臣合作…

    毕竟两人的利益是一致的…

    “确实如此…”小心翼翼的看了眼焦和,那幕僚轻声道。“先前严绍此人在洛阳曾于董公作对,只是当时有丁建阳等人在,董公又忙于废少帝立新帝之举,暂时也就放下了,如今丁原已死,袁绍逃亡,新帝已立,董公便想起了此人来。”

    “这董卓到真是小肚鸡肠…”丝毫不想想自己如何,焦和讥讽的道。

    “使君,话不能这么说,这严绍几次三番跟董公作对,若不予些惩戒,董公岂能服众?”这幕僚对焦和的性格到是很了解,生怕他跟董卓派来的使节起了冲突,所以才会自己亲自劝说焦和。“使君,此乃天赐良机,如今董公威行于朝堂,百官臣服,此番若是能除掉严绍,不仅可去掉心腹大患,也可以讨好董公,如此使君在青州岂不是稳如泰山?”

    幕僚如此,到不是说他暗地里已经投奔了董卓。实在是不如此不行,作为焦和的幕僚,他跟焦和算是捆绑在一块的,要是焦和失势了,他也会跟着一块遭殃。偏偏焦和此人也没什么能力,想要指望他去对付严绍,几乎没什么可能,这时便不得不借助一下外力。

    只是青州各郡,如今多半倾向于严绍,冀州也因为之前的缘故,对严绍多有好感。唯一能找的外援,也就只有远处洛阳的董卓而已。

    不管如何厌恶董卓,对严绍的厌恶毕竟还是压倒了一切,焦和犹豫了下,看向幕僚道。“那董卓打算让我做些什么?”

    幕僚并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先左右看了看,确定四周都没有人后才在焦和面前猛的挥了下手。

    “很简单,除掉严绍…”

    “开玩笑!”焦和不可思议的睁大了眼睛,就连嗓门也瞬间高了起来。“我若是有这个实力,还要他董卓干什么?”

    确实,以焦和对严绍的厌恶,若是真的有实力的话,早就起兵攻伐北海。反正现在政局混乱,各地都有不稳,这时也绝对不会有人在意这些。之所以还没有动手,就是因为他的实力跟严绍比起来实在是差的太多了。

    不说平原、乐安两郡都倾向于他,单是北海本身的兵马就已经超过了六千人。而齐郡呢?满打满算也不过才四千而已。

    然而听到他的话,幕僚却是微微一笑。“不然,董公此番自然是有他的道理,因为有些事情董公做不得,但是使君却做得。”

    “哦?”这下焦和到是有些意外了。“什么事?”

    幕僚的声音压低了许多,人也向焦和靠拢了一些。“听闻北海世家之中,有一姓洪的,对严绍早有不满,使君好歹也是青州之主,在加上还有董公相助,难道就无法说动此人出面对付严绍?”

    “洪家?”焦和对北海郡的世家还真不太了解,摇了摇头。“那严绍麾下强军数千,区区一世家,家兵最多数百,又顶的了什么用…”

    “不然,前番大将军何进权倾天下,麾下兵马何止数万,最后?还不是死在了区区几个宦官的手里…”幕僚饱含深意的道。“何况如今在北海城中,对严绍不满的又何止一个洪家而已,使君应该知道,不久之前严绍曾经将迁入北海的居民组织起来,于荒地开荒的事,那里面有些甚至是各世家的逃户,那些世家本来是打算把人抓回去的,最后却在严绍的出面干预下不得不罢休,使君以为,他们就没有怨言吗…”

    焦和沉默了下,似乎有些醒悟过来。,、、,

第九十四章 点兵() 
角声在大营内不断响起,一声连着一声。

    片刻之后,本来沉寂着的大营就仿佛苏醒的巨兽,震动起来。

    数以千计的军士披甲从营中涌出,排着疏散的阵型,暴露在日光之中,甲片泛着阳光,甚至还有些刺眼。

    各个营寨中的军士,迈步向前,就见一排排看不到头的人浪不断翻涌,肃杀之气,冲霄直上。

    而在这些步卒的两旁,却是大队的骑兵。

    关东之地,本来就是甚少骑兵,通常只是以步卒为主,再辅以弓弩等,只有在边地,也就是幽并、西凉等地,才有可能见到大队骑兵的出现。

    可是在这青州,却偏偏出现了这么一幕,数目足有千骑。

    虽然这个数字在幽、并等地并不算多,可是对于青州等关东州郡而言,却已经称得上是天文数字,甚至就连一些比较富庶的州,也未必能凑齐的了这千余骑兵。

    战马嘶鸣,甚至渐渐盖过了阵中的角,这千余骑军也汇成了一支令人恐怖的庞大骑阵。

    军阵仍旧再向前翻滚,阵容整齐,令人窒息,直到逐渐解决了一个高楼时才停了下来。军阵深处忽然爆发出了一股欢呼声,震耳欲聋,许多旗帜也纷纷摇晃,只见那旗帜上赫然写着一个大大的严字。

    而在那高楼附近,则是有许多身批重甲的高大汉子驻留。

    这些人身上的重甲与常人不同,多为赤黑色,就像已经凝固了的血迹一样。盔甲之下,面容肃穆,尽管这时寒风刺骨,却是纹丝未动。尽管这些军士的数量甚至还不足一百,可是站在那里,威势却以扑面而来,确是一等一的强军。而在被他们簇拥着的高楼上方,却正有一个高大,穿着明亮盔甲的青年在那里,指点着下面的军阵。

    似乎是注意到了高楼上青年的动作,军阵之中再次传来一阵呼喊。

    “常胜!常胜!”

    紧紧的抓着栏杆,就连手指似乎都有些发白,严绍心神激荡。

    大丈夫行走于事,所为者莫过于此。

    更的是,这些都是他亲手带出来的军马啊!

    “有此等强军在,何愁汉室不兴,天下不平!”猛地一声,严绍已经是忍不住低喝出来。

    站在严绍身后的位置,太史慈、孙观等人也是面容激动。

    在数年之前,又有谁能想象的到,他们这些人如今却会有这般辉煌的成就。数千强军,皆为其效死。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青锋,立不世之功,而这些便是他们立功所需的青锋…

    如今在青州,又有谁挡得住下面的这些军马…

    只是在得意的同时,却也有人心中担忧。“主公,前番所为,大大的得罪了那些世家,还望主公多多小心啊…”开口的却是严绍的一个幕僚,这个人到不是什么经天纬地之才,只是于政事上很有一手,算是原来严绍所招募的许多人才中的一个。

    虽说这些幕僚之中,一个有字的也没有。但是严绍也不可能真的只收那些历史上有名的,把其他的都排斥在外——————他在能耐,也不可能把三国时期的武将都记得牢牢死死的对不对?

    至于那幕僚口中的事,却是严绍先前所为的一事…

    作为青州难得的乐土,在其他几郡饱受黄巾之苦的情况下,自然会有许多百姓自发的迁往北海。就如历史上百姓迁往江东跟荆州一般。

    问题是这些百姓都是逃难来的,身上很少有足够的财资让他们在北海安顿下来。

    往年这就是各个世家收获的时候,毕竟想要在乱世中挣扎出来,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卖身于豪门中做个家奴。或许没了自由,也成了最低贱的下人,可也总比饿死在乱世中做个死人强。

    而对于世家们来说,这也是个丰收的季节,毕竟还了个时候,想要用这么小的代价买到如此多的人,也是比较难想象的。

    偏偏这次严绍插了一手进去,搅了这些人的买卖…

    百姓迁入北海,严绍也没有多想,作为一地官吏,首要职责就是让治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百姓不敢说让他们过的有多好,至少也不能把他们全都饿死了。

    如今许多百姓投奔来北海,严绍又怎么可能让他们在火坑里?

    只是就这么白白养活?那也是不可能的。北海虽然富饶,可地主家也没有余量,几万张最摆在那里,就算严绍再能耐也养不活。

    最后己经思索,总算是想出了一个安置百姓的办法,那就是屯田。

    历史上屯田其实早已有之,秦代以前,每次战争持续的时间都不长,所以也就无需建立粮食生产后勤基地。秦始皇与匈奴交战的时候,最先遇到这个问题。‘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此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徒适戍以充之。’这可以说是屯田的前身。

    严绍将逃到北海身无分文的百姓,以50人为一屯,迁到那些无主或者是荒芜的土地上其耕种,并且了一定的粮食、种子乃至耕牛甚至是马匹——————北海的耕牛并不多,到是马有许多。

    先前鬲城之战,缴获了许多战马。其中一些因为受了伤,固然还算是能跑能跳,却是再也没法上战场去了。这些本来是严绍打算留着配种的,如今到是有了用处。

    至于分成,如今北海还算富裕,何况严绍也没有忘记自己最初立下的志向,因此只是弄了个4:6分出来,官四民六。

    如此厚道的举措,自然是让百姓人人夸赞,到了最后,甚至就连许多北海当地的百姓,也忍不住动了心思。

    可是这般利民的举措,却是大大的得罪了世家…

    那世家本来就是靠着剥削百姓,来让自己享受奢靡的生活,各地百姓逃到北海来,正是他们好好捞一票的时候,这个时候严绍插了一手,岂能不让他们恼火?再加上又有许多替他们耕地的佃户,也想着到官家的田地去耕种,这已经是大大的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他们也曾派人去找严绍商量,希望他能把这屯田给取消了,不想严绍却断然拒绝。

    “不如让给他们些好处,这样他们应该就会安分些了…”孙观也有些顾虑,过去做游侠的经历让他明白,这些世家究竟有多大的能量。

    然而听了他的话,严绍却是冷哼一声。“给他们些好处?他们是舒服了,百姓由谁来管?我等掣剑起兵,为的就是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却不是他们考虑的,若是他们真的有什么意见,就让他们来找我好了,我自会让他们心服口服…”

    严绍麾下诸将,多是平常百姓出身,一些甚至称得上是草莽,对世家豪门本就十分抵触,听了严绍的话,纷纷拜服。“诺!”

    至于严绍,看着下面的诸多军马,心中却是豪气万丈。

    只是也就是这个时候,却有一行人趁着严绍外出点兵的功夫,混入城中,直奔洪家而去………,、、,11

第九十五章 胆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