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之特种兵王 >

第5章

大明之特种兵王-第5章

小说: 大明之特种兵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就当卢象升杀的兴起的时候,他忽然发现,原定应该接应他的后军不见了。后军被高起潜调走了。高起潜,时任监军太监。人品,用古今通用的话说,就是阴险。

    然而这个高起潜,正是因为有一个死党支持,才敢这么干的。这个死党的名字,就是时任东阁大学士的杨嗣昌。在那个夜里,因为杨嗣昌和高起潜调走了负责接应的后续部队,直接导致了卢象升夜袭军事行动的失败。

    朝廷里总是有一群现在没事干,上不了战场但是唾液特别多的言官的,卢象升夜袭失败以后,被攻击的体无完肤。崇祯皇帝似乎也上道了,免除了他的五省总督职务。直到皇太极的部队打到了密云城外。他找不出了来其他可以领兵的将领,这样,卢象升在被免职七天以后,再次上任。

    本着阴人就要阴到底的原则,高起潜把所有的精锐部队都调防了,留给了卢象升的,只有五千人。这五千人,军备不足,粮草不足,饷银也根本就发不下去。很显然,杨嗣昌和高起潜并不需要卢象升这样冲锋陷阵的将领,因为这样的将领会直接影响他们既定的计划。

    卢象升没有了退路,他一直在犹豫和纠结中度过,直到有一天,他听到了孙承宗的死讯,所以他不再犹豫,他率领所部五千人向前进军,在拂晓的时候和清军遭遇。对方大致有三万人,都是重装骑兵。

    战斗打到午后,败局已定。武器消耗殆尽,人员伤亡殆尽,卢象升阵亡。虽然,他一个人杀死数十名清兵,虽然,他的五千疲敝之卒给予了三万重装骑兵以重创。

    然而他还是阵亡了,天雄军,全军覆没。

第六章 朝中有变(二)() 
军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也是明朝在全国范围内屈指可数的部队精锐了,一天的时间内,全军覆没,再也没有踪迹可循,这一切都是那个监军太监高起潜搞的鬼,当然,这背后,离不开杨嗣昌的支持。杨嗣昌严格意义上来说别不是坏人,他也不想和高起潜同流合污,他之所以要整治卢象升,仅仅是因为对待清军方面的观点分歧。

    卢象升受诏来北京之前,杨嗣昌就有自己的小算盘,他并不想让卢象升过的好了,这用一句话就可以圆满的概括,那就是卢象升是主战派。

    终于,卢象升死了,死的轰轰烈烈,除了在战场上幸存的饶安,(其实是穿越过来的,属于例外)之外,五千人全部都战死疆场,无一幸存。

    闹剧就在这里发生了,卢象升死在战场,所部没有一个人活下来,但是朝中那些言官们不知道为什么,竟然对他进行身后的人身攻击。这有点违背常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这样一句话,唯送死者以当大事,说的是,一个人生前要整他,要把这个人搞下台或者搞臭也就是了,没有深仇大恨的是没必要把人往死里整的。

    所谓是能治一服不治一死,基本上没有人打算整人往死里整的,如果这个人死了,倒是没什么冤仇了,毕竟目的达到了嘛,其对手可能甚至会大度的出现在此人的追悼会上。但是对卢象升来说,这一切都并没有。甚至,卢总督的死,连应该有的抚恤都没有得到。

    原因是因为卢象升死后,没有找到尸首,这样,朝中的言官大臣们就有的说了,这群喷子根本不同意卢象升战死的说法,认为他放弃部下逃跑了,甚至有人说他隐姓埋名投降了清军。

    是可忍,孰不可忍。

    还是那句话,观点的斗争是次要的,行为的斗争也是次要的,政治斗争才是根本的,因为杨嗣昌从来没有更改过自己的观点,从头到尾,他都是一个彻底的主和派。

    在主战派卢总督死后的一个深夜,杨嗣昌在太和殿外等待着皇帝的召见,他的脸部肌肉无序的抽搐着,紧张而兴奋的情绪灌注了他的整个身体,他兴奋的来回踱步。

    皇帝深夜的召见,肯定是要询问他对时局的看法,以及他的应对之策,作为东阁大学士兼任兵部尚书,杨嗣昌必须亮出他的态度,并有一套自己清晰的有条理的方案,以供皇帝参详。

    小太监出来把杨嗣昌宣召进去,屋里的灯很昏暗,皇帝摆摆手,示意周围伺候的人都下去。灯下,皇帝的脸色映照的也很苍白。崇祯皇帝的身材很瘦弱,也许是因为营养跟不上的缘故,并不是大明帝国也敢克扣皇帝的伙食,只是他实在没有心情吃东西。

    崇祯看了看杨嗣昌,说道:“杨爱卿,坐下说吧。”,杨嗣昌跟皇帝道了谢,在皇帝御座附近已经准备好的绣墩上坐下来。

    杨阁部大学士,在明代敬称为阁部)给皇帝讲了一个很长的故事,这个故事确实很长,但是我们在这里有必要用比较简略的语言叙述出来。

    他讲的故事大概内容是,在汉朝武帝的时候,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也曾经在登基之初给匈奴送财物,送女人,以换取和平。

    这个故事是有后半部分的,那就是,汉武帝用金钱和女人换取了和平,也换取了修生养息的机会,后来汉朝慢慢的强大了,汉武帝派卫青和霍去病西出大漠,把匈奴打了个屁滚尿流。

    杨嗣昌没有讲那后半部分,但是崇祯已经知道了这后半部分的内容,已经杨嗣昌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是究竟要和自己说点什么。

    如果从当时大明王朝的境遇来说,暂时和清军议和,腾出手来对付李自成、张献忠之类的流寇,那么等大明把自己内部的乱事给收拾完了以后,整治军备,腾出手来再和皇太极决战,也不是不可行的。老诚谋国说不上,但这样做也无非是个无奈之举,是明智之举。

    这个话题是第一次谈及,也是只能在深夜里来谈的,议和这事情,崇祯并不是没有想过,拆了东墙补西墙,兵力本来不足,又加上不是旱灾就是洪水,朝廷甚至拿不出多少救灾的银子来。

    这样下去,崇祯也不知道大明王朝还能支撑多久。然而无可奈何只能继续撑下去,直到大明王朝的最后擎天架海的柱石卢象升阵亡,他撑不住了。他想,议和这件事要提上日程了。

    然而这毕竟是个找骂的事情,大明王朝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始,就没有议和这样的说法,哪怕是传到了明英宗朱祁镇那里的时候,经历了三大营精锐在土木堡被敌人像砍瓜切菜一样解决掉的惨败的时候,也没有想到过议和。在一线不对全部阵亡的时候,于谦站出来勇挑重任,把二线的预备部队组织起来,打了一个漂亮的北京保卫战。

    再往后,国力虽然下降。但是万历年间,仍然有轰轰烈烈的三大征,尤其是抗倭援朝战役,前后投入几万人,把当时的倭奴十几万精锐消灭殆尽。

    这就是大明,大明崇尚用武力来解决问题。尤其是面对清军的时候,要知道就在几十年以前,现在所谓的八旗劲旅还是不存在的,而那位以七大恨十三副铠甲告天起兵公然和大明对着干的努尔哈赤老先生只不过是明朝的建州卫都督,三品官衔。这个三品官衔也不是凭空就给的,原因是明军在剿匪的时候误杀了他的爷爷和父亲。

    当年的臣子和奴隶,现在要平起平坐,要低下头去找他们议和,崇祯觉得自己的脸色一变,脸色一阵阵的发烧。事态怎么会发展到这样的地步啊。

    看如今的情形,议和是在所难免的了,但是要找到一个说得出叫得响的理由,那就是群臣响应,皇帝不得已而为之。这样,事情也办了,皇帝也下得了台。

    杨嗣昌主动的承担了这个背黑锅的任务,因为这个锅也只能由他去背,这条战略虽然得到了皇帝的首肯,但是也是杨嗣昌提出来的,更是他坚决主张的。

    还有一个理由就是,杨嗣昌的身份,东阁大学士兼任兵部尚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副总理兼国防部长,他不说话谁说话,他不表态谁表态,更重要的是他这个副总理(阁员)比当时的内阁首辅更受到崇祯皇帝的信任。朝野上下的眼光似乎都在盯着他。他别无选择。

    在第二天的朝会上,文官武将按照各自的爵位品级,文东武西两班站好,崇祯皇帝在龙书案后的御座上坐定。皇帝的脸上几乎没有血色,显得相当憔悴。在经历了那样的谋划之后,他也在等这样的一个结果。

    奏事处的太监拿着拂尘向前迈出了一步,扯着公鸭嗓子喊道:“有本出班早奏,无本卷帘散朝。”。

    话音刚落,第一列文官里面闪出杨嗣昌,高喊道:“臣东阁大学士,署理兵部尚书杨嗣昌有本。”说着,双手把自己的奏折碰过头顶,由太监接过去,转递给崇祯。

    其实这里面写了什么,崇祯昨天夜里已经全部知道了。他随手把奏折往书案上一放,说道:朕今日有些乏了,不读了,杨爱卿,你就大致的说说,你这个折子究竟要说些什么。也好大家参详。”

    杨嗣昌有心理准备,这个话并不能让皇帝本人说出来,那是有伤国体的,他咽了一下唾沫,终于开口说:“目前战局对于我朝不利,可供征伐之战将士兵损耗严重,且后方粮秣难以持续供应,为今之计,微臣有一策应对”。

    “暂时与清军议和,以便我军整肃操练,短期内恢复元气,徐图再举!”。这句话说出来,崇祯还没来及做出什么反应,下面的大臣们却群情激奋了。这个说汉奸行径,那个说亡国论调,本来不可调和的文官集团一致的放弃了昔日的争吵,一瞬间竟然都成了亲密的战友。矛头全部指向了这个杨嗣昌,以及他的议和言论。

    事情闹到这个份上,崇祯不能不出来摆平。但是还没有等他说话,又跳出一位来,这位上来以后,从天理人伦各个方面,旁征博引的进行了论述,全方位立体感的对杨嗣昌进行了驳斥了。说到最后,杨嗣昌哑口无言,不敢在说话,崇祯本来打算出来说几句话拉兄弟一把,看到这个架势也就退缩了。

    议和这个事,刚刚露出点火苗,就被一盆冷水给浇灭了,泼出这盆水的人叫做黄道周,他还有一个到现在我们都知道的外号,叫黄圣人。

    这就真没辙了,用了两个章节的篇幅叙述了这么多,就是想说,朝廷发生的变故,就是议和这个事情没有做成。既然和平的希望破灭了,接下来的事情就很简单了,只剩下了战斗。

第七章 山雨欲来() 
大明朝廷的不合作态度很快传到了皇太极的耳朵里,他有些心塞,觉得都打成了这个样子,咋还不议和呢,非要灭了才算完吗。

    不过既然明朝抱定了不合作的态度,那么也没必要太客气了,刚刚返回辽东地区的皇太极有些兴奋,因为他刚刚歼灭了明朝的五千军队,取得了一次大捷,正在兴头上。所以他决定来个趁热打铁。

    这个打铁的任务他交给了自己的弟弟多铎。多铎是大清有名的猛将,有名的四小贝勒之一,最近刚刚被称帝后的皇太极晋封为和硕豫亲王,执掌镶白旗的兵力。

    盛京城内的豫亲王府,多铎正在和自己的哥哥多尔衮在下棋,豫亲王多铎,睿亲王多尔衮,还有英亲王阿济格,这三个兄弟是同母所生,但是多铎唯独和自己的十四哥多尔衮最亲近,和阿济格的关系一般,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年龄很相近。更重要的是性格相投。

    为了夺取最高的统治权,四大贝勒联手绞杀了大妃阿巴亥,但并没有过多的为难这三个小兄弟,他们把仇记在心里,却不敢多说什么。在仇恨的烈焰灼烧下,他们一天天的成长,成为战场上的猛将,成为旗主亲王,皇太极对带他们不可谓不厚,但是他们不会忘记仇恨。

    此时的山海关里,还没有闻到火药的气味,但是自从杨嗣昌提出议和的条陈,但是最终被否决,政治眼光和嗅觉都比较灵敏的辽东经略袁应文就做出了相应的判断。那就是,在不久的时间内,清军就会来进犯山海关,这是绝对不可能避免的事情。

    但是袁应文有袁应文的苦楚,他没有精兵也没有强将,他这个辽东经略大臣,所能占据的地盘,也仅有区区山海关这一座孤城,他手下所能指挥的将士,目前也只有不足两万人,还有半数是刚刚招募的新兵。

    不知道是哪位军事家曾经说过,如果把武器交给没有训练的老百姓,让他们上战场,那么其实就是让他们去送死。这一万多新兵就是刚刚拿到武器的老百姓,不知道清兵会不会给他们训练的时间,即便是有,也是肯定来不及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人家不会等到你拥有精兵强将的时候再来找你的麻烦,正确的思路是,趁你立足不稳的时候就干掉你,干净利索,不留后患。

    无奈的袁大人只好发动百姓来修筑城防工事,尽快的抢修,争分夺秒的去和时间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