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国崛起1644 >

第125章

大国崛起1644-第125章

小说: 大国崛起1644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洪承畴的能力也仅仅于此,多尔衮退出居庸关后,很快便与阿济格的骑兵部队汇合,加上张家口的援军,总兵力达到了二十万。

    虽然无法入关与明军决一死战,但撤退却没有丝毫问题。

    多尔衮为了最大限度保存实力,居庸关甚至连一兵一卒也没留下,整个京师的汉八旗,算是被他彻底抛弃了。

    随后从大同方向赶来的明军,顺利接手居庸关,并扎紧了口袋。

    他们兵力不足,不敢出关追击多尔衮的主力,但堵截洪承畴的退路,却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近二十万装备精良的明军,围攻洪承畴麾下七万残兵败将,结果不言而喻。

    最终,洪承畴在率军坚守十三天后,于自家府邸,自缢身亡,吴三桂、尚可喜、孔有德等汉八旗将领,则在城破之后被俘,时隔五年,明军再次夺回国都,北京。

    与此同时,李定国再次实施登陆作战,将第二集团军运抵秦皇岛,仅用七日时间,便拿下山海关,夺回了价值近两千万两白银的财物(相当于南明一年的财政收入)。

    之后,第六第七集团军从广宁府(今盘锦市)登陆,一个月时间拿下盛京,并顺势收回塔木卫、亦东河卫、木古河卫(今长春附近)。

    两次登陆,占据地盘是小事,关键是追回了总计将近三千万两白银的财物,为今后中原大地快速恢复生产力,做出了巨大贡献。

    看来,多尔衮选择走居庸关是正确的,至少他还能带走部分粮食物资,以及金银细软(价值大约五百万两白银),否则他只能率领几万,穷得叮当响的满人骑兵,退入东北了。

    至此,历时一年之久的北伐之战,以明军大获全胜而圆满结束。

    满清虽然没有被消灭殆尽,但他的政权体系已经彻底被明军摧毁,皇太极一手建立的大清王朝,再次变成了居无定所的游牧民族,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个比较强大的游牧民族,将会因为生存原因,变得分崩离析。。。。。。。。。。。。

    当郭胜、张超的军队登陆天津后,李鸿飞便不在关注北伐局势,而是将目光转向南洋。

    在李鸿飞一再篡撵下,郑芝龙终于答应再次出海,并担任“华夏远洋贸易公司”南洋区域经理一职,率领之前一直被雪藏的两万多外籍船员(事实上就是外籍仆从军)与司徒燕的船队,一道从香港出发,开始在南洋海域,与欧洲各国的公司,展开贸易争夺战。

    李鸿飞之所以急于对南洋展开市场争夺,那是因为如今荷兰人与英国人,正在抢夺印度这块大蛋糕,无法将多余力量投放到更远的南洋,这就是李鸿飞的机会。

    毕竟他现在比不上英国跟荷兰,人家动用的都是一国的军队,而明朝对于海外资源方面,兴趣并不大,至少在看到足够利润前,朝廷甚至是军方,都不可能将目光投向南洋这片区域。

    李鸿飞如今能利用的,只有漕帮,以及郑芝龙这样的“海盗”,如果不能抓住这次机会,等到英国人与荷兰人消停之后,李鸿飞想染指南洋,那将十分困难。

    好在虽然是“海盗”,但装备却比欧洲各国海军更加豪华,一百艘蒸汽战船,加上大小商船,运兵船共计五百余艘。

    人员方面,也有多达三万左右的仆从军跟漕帮帮众,对比当年郑和下西洋,丝毫不逞多让。

    明朝的货物,无论是瓷器、茶叶、丝绸,还是火柴、香烟、泡面、镜子,这些东西在南洋各地,都能卖出天价。

    然而这次司徒燕带去南洋的货物,却并非这些紧俏的东西,而是南洋土著,一直想买,却买不到的东西——火器。

    明朝这些年,淘汰或者缴获的火绳枪、燧发枪,差不多将近十万支,这些武器足够武装所有南洋土著士兵了。

    李鸿飞也不贪心,一支火绳枪加上配套子弹,只需要十两银子或等价商品就能拿走。

    原本国内售价才三两银子左右的火绳枪,转手就能卖出一百万两白银,而且这些大多都是快要报废的家伙,还有就是,贸易公司除了“卖”,还有“买”,利用贩卖军火的钱财,还能在当地购买国内需要的商品,并以五至十倍的价格出售给国内。

    可以说,只要能做成这一笔买卖,组建“华夏远洋贸易公司”耗费的本金,就将收回来三分之一。

    而跑南洋路途并不算遥远,一年时间就能跑四五个来回,只需要一年时间,“华夏远洋贸易公司”就能回本并盈利。

    万一没人购买这些武器怎么办?

    呵呵,没有万一,贸易公司的船员是干什么吃的?这些仆从军的职责,就是负责“推销产品”的。

    解决完“华夏远洋贸易公司”的事宜后,李鸿飞开始履行钦差大臣的职责,一面大肆敛财,一面搜集各地民情,顺便为当地百姓做主,惩治地方贪官,对于那些与南京官员有纠葛的贪官,更是派人进行深入调查,以便为今后入阁做准备。

    李鸿飞明白,北伐即将结束,政治斗争即将拉开序幕,不光是他,朝中所有大臣,都在为摘桃子做准备。

    即便是铁板一块的东林党,如今也不在那么“铁”了。

    以前南明因为疆域面积小,朝廷官员数量繁多,不少官员甚至只能在朝中挂个名,闲赋在家,每月领取那微薄的俸禄,勉强生存。

    那时候的朝廷官员,都不得不站在一条船上,因为他们没有李鸿飞那样的底气,稍有不慎,就会被人踢出局,而当时的朝廷,并不缺乏治国之士,随时都有人能出来顶替位置。

    不过现在不一样了,军方一下子拿下这么多城市,都是需要朝廷官员前去主政的,这时候所有人都想着上位,谁还愿意跟你同舟共济?

    不踩你就算好的了。

    甚至部分失势的官员,开始转而巴结李鸿飞,因为有传言,李鸿飞南巡之后,便会入阁。

    这样一位在军方拥有巨大威望的大佬入阁,其话语权未必不如高宏图,史可法等人,尤其是那些想要进入地方衙门的官员,暗地里已经准备向李鸿飞靠拢。

    因为地方官员的任职,很大程度上要考虑军方的感受,至少,有军方的配合,这些官员上任,也不会遭遇军方刁难。

    李鸿飞从原本的士大夫公敌,渐渐变成了一个香饽饽,政治斗争还真就如此微妙。

    有奶便是娘。。。。。。。。。。

第172章土地兼并() 
崇祯22年(1649年7月),明军对满清发起的北伐之战,圆满结束。

    大清王朝就此灭国,而明军也在占领吉林后,停止了追击。

    一方面战线太长,即使有蒸汽战船帮忙,明军后勤也已经到了极限。

    另一方面,明朝历次出关远征,几乎都以失败告终,著名的土木堡事件,更是让明军对出征塞外有着本能的恐惧,后金之所以崛起,也是因为明军一直奉行的被动防守方针有关。

    加上中原历经二十多年战乱,国内已是千疮百孔,明军虽然兵多将广,可缺少骑兵的明军,还真没把握攻入塞外。

    明军停止了进攻,但满清日子也不好过,关外所有大型城镇基本被明军占领,多尔衮率领的各旗部族,只能继续往北迁徙,最终在宁古塔朵颜卫(今齐齐哈尔)附近驻留,休养生息。

    遭此变故后,整个满清仅余不到四十万人口(老人多在迁徙中被抛弃,只留青壮、妇女跟幼儿),昔日占据万里江山的满清,短短五年时间,便被打回原形。

    不仅如此,在满清权力显赫一时的“叔父摄政王”多尔衮,由于从居庸关绕道长途行军,致使身心疲惫,在前往朵颜卫途中,不慎“坠马”而亡。

    无论多尔衮的死亡有多离奇,但他的死,加速了满清的分裂,如今之局面,年仅十一岁的顺治,根本没有能力掌控。

    有部分大臣,准备立阿济格为新摄政王,甚至有人还想更近一步,废除顺治的皇位,“另选贤君”。

    就在这时,顺治生母,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孝庄皇后)主动站出来,联络两黄旗、两蓝旗,以及遗留的部分蒙古八旗,坚决反对另立摄政王,并支持孝庄,施行垂帘听政。

    皇太极时期,蒙古族女子几乎垄断后宫,仅科尔沁贝勒寨桑一家,就有三位嫁与皇太极。

    而孝庄也是从蒙古大草原来到盛京,并给皇太极生下一男三女(儿子福临即如今的顺治帝),封为永福宫庄妃。

    在这个危难之际,孝庄能获得满人与蒙古人的支持,不仅因为她蒙古人的身份,更是因为她的政治手腕,丝毫不比阿济格差多少。

    崇祯十五年(1642)三月:清军俘获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皇太极大喜,洪承畴是明朝很有影响的封疆大员,收服他对于收揽汉族知识分子之心、瓦解明朝统治具有非常的意义。

    随即皇太极下令把洪押到盛京,派汉臣范文程等轮番劝说,洪承畴“延颈承刀,始终不屈”,为此皇太极颇费踌躇,食不甘味。

    当时的孝庄看到这种状况,便毛遂自荐,亲自去劝说。

    她扮作一个待女,身上藏了一壶人参汁,来到洪承畴的居处,温颜婉语,“以壶承其唇”,一口一口给洪承畴灌下人参汁,动之以情,喻之以理,经过数天的“努力”,终于说服洪承畴投到清军辕下。

    洪承畴所中“美人计”,就是出自这位孝庄皇后之手,由此可见其计谋之高超。

    如今不论是否故技重施,但孝庄确实做到了,不仅保住了顺治的皇位,更是成了权倾朝野之人。

    然而,孝庄此举彻底惹恼了阿济格,多铎为首的一应满人将领,毕竟如今能征善战的将领,也就只有阿济格这一派,要不是担心明朝从中获利,双方当即就能打起来。

    阿济格为避免过度消耗族人实力,最终联络两白旗、两红旗、以及部分汉八旗,约十五万人,将以顺治、孝庄为首的一应族人,赶往呼伦贝尔草原,任其自生自灭。

    至此,满清实际被分割成了两派。。。。。。。。。。。

    当满清陷入战败阴云之际,此时明朝的权力中心南京,却是在举国同庆。

    李自成被灭了,满清被打残了,中原大地似乎从此免除了战争威胁。

    为此,朱由检甚至传旨大赦天下,规定不论罪恶轻重,包括死罪在内,都予赦免。

    同时,一向抠门的朱由检,竟然在皇宫内举行宴会,邀请一众大臣,甚至南京城内的商贾名流,打算庆贺个三天三夜。

    “这可比过年都热闹。”李鸿飞乘船逆江而上,看着南京城满城焰火,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色,忍不住感叹道。

    这也难怪,老百姓心中所期盼的,不就是早日结束战争,回归安定生活吗?

    “这时候,怕是南京城防力量最薄弱的时候了。”郑成功念念不忘“清君侧”。

    他此番陪同李鸿飞前往南京,就是为了辞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的职务,之前的北伐,在李鸿飞的劝导下,郑成功最终没有亲自前往。

    因为郑芝龙明确告知郑成功:李鸿飞如果不动,朱由检的权威便再也无人能撼动,郑家要想获取最大的利益,要么投靠李鸿飞,要么站在朱由检那边。

    “我先前就说了,大势所趋,你看看这些老百姓,谁会愿意再起战端?”李鸿飞反问道。

    朱由检以往被士大夫阶层“绑架”,很多事情没法仅凭自己意愿做主,但今时不同往日,李自成攻破北京,杀了一大批官员,清军入关,又降了一大批官员。

    北方的顽固派跟保守派,都差不多消耗殆尽,尤其是东林党领袖吕大器病逝,朝中基本没人能与朱由检抗衡,所以朱由检如今的重心,开始转向收拢民心了。

    无论是大赦天下,还是举国欢庆,朱由检都在向民众传递一个信号,战争结束了,好日子马上就要到来了。

    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下,谁敢轻启战端?

    “哎!事到如今,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郑成功兴致不高。

    也难怪,国防部这种明升暗降的部门,没有几个封疆大吏会高兴。。。。。。。。。。

    南京皇宫之中,庆典仍在继续,这时,一名小太监匆匆进入殿内,向王承恩耳语一番。

    “承恩,怎么了?”朱由检注意到了两人的小动作,开口询问道。

    “启禀圣上,驸马爷回南京了,同行的还有国姓爷。”王承恩一五一十地回答。

    “带李梦回去御书房。”朱由检说道。

    交代完毕,他又与在场大臣闲聊一番,便找了个借口先行离开。

    不一会儿,李鸿飞在王承恩的带领下,来到了御书房。

    “梦回啊!出去玩了这么久,总算舍得回来了?对了娖儿(朱媺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