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辅助召唤系统 >

第38章

三国辅助召唤系统-第38章

小说: 三国辅助召唤系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儒点了点头,说道:“可以。”

    两人都不是拖沓之人,商量好后,直接开始整理所有的书籍。

    东观中的各类书籍,分门别类,命人搬运到了门口,然后装在了一辆又一辆马车上。

    一天后,蔡邕带着数十辆大车,从长安北门出发,由一只数百人的军队护送着,前往晋阳。

    马车中装都是各类的书籍,有许多珍本和孤本,有了些年月,很容易出现损伤,为了不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失,一路上行的小心翼翼,所以一行人走的很慢。

    四五日之后,蔡邕等人才算走到晋阳。

    此时,并州除了上党之内,其他的地方早已经不是原来的模样,十几年前,他曾在并州待过一段时间,那可真是荒凉之地。

    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生活异常困苦。

    可如今,百姓生活富足,颇有路不拾遗的景象,已经与他在并州时的所见完全不一样。

    张载早早就在晋阳城门口等候,他收到李儒的信件,说是他岳父蔡邕,已经带着大批的藏书前往晋阳。

    为此,张载特意命令不良人,日夜盯着太原郡的风吹草动,一有消息,立刻上报州牧府,就在一刻钟前,张载接到报告,蔡邕等人距离晋阳城已不足一个时辰的路程。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七十章 书院() 
过了大半个时辰,在张载以及蔡琰的期待下,蔡邕终于随着车队缓缓而来。

    马车到了城门近前,就停了下来,蔡邕通过车窗,已经看到了自己的女儿,她正随着一位男子,站在城门处,应该就是自己的女婿张载吧。

    说来蔡琰的这桩婚事倒是颇有意思,不仅双方没有见过面,双方唯一的家长,蔡邕也没有见过女婿的模样,恐怕就连媒人李儒,也是如此。

    蔡邕怕女儿女婿等急了,马车刚一停稳,就从车中出来。

    而张载,在蔡邕出来时,蔡琰已经告诉他,这便是她父亲,于是夫妇二人携手向车前走去。

    “小婿张载,拜见岳父大人。”

    “女儿拜见爹爹。”

    两人对着蔡邕行了个大礼。

    蔡邕看着张载一表人才,夫妻二人又是琴瑟和鸣,夫唱妇随的样子,欣慰不已,扶起二人,连说了三声:“好,好,好。”

    “岳父,还请到府中叙话。”张载将做了个请的手势,将蔡邕请到他自己的马车上,亲自驾车前往府内。

    马车入府,张载又亲自扶老人下来,奉上茶水,简直把老人当做父亲对待。

    蔡邕对张载也很满意,长得一表人才,从女儿的眼神中,也看到二人很是恩爱,就连对待自己,也很尽心,更是把并州治理地井井有条,基本上脱离了贫困,在年轻一代中,是绝对的佼佼者。

    “子德,老夫听说你制造出了一种书籍?”蔡邕刚坐下来,便迫不及待地问道。

    “是的。”张载道,既然蔡邕前来,那书籍的消息自然是瞒不住了。

    “可以带老夫去看一下么?”蔡邕期待地看着张载。

    “可以。”张载想了想说道,毕竟是他的岳父,这事虽然隐秘,却不是什么不能让人知道的事。

    “那现在去如何?”蔡邕问道。

    “可以,不过这地方在新建的书院里,还请岳父移步。”张载说道,然后吩咐下人,头前引路。

    二人一问一答,直接把蔡琰给晾到了一边,不过蔡琰也没有计较,在他们离开后,也回到了后院。

    书院距离州牧府不过一条街的距离,门口上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并州书院”四个大字。

    现在因为这里是制造书籍的地方,派有重兵把守,守卫见到张载,纷纷行礼。

    张载停在门口,命令道:“这位是名传天下的大儒,也是某的岳父,以后出入这里,任何人不得阻拦。”

    “诺!”守卫领命道。

    “岳父里边请。”张载将蔡邕引入书院。

    进入书院,首先见到的是一块巨大的石碑,石碑的表面被磨的很光滑,上面刻着后世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蔡邕看着这块巨大石碑,眼中含泪,颤抖着摸着上面的几个大字,问道:“这,这是谁说的话,只凭这句话,就足以堪称大儒。”

    “这是小婿在建立学院时,一时间心中气血激荡,所以写出了这几句话,作为学院的院训。”张载说出这话的时候,也微微有些脸红,可是蔡邕因为激动,没有注意张载的脸色。

    蔡邕此刻看张载的眼神已经完全变了,不论张载的才学如何,心中已经将张载的地位,提到与自己完全相等了。

    越过石碑,继续前行,一路上,蔡邕抓着张载的手,激动地说不出话。

    “岳父,里边请,很快就到了刊印书籍的地方了?。”张载被蔡邕盯得不自在,只能将蔡邕请到里面,转移他的注意力。

    果然,书籍的吸引力要比眼前的几句话要大很多,张载此言一出,蔡邕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走了。

    越过了几间院落,还未进门,就闻到一阵阵墨香,然后旁边不时有人运送着已经装订好的书籍,前往其他院落。

    一进门,门内的景象又有很大的不同,院中没有任何植物,就是一个空旷的广场,一些人正在裁剪纸张,然后许多人拿着一张张裁剪好的白纸,不断送到送到一旁的屋内。

    这个屋子很大,还开了两扇门,剪好的白纸从一侧的们内进入,另一侧则是源源不断地运出来已经装订好的书籍。

    张载也是边走边向蔡邕介绍这里的运作,特别是这里,作为成书的地方,张载更是将里面的流程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蔡邕听的有些迷糊,然后问道:“这里每天能生产多少本书?”

    张载想了想,回答道:“如果是日夜刊印的话,大概有百本左右吧。”

    “嘶”蔡邕倒吸了一口凉气,每天能生产百本,那一个月就是数千本,如此,只需要几年的时间,就能做到天下士子每人一本,那对于读书人来说,简直是天大的福音。

    然后张载继续说道:“只不过,目前只有府内的书籍种类太少,只刊印了论语,如果是要印其他的书籍,光是排版,就要几天的时间。”

    蔡邕听后,对于这种印制书籍的办法很是好奇,于是,两人便进入印制书籍的屋内。

    张载采用的依旧是活字印刷术,他本来想使用模具,也就是一块木板,上面刻着书的内容,然后将纸放在下方,用墨刷过。

    但是制作好模具后,发现经常会有墨水把纸张浸透,所以,张载决定还是采用了活字印刷术。

    蔡邕见到这些印制书籍的东西,不断啧啧称奇,他活了大半辈子,还没有见到过如此巧妙的方法。

    没想到,那些所谓的奇淫巧技,竟然有如此强大的威力,能够帮助他们这些读书人实现毕生的理想。

    紧接着,张载又带他到了造纸的地方,不过造纸的环境不太好,蔡邕也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也就没有在里面停留很长的时间。

    回到州牧府,蔡邕便拉着张载开始谈论文学,可张载就连论语都记不全,又怎么能够经得起蔡邕的考问,几个问题下来,张载就原形毕露,不仅不记得先贤的原话,就连一些基本的典故都记不得几个。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张载虽然对于先贤的著作不甚了解,但是却有自己的想法,也让蔡邕暗道怪才。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七十一章 蔡邕的决心() 
蔡邕在并州呆了两天,就准备离开,这两天内,蔡邕将自己的毕生所学整理了出来,交给张载,希望他有时间多学习下先贤的著作。

    这也是他提前就已经准备好的,一个女婿半个儿,他膝下无子,而这张载也不是不学无术之人,由他传承自己毕生所学,也是最好的选择。

    本来,张载还想把蔡邕留下来,他从蔡邕的眼中也看出了渴望,以及挣扎,可没想到,最后蔡邕还是决定离开,哪怕是张载还说动蔡琰去劝他,依然没有改变他的决心。

    终于,在蔡邕离开的前夜,张载又一次来到了蔡邕的房间。

    “子德可还是来劝老夫留下来的?”蔡邕在张载进入屋后问道。

    “是的,岳父久居长安,应当知道,目前长安暗流涌动,载怕岳父留在长安,万一有什么闪失”张载没有再往后说下去。

    蔡邕也知道他后面想说什么,也不以为意,笑着说道:“子德宽心,这董卓虽然无道,喜怒无常,但是对老夫还是颇为厚待,不必担心他会对老夫不利。”

    “可若是董卓出现意外呢?”张载问道。

    “子德,这董卓身体如今还算健朗,又怎么会突然死亡?是你多想了。”蔡邕只当这是张载为了挽留自己地借口,毕竟董卓现在身体虽然发福,但是并没有出现垂暮之像。

    蔡邕没有再流露出留下的意思,无论张载怎么劝,都没有丝毫的进展。

    张载无奈,只好打起了亲情牌:“岳父,载家中父母早亡,若是将来有了孩子,还需要岳父来教导,就算不为了载与昭姬,为了您以后的外孙,留下来如何?”

    蔡邕听后也是一阵迟疑,可最后张载还是失望了,蔡邕摇了摇头说道:“子德既然建立了书院,那这里必然是群英汇聚,少了老夫一人,也没有什么影响,而且,这书院的院长,才学应该也不下于老夫才对,子德可否明言,这院长是谁?”

    “胡昭胡孔明。”这个是隐瞒不了得,张载答道。

    “老夫与这胡昭倒是有过一段交情,子德能够请到他,恐怕是花了不少的功夫吧,也好,这胡昭才学不下与老夫,书院有此人坐镇,老夫也放心了。”蔡邕眼中含笑,摸着颔下的长须,对于这个院长,蔡邕显得极为满意。

    “岳父,不如你留下来,担任这院长吧,长安不去也罢。”张载不死心,仍然极力挽留。

    “子德不必再劝,这长安又不是什么刀山火海,老夫为什么去不得?”不论张载如何说,这蔡邕是铁了心想要返回长安。

    没办法,张载只好一脸严肃地说道:“岳父大人,长安真的不是久居之地。”

    “为何?”蔡邕见张载脸色转变,也是皱了眉头问道。

    “这长安或许现在还没有什么波澜,但是很快,恐怕就会有大难。”张载不得不提前透露些消息。

    蔡邕的眉头皱的更深了,长安中世家大多数都只是表面服从董卓的统治,这他是知道的,可是最近也没有听到什么风声,有人要对董卓不利。

    “你说的是真的?”蔡邕还是不相信张载的话。

    张载总不能说他是穿越过来的,知道以后几年发生的大事吧。

    张载迟疑了下说道:“实不相瞒,昭姬出嫁时,李儒还送来了其他的女子。”

    “此事老夫也有些耳闻,似乎有一人是司徒王允的义女,听闻此女容貌堪比西施,难道有什么问题么?”蔡邕对于此事显得很淡然。

    “对,此女容貌的确是天下少有,可也就是因为如此,才有问题。”张载想起自己当初的作为,也有些不好意思。

    “什么问题?”蔡邕有些不解,问道。

    “不知岳父对于王允此人如何看待?”张载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问了一个完全不相干的问题。

    “子德此言是什么意思?”蔡邕问道,作为一名饱受先贤思想教育的大儒,对于这种背后议论他人的事情还是相当抵触的。

    “不知道王允在岳父大人心中是怎样的一个人?”张载也意识到,蔡邕是不会随意在背后议论他人,所以就换了个说法。

    “为人刚正,只是城府有些深了一点,怎么,有什么问题么?”蔡邕皱着眉头,说道。

    “岳父可知载对他的评价如何?”张载说道。

    “如何?”

    “城府极深,权谋无双。”张载缓缓说道。

    “那又如何?”蔡邕不解,为什么张载会如此关注王允,虽然他是司徒,但是手中却没有实权,并不值得张载现在的过分关注。

    “问题就在这里,王允府中有如此绝代佳人,而他本人本来就心思深沉,若是利用这女子做些文章,嘿嘿”张载将后世中王允的做法简单地说了一下。

    “可这一个弱女子能做什么?”蔡邕觉得张载似乎有些小题大做。

    “岳父可是觉得载有些小题大做?”张载看着蔡邕一脸不信,问道。

    蔡邕一笑,不置可否。

    “岳父,若是还记得吕布么?”张载又是没头没脸的一句。

    蔡邕点了点头,表示知道。

    “吕布原本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