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并州铁甲 >

第38章

并州铁甲-第38章

小说: 并州铁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木棚与木棚之间也是打的棋盘形的格子,中间是两尺宽的青石板路,联通着各个木棚与西边的晒盐场地。

    水井在南边,有人不断挑着水,往正熬制的陶釜里蓄水。

    盐场忙忙碌碌,生产也算有序,就是熬制精盐的陶釜太小了,大的也才两尺大小,一般的都跟炒菜锅一样大小。怪不得现在王太守家不得不望“盐”兴叹,这要换成大铁锅才行啊。

    这不是规模化生产之道,这是规模化的盐场,却用着小家庭作坊的器具。

    这陶釜正是以前陈原和老古自己熬盐时候用的,大生产当然跟不上进度了。怪不得,直到现在王太守那边只能是望“盐”兴叹。

    陈原看了一阵道:“老古大哥,我走之前,不是说让你生产大铁锅吗?怎么一个都没见。”

    不说这个还好,一说老古连声叹气道:“大铁锅,你说的那种铁场做不出。”

    “好,我们去铁场。”陈原说着话,让老古带路来到对面的铁场。

    铁场布局和盐场有些相似,却要大上20亩左右。土围墙中间一个大门,两边院墙都有小门。这边西边门却是进料的地方,靠着西门堆放着成山一般的煤,还有收来的废铁,另外一个地方还堆着送来的红褐色的铁矿石。

    每一堆之间,都隔了老大的空地,秩序谈不上好,不过至少不会乱。

    对于这一点,陈原还是满意的。

    中间石板路东边,是各种工棚,工棚下面铁匠下身系着围裙,上身赤裸着,站在炉火边,手里拿着铁钳夹出烧的通红的铁块,正打造各种工具,叮叮当当声响成一片。

    只是此时,制作铁锅还是要紧事,陈原问道:“老古大哥,制作泥磨在哪里?”

    老古往前面一个大木棚下一指道:“就在那里。”

    陈原看去,大木棚下,三个年纪和老古差不多之人,正蹲在地上,比划着,吵嚷着,一旁是制作泥模的各式工具,零乱的摆放着。

    陈原道:“走,我们过去,今天就将这泥模问题解决。”

第67章 铁锅泥模() 
铁锅的制作关键就在于泥模,陈原后世曾经在佛山的博物馆看过详细过程。

    明清时期,佛山当地制糖熬盐等产业兴旺发达,带动其余相关产业的大发展。其中,当地的制作铁锅可谓在手工业发展中一枝独秀。

    佛山铁锅的生产采用烘模技术,先用当地特有的红山泥制模,再对泥模进行烧制,一锅一模。工艺主要分为制模、熔铁、浇铸3个程序。泥模主要有两层,外层使用泥土、粗砂与稻草、木糠等混合而成,质地松软粗糙,色泽橙红,透气性极佳;内层光滑细致,使用极其细腻的黏土和细砂调和而成,呈暗灰色,在一些位置还雕刻花纹;中间颜色较暗的层次实际是内层与外层之间的一个过渡混合渗透层,是在进行高温烧制时形成的。

    佛山铁锅之所以质量上乘,第一道工序———制作泥模———是关键。而泥模铸造的关键技术是烘模,即所谓的烘范。就是将泥模放入高温炉内加盖烘烧,炉内以木柴或木炭为燃料。高温使铸型脱水,强度增加,又能烧掉易产生气体的有机物和其他杂质,使泥模中的稻草、木糠碳化,提高其透气性,避免铸件产生气孔,以达到铸件金属组织均匀和提高铸件表面光洁度的目的。

    正是这种烘范工艺,保证了佛山铁锅产品质量的优秀,为其远销全国和海外打下基础;也正是这个技术,使得佛山铁锅赢得“官准专利”的保障,为铁锅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带来契机。

    第二道工序———熔铁,要使用化铁炉熔化铁水,将木炭、生铁或废旧铁放入化铁炉内进行熔化浇注。铁料要求匀薄,便于熔化成铁水,使用风箱进行鼓风。

    最后一道工序浇铸要在泥模出炉后仍带有余温的情况下进行。将泥模垂直置放于刮平的砂地上,注入铁水,在此过程中要防止模型倾倒和铁水溅射,待冷却后,以手锤敲碎模型,取出铁锅。

    陈原曾经在佛山的博物馆那里看过详细介绍,因此心里有数,再加上老古本就是南阳多年的铁匠,对于制模也是知道一些。

    老古找来的三个老铁匠,老彭,老林,老石,三人,也是多年打铁,经验丰富,见老古和陈原一起进来棚内,一起站起来,毕恭毕敬地肃立一旁。

    陈原笑呵呵的看着这三位老铁匠,据老古说,这是他挑出的最好的三位了,因此抽出来,专门做铁锅的事。

    这铁锅是陈原去平城之前就交代老古的,他以为是很简单的事,老古又是老铁匠,因此就没有多说什么。没想到,还是在这里卡住了。

    陈原看看地上一堆红泥,还有捏成的其他的其他样式,小狗,小猫,小鹿,还有犁地的小牛后面拉着犁子,有一小人扬起鞭子,正催着小牛耕田。捏的这些小动物,倒是栩栩如生,真是一双巧手。

    陈原笑起来道:“这个是谁捏的?”

    老彭是个红脸的老汉,酒糟鼻,现在红的发烫一般,扬起头,看一眼陈原道:“农都尉,您说的铁锅太大,泥都难成型,我就试一下,看这红泥到底能做多大的模。这些都是我捏的。”

    老彭有些紧张,他感觉陈原可能要怪罪他。

    结果,陈原哈哈一笑道:“捏的很好啊。有什么发现?”

    “你看最多也就半尺大,就像那个鹿一样,我试过很多次了,再大这红泥就会塌。”

    说着话,老彭一指地上旁边还有一堆的红泥,陈原仔细一看,都是一些大的泥鹿,只是大了之后不是头掉,就是尾巴掉,更多的是中间因为太长而塌陷。

    老彭心里一阵紧张,这几天来他们一直忙这个,却没什么进展。他们以前也做过泥模,不过都是很小,大不过半尺。而这铁锅,陈原的要求就是直径4尺,深一尺多。

    用这红泥做这泥模,根本难以成形,只要超过一尺,这红泥捏出来的东西会自然塌落,根本难以成型。

    更何况这铁锅是个大大的圆形,用红泥成模,更是难上加难。

    陈原蹲下身子,随手从地上抓起一把红泥,团成一个圆球,随即一拍,排成一个不规则的圆形,再把他拍薄,那个红泥圆片已经直径半尺了。

    老古还有老彭这些铁匠一起看向陈原,老彭嘴里还不停的说着:“农都尉,此事不该你做啊,该是我们分内之事。”

    陈原扭头呵呵一笑,指着地上那薄薄的跟牛皮一样的红泥圆片道:“这个该怎么立起来?你们谁有办法?”

    其实这几天,他们正是受困于此,因此这泥模一直难以做出来。

    包括老古的都面面相觑,这里面老彭是具体负责的,再次对陈原躬身施礼道:

    “农都尉,这个立不成,我们已经试过好多次了。”

    “真的立不成?”陈原微笑着看着老彭问道。

    老彭心里有些紧张,但是看陈原一副平静的笑容,也少了一些惧意,再次施礼道:“真的。我们试过好多次了。”

    陈原笑道:“你们可见过篱笆墙?”

    4人同时笑道:“到处都是篱笆墙,怎么没见过。”

    “可见过糊泥巴的篱笆墙?”陈原又是微笑着看着这4人。

    篱笆墙糊泥巴,太常见了,可谓到处都是。

    电光火石之间,老彭突然想到什么,这篱笆墙能立在地上,糊上泥同样也能立在地上。

    那只要红泥糊在可以立住的东西上,那这泥模不就是可以成为了吗?哪怕大一点,像这4尺大的铁锅一样。

    陈原笑道:“这红泥难以成形,尤其是大的模型,但是他可以依附于其他东西啊。你看多大的篱笆墙,上面都可以糊泥,糊满都没问题。更何况一个只有4尺的铁锅。

    你们可以试试用干草编成网状,中间交叉,就像一个小小的笼子一般,尽管很薄,但是再用红泥,看看做这泥模如何?”

    红泥的可塑性虽好,但是支撑强度不够,只能依附于网状结构,还有笼状结构。老古他们以前做的泥模都不是太大,因此几乎没遇到这个问题,今天陈原一句话就将这个问题点醒。

    关键节点,对于内行人,都是一句话的事。

    陈原这一句话点醒他们几人。

    老彭等人急忙找来长长的干草,简单编织成一个上粗下细的大篓子,一周糊上红泥,一个圆圆的铁锅样式呈现在地上。

    这铁锅泥模直径直达4尺,还是稳稳的立在地上,不塌不松。

    “这就是给他们筋骨,别看是干草,只要有了这结构,就是能牢牢的立在这里。”陈原微笑着指着新立的泥模道。

    老彭做了半辈子铁匠,打过无数的铁,也玩红泥甚久,泥模也做过许多,今天,他才是开了眼界,这么大的泥模,居然稳稳立在自己脚下,若非亲见,以前可是想都不敢想。

    老彭这才知道,这个农都尉竟是如此的厉害,连制泥模的问题,竟被他一言解决大问题。

    心中又是惭愧又是佩服,连连叹道:“农都尉一句话,可是教我们许多啊。”

    老林、老石更是连忙躬身道:“如此小事,还要农都尉出面,真是折煞我等。”

    “我也只是见过别人这样做而已。没见过,想不到,也是正常。你们将下面铁锅之事先办好,才是要紧。”

    陈原平淡的说道。

    有时候人的思维误区,不是那么容易突破的,这往往得靠天才的想象力来,这几个老铁匠,只是有一生的经验,可面对新的问题,一筹莫展,也不算什么稀奇。

    陈原过来,稍稍露一手,4人,都是佩服的不得了,心中陈原的形象越发高大,他说一句话,都该认真去听。

    “我们一定尽快将铁锅做出来。不辜负农都尉。”老彭赶紧表态道。

    “一定不辜负农都尉。”老林和老石也赶紧帮腔道。

    陈原满意的点点头,下面每什么技术难度,他该讲的也给老古说了,就尽快看这铁锅制作出来,熬盐才能上一个大台阶,这样钱才能源源不断的进来,这样他的开荒事业才能真正的大发展。

    事情都是一环套一环的,有了铁锅的制成,他的事业又能大大的迈进一步。

第68章 掌柜负责制() 
铁锅之事,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关键节点说清楚,对于这些老铁匠就基本上一点就透,远比陈原亲自下手还要可靠的多。

    泥模之事,不再是难题,铁锅之事,专门交由老彭负责。要老彭带30个铁匠,50个学徒专门做铁锅。

    对于陈原,铁场不是专门只做铁锅的,他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那就是炼钢。

    就拿现在平城拓荒来说,这些以前的农地因为战乱,早没有人耕种,草长的一两尺深。

    这样的土地,若用汉代铁犁,是实在太过吃力。

    汉代铁犁其实已经很发达,木制框架,舌形犁铧,还配备有犁壁。

    结构良好的犁壁,可以将土块翻到恰到好处,顺利而又摩擦极少。好犁犁地就像是用热水融雪,热水一过,雪地自然就能化开。所以,若果结构恰当,好犁子就能开车较深的够,而不会有什么障碍。

    但是对于开荒来讲,又有不同,地下的草根又深又密,汉代的这种铁犁,稍稍一用,前头就会被草根挡住,在犁铧处,团成一团,到时候不光犁不动,而且必然上浮,根本难以犁地。

    所以,必须用后世的钢犁。当然不仅仅是钢犁,而是一全套的农用工具。

    铁锹,斧头,锄头,耘锄,铁镐,镰刀甚至收割机等等,能用钢的就全部用钢。

    用好工具才有高的效率。

    关于炼钢,汉代在兵器制作上,已经开始使用钢制的兵器。只是效率太低,基本是靠铁匠去反复锻打,所谓千锤百炼,百炼刀就是这样产生的。

    陈原想大规模生产,那就得建造简单的钢厂。他首先想到后世的苏钢法,就是刚刚炼好的生铁直接进入一个融池与煤炭一起继续加热,将铁中的碳去除。可是,如果这样,铁的杂质过多。煤炭里也含有很多杂质,最后会影响钢铁的质量。

    一个炉子里,煤炭和铁烧在一起,煤炭杂质过高,终究会影响钢铁的质量。可如何处理这里面煤炭含的杂质呢?

    还是需要换种方法。

    陈原思来想去,他想起一本书,大跃进时期,国内出版一本书低温土法炼钢,其中写的就有这样炼钢之法,那一章叫做最简单的反射炉炼钢。

    他的思路正与之不谋而合。

    这书中所载,在河南鲁山的炉子,两室左右相近,皆筑于地面以下,鼓风从燃烧室下部进入,后从炒炼室顶部进入炒炼室。

    炉子是两个,一个燃烧炉,一个熔炼炉,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