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攻略-第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好我好大家好。
可现在,这三千初出茅庐的小雏菊不仅不担心自己被爆开,居然还朝着这七千牛逼闪闪的倭寇主力冲了过去,不仅没被****,反而还来了个中心开花,直接给这七千倭寇送上了黄泉路,匪首陈东,东南赫赫有名的海上巨寇徐海手下的第一号干将,横行东南十年的巨寇,就这在了这三千新兵的手上,还是被活捉了,七千倭寇被斩首,一千多被抓住了,缴获了五十多把非常锐利的倭寇武士刀。
深知内情的陆炳为之震撼,五十多把武士刀,意味着至少有五百人的真倭在陈东的队伍里坐镇,作为陈东真正核心的精锐力量,武士刀这种高档货,在日本,也只有少数武士里的精英才能拥有,而且一般都作为传家宝一代代传承下去,武士对待自己的武士刀会比性命还要看重,五十多把武士刀被郑光缴获,只有一个原因,真倭全死了。
当初,几百名真倭追着几万明军一路打到了南京城下,明军数十倍于倭寇,居然拿他们毫无办法,而现如今,三千新军,居然就能把带着几千凶悍假倭寇的真倭给干掉了,连带着假倭寇一起干掉数千,自己仅仅损失了数百人,创下了东南抗倭以来的最高战损比例,这不仅仅是军队实力的体现,更是领兵将领能力的体现。
将军是军队的魂魄,也是军队的缔造者,军队的战斗能力和战绩直接体现了将军的能力,将军的能力越强,军队就越能打,这支新军是郑光一手带出来的,它的一切都是郑光赋予的,他能创下这样的战绩,唯一的理由,就是郑光自己的能力已经超过了大明绝大多数的将军。
但是他偏偏是个刚刚靠中举人没多久的文人啊!
陆炳把手上的情报放下,揉了揉眼睛,表示自己短时间内接受不能,皇帝陛下的原意只是让朱纨询问一下郑光关于苏松的一些实际问题,让郑光帮着参谋参谋,倭寇来了,帮着守一守城,没真的打算让郑光走军事路线,结果朱纨还就脑袋一热,就把郑光安排了一个代理练兵守备的半拉武职,让郑光去练新军。
练新军你就练吧,可人家练新军没个一年半载是不能上战场的,上了战场也要被揍的惨兮兮的,慢慢积累经验才能成为铁血强军,这还是精锐部队,一般的部队随便练练,练出来打几仗就全部死光光了,可你到好,拉了一批刁民练了一个月,就给练出了一支可以正面硬刚倭寇还能刚赢人家的强悍军队,你这么牛逼,你还让不让那些九边的自诩为练兵大家的家伙们活下去了?
陆炳敢保证,皇帝很快就要来找自己,然后询问一下到底是让郑光就此转入武职,还是让郑光继续考科举,按照皇帝的想法,陆炳可以猜测道皇帝肯定希望把郑光留在东南,然后********的剿灭倭寇,为他平定了东南的钱袋子,然后再去考科举,但是陆炳猜测郑光的想法一定不是如此的。
锦衣卫的线报已经显示郑光家已经是门庭若市了,而郑光把女眷全部送到郑氏的南京别院居住,自己躲在了新军的军营里温书,每日例行练兵之余就在军帐里温习功课,似乎已经做好了参加嘉靖二十六年会试的准备,陆炳是明白的,在大明朝,要想真正的成为人上之人,是一定要有进士的头衔,要想成为人上之人的人上之人,就一定要有翰林的身份不可。
皇帝大可以强迫郑光不参加今年的会试,然后命令郑光当一个兵备使,在东南负责剿灭倭寇,等三年以后再来考试,到时候搞不好不仅立下大功封了爵位,还能因为平定倭患得到诺大名望,直接步入人生巅峰,嘉靖皇帝一定在做这样的幻想,可是深知内情的陆炳是明白的,如果不把幕后黑手解决掉,你就是再能打,也平定不了倭患。
而皇帝如果希望郑光彻底解决倭寇之患,就非要给郑光翰林身份不可,而且要让郑光在朝廷里掌握一定的权力和拥有一定数量的班底,这样,郑光才有可能和那些暗地里操控者东南局势的掌权者们博弈一场,并且最终取得胜利。
要知道,若要平定倭寇,一名绝世名将加上三四万精锐强军就可以办到,但是若要彻底解决倭患,就绝对不是一名将军可以办到的,为情霍去病再世都办不到这件事情,若要办成这件事情,不仅要有足够的军事才华和兵权,更要有足够的政治手腕和权柄,只有掌握这两样东西,加上皇帝大力的支持和信任,才有可能彻底解决倭寇之患。
要论自身条件,陆炳觉得现在的郑光差不多够了,有足够的文采和军事才华,至于政治能力,看看义乌县被他折腾出来的什么义乌发展委员会就知道了,百余年来没停过械斗的义乌县,这段时日,居然真的********搞发展,到处都在盖房屋、破土动工、饲养肉猪和制作臭豆腐乳,之前一言不合就要开打的恶习似乎也没有发生过,在委员会里面吵得脸红脖子粗,会议结束之后,还是心平气和的按照商议出来的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来妥协。
深谙权力斗争之道的陆炳很清楚在政治斗争的过程中,联合盟友、利益交换和相互妥协到底有多么重大的作用,可以说任何一项伟大的政绩,他的背后都有着数不清的利益交换和相互妥协,政治说穿了就是利益交换和妥协,不管是国与国之间还是集团与集团之间,只有掌握了这两种技能,才能长久的发展。
义乌县现在的发展很有这方面的趋势。
这么说,郑光也有足够的政治手腕和能力?
这小子,到底是何方神圣?唐顺之真的可以教出来如此妖孽的弟子?
陆炳深深的怀疑着,不过很快,黄锦大呼小叫着冲入陆炳的办公府邸,对陆炳说道:“老祖宗!大都督!陛下找您啊!陛下找您啊!快些过去!出事了,出事了!”
陆炳站起身子,看着喘着粗气的黄锦,无奈道:“黄锦,你好歹也是陛下身边的老人了,要点姿态好不好,别总是如此冒冒失失的,天塌下来有别人顶着,你怕什么?”
黄锦讪讪地笑道:“主要是陛下喊大都督喊的也特别着急,所以,老奴才那么着急,这个,大都督,要不然,您”
陆炳扬了扬手里的情报,说道:“陛下想知道什么,我都知道了,这件事情的确挺不可思议的,不过,确实是真的。”
黄锦大惊失色道:“没有谎报军情?没有杀良冒功?真的是七千倭寇首级?”
陆炳点了点头:“没错,我手下有人直接参与到统计之中,实打实的战功,没有掺假,郑光,是真的用三千新军把陈东的八千悍匪给收拾掉了,苏松之倭几乎被荡平,东南倭寇得知此事的人人自危,浙江之倭寇也在得知此事之后迅速撤退消失,找寻不到踪迹,这一仗,是真的把倭寇给打怕了,陛下总是担忧东南没有人可以用,现在,陛下可以放心了,东南,有柱国啊!”
一百三十四 急流勇退 上()
陆炳见到皇帝的时候,嘉靖皇帝已经冷静下来了,三分钟热度的持续时间虽然较之以往有所增长,但还是没有增长到足以让嘉靖皇帝改变本性的地步,所以此时的他已经闭上眼睛开始打坐,陆炳小心翼翼的走到近前,黄锦按照往常的例子给陆炳搬来了锦墩儿,陆炳没敢坐,就垂首站在皇帝面前,等候吩咐。
“坐吧。”
好一会儿,嘉靖皇帝慢悠悠的声音才响起来:“方才那消息让朕心绪不宁了好久,现在才将将平复过来。”
说着,嘉靖皇帝盯着陆炳,嘴里吐出两个字:“真的?”
陆炳心领神会道:“真的。”
嘉靖皇帝接着问道:“不掺假?”
陆炳点头确认:“千真万确,不掺假,臣恭喜陛下,终于得一良臣。”
嘉靖皇帝古井无波的面容上露出了些许笑容,之后便消失不见,眼中闪烁着奇异的光彩,缓缓开口道:“不是朕手底下没有良臣,而是良臣的心都不干净了,不会********的想着自己的差事,想着如何为大明建功立业,只是想着如果争权夺利,做的少,拿得多,这样一来,就算本身是良臣,也变成了庸臣,朝廷里,能为朕分忧的良臣,屈指可数,陆炳,你是一个。”
陆炳顿时露出感激涕零的表情,一下子从座位上站起,继而跪下,带着哭腔道:“陛下懂臣!陛下懂臣!臣即使粉身碎骨,也值了,值了!”
嘉靖皇帝见状,抬起手,语气不慌不忙道:“哎!这是做什么,朕虽然是在夸奖你,但你也不用动不动就跪下吧?男儿膝下有黄金,朕希望得到一个能为朕做事的顶天立地的男儿汉,而不是一个动不动就下跪的阉人!”说着,嘉靖皇帝的目光投向黄锦身边侍立一旁的另外一个大太监麦福,只是一撇,麦福顿时就下跪了
陆炳知道,没啥别的原因,皇帝在这指桑骂槐是一种日常习惯,更是得知东南大捷之后的正常做法,皇帝对宦官一向压制排斥,可能是武宗时期的宦官乱政让皇帝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所以皇帝即位以后,即使是为了限制文官集团的实力而任用宦官,也会时不时地敲打他们,让他们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人。
至于麦福,因为一些功劳的原因,在太监里地位很高,甚至提掌过皇帝亲卫军的军权,陆炳隐约知道写麦福的亲戚在东南军中占据一些重要职位,而且还颇有些不法之事,这些消息陆炳当然都会告诉皇帝,皇帝要怎么处理,是他的事情,陆炳管不着,可能本来皇帝也不会因为贪污这点事儿对麦福怎么样,但是郑光这开天辟地的一仗打的皇帝既幸福又恼火,于是麦福要遭殃了。
“朕是真的想不到啊,二十年,十几万大军,百员战将,居然还抵不上一个十八岁都不到的毛头小子练了一个月的新军,这些人到底是不是在打倭寇?还是和倭寇商量好了倭寇一来他们就跑,只要他们活命就可以?”嘉靖皇帝看着陆炳这样询问道,不过眼角的余光还是在关注着跪在地上瑟瑟发抖的麦福。
黄锦站在一旁,明显的感受到了兔死狐悲的情感。
陆炳自然是心领神会的,这是皇帝日常约束太监的功课,当然要配合下去才是:“陛下,其实臣也是想不到的,这一仗要是不打,臣是真的想不到苏松的卫所兵当着巡抚和兵备的面都能杀败执法的苏州兵,逃出战场自顾自的逃命,把巡抚和兵备丢在死域,自己求生去了,整整三万卫所兵啊,臣的麾下报告说,十之七八不是战败的,是逃走的。”
其实这些消息嘉靖皇帝早就知道一些,但是没有那么详细,早些年陆炳在南镇抚司上用的心思也少些,没怎么太关注,加上嘉靖皇帝自己也不太关注,所以就没在意,但是这些年随着倭患的加剧,皇帝开始逐步加大了关注量,要求陆炳改组锦衣卫南镇抚司,使之和北镇抚司遥相呼应,一起掌握大明的大江南北,于是,几年之后,陆炳才开始掌握东南卫所兵的惊人事实。
嘉靖皇帝自然是恼火不已的,听了这话,更加恼火,原本顾及着人多势众的卫所兵,一旦处置可能造成东南的混乱,但是现在,这些人已经发展到了抛弃上官自行逃命的地步了,根本不听命令,这样的军队怎么能用来平倭呢?怪不得郑光说什么都要自己去另外募兵组建新军,也不要用这些现成的兵。
这些人根本就不能被称之为兵。
饶是如此,卫所兵的事情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解决掉的,毕竟十几万人的问题,还牵扯到一些朝廷里的事情,嘉靖皇帝就不相信这些年东南的军事将领们没有给朝廷里的大臣送过礼品来掩盖自己的罪行,他们各自都有各自的保护伞,所以才有恃无恐,认为自己作为皇帝定然是法不责众,而且还没有精力去处置他们,所以越来越得意忘形了。
“陛下,说来也是可笑,原本那些将军和士卒可能觉得大家都不打,朝廷也无法追究那么多人,所以有恃无恐,结果郑光的一战把他们的遮羞布给揭开了,东南之民之士开始广泛质疑卫所兵们是否用心作战,是否敢于作战,将军们是否有平倭之心,如果都有,为何屡战屡败,郑光十七之龄带三千新军都能做到的,他们十几万人还做不到?”陆炳微笑着煽风点火,添油加醋。
嘉靖皇帝面色上的笑容越来越盛,但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张虚伪的笑容之下,怒火也在不断的积累着,即将突破临界点。
“是啊,十七岁的小孩子,用一个月练了三千新兵,就把东南巨寇给活捉了,还顺带着砍了七千脑壳,朕就在想啊,这些年,东南之兵砍下的倭寇脑袋壳儿,加起来有没有七千之数?陆炳,你有统计过吗?”嘉靖皇帝询问道。
陆炳面露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