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帝图 >

第5章

三国帝图-第5章

小说: 三国帝图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情,要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要自觉的维护少主的光辉形象。

    徐庶边看边随口问道:“主公这又画的是什么?”

    刘璋头也不抬,答道:“无外乎是些解决吃喝拉撒的东西。我在想我们散发传单的话,最好还是能有些别的东西加持才行,纸现在还不知能弄成什么样子,想来想去,可以弄些好酒出来,去钓些馋虫过来。天下圣贤,贪杯的应该有不少。我弄这些东西,就是准备产些好酒出来,随着传单一起,散往各地。”

    “酿酒?这个主公还是要慎重些为好。乱世之中,粮食最为金贵,酿酒却是最为耗费粮食,恐怕得不偿失呀。”徐庶听说刘璋要酿酒,本来对刘璋大为改观的评价,再次又向昏庸方面倾斜。

    “徐大哥放心,酒这东西费粮食我是深知的,肯定不可能多产。而且,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小弟还是知道的,产的多了就卖不上价钱了,当然是不合算。好了,差不多完工了。黄三,把这个拿到外面的铁匠铺,让他们照样打造出来,注意要低调要保密。”

    “诺!”黄三领命而去。

    看着黄三匆匆而去,徐庶才拿出自己昨晚炮制出来的名单,这可是他绞尽脑汁,想了大半夜,才弄出来的,很想听听主公刘璋对他辛苦工作的赞美和肯定。

    刘璋看着密密麻麻的名字有些发愣,很不体贴的说:“元直,这上面十有八九都是些无名之辈吧,你看这个荀什么的,没听说过呀,我知道荀氏好像有荀彧荀攸还算有名,怎么也没写呀?”边说边拿炭笔在名单上划来划去,三划两划的,就没剩几个了。然后自己拿过一张纸来,自己刷刷的开始写一堆人名。

    徐庶心头火起,太不尊重人家的劳动成果了。

    “什么叫荀什么的,这是我们学院的院长,德高望重,你说的荀氏叔侄,在他面前也要低眉顺眼。”没写荀氏叔侄,真实的原因是徐庶没觉得两人比自己高到哪里去了,既然自己不在名单上,那两人也没资格上名单。

    “看,你也说德高望重了,又是你的师长,不说让他跋山涉水了,而且也难以下嘴大骂不是。”

    “那,这个祢衡呢,那可是天下闻名,还有这个孔融,自小聪明过人,还是孔夫子的后人,还有这个许邵许子将,这些可都是天下名士,你怎么能随随便便就划掉了。”

    “祢衡,就是个大嘴巴,他来了,我唯一的优点就被他给比下去了,骂人我可骂不过他,还有这个孔融,也是个徒有其名之辈,从他的老祖宗孔夫子开始,就没干成过什么正经事,再说这个许邵,这就是个神棍,一个算命瞎子,也好意思称为天下名士?”刘太守头也不抬,嘴里却毫不示弱。

    “主公,这些人你都看不上眼,那我看你也别大张旗鼓的招贤纳士了,所有事情自己干得了。来,我看看你有些什么了不得的见识,看看你都写了些什么高人?这颜良文丑,什么河北四庭柱,什么张辽于禁,什么五子良将,全都是些无名小卒,吕布马超,这都是些匹夫之勇,还有这个什么赵云的,听都没听说过,周瑜鲁肃,更是闻所未闻…”说着说着,徐庶一把抢过刘璋手里的炭笔,又将刘璋写的人名尽数划去。

    两个人,你一言我一句,互不相让,越来越大声。

    下人们看情势不妙,有机灵的,急忙到前衙请了石韬过来,希望他能劝劝两位。没想到石韬过来以后,没多久,两个人的战争,就升级成了三国大混战。三个人一会你攻击我,一会我攻击你,吵得不可开交。笔墨纸砚满屋子乱飞。接近晌午的时候,三人大概是吵累了,叫人拿来了饭菜,酒足饭饱之后,又继续接着上午的战争。到了太阳下山,油灯初上,才渐渐没了动静。

    一个月后,这份名单才在世人面前露出真容,并在大汉朝各地蔓延开去,风传到酒肆茶馆街头巷尾,乃至乡野山村庙堂高门,呈愈演愈烈之势,最后席卷全国。这就是后来闻名天下的英雄令,天下英雄令。

    天下英雄令正文:

    尝闻野有遗贤,可信之乎?

    华佗张机,庸医杀人;

    郑玄水镜,误人子弟;

    郭嘉荀彧,滥竽充数;

    庞统孔明,土鸡瓦狗;

    周瑜鲁肃,操琴弄水;

    田丰张昭,老迈昏聩;

    司马八达,不见通达;

    马氏五常,稀松平常;

    赵云吕布,只见武勇;

    马钧德衡,不识物理;

    民不知其所产,医不知其所医,

    商不知其所得,士不知其所学,

    官不知其所管,兵不知其所胜。

    昔百家争鸣,今万马齐喑;

    物不明其理,事难分对错;

    前不见圣贤烛照,后不见来者景从,宁不悲乎?

    余临天地之间,禀大智大勇大毅大信,今设坛锦城,欲问难天下。

    凡军民人等,无论士农工商贩夫走卒,无论男女老幼东西南北,无论中外华夷山野村夫,有一得之见胜余则付一得之金,有一定之材举余则授一定之任。

    得无论大小,材不分轻重,一得十金,量材足用。

    千金得之易,一国授之难。

    落款:平生不识刘季玉,便称英雄也枉然。

    PS:码字不易,大家多支持,喜欢的随手收藏一下,有票票的投票支持支持,有余财的打赏一二,疯子多谢了哈。

第6节 不见天下惊() 
名单发出去了,随名单一起的,是蜀中的商队,还有被刘璋称为剑南春的美酒。这酒可费了刘璋不少功夫。因为产量有限,就是两个心腹谋士也没分到几壶,而且还必须拿钱买才给的。因为这个,还弄的两个人老大不高兴。不高兴也没办法,两人只好哀叹自己误上贼船,所识非人。

    还有一个就是,蔡氏的造纸作坊产出的纸,质量已经大幅提高,虽然还无法达到刘大官人之前的要求,但是,揉巴揉巴,不会像以前轻易就给揉碎了,算是勉强达到了刘大官人菊花的最低要求。即便如此,这个纸,比以前的蔡侯纸,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好太多了。对那些文人墨客来说,相信会有足够的杀伤力。

    商队的事情,都是徐庶安排调度的。徐庶把这些纸,酒,还有传单,另外搭了一些蜀中的特产,分配给几个商队,给他们设计好了路线,让他们沿途发卖。酒能卖的很少,每个商队只分到两坛而已,只能论壶卖。而且每队只能零售一坛,另外一坛是准备送人的。凡是名单上榜上有名的,都可以到商队免费领到一壶酒。

    这个传单,所谓的天下英雄令,发出去以后,刘璋就开始心神不宁,总是也安静不下来。一天过去了,没动静。两天过去了,没动静。十天八天十几天过去了,还是没动静。真是急死个人了。而徐庶和石韬他们都忙得团团转,也没个能说得上话的人。没有报纸没有广播没有电视没有网络,刘大官人现在觉得自己是耳聋眼瞎,什么也看不到什么也听不到。自己费了老大力气扔出去的石子,难道一点儿反响也没有?着急上火的刘大官人,不是围着房间里的书桌转,就是围着院子里的大树转,还不住的唉声叹气,长吁短叹。

    作为刘璋的心腹跟随兼首席保镖,黄三,大名黄善的,当然不可能熟视无睹,和几个随从嘀咕了一番,就跟刘璋建议,不如去野外打打猎,顺便出去散散心。刘太守穷极无聊之下,自然就欣然同意。不久一行人就准备停当,骑马出了南门。

    徐庶在西城外监工建校舍。

    因为农人冬夏多闲暇,刘璋就和徐庶石韬商议在CD建个正规学校。

    刘璋原本准备大搞,弄个像模像样的学府出来,但是徐庶和石韬坚决反对。他们认为大兴土木是劳民伤财,搞不好还会激起民变。

    刘璋当然对这种观点嗤之以鼻,很牛逼的告诉他们,大搞基础建设,拉动内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不二法宝,百姓趁着农闲来干活,多挣些钱粮有何不好,商家趁着官府搞建设,大卖各种产品,有何不好,官府又趁机多收了税,还落了个学校这个亮闪闪的政绩工程,皆大欢喜,有何不好。

    徐庶和石韬开始被刘璋的奇谈怪论给唬住了,觉得好像是皆大欢喜的样子。仔细想过以后,才发现刘璋这个理论里面最大的基础性的漏洞,即百姓过来干活要给钱。

    在古代,百姓给官府干活,想拿钱基本是不可能的。官府有大项目上马,通常都是征用民力畜力,能够管吃管喝少死几个人已经不错了。指望通过给官府干活挣些儿钱粮,想都别想,那是天方夜谭。

    修阿房宫给钱了吗,修长城给钱了吗,修宫殿,修城墙,修路等等等等,都是官府征发的徭役,百姓作为公民应尽的义务。

    刘璋坚决地反对和摒弃这种做法,坚持不管是谁,干一天活就要给一天的报酬。

    石韬随即就兜头泼了他一桶冷水,告诉他府衙没什么钱,至于粮食还要优先保证官员和军队,还要留足预备灾荒。反正是要钱没有要命也没有。

    最后商议来商议去,就成了现在的样子,只是找个城外的荒地,随便的搭建几处房舍,当然,因为刘太守的坚持,所以徐庶和石韬也保证给务工的农人给付合理的报酬。刘璋最后定调,以后治下所有的官府工程,皆以此例,必须付报酬。

    西城外这片地,依山傍水,风景甚佳,用来建设学府本是很不错的,不过因为蜀中多雨水,又在山脚下,常常泥石俱下,毁人田地房屋,时间久了就成了荒地。所以也就便宜了刘璋这个便宜太守。

    傍晚的时候,徐庶看看时间差不多了,就吩咐大家暂停劳作,准备开饭休息,明天好继续。安排好一切后,徐庶自己也准备回城接着去太守府混饭吃。太守府的饭菜味道好呀。正想着呢,一个刘璋身边的随从匆匆跑来,在徐庶耳边悄悄说了几句,听完后,徐庶当即脸色大变。

    原来,白天刘璋被几个护卫给撺掇着出去打猎散心,本来开始一切都很好的,跑跑马射射箭,都很开心的,后来不知哪里窜出一条蛇,惊了刘璋的坐骑,那马是大宛驹,疯跑起来根本就是一阵风,几个侍卫根本追不上,转眼就没影了,几个人追着喊着找了半天也没见。眼见天色将晚,黄三他们弄丢了大人也不敢回来,又不敢隐瞒不报,所以就派了一个先回来报告,他们还在连夜继续搜寻刘璋的下落。

    徐庶听完暗自叫苦不已。主公可万万不能出事呀。

    思虑片刻,徐庶就有了对策。

    一边吩咐绝对不能走漏半点消息,一边就急忙回城,召集可靠人手出城去寻找,另外又通知石韬,务必保持一切照旧,不使外人看出端倪。

    一天,两天,……

    时间肆无忌惮的悄悄溜走,眼见锦水北岸的英雄台已经搭建的差不多了,南边的望江楼上也客来客往人满为患,就是不见太守大人露面。

    天下英雄令传到绵竹的时候,刘焉正在品尝儿子孝敬的美酒,鉴赏儿子送过来的白纸。

    刘焉不像自己那帮手下那样激动,刘焉觉得没啥大不了的。张角还放言说什么“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自己的儿子狂言几句又能怎么了。

    他可不是那些腐儒可比,他当过地方大员,当过汉室的宗正,剿过匪,平过乱,对这个大汉朝,对于权力,对于人才,对于治理国家,都有他自己的想法,什么儒家的圣人圣贤乃至徒子徒孙,并无多少过分的尊敬之意。

    最重要的,他对自己的儿子的情况并非一无所知,据报,这小子到了CD后,不喜欢署理政务,事情都推给了徐庶和石韬,刘焉安排给他的一些官员,刘璋都觉得不怎么合格,基本上都靠边站了。

    生活上腐化堕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据说刘璋弄这个传单,目的是想招揽几个真正合用的人才,他很看不起那些摇头晃脑的读书人,认为都不堪重任。对于刘璋的想法,刘焉也不置可否,甚至觉得很有些肤浅,想招揽人才,骂几句别人就乖乖的跑来了吗?幼稚。

    对于手下几个强烈要求刘焉多管教管教自己儿子的大儒和名人高士,刘焉只是每人送了一壶美酒,然后宽言道:焉愧杀,惟愿各位大贤,勿辞辛劳,使竖子可受教也。

    天下英雄令传到长安的时候,吕布正在司徒王允府上喝酒。

    看了下人递上的传单后,吕布拍案大怒道:“刘璋小儿,安敢欺我如此!”

    司徒王允看过传单后,却哈哈一笑:“温侯差矣!要说这上面多有狂悖之语,这确实不假,不过于温侯你来说,却是赞美有加的。”

    “司徒大人,此话何解?”

    “温侯请看,这上面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