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之铁马山河 >

第133章

三国之铁马山河-第133章

小说: 三国之铁马山河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妙计!”王玄大喜,心情瞬间好转。

    若是能得到青州黄巾相助,等同于多了数万兵马,再加上深沟高垒,就算严绍来了也绝对会知难而退,如此他这代理郡守的位置可就坐的稳稳当当的了。

    只是兴奋过后,王玄却又奇怪的看向了文吏。“既然有如此妙计,为何刚刚在殿内不说出来?”

    假如刚才说出来这等妙计,他也就不会这么窝火了。

    谁想听到王玄的话,那文吏却苦着脸道。“主公,此乃破釜沉舟之计,万不可当着众人的面去说啊,更不能告知其他人”

    却是是破釜沉舟之计,青州黄巾里也不全都是无谋之辈,至少那裴元绍就很骁勇善战,还有如今青州黄巾名义上的领头人徐和,也算是一个人物。怎么可能看不出来严绍的威胁。假如严绍真的打算横扫青州,除了各郡国之外,他麾下的黄巾必然首当其冲。

    换句话说,他们帮王玄,就等于是在帮自己当然,到也不是完全如此。

    所谓的黄巾就是群有着宗教信仰的贼寇,贼寇通常是没有固定居所的。真要打不过了,大不了就换个地方,随便的流窜一下也就可以了。换句话说徐和会不会愿意帮王玄,还是两说。

    就算是真的答应了,难道这伙黄巾就是良善之辈了?真的就这么乐意帮王玄卖命?只怕是未必。

    这可是黄巾啊他们帮忙跟引狼入室有什么区别。

    尤其是数万黄巾一股脑的涌入乐安,造成的后果可能比让严绍进来还大,一个弄不好,只怕整个乐安都要被他们夷为平地。那时候可没人能帮王玄了。

    所以,这可说是真正的破釜沉舟,这个计策更不能跟外面的人说。

    他们都是当地世家出身,在地方上有着自己的产业,若是告诉他们王玄打算引几万黄巾过来助阵,只怕第一个要杀了王玄的就是他们。

    当然,具体用不用这个计策,还要看王玄自己的,那文吏也只是站在旁边着王玄的选择。,。请:

第一百八十八章 郑玄来访() 
其实那文士的策略何止是破釜沉舟,简直就是同归于尽。

    指望着涌入乐安的黄巾能够老老实实,安安分分的,跟指望汉室立马就能复兴没啥区别。

    尤其是如今乐安兵备薄弱,用兵力来形容身上穿着的衣服。假如严绍这边是正常的夏季服装,那么乐安这边就相当于是身上只有几块遮羞布。

    这么一个身上只有几块遮羞布的女子,出现在一大堆如狼似虎,饥渴了好久的壮汉面前,最后的结果会是如此几乎是不用考虑的事情。

    王玄就是这么个情况,区别只是这个壮汉究竟是谁,是严绍还是徐和。

    换句话说,就是选择让谁***究竟是让严绍上,还是让徐和上。

    前者的手段好歹能温柔些,说不定心情好了,还能给个名分,后者怕就是各种简单粗暴,完事之后提起裤子直接走人,至于别的则是想都不用想。

    “你这哪是让我选择,分明是劝我也降了严绍!”

    想明白这个道理,王玄瞬间火了起来。

    既然都是让人上,何不干脆选择手段温柔点的,他又不是抖M,有让人**的习惯。

    当然,他也可以选择相信徐和会信守诺言,不过王玄又不是真的白痴。

    “并非如此”那文吏急忙摇了摇头。“这计策固然险了些,但是主公在其中还是有生机在的”说吧,文吏已经解释起来。“所谓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此亦为计策之真正目的。若是真的把全部希望寄托在黄巾身上,即便不会即可翻脸,恐怕也会为祸一方。到那时就算是把严绍击退,主公也未必还能在郡内安坐。”

    毕竟人是王玄招惹来的,郡内都被闹了一通,绝对是民怨沸腾,王玄想在郡内安坐下去几乎是没可能的事情。何况请神容易送神难,把人家请来容易,可是再想送就就很难了。

    “你的意思”

    到了关键时刻,那文吏也不卖关子了,直截了当的道。“要是这两伙人拼了个两败俱伤,主公,你说这个结果该如何。”

    这才是他这计策中的真正核心

    两败俱伤

    若是真的能把徐和弄来,这次招惹来的青州黄巾至少也有数万,严绍那边的兵马也有差不多一万,双方的兵力差距悬殊。但是考虑到训练及军械等个方面的因素,战斗力上或许还能持平。

    若是双方真的拼斗起来,就算是其中一方获胜,也绝对是惨胜,另一方更是毫无威胁可言。

    如此一来,王玄也就不必再担心什么。甚至若是双方拼个两败俱伤,至少在数年之类都不必再忧心安全问题。

    当然,这个计策也有着一个很显著的缺陷,首先,要是人家不来该怎么办?其次,要是其中一方认怂了呢?

    总而言之,其中充斥着各种不确定,可是至少在目前,这已经是王玄能够拥有的最好选择。这么做,即便是几率低了点,起码也有个三分之一或是五分之一的生机。若是不选,那就直接干脆把自己洗干净了,等着严绍临幸好了

    ——————————分割线——————————

    不说王玄那边各种纠结,严绍这边也一样十分难熬。

    就在他这边正秣马厉兵的时候,一个他惹不起的老头找上门了。

    确切的说,是来找他麻烦来了

    “郑公,绍早闻郑公之名,只是深知郑公于仕途无心,所以不敢前去拜见,生怕打扰了郑公,还请恕罪啊”

    看着面前一身素衣的老者,带着一脸无奈,严绍讨好的道。

    至于他身后,如太史慈、赵云等都一脸敬仰,还有那董昭,平日里也算是口若悬河的一个人物,看到眼前的老者后就差跪舔了,实在是让人看的很不顺眼啊。

    可是没办法,谁叫眼前的人来头太大了呢

    来的人,正是名满天下的郑玄

    作为当代最著名的大儒,郑玄几乎是天下仕人的榜样。尤其是如董昭这样的,更是需要在郑玄的面前以晚辈著称。自然,到了乱世的时候,这种大儒的名头也就不太好用了,至少绝对没有太平盛世的时候好用。不然郑玄也不可能在隐居的时候被袁谭所迫,最后病死在出仕的途中。

    可是话说回来,现在乱世毕竟刚刚开始,严绍又只是区区一个北海太守,就算是手里掌握着两个郡的地盘,也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大人物。更没法和历史上那个虎踞河北的袁绍相比,面对郑玄这等大儒的时候,也就不得不弯下自己‘高贵’的脊梁骨,脸上挂着讨好的笑容——————要是他在郑玄面前还一脸傲慢,狠狠的得罪了这个老头,只怕就要被天下人唾骂了。

    不说这样的名声会给严绍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要知道这年月的智谋之士基本上都是郑玄的晚辈,对这么一个大儒也都带有敬佩之心。严绍真要这么干,怕就没法指望会有谋士愿意投奔自己。

    “岂敢,老朽岂敢担当使君如此称呼”郑玄到是没有倚老卖老,面对着严绍的恭敬谦和的回答道。

    只是谦和归谦和,郑玄的派头却是寻常人,在跟严绍寒暄了几句之后,便走进了殿内,他身后更是跟着几个好像弟子一样的年轻人。不得不说,能被郑玄带在身边随身侍候的,不管是不是最出色的弟子,至少卖相上肯定很棒。

    没办法,谁叫古代的官员除了才华之外,还看中卖相。

    钟馗不就是因为长得不好看,所以才悲愤而死的吗。

    能跟在郑玄身边的,才学暂且不提,卖相上却是一个比一个好,这点到是能肯定的。

    陪着郑玄走到了殿中,严绍在让他坐在高坐之上后,自己才安然落下,询问道。“不知道郑公身后的这些年轻人是?”

    其实严绍更了解的还是水镜先生司马徽,好歹人家的手底下全都是一些有名的谋士。如诸葛亮,庞统或是徐庶之类的,哪一个拿出去都是名声赫赫的那种。

    不过郑玄也不一般,虽说没教导出来什么谋士一类的,但是他手下却多些政务上的人才。比如说崔琰,或者是国渊又或者是一直跟随刘备,每日里都过的很苦逼的孙乾。

    这几个人谋略上或许一般,但是用来处理政务还是很不错的。

    这段时间严绍也品尝到手里有一个能吏的好处了,别的不说,这段时间来董昭将北海的事物打理的可说是井井有条,远比严绍在的时候强的多。这也是严绍愿意把大部分的事物都交给董昭打理的原因之一,有了这个甜头之后,对郑玄的几个弟子也有些垂涎欲滴了起来。

    听到严绍询问,得到郑玄许可之后,他身后的几个弟子彼此对视一眼也纷纷自我介绍。

    结果里面只有一个国渊是他知道的,剩下的全都没听说过。

    扫了那个国渊几眼,弄得国渊有些莫名其妙的,严绍才看向了郑玄问道。

    “听闻郑公每日在家乡教书育人,怎么今日有空来晚辈这里?”

    却是真的很奇怪啊,他以前也打听过郑玄,知道这个老头自从决定隐居,就一直在自己的故乡教书,手底下的学生平时都在千人左右,来来去去的,当过他弟子的也不知道有多少人了。

    往日里基本上都是安心教书,诶有什么的事情很少出来。再加上严绍觉得这样的大儒基本上没什么大用,还不如一个二流的谋士呢。这个老头又是出了名的不愿意出仕,就算是派人去请他恐怕也是请不动,既然如此就只当这个人不存在。

    平日也只是嘱咐下面的人,没事不要过去就别打扰算了。

    要不是前些日子董昭提起了郑玄下面的弟子们,严绍几乎已经把这个老头忘了。

    这段时间固然一直惦念不忘,却也是打算先把眼下的事情忙完再说,没想到还没等自己动身,老头已经找上门来,实在是让他吃惊不已。

    “老夫这次来,并不是别的什么”谈到正事,郑玄也正色起来。“老夫听闻使君最近正秣马厉兵,特来劝阻使君”

    原来郑玄最近正在家乡教书的时候,听闻了关于严绍正准备起兵攻讨各郡的事情。

    隐居,并不意味着就什么都不了解,古代的文人士子最喜欢干的就是在隐居的过程中,了解天下事。诸葛亮在隆中,可是对天下事也一样了解。郑玄当然也如此,他手底下还有千余弟子,就算平日里忙于教导学生,也不可能真的一点都不了解。

    “兵争一起,生灵涂炭,如今青州百姓已经饱受黄巾之苦,使君又如何忍心再让百姓们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呢”却是苦口婆心的在劝说着严绍收手。

    听到郑玄这么说,严绍有些无奈。

    要是换了一个人在他面前这么说,严绍早就直接甩袖子走人了。

    反正就算你不同意又能如何,还能打我啊?

    可是郑玄就不一样了,作为当代大儒,在士人当中的地位几乎是最高的一个,就连蔡邕那样的大儒也没法跟郑玄比较——————非要说的话,郑玄就是那种能凭着自身名流轻视的,而蔡邕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其实多半还是凭着自己有一个好女儿。

    若是没有一个蔡文姬,能知道蔡邕的又有几人?

    当然,如果可以的话,相较郑玄而言,严绍更不愿意得罪蔡邕。

    好歹那也是未来老丈人不是?虽说蔡琰还没有答应,不过严绍心里已经把对方当成是自己的女人就是了。

    “郑公有所不知了”面对着郑玄,就连严绍也不得不好言解释。“某实非是自己,乃是汉室,百姓。如今天下大乱,董贼专权,而青州呢,则因为前任刺史焦和病逝,群龙无首,成了无主之地,各郡之间乱成一团,百姓们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如此的局势若不有一个人站出来该如何收拾?”

    “某之北海,虽只是一个小郡,然在青州已经成为一片乐土,每日拖家带口这不下百人,如非桃园之地怎能如此。不是绍狂妄自大,实在是绍若作了这个青州刺史,对青州百姓才是最好的一个结果。”

    “然而那王玄等人却不识这等厉害,只是贪恋手中权势,起兵固然是阵痛,可阵痛之后却能带来长久安宁。若是不起兵,则只能坐视青州其他郡的百姓饱受天灾**。所谓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绍知道如此行径在世人眼中会如何,但若是绍不站出来,青州百姓该由谁来解救,又该由谁来挽回?”

    这一番话,说的到是坦坦荡荡的,当然,要不是严绍的眼神飘忽不定的话,说不定还能增加几分。

    下面坐着的众人听了严绍这番话,一个个热血沸腾,到是郑玄已经是快要入土的年纪了,如何能不听出来严绍话语中的错漏之处。

    然而他也清楚严绍说的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