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攻略-第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瘢⒎亲ň陡ㄒ彩巧朴诿裾簧朴诒瘢锌赡鼙幌≈俗炅丝兆樱衷诳珊茫鲜乩戳耍欣鲜ψ颍弦欢ǹ梢园参取!�
唐顺之笑道:“你也不要太高看为师了,现在,你可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次大捷,斩首倭寇将近一万,如此大的功勋,若你是武将,封个侯爵也不为过,不过既然你打算走文官之路,就要去考取进士,甚至要争夺一甲,最不济,二甲前十也要争到手里,这样,才有希望被选为庶吉士,成为翰林,只有成为翰林,你才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候,真正的执掌大明最高权柄!
为师知道,你的志向绝不仅仅限于一个东南,你的志向,应该是整个大明,甚至于大明之外,正因此,你决不能仅仅擅长军事,你更要在陛下面前表现出你的治国之能,大明太重进士,更重翰林,若要改变天下不平事,就一定要成为阁臣,乃至于最高的内阁首辅,那个时候,你才能真正的改变整个大明。
平之,为师年岁不小了,可能看不到你改变大明的那一天,但是你一定要记住,无论何时,为师都会支持你,都会站在你身后,为你保驾护航,朝中有不少心学门人子弟,他们也是你站在那个最高位置上不可或缺的支持者,你到了朝中,要注意结交那些官员,得到他们的认同,然后,你才有可能对抗其余的反对势力。”
这个时候,郑光意识到,唐顺之在传授他一些真正的政治斗争之学了。
“现如今朝中局势诡异,你的大捷并不能带来什么改善,内阁首辅之争愈演愈烈,夏言有才,但是却不如严嵩懂得媚上,今上强势,容不得底下臣子顶撞,夏言屡屡顶撞今上,而严分宜却在一旁煽风点火,为师预料,夏贵溪必然会被严分宜拉下首辅之位,而严分宜对我等心学门人并不友善,夏贵溪虽然不是心学门人,却同情我等,明里暗里保护我等,可严分宜却不会这样做,一旦严分宜上台,心学门人的处境会不妙。
不过,为师也不会过于担心此事,严分宜结党,不按地域和学派,只按个人利益,也就是说,只要赞同他的主张,为他做事,就算是心学门人子弟,他也接纳,朝中党政愈演愈烈,多为地域结党和学派结党,而严分宜则不然,只要支持他,无论地域学派,他都接受,也就是说,严分宜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一家独大!”
唐顺之的分析让郑光感到惊讶,郑光为唐顺之的分析能力感到折服,没错,唐顺之分析的一点错都没有,未来二十年,是严嵩的天下,严嵩用自己的高超权术和超越地域学派的结党理念结合了一大批志在维护自己利益的“同党”,不仅对心学门人不友善,对东南大户豪强的利益代言人也不友善,对西北晋商集团的代言人也不友善,但是只要赞同他的主张,维护他的利益,你出身这些地方,也无所谓。
严嵩是江西人,本质上不属于这些利益集团代言人的任何一份子,他属于他自己,他属于一个特殊的党,正是因为他不关注地域学派等等各方面的出身因素,而只在意利益和权势,才能在未来二十年的斗争之中,不断的击败自己的强大敌人,压制晋商集团,也压制了东南豪强集团,又因为他对嘉靖皇帝心思的准确揣摩,使得自己始终圣眷不衰。
得到嘉靖皇帝的支持,也是严嵩得以一家独大二十年的重要优势之一,也正因为如此,数不清的权术高手都被严嵩斩于马下,也不管他是谁,但也正是因为于此,严嵩才会成为天下公敌,不过这也无所谓,严嵩不在乎这些,经历过那些事情的严嵩,早就不在意自己会不会成为天下的敌人了。
这是他成功的原因,也是他衰亡的原因。
而这一切,都被唐顺之看穿了:“不过,严分宜虽然可以一家独大一段时间,可他不联合任何一方势力,不给任何一方势力以利益保证,若是如此,为师敢说,严分宜成也结党,败也结党,一旦出现一个可以结合各方势力为一体的高强对手,严分宜一定会败下阵下来,毕竟这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驱,再强大的人,也敌不过一个“利”字。”
一念至此,唐顺之就把所有想说的都说了:“所以,平之,你到北京之后,少说话,多读书,准备备考会试,你的名声很大,为师担心,严分宜一旦知道你到了京城,会想方设法的招揽你,因为你即使考不上进士,你的军事才华也能被严分宜看重,严分宜知道自己没有太大的能耐,就网罗人才为自己效力,为组阁接替夏贵溪做准备。
以你现在的根基,原本是不能拒绝严分宜的,否则严分宜一旦得势,不,就算他不得势,以他内阁次辅的身份,也能轻易的收拾你,不过,平之,你有一个严分宜不敢轻率动手的依仗。”
郑光接口道:“皇帝?”
唐顺之笑了出来:“没错,皇帝,今上之强势,远超前代诸帝,强横如杨一清杨廷和张璁等人,都要仰仗今上之支持,夏贵溪强悍,也逃不开此举,严分宜没有那般强硬的姿态,一味媚上,更不可能违背今上之意,你被今上看重,严分宜会想法设法的结交与你,但是你被今上看重,同时也会导致即使你反对严分宜,严分宜也不敢贸然对你下手,否则惹得今上不快,严分宜也没有好果子吃。
再者说了,严分宜纵使可以取代夏贵溪,也不是一两天的事情,在没有稳固自身地位之前,严分宜是不敢贸然对任何人下手的,这段时间,就是你最宝贵的时间,你要利用这段时间,想方设法的站稳脚跟,而最重要的,是利用今上对你的看重,加重你在今上心中的分量。”
说道这里,唐顺之看了看郑光的脸色,果不其然郑光流露出了为难的神色。
说实话,郑光活了那么久,经历了三个时代,还真的没有刻意地讨好过任何一个人,大宋时代,已经没有皇帝了,郑光自己就是宋军残余势力的最高领导者,遥尊的小皇帝不能对郑光产生任何的制约效果,也没有必要去讨好他,但是大明不同,大明有皇帝,还是个前所未有的强势的皇帝,在他眼里,除了服从,就是服从。
“为师知道你不愿媚上,为师也不会这样要求你,但是,服从,你必须要做到,今上不会允许任何人质疑他的最终决议,哪怕是强悍如夏贵溪,也不敢这样做,你更不能例外,或许今上见惯了臣子的服从,突然出现一个不卑不亢的,会有些新奇,不会厌恶,可是,不卑不亢不意味着不服从和抗拒,这里面的尺度,平之,只有你自己去把握了。”
似乎看出了郑光的抗拒之心,语重心长的说了这样一段话,算是交代了自己所有想要交代的,之后山高水远,一人在南,一人在北,唐顺之也不能近距离的保护郑光了,真的,要靠他自己了。
一百三十七 北上赴京()
十一月初十,在处理完自己全部的事情,把军队托付给朱纨和范庆还有唐顺之之后,郑光离开苏州,前往南京的郑氏别院,和家人道别,自己即将北上前往北京城,在那里至少度过四五个月的时间,然后,才有可能回到东南,不过以后的事情现在说不准,所以郑光也不打算那么早就安排什么事情。
三叔郑江老在就去北京为自己打点一些事情了,想必自己现在去也能有住的地方,住的也挺舒适的,所以不必担忧这些事情,卸下了临时的代理守备一职之后,郑光也再次成为了单纯的举人,换回了儒袍,拿着书卷,不断的温习功课,准备会试。
到了南京别院之后,老夫人泪水涟涟的握着郑光的手,不断的念叨着什么打仗危险,去北方更危险之类的话,要郑光注意自己的安全,赵蝶儿也不管别人的视线了,保住了郑光,怎样也不松开,默默地流眼泪,不一会儿就把郑光的前胸给弄湿了,婶婶们忙里忙外的给郑光准备北上需要的东西,一会儿就装了两辆大车,让郑光好生无奈。
“三婶儿,我是去北京考试的,不是搬家去北京,还要回来的,你就别弄那么多东西了行不?这么多东西带到路上我都担心被山贼水匪给劫了,我现在可不是将军,没有部曲可以带着护卫,再者说了,文人上京考试,怎么能带那么多东西呢?会被旁人说闲话的!”郑光看着那么多东西,脸都绿了,不得不拒绝。
三婶婶看向了老夫人,老夫人摇了摇郑光的手,说道:“光儿长大了,咱们呐,以后就听光儿的吧,不过,光儿,此去北京山高路远,奶奶多少还有些不放心,真的不用我们一起去吗?”
郑光颇有些哭笑不得,怀里有一个正在争取一起去的权利,现在奶奶居然要带着全家总动员,哪有这样的规矩,郑光只能苦笑道:“奶奶,孙儿是去考试的,不是移居北京的,再说了,郑氏祖业都在苏州,咱们全去了,谁来看着祖宅和祖业呢?一路上也不能算多安全,孙儿一人还能保全自己,带上一家子,那就真的难以保证了,现在苏州是整个东南最安全的地方,只有大家伙儿都在苏州,孙儿才能安心考试。”
老夫人没有再坚持,只是不断的念叨着一些注意饮食,注意身体,注意不要生病,生病了要立刻找医生治疗的话,这些话虽然挺唠叨的,但是郑光从没有觉得厌烦,能听到这样的话,在遍地烽火的东南之地,实在是太不容易了,现在苏州有唐顺之坐镇,外围还有朱纨和范庆的保驾护航,苏州这个安全区才算是建立起来了,至少还有王辉带着黑旗军四处游击,对倭寇是一个强大的震慑。
对于赵蝶儿表示郑光可以把她作为一件行李一起带上路的想法,郑光果断一个手刀打在了她的小脑袋上:“等我回来娶你!”
颇为霸道总裁的做法,终于让赵蝶儿幸福的晕了过去。
郑光的离开十分低调,有了朱纨和范庆的书信和手令,黎明时分,南京城的守门卫队悄悄为郑光打开了一丝缝隙,郑光和徐渭带着六个侍卫和一辆马车离开了南京城,启程向北出发,没有惊扰到任何人,这位东南百姓心目中横空出世的保护神,就这样毫无声息的离开了东南。
“此去北京,咱们的日子可就会和当初大不相同了,那些闲适的生活可就会永远的离我们而去了,文长,以后要是真的出了事情,你会不会后悔现在跟我绑在一起,和我一起受苦受难?”最后望了一眼黎明时分的南京城,郑光笑着对身边的徐渭如此说道。
徐渭无所谓的耸耸肩:“搞得像我至今为止没有受苦受难一样,你也是够了,反正认识你,是我这辈子最后悔的事情。”
郑光有些意外:“为什么?”
徐渭掉转马头,径直往前走:“等这辈子快结束的时候,再告诉你。”
郑光愣了一下,随即笑了出来,掉转马头,追上了徐渭的步伐。
十一月初的北方大地,冰冷刺骨的寒风初具规模,呼呼的刮过一片枯黄的大地,将春秋之日充满生机的土地掩盖的如同死域,居住在寒冷北方的人们在古老的时代,会学习熊和蛇这一类的动物,尽量不离开自己的房屋,做一个冬天的御宅族,为的是减少自己的消耗以尽量减少粮食的摄取,还有就是穷苦人家没几件厚实的衣服,冬天实在是出不去。
除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会因为不干活又吃得多这样的原因,或者是家庭缺少粮食导致妇女和孩子吃不饱这样的原因,而选择穿着全家上下仅有的一件冬衣去大户人家做一个冬天的工人,填补家用,顺便混一顿饭吃,减轻一些家庭的负担。
而在更加古老的时代,即使是最暴虐的国家在冬天也不会派遣士兵出去打仗,没有棉花和棉衣的时代,紧紧靠着布和麻,是不能制作出足够保暖的衣服的,在冬天被冻死的人比比皆是,为此,大家不得不在冬日里躲在屋子里,尽量减少屋外活动。
时代发展到大明朝,棉花的引入使得人们可以有更加保暖的衣物原料来制作衣物,所以大明朝中叶以后,棉花快速推广的富庶的东南地区最早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冬日赏雪的或者冬日出游的无聊土豪,而寻常百姓因为尽量减少活动的需求,即使有了棉衣,也会很少出现在大街上,冬日里也没有新鲜蔬菜可以买,百姓们普遍只能消费得起蔬菜,所以冬日里的商业活动也较为荒凉。
大明的冬季,真的非常荒凉,所以行走在荒凉的大地上,看不到多少行人,这样的感觉让郑光非常不愉快,往年居住在苏州城里很少出去的郑光感受不到这份荒凉,如今见识到了,才知道物质的贫乏让生活困难到了什么程度,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也需要学习动物来“冬眠”,以尽量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