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铁骨 >

第832章

大明铁骨-第832章

小说: 大明铁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为皇帝的妃子,只有二十岁的丽妃是四年前进宫,初时是宫中的婕妤,两年前皇帝宠幸后被封为丽妃。尽管大明十分忌讳后宫,但陪着陛下从码头回来后,她还是忍不住说出了她的看法。

    “嗯,确实如此,北美也好,新夏也罢,都更适合种麦,而南洋适合种稻,南方的百姓,在那里生活无疑更适合他们,但是,并不能因为适合他们,就忽视了北美和新夏……”

    想到在码头上看到对于移民新疆,响应者的寥寥无几,朱明忠摇头说道。

    “现在南洋诸夏的汉人已经突破千万,相比于南洋,北美、新夏的土地更为辽阔,但是移民却不过区区数十万,我们的纽约殖民地人口甚至还赶不上英国人,所以北美殖民还有待开发啊!”

    “陛下,可问题是百姓并不愿意啊,毕竟,那里太过遥远了?”

    “所以,阎方玮的建议才是可行的,朝廷是需要调整移民补贴了,尽管南洋诸夏移民补贴最少,可就长远的发展来说,北美、新夏更需要来自大明的移民,至于南洋,南洋目前有千万汉民,至于土民归化熟民已经有千万之多,生番蛮夷虽有数百万,但归化为汉也是早晚的事情,南洋诸夏再有两百年的时间,就会与大明内地无异,现阶段移民减少了,诸夏可以加强教化嘛!”

    “加强教化?陛下的意思是,让诸夏用武力强迫土人归化?”

    一直以来,在教化土民的事情上,内地都存在着许多争议,而最让人诟病的恐怕就是教化土民往往都是掠民为奴,强迫他们放弃自己的习惯、风俗,完全遵从汉俗。

    对此朱明忠也并没有否认,而是沉静地点了点头。

    “诸夏有自己的特殊性,这个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以少使多,有些事情是不可避免的!”

    “以少使多,确实需要施之以严。”

    看到陛下似乎心情不错,丽妃便于一旁劝说道。

    “可是教化土民,不能总一味的施之以严,偶尔也应该辅以仁宽,毕竟,将来那些土民,也是在归化为汉,如果他们的记忆中,只记得汉王暴虐,将来是否会对汉家诸王心生不满呢?”

    “丽妃,你不懂。”

    摇了摇头,朱明忠说道。

    “一代人或许会记得这些,但是两代人、三代人之后呢?只要他们遵从汉俗,说汉语、习汉学,穿汉衣,一百年后,谁还会记得自己是土民?不断的通婚同化之后,所有的一切,都会消失于历史之中,即便是偶尔回忆,也会说,这一切不过就是民族融合付出的代价……”

    民族融合付出的代价……

    想到另一个时空中,这个名词里所贮藏着的浓浓的讽刺,朱明忠冷笑道。

    “这一切,都是为了诸夏的长汉久安,要是不能化土为汉,诸夏将来就会动荡不安,以一两代人的付出,换取天下的长治久安,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况且……”

    扭头看着丽妃,朱明忠笑道。

    “将来,丽妃的儿子也是要封国的,等到时候,你就知道了,土人奸滑,不施铁腕是绝不会驯服的,诸夏施政,都是为了诸夏的平稳,为了诸汉王的江山,何谓国人,何为野人,这待国人自然应该待之以宽,至于野人嘛,不时的总要用大棒教训一下,要不然,他们是不会听话的!”

    陛下的这番话在丽妃听来也算是不无道理。不过对于自幼读着“人之初,性本善”长大的她来说,内心还是倾向于对待土人同样也应该持以宽仁的态度。心知妇道人家,总是难够有妇人之仁的朱明忠还是岔开话题。

    “不过,诸夏就国说是治民以严,但其目的,也是为了让百姓能够受我华夏文明的教化,让他们享受到文明给生活带来的改变。”

    “陛下所言甚是,我华夏文明自先秦以来,既远远领先于诸夷,数千年来,周边诸夷无不是受益其中,现在诸夏分封,想来当地的土人也必定会受到华夏文明的恩惠,尤其是现在我大明科学的恩泽。”

    在这些妃子之中,丽妃尽管年青,但却是少有的对科学非常感兴趣的人,所以一提到科学,自然是一副兴趣十足的模样。

    “道理正是这个道理,只要我大明的科学倡明,天下人必定会对我大明心驰神往,主动接受我大明的教化。”

    对此朱明忠一直深信不疑,他相信落后文明会主动学习并且融入先进文明,以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便利,只要大明的文明一直保持领先,南洋的土人最终会心甘情愿的汉化,并最终成为变成汉人。

    现在大明正在推行的工业革命,也必定将推动这一切,尽管现在大明在科学理论研究上,受限于时代仍然有许多局限性,尽管在自己的推动下,以蒸汽机为核心的工业革命已经实施多年,但是理论上的短板与偏科,却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可这并不妨碍,大明的科学倡明所导致的世人对大明的向往。天朝不再仅仅只是自以为是,而是世人皆知的事实。

    “陛下,其实有时候,臣妾觉得,如果把陛下的那些发明都整理出来,必定可以让我大明的科技突飞猛进,就像臣妾早前在实验室看到陛下设计的发电机和电灯,臣妾觉得,陛下不妨命人把那些发明整理成册,然后交给书院让他们研究,如此一来也可以指导他们的发明。这样,兴许要不要几年,那电灯什么的就会被造出来。”

    与其它的妃子不同,出身书香门第的丽妃,经常出入朱明忠的试验室,自然见过陛下的“奇恩妙想”,所以才会这样提议道。

    “到时候,天下人必定会为更对我大明心驰神往。”

    “不,不能那样做。”

    朱明忠连忙摇头否定道。

    “朕的那些构想,固然能让人少走些弯路,可也不能保证不会误导后人。”

    作为个人,朱明忠深知自己的学问极为有限,尤其是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尽管他弄出了许多“发明”,但往往也停留在“构想”的阶段。

    “陛下说的也是。”

    丽妃略带沮丧地说道。

    “不过,给你这么一提醒。朕倒想到了一个办法。不如用朕抽空写本科幻小说吧。这样虽然可能只是一个故事,但却肯定能拓展人们视野与想象力,尤其是儿童和年青人的想象力。”

    眼前灵光一闪,朱明忠随即想到了《海底两万里》、《气球上的五星期》等凡尔纳的小说,他在小说中描绘的于海底长期航行的潜艇以及可让人们长期生活的气球,无不在激发着人们的想象力。

    想象力更能激发人们去探索去研究,而这个时代的大明所缺少的正是这种以科学为依据的想象力。也许,那些科幻小说,会促使不知多少青少年投身于对未来世界的向往之中,进而主动的从事这方面研究,甚至,自己也可能通过科幻小说,去引导某些发明。

    这样远比将一些发明直接塞给书院,让他们去复制更有效果。他们可以在小说中得到一些启示,然后全身心的投入到研究之中。最终,小说里的“幻想”也许就会在某一个孩子的手中变成现实。

    “陛下?真的吗?你要写小说?”

    丽妃的反问,让朱明忠笑道。

    “为什么不呢?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指不定朕的小说,可以激发以后的孩子们去探索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甚至可能会造就一些科学家,谁知道呢?”

    对于未来,谁又能预知?

    或许不能够预知未来,但是朱明忠相信自己可以在小说中,给人们构建一个未来世界,激发这个时代的孩子们和青年人的想象力,让他们去主动探索科学的世界……

    想到这,心情变得有些激动的朱明忠,对丽妃说道。

    “走,明天就回中都,朕要好好的写上两本小说!”

    “啊?明天就回中都?”

    丽妃一听,便反问道。

    “陛下,您不是准备去顾家吗?难道这次不过去了?”

    

第353章 老臣(第一更,求支持)() 
一壶水酒、几盘荤素搭配的小菜。

    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酒菜了,可是对于朱明忠来说,现在他反倒是更喜欢这种简单。这种简约,反倒是显得洒脱。

    不过,这洒脱,也是要因人而异的。

    但是在顾家,在顾炎武的面前,朱明忠却乐得享受这种洒脱。他并没有直接从上海返回中都,而是按计划来到顾炎武这。

    “宁人,你我君臣,有两年不见了吧!”

    “回陛下,确实有两年不见了。”

    顾炎武面上带着微笑,刚从南洋回来的他,心情颇为舒爽。他的整个冬天都是在南洋度过的。

    “这几年臣去了不少地方,去年在桂国和秦国与其说是讲学,倒不如说是在那里避寒,即便是江南,这冬天也太冷了了一些,又湿又冷。”

    顾炎武的回答,让朱明忠笑着说道。

    “宁人,也就是你,能有这个清闲。”

    对于顾炎武口中“侯鸟式”的生活,他只有羡慕的份。

    “其实,陛下如果愿意,也可以在冬天的时候,往各封国看看,天子巡视封国,想来封国君臣必定会倍受鼓励的,而且对于归化民也是一种鼓励。”

    顾炎武笑道。

    “况且,现在交通很方便,铁路、邮船,不过几天罢了。”

    点点头,朱明忠并没有反驳,只是轻声说道。

    “现在还不需要,等再过几十年,等朕年迈了,再去也不迟,到时候,指不定就连普通百姓也可以到南洋各国去度假,时代在发展嘛。”

    想到另一个时空中,在至少半个世纪之中,无数欧洲人乘邮轮前往地中海等地度假的场景,朱明忠不禁对未来心生期待,也许,几十年后,大明的人们也可以过上那样的日子。

    “夏天的时候,百姓可以乘邮轮到北海、到滨海、到库页岛去避暑,冬天的时候,可以到海南、到南洋去避寒,那一天很快,朕以为,最多再过二十年,也许就会成为新的潮流。到那时候,邮轮的速度将会超过二十五节,即便是普通的市民也可以负担得起邮轮旅游……”

    提及未来的诸多可能,朱明忠的脸上露出笑容,对于未来,他充满了自信,毕竟,在过去的二十四年中,他一直在努力着,对于未来的发展,他不太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大明的未来是光明的,文明不可能再被野蛮征服。

    “百姓能安居乐业,全是陛下的功劳。”

    顾炎武出言恭维道。

    “臣在南洋讲学时,便看到,封国百姓无不是家家感念陛下恩泽,皆言若非是陛下,他们绝对过不上现在的好日子,而国内百姓大抵也是如此。”

    对于顾炎武的恭维,朱明忠并没有说话,只是微笑点头道。

    “他们往海外拓业,传播华夏文明,抚化蛮夷,实在是劳苦功高啊!再过几百年,待诸夷皆归属华夏时,又有谁记得先人劳苦?”

    “陛下所言甚是,南洋诸夏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创业之艰难,实非内地人所能想象,今日内地诸公只见南洋稻米之盛,皆言其为鱼米之乡,却不知当年土人屡屡犯边,百姓耕地时刀剑亦不能离身,其中艰难险阻,实非外人所能知。”

    感叹之余,顾炎武看着陛下说道。

    “所以,臣有一句话,不知当说不当说。”

    朱明忠笑看着顾炎武。

    “哦?有什么话?尽管直言。”

    “陛下,臣在桂国、秦国时,总有当时官员与臣诉苦,诸国虽然是诸夏,可朝廷于他们,却仍然是多有防备,以至于做事,总有许多不便。”

    顾炎武的抱怨,让朱明忠诧异道。

    “会有这样的事?怎么会?朕怎么不知道?”

    “陛下,臣在桂国太学讲学时,有学生申请往大明的书院就读,但得到批准的不过只有6成,而相比之下,殖民地的学生申请书院通过的的比例高达九成,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朝廷视殖民地为本国,视诸夏为外国。”

    “陛下,诸夏虽为封国,可却也是华夏苗裔,实是我大明亲藩,绝不能因其是封国,而视其为外藩。况且,于臣看来,越是诸夏的学生,我们应该越欢迎才是,随着时间诸夏与皇家血脉渐远,因此可以通过这种教育上的影响,加深诸夏与大明的联系,而不是视其为外国,最终令其离心才是。”

    “宁人所言甚是。”

    点点头,朱明忠说道。

    “此事,朕回京后,会令人着手办理,这皇家助学金里诸夏的比例也应该进一步提高。这事是朕疏忽。”

    确实是疏忽了,当初确实没有想那么多。

    “陛下,其实,秦国、桂国、周国,他们的百姓尽管自称“秦人”、‘桂人’、“周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