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有毒 >

第542章

大宋有毒-第542章

小说: 大宋有毒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了,还有甘蔗和苜蓿,这两种农作物更厉害。从广南东路到福建路,种植甘蔗榨糖已经不比下海经商赚钱少了。哪怕做不出雪白的霜糖,把红乎乎的红糖卖给有技术的大型制糖厂,收入也是很可观的。

    苜蓿就更神奇了,牧人们只知道牲畜爱吃,或者清楚哪里这种野草多,但从来没想过由人栽种。养父在凉州、甘州、应理城、银州制定了政策,鼓励拓荒民种植棉花和苜蓿。

    几年下来,当地的畜牧业愣是被区区野草给盘活了。不管羊马还是骆驼,上膘都比其它地区快,就连皮毛都明显占优。

    虽然种植苜蓿不如棉花亩产收益高,可架不住这玩意好种好伺候。一家三四口人能照看上百亩,收割一茬还长一茬,算起来并不比棉花收益少,最适合劳动力少的家庭。

    甘蔗南、苜蓿北、棉花中,这就是大宋的农业发展规划。除了传统的小麦、稻米、桑树之外,大片的高粱、小米、胡麻、青稞被换成了甘蔗、苜蓿和棉花。再用它们做成棉布、养育牲畜、制造白糖,由海商们装上大海船运往南洋诸国,换取香料、金银、宝石、药材和一船一船的稻米。

    把这些稻米运到粮食产量比较低的地区,不光能平抑当地粮价,算一算,还能让百姓比自己种植粮食合算。这笔账王十始终没算明白,反正结果摆在眼前,不相信也不成。

    说到底这些农作物才是促进社推广新政的杀手锏和动力源泉,实打实的收获,即便马上说服不了别人,过两年也会被人看到满满的实惠,然后趋之若鹜。

    要是这么一想,湟州会的做法确实有点投机取巧的意思。本来是好事儿,结果愣是让他们弄成了民怨载道的坏事儿,该杀!

    “和镖师说一下,停车休息休息。”其实王十还是没让思想放飞,不管是棉花、苜蓿、甘蔗、还是油菜花,它们起到的作用远远不止在看得见摸得着的表面上,由此产生的深入影响更多。

    就拿油菜花举例,它的种植收割和传统农作物无异,但产量可比芝麻高多了。再用传统的榨油方式肯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菜籽全放烂了也榨不完。

    咋办呢,现实逼着人们开动脑筋去想更效率、更先进的榨油方法。人这个玩意,从进化那天起,身体的任何一项参数都不如动物,唯独长了个很碍事的大脑袋。想活下去,就得自己逼着自己去想办法克服困难,只要有强烈的愿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

    榨油,用传统方式不灵,那就改用水车牲畜当动力。木制的榨油机还是不好使,干脆学棉纺厂弄金属的。

    光榨油就完了吗?不是,只要榨油成为了一项买卖,和钱掺和到一起,人们就开始琢磨如何才能把菜籽里的每一滴油都榨干净,于是又开始殚心竭虑的提高榨油机的效率,并总结出整套的工艺。

    这一切只用了短短四五年就成型了,在湟州早就看不到传统的榨油作坊,而是变成了两座巨大的榨油厂。各地收获的菜籽被商人收购,统一送到榨油厂,榨成油之后再被商人买走,放到乡镇商铺里去贩卖。谁家想吃炒菜、想点灯,拿钱来买就是了。

    生产方式集中,效率提高,就是生产力提高。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每个人原本要花十个小时才能处理完的农活现在只需要七个小时了,剩下的三个小时就是自由支配部分。可以多生产,也可以拿来晒太阳、旅游、喝酒、造小人……

    不管怎么选择,你都是在为社会做贡献。从个人角度看只是生活发生了一点点小变化,对社会而言,则是大大的进步。由此产生的社会变革巨大且彻底,小农经济向商品化推进的势头也越走越快。

    洪涛选择停车的地方就是个榨油坊,矗立在小溪旁边,规模不太大但买卖挺好。百姓们收获的菜籽一部分用来耕种、一部分拿来换钱、一部分留着自家吃。

    谁家没有个亲朋好友走动,端上几盘炒菜就太有面子了,这可是城里大酒楼才有的菜品。想炒菜就得有油,拿着自家种的菜籽去附近油坊里换点菜油多方便。

    “大姐,一斤油籽换多少油?”在油坊门口排了四个农夫,男女都有。以洪涛的尿性,必须先奔最年轻的女性。这回是个三十多或者四十左右的农妇,长相一般的不能再一般,但收拾的挺干净,看上去就是个持家好手。

    “……你这厮不去返货,来油坊作甚!”女人一张嘴,洪涛觉得还得再加上个特质,泼辣。

    “我家中有棉田,也想种些油菜,只是不晓得此物可否值当。”

    论装孙子洪涛也是大宋数一数二的存在,此时在他身上啥虎目一撇、迎风矗立、气宇轩昂、卓尔不凡都没有,一丁点上位者的感觉也感觉不到。不能说全身都是猥琐吧,但一笑一颦、一言一行都和市井商贩极其相似,唯独口音比较独特。

    “自然是种得,一斤籽能出三两油。就是油坊这厮贪得很,油渣还要被扣下。要是你家有油坊,用油渣养地最好不过。”

    女人再次张嘴,洪涛觉得还要再给她加上一个特质,热情。看大姐的意思,只要自己表露出感兴趣的意思,这番谈话还得继续下去。所以他没接话,只冲女人笑了笑算作感谢,背着手向油坊里走去。

    一斤籽出三两油,听着挺高的,但实事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传统的一宋斤等于十六两,十进制只在几个传统特区和沿海城市流行,目前还无法普及。

    按照一斤十六两算的话,出油率还不足百分之二十。这个数据要比湟州低将近六七个百分点,不算少了。洪涛觉得如果不是油菜籽本身的质量问题,那就是榨油方式有问题。

    当然了,也可能是当地油坊老板心太黑。不过这种可能性不高,都是乡里乡亲的,古人很重视名声,轻易不会铤而走险。

    洪涛懂榨油吗?怎么说呢,细节真不懂,但他是万金油,只要别动手光动嘴,基本啥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还挺有见解。现在他就要进油坊里看看到底是操作有误,还是老板心黑。

    油坊里干活的只有三个人,这里的榨油设备很新,放在当下还得说很先进,是一组产自大名府的双螺杆榨油机。一大一小两台机器,小的用作初榨,当油饼温度下降之后,再加热送入大的精榨机里过一遍。

    以目前的技术能力,榨油也就只能到这个地步,再想加压光靠螺杆做不到,恐怕得上水压或者液压装置。除非是大型榨油厂,一般人真玩不转这种大型设备。

    “老哥,想不想每斤油籽多出半两油?”洪涛背着手在初榨、精榨、炒制三个环节看了足足半个多小时,有点心得了。油坊里的三个匠人也没恶语相向,任凭他这个外人随便观看,让他挺有好感,准备送点温暖算作报答。

919 洪涛微服私访记4() 
“啊!多出半两……”被洪涛问话的五十多岁男子正在操作精榨机,抬起满是汗水的脸全是迷茫,然后把眼神看向了在炒锅前忙活的人。更新最快

    “这位客官从何处来?”这个男人比较年轻,三十岁左右。一般来讲在油坊里干活,操作精榨机的才是大匠。除了体力活比较轻之外,还能从最后一道工序里检查前面几道工序的完成质量,总体把控出油量。但洪涛觉得自己可能猜错了,这个男人才是油坊里说话算数的。

    “我是河东路登州人士,家里没种油菜花,也没有油坊。不过早年间去湟州跑过买卖,见识过当地的大油坊,和里面的大匠也有熟络的。道听途说,但试试无妨。只试一锅,如果出油少了我来赔偿。”

    如何让陌生人相信自己的话是个技术活儿,瞎说真不成。洪涛选了一个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爱信不信,我先免了你的后顾之忧。

    “敢问先生尊姓大名?”看,只要一沾上钱字,有希望获得利益的一方立马就会客客气气,真没人会把利益往外推,尤其是在没什么损失的前提下。

    “不敢,本人姓王,名大朗,商贾人家没有表字,叫大郎即可……”洪涛这个别扭啊,当初把化名的权利交给了王十真是疏漏,大郎……怎么听怎么觉得自己媳妇有可能叫金莲,这下连自己带长公主都被骂了。

    “小人姓甄,这家油坊就是自家开办。巧了,我也叫大郎,看来是缘分,大郎请去后面坐坐,尝尝我们这里的土茶。”这个男人挺随和,也挺会说话,很有做买卖的天赋。不过他这个名字很缺德,合算别人的大郎都是假的。

    “免了,我是途径此地,还有远路要赶。湟州人榨油的窍门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假的就假的吧,洪涛也不想去抢这个倒霉称呼。客套免了,洪涛打算速战速决,做好事不留名。

    “大郎、大郎……此地乱糟糟的不如边用茶边叙话。”甄大郎很有扑上来捂住洪涛嘴的意思。

    “你读过书?”洪涛明白了,他是怕自己透露了秘方,将来会出现竞争者。

    这倒很合理,买一套榨油设备,尤其是新式榨油机投资挺大,多一个竞争者就多一份风险。洪涛也不愿意给人家添麻烦,马上闭嘴不谈榨油方法,倒是对这位甄大郎有点兴趣了。看他的做派不像个普通农村富户,应该有点小学问。

    “不敢不敢,上过四年补习班……”甄大郎闻言立刻换了做派,拱手作揖成了文化人。

    补习班,这也是促进社在广大农村推广的基础教育系统。新学是给孩子的,但光靠孩子远远不够,青壮年如果看不懂说明书,很多农具、农肥和先进耕种方法就用不了,补习班就是为这些年岁大、不适合进入新学的人准备的。

    “哦,为何没有继续考学?”四年补习班,这就差不多有小学加初中的水平了,洪涛设计的新学没有初中,小学五年高中二年,然后就能考长江学院。

    不是凑合,而是没那么多知识可以教授,高中二年里有三分之一时间都是去社会实践,总不能教微积分和化学元素表吧。所以说甄大郎的学问已经很不错了,他家能开办油坊,肯定也不缺上高中的食宿费。

    “……不瞒大郎,原本家中略有浮财,打算让小弟去瓜洲镇求学的。后来出了些变故,才不得不回乡……”甄大郎说起这个问题情绪上有些波动,但忍住了。

    “甄兄附耳过来,榨油之法很简单,我讲一遍你就知晓了……”洪涛立马就改主意了,他最喜听百姓讲述倒霉经历,不是为了幸灾乐祸,而是往往能从中得到自己想知道的东西。这些东西光靠看盛世表象很难获得,必须谁惨听谁的。

    榨油有什么窍门呢?洪涛刚才看了,甄家油坊的操作方法都对,但在细节上有疏忽。比如说对油籽的筛选不够,杂质多就影响出油率。再比如说炒锅温度控制不稳,不该让火焰直接烧灼锅底,应该垫上一层瓦片,由烧灼变为烘烤。

    但这些都不是最关键的因素,能立竿见影提高出油率的办法特别奇怪,只需要在筛选、清洗、加热过的油籽里加上不到一成的麸皮……

    这种办法让洪涛去想一辈子也想不到,但湟州工匠们实际操作了几年之后,无意中愣是给摸索出来了。原理嘛……洪涛到现在也没搞清楚,恐怕这辈子都搞不清了。

    “啊!真的好用?”前两个办法甄大郎认同,而且一听这位王大郎就是内行,句句都说道点子上了。但是最后一个绝招他也想不通,明明为了筛除杂质,又是过罗又是过水的,最后再加上麸皮,那前面瞎折腾啥呢?

    “试试无妨,这一锅如果出油少了算我的!要是多了,甄兄就赏脸与我去饮两杯水酒叙叙旧。本人不才比甄兄多上了两年新学,也算是同门了吧?”

    洪涛对于甄大郎的疑问还是老办法,拿钱砸。结果嘛,百分之九十会多出油,剩下百分之十真没准不管用,干啥事儿都有风险。

    试验的结果很快就出来了,出油确实多了,而且甄大郎也保住了秘密。他把掺和麸皮的工序拿到了后屋去做,另外两个帮工根本不知道这个试验,也没觉察到出油量的些许变化。

    甄大郎是个守信的人,虽然满脸都是对出油量提高的向往,还是老老实实跟着洪涛上了马车,向五里外的土坊镇而去。那里有家雕花楼很有名,当然了,有名也仅限于附近十里八乡,不管是菜品还是酒水都离风雪楼差太远太远。

    “王兄,世上岂有如此荒唐之事,初来时我尊他们为师长,不时请教绝无怠慢。可家父这九十亩良田传自祖上,世代耕耘不辍,怎能以产量小为由强买强卖。那以后大宋的土地岂不是全要由摄政王一家把持,化肥、农药皆是他家所产,要论种地谁能望其项背!”

    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