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国崛起1644 >

第38章

大国崛起1644-第38章

小说: 大国崛起1644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技术,有本事的匠人,纷纷莫名辞工,这下可愁坏了各地商人,再得知是苏州改革搞得鬼之后,纷纷暴跳如雷,一时间不少商户联合起来,想要抵制苏州商人。

    他们拒绝采购苏州商品,甚至利用本土价格优势,与苏州商人打价格战,你苏州不是改革么,不是厉害么,让你什么东西都卖不出去,看你怎么牛逼。

    各地商人,想要将苏州商人彻底隔离,不给苏州一点喘息的机会,因为圣旨上可是说过了,苏州改革,经济必须翻倍,你连商品都卖不出去了,还怎么提升经济,如此一来,说不定不用等三年,李鸿飞就得被皇上撤职查办,所谓的改革,也就无疾而终,更加不会落到其它省份头上了。

第四十一章苏州改革(完)() 
苏州正式改革不到一个月,苏州商界就面临着,各省商人全方位的狙击,一时间从苏州去往外地经商的商人,损失惨重。

    可就在大家都以为,此次改革将无疾而终时,沉默一个多月的苏州商业部,终于彻底爆发了。

    首先发难的是纺织业,明代纺织业相对发达,一般各省都是自产自销,除了出口海外,很少有跨省售卖的情况,所以苏州的纺织业,之前并未受到多少波及。

    但李鸿飞并不罢休,直接命士兵,驻守上海县的几处民间通商口岸,规定来上海县采办的商人,只许采购苏州出产的丝绸布匹。

    如此一来,不少内陆省份的布匹商人,在苏州境内,几乎亏得血本无归,毕竟苏州老百姓,大多都支持苏州产品,根本不会买那昂贵的外省货,而负责出口的商人,又迫于苏州衙门淫威,根本不敢采购苏州之外的任何布匹。

    丝绸,茶叶,瓷器,一直是华夏古代重要的出口项目,苏州作为纺织业集中地,若是垄断布匹出口,那赚取的钱财,将是难以想象的。

    原本沿海民间通商口岸有很多,你上海县要强买强卖,大不了大家不去上海县采购便是了。

    可苏州商业部随后推出的一系列产品,令那些出口海外的商人,根本无法拒绝。

    早在公元577年,南北朝时期,华夏人就已经发明了火柴,其后火柴还是马可波罗时期,传入的欧洲,不过当时的火柴,只是一种引火的材料,并不能依靠摩擦生火。

    如今在李鸿飞的提点,宋应星的改良下,利用树胶和水,制成了膏状的硫化锑和氯化钾,涂在火柴梗上,并夹在砂纸上拉动便产生火焰。

    这种能借着摩擦生火的火柴,这种方便又实用的神奇火柴,就连各省商人,都难以抵挡它的魅力,更何况是那些出口海外的商人?

    若是单一的火柴,还不算是巨大的利润,毕竟这种物品属于日用品,需要依靠走量赚钱,故而还不足以让那些商人,卖李鸿飞面子。

    于是商业部又推出了另一个产品,方便面。

    方便面的最初形态,可追溯至华夏西汉时期,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5年)韩信军队发明的踅面,实际上就是方便面。

    当年韩信在黄河边的合阳领军10万,准备进攻河东,西魏王魏豹时,为解决行军粮的问题,发明将荞麦粉与麦粉开糊,煮成八成熟的大面饼,并切成宽条。

    这种面饼既方便随身携带,而且只要加水一煮便可食用,因此也可被视为方便面最早的形态。

    不过韩信发明的方便面,属于非油炸方便面,用于食用充饥倒是可以,至于口味,并不怎么样。

    而如今商业部弄出的方便面,则是将煮熟的高汤面进行油炸,吃的时候,只需用开水泡开,加上佐料,便与那后世方便面没什么两样。

    这种简单、快捷、又美味的面食,已经让一群出口海外的商人,开始盘算该将这华夏神奇面食,翻上几倍卖出去了。

    若是方便面还不能让那群商人心动,那么香烟的出现,则让所有商人疯狂起来。

    烟草原产于美洲,明朝万历年间,由菲律宾传入台湾和福建种植,后来逐步扩大遍及全国各省。

    崇祯年间,吸食旱烟,成为了不少人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方式,手持一杆旱烟枪吧嗒,吧嗒吸上一气,看吸烟人的神态,真是饭后一袋烟,快活似神仙。

    李鸿飞作为后世人,怎么不了解香烟的威力,怎么不了解这香烟的巨大利润,当他第一次发现有旱烟枪的时候,就已经想到制作卷烟了。

    旱烟抽着多麻烦,而且无论走到哪里,都得背着一杆烟枪,哪有这小小的卷烟方便?

    掏出一根火柴,轻轻一划,看那淡黄色火焰翩翩起舞,随后再点上一支卷烟,猛吸一口,香烟的味道,混合着火柴燃烧的香味,那才是享受啊!

    另一个时空的华夏,是被西洋人用鸦片敲开了大门,如今的李鸿飞还算仁慈,只用香烟去挣西洋人的金子。

    火柴搭配香烟,在加上神奇的方便面,以及苏州陆续推出的一系列新奇玩意儿,令沿海各地商人都沸腾了。

    上海县几处货运码头,每天的吞吐量简直大的吓人,不少商船由于没有停泊位置,不惜绕远路,走京杭大运河,直接前往苏州采购。

    商人逐利是本性,有钱赚的时候,谁会跟你联合抵制?

    一个个商人,为了讨好苏州商业部,不仅连苏州的布匹,甚至是茶叶,瓷器这些东西,都选择在苏州购买,总之只要苏州有的,而他们又恰好需要的,统统在苏州置办。

    但凡苏州出品,必属精品。

    一时间,刚刚亏损严重的苏州商人,全都赚的满盆钵体。

    就连之前放狠话的外省商人,此时也必须舔着脸,来苏州做生意。

    没办法,苏州出产的东西,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只要是能拿到货,转手就是几倍利润,谁吃饱了撑的,跟钱过不去?

    对于这些反复无常的商人,李鸿飞并没有过多为难,毕竟他整出来的那些东西,之前基本都已经有过类似产品,真要惹急了这些人,花费大价钱仿制,还是没问题的。

    明朝可没有所谓的专利权,人家要山寨你的产品,你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趁着这些产品,如今只有苏州一家,快速倾销,赚够银子,才是最重要的。

    有了银子,才能继续研究新产品,从而不断创新,不断拉开苏州作坊,与各省作坊之间的差距。

    好在李鸿飞之前的改革措施,吸纳了不少有真本事的匠人,否则也不会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将这些以前并不被看好的商品,改良成风靡整个江南的神物。

    如今的苏州,很好地诠释了: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这句经典语录。

    汇聚了大量工业人才的苏州,加上李鸿飞利用实质性好处,鼓励匠人们研究创新,几乎每隔几日,就会有新产品出现,其余各省想要山寨仿制,也只能跟在屁股后面吃灰。

    如今南方各省,除了地主还对苏州改革大力抨击之外,就连各地商人,都已经对苏州改革赞赏有加,苏州的改革政策,经过两个月的发展,已经逐渐步入正轨,而苏州商业部,则成为了老百姓口中,一个蕴含神奇色彩的官府衙门。

    PS:第二卷《江南烟雨》完。

    第三卷《遍地狼烟》即将连载。。。。。。。。。。

    写了四十多章种田文,主角后方基地已经差不多稳住,憋了这么久,是时候出去装逼了!还请大家多多投票支持!

    另外:才发现穿越到古代开金手指有多难,高科技东西,根本搞不了,可一些简单的,比如火柴,香烟,泡面,结果一百度,古代人比我们更会玩,有些早在好几百年前,就已经整出来了。

    之前还想写个香皂,或者整个高度白酒来着,结果一查百度,香皂在宋朝就出现了,而且本草纲目上都有记载,那才是纯天然中草药配方,比现代的化工香皂,高级了不知道多少。

    至于白酒。。。。。。。。阿拉伯人于8到9世纪时,就发明了蒸馏酒技术,中国的蒸馏白酒,还是元朝时期,由被蒙古人征服的中亚波斯地区,传入并普及开的。

    这些在后世容易生产,却又很赚钱的东西,古代人早就玩过了。

    之所以向大家科普这些东西,纯粹是为了让书友们看过之后,好装逼打脸。

    以后再碰到哪个穿越小说,在明朝整白酒,在宋朝整香皂赚钱的,你们就可以使劲打脸了。

    其实老祖宗的科技水平,真的不低,满清一朝,做了太多蠢事,几乎将以前的科技水平整断层,这才会出现,国人发明的火药火器,被外国人拿来侵略国人,国人发明的各种日用品,被外国人稍加改良,再来赚取国人大把钱财。

第四十二章李鸿飞搬家() 
九月的苏州,秋高气爽,伴随着徐徐海风,已有些许凉意,如今是收获的季节,城中百姓无论佃农,还是作坊工人,纷纷喜笑颜开。

    佃农们获得了丰收,因为农耕税的改革,令他们至少增加了三成收入,故而出手也变得大方起来,不时有卖完粮食的佃农,出入城中各大商铺,酒楼,购置家用,或者搓一顿好的。

    而城内打工的工人,同样兴高采烈,这几个月来,他们工钱不仅翻倍,更是由于最近生意越来越好,以至于时常加班,赚取双倍工资。

    这在以前,工人们是最痛恨加班的,如今一个个听到加班,却好似打了鸡血般干劲十足,令一众作坊老板心中直呼神奇,以前的工人要是也这么卖力,自家财产,怕是不知道要翻多少倍了。

    总之整个苏州城,除了那些地主老财,对李鸿飞恨得牙痒痒之外,佃农、工人、匠人、包括商人,心中都对李鸿飞感恩戴德。

    而被全城老百姓念叨的李鸿飞,则是在来到大明将近半年后,总算是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套房产。

    没错,李鸿飞搬新家了。

    知府衙门,只是朝廷给各地上任的知府配备的,一个临时居住之所,虽然能住人,却并不属于李鸿飞自己的房子。

    更何况衙门里办公的,都是一群大老爷们儿,李鸿飞为了不败坏官场风气,连个丫鬟都没敢招。

    他一个男人倒是无所谓,关键还有陈圆圆这个女眷在,进进出出很是不方便。

    甚至陈圆圆在知府衙门这段日子,白天基本不出门,只有晚上才会到院子里散散步,透透气,比起坐牢,好不到哪里去。

    所以买一处府邸,是李鸿飞这段时间以来,一直努力奋斗的目标。

    “仅仅一个火柴厂,一个月的红利,就能在苏州买下这么大一处宅院,李大人不去经商,委实浪费啊!”前来祝贺的周福仁,一脸羡慕地说道。

    他能不羡慕么,这火柴厂原本应该由周家投产,结果因为接了戚红英三万支燧发枪的订单,资金全部投入到原材料的采购之上,一时间抽不出资金,这才便宜了苏州布坊的曹宏。

    “本官若真去经商,难道你们就不怕么?”李鸿飞反问道。

    “这。。。。。。。。李大人还是继续当这苏州父母官吧。”周福仁赶紧说道。

    他还真怕李鸿飞经商,这人实在是太妖孽了,随随便便想个点子,就能挣大钱,比他们周家挖银矿来钱还快。

    “放心吧,本官不会抢你们饭碗的,这火柴厂的利润,已经够本官的日常开销,若是再拿几家股份,朝廷那些官员,还不又得说本官与民争利了。”李鸿飞给周福仁吃了颗定心丸。

    之前收税,募捐,甚至是官办企业红利,都属于朝廷的财产,李鸿飞做了那么多,实际上除了公用之外,一分钱都不敢乱花。

    李鸿飞的改革措施,已经得罪了一大票人,正处于风口浪尖之上,若被人举报贪污公款,那事情就大发了。

    然而大家都富裕了,李鸿飞也不可能只拿一点死工资啊!

    他那点俸禄,甚至比毕懋康,宋应星这样的从六品官员俸禄还低,人家可是苏州重工的研究部主任,拿朝廷与苏州重工两份俸禄,此外还有研究分成,用日进斗金来形容,毫不为过。

    李鸿飞作为苏州老大,虽然吃喝用度都能让衙门报销,但家里还有一个女人,总不能让自己的女人,也过得如此寒酸吧!

    所以他也开始吃起了“技术饭”,与宋应星合作(主要是李鸿飞提供思路,宋应星具体实施),最终捣鼓出了新型火柴。

    火柴厂由曹宏投资建设,并不属于官办企业,李鸿飞占一成干股,宋应星占两成,剩余七成归曹宏。

    虽然李鸿飞要得不多,但仅仅三个月的红利,就赚了足足三千两白银,买下这处宅院,还能剩下一大半。

    “要我说,那香烟才是暴利,若是能让下官投资香烟,哪怕只占一成干股,下官都愿意!”一旁的曹宏也开口道。

    有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