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八年-第2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承恩再次磕头后颤抖着起身眼含热泪表态道。
“大伴,且去看看御膳整治好没有吧,朕有些饥饿之感了!呵呵!”
朱由检理解王承恩现在的想法和反应,遂临时找了个借口让他去平复一下激动地心情。
看着王承恩边向后殿走去边伸袖试泪的背影,朱由检心里也是欣慰异常。
对于忠诚与己之人,就该让他得到应有的赏赐,至于以后会发生什么,那就边走边看吧。
第353章 缓图()
“敢问圣上,王总管适才为何心情激荡若此?老臣适才听闻其为孩儿谢恩,但其行举不似为加恩荫一事啊?难不成王总管双喜临门?呵呵,老臣只是闲极无聊,是以这才多口相问,圣上若是不便答复,就当老臣从未问过好了,呵呵,呵呵呵呵!”
眼见的朱由检神态轻松异常,好像是一下子解决了一个重大问题的样子,温体仁起身移步至御前阶下,拱手后以闲聊的语气笑问道,而孙传庭等人仍在思考着洪承畴传来的消息。
对关外军情丝毫不感兴趣的温体仁并没有去静思解决之道,他对朱由检和王承恩之间的互动倒是颇觉有趣。就在他思索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时,王承恩突然之间的举动让他诧异不已,随即他敏锐的捕捉到了王承恩代孩儿谢恩的那句话。
虽然这回自己蒙皇帝垂怜,次子温侃能得以由正七品连升四级擢到从五品的职位,但温体仁对此并未满足。
因为温侃的举人身份已经决定了他的前程有限,将来能落个从四品位子就已经是老天开眼了,再往上升基本不可能。
除非能力、政绩异常出色,对朝廷有特别大的贡献,否则就别再有更高的奢望了。
可从四品这样的官职人脉远远不能保住后代子孙的荣华富贵,一旦自己致仕或者故去,次子就算熬到从四品的职位,也很难再让温家保持在顶级官绅的行列中。
要是后代中再无惊才绝艳的人物出现,那温家很快就会败亡下去,这种可以想见的未来让现在志得意满的温体仁根本无法接受。
温体仁虽然不知道王承恩过嗣之事,但不妨碍他通过推断得出最正确的结论。
依照王承恩刚才激动的样子,人老成精的温体仁瞬间就猜到了可能跟承继香火有关,要是其他事,王承恩绝对不会激动的声泪俱下。
而按照王承恩三旬多的年纪来看,若是与子嗣有关的话,当事人年纪应该不会超过十五岁,比太子大不了几岁。
等等!比太子大不了几岁?!莫非与太子有关?
这可是天大的事啊!
听闻皇帝与太子日常相处时和睦异常,皇帝甚至经常纵容太子便装出入宫内与民间,这说明皇帝与太子之间的关系非常之好,也证明了太子之位是无可动摇的。
而王承恩若是有了子嗣,并且与太子年龄相若,那莫不是说适才皇帝给王家子许下了什么前程不成?
自家长孙温佑年已十四岁,目前以生员身份就读于国子监,学业虽然并不出众,但为人处世却是渐有圆滑之像,倘若此事与太子有关,那自己这大孙子能否搭上太子这条线呢?
不行!得打听打听!
这可是事关温家将来几十年的富贵前程!
“呵呵,大伴过嗣了儿子,有了后代,自家名字也能重归族谱,朕适才为其子加了恩荫,是以才有失态之举。呵呵,温卿见微知著,倒是观察的甚是细致!”
朱由检现在也不是初来大明时的政治雏儿了,温体仁的旁敲侧击之意他岂能看不出来?
他本想将太子一事顺便说出来,让老温高兴高兴,但看到老温投射过来的满是希冀与渴望的眼神,朱由检忽然强行忍了下来,决定先吊一吊老温的胃口再说。
“呵呵,老臣与军务之上并无殊见,此亦非老臣之所长,孙白谷几人皆为多谋善断之辈,老臣还是藏拙为好!臣之所长是为内政,对此臣有自知之明,对于不擅长之方面,臣绝不予以插手!”
温体仁见皇帝并未吐露真相,遂立刻将话题引到了别处。
皇帝越是遮掩,那说明事情越是不小,这可得抓紧着打听,好事不能别人拔了头筹才行。
“卿之所言甚佳!方面之才治方面之事,此方为执政之道!卿为首辅,首要之责便为领袖百官、调和阴阳,不使朝廷大政方针出现重大错漏之处,如此便是称职之臣。朕对卿一贯之举颇为看好,望卿一以贯之,莫负朕望!”
朱由检对温体仁的表态很是满意,能知道自己擅长与缺失,这才是作为首辅的第一要务。
“启奏圣上,臣苦思良久,对关外之事偶有所感,不知当不当讲?”
陈奇瑜的插言打断了朱由检与温体仁的对话。
“卿尽管道来便可!但为国事,何来不当讲之说?”
朱由检面带微笑开口道。
“启奏圣上,臣以为,此事虽不知其因何而起,但结果却是对朝廷极为有利,宁远总兵重伤于祖家,祖吴两家从此之后再无媾和之可能。臣以为当下应将宁远总兵旗下之马队调入关内,之后寻机遣往宣大卢建斗处听令,以防来年与建州大战时,祖吴两家为私仇争斗而误国事!”
陈奇瑜这个建议提出的极为恰当与合理。
在祖吴两家翻脸成仇时,明年大战一起,除了朝廷官军之外,辽西各将也都要带兵参战,按照两家精锐俱为私兵的特性,极有可能为了报仇而引发内讧,那样的结果是非常可怕的。
而将吴三桂的三千骑兵调回关内驻扎蓟镇也是非常不妥,不如直接派到卢象升的麾下,参与到东征的战事中,也顺便消耗一下吴家的实力。
卢象升虽然忠直但却不是愚钝之人,相信他自会有相应安排来消解吴家的实力。
“大尹之议甚为合理,宁远马队现下已成为关外隐患之所在,况且其亦为蓟镇精华之所在,若能远赴塞外为朝廷征战,既消朝廷之忧,更合为国尽忠、马革裹尸之意,实属一举两得之举!”
一旁的杨嗣昌也是出言附和道。
“启奏圣上,大尹之议是为其一,臣以为现下仍应以稳定为主。朝廷应行文至锦州总兵处,斥责其火并之行时亦要安其心,不使关外大战之前生乱。待决胜建州之后,再以重兵围困锦州,迫其解除武力以永消此患。若其无视朝廷之令,那便困其于城中至死为止。对辽西之策,臣以为缓图为上!”
孙传庭考虑半天,还是将自己解决辽西问题的设想全盘托出,以供皇帝做出决断。
在他看来,明年与建州的大战是彻底解决关外两大割据政权的最好时机,在大军云集锦州一线,两翼各有奇兵突袭的情况下,建奴不可能不败。
在给建奴以重创,迫使其无力南顾后,正好是前线大军挟胜势一举将辽西将门彻底解决之时。
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再决定是否乘胜直捣黄龙,将建州武力彻底消灭。
因为遭受致命打击后的建州,在缺少人口物资的情形下,数年之内根本不可能恢复过来,退又无处可退,朝廷自会有大把的时间从容筹划布置。
“几位卿家之议甚合当前之境,朕亦觉当前应以稳定为主。杨卿,稍后兵部便据此行文锦州吧,再就是着人知会吴襄,配合其安排人手将宁远总兵接回关内休养。依照孙卿之言,与建州之战是为最为紧要之处,到时朕亦会亲征关外以鼓全军之士气,亲自见证跳梁之覆灭!”
第354章 留膳()
朱由检本来也是想利用辽西内讧的机会大做文章,借机削弱祖大寿的实力后再缓图之,但孙传庭的话语提醒了他,距明年的大战开始还有几个月的时间,现在最该保持的就是局势的稳定,而不是未对敌、先弱己。
虽然祖吴两家已被成功分化,但离瓦解却遥遥无期,只是辽西实力被削弱了而已。
这个时候若是以势压人,逼迫祖大寿过甚,说不定会引发不可测之祸乱。
维持现状是最佳策略。
现在辽西上下并无投敌之意,等明年开战时,锦州城就作为诱饵好了,祖大寿的存在至少会吸引建州的一部分注意力,这样官军的兵力部署就可以更加的从容。
更加重要的是,朱由检突然之间明白了一个道理:作为皇帝,行事要光明正大,而不是沉迷于算计之中。
一国之主最应具备的是深远地眼光以及博大的胸怀,做什么事都要大气,那样才会使得臣子们不必担心会被君王所构陷和猜疑。
像嘉靖帝那样喜欢操控人心的皇帝并不是什么光彩角色,把所有智慧都用在与臣子玩弄心术上面,那你还如何治理国家?
所有的权谋在绝对实力面前根本不堪一击,自己现在所掌控的实力再去操弄权术已经毫无必要,将来对付祖家只要遣堂堂正正之师便可,如何取舍就看他们自己的选择了。
如果建州、辽西相继败亡,那大明所面临的重大外部威胁基本上不存在了。
蒙古部落已经被皇太极搜刮掳掠了一遍,比较强大的部落都被迁移到靠近建州的科尔沁、插汉蒙古,剩下的都是弱小贫困的小部落了。
明年卢象升率大军出塞肯定会采取遮蔽战场的方法,这也意味着会有更多的部落消亡,那大明的北方至少在五十年内是非常安全的。
等到北境彻底安稳下来,朱由检打算组建以骑兵为主的西北军团,一路向西北方向横扫,争取在打通传统丝绸之路的同时,顺便恢复汉唐时的领土和疆域。
据远在临洮府镇守的曹文昭遣人传回的消息看,被洪承畴打到塞外的陕北流贼似是有些许的动静,时不时地从边墙破损处进入大明境内,打破几个小村寨后掳掠了人口物资再逃出墙外。
曹文昭已经下令手下一名游击将军率部北移,以加强损毁边墙的防御,伺机围堵消灭这伙流贼。
但由于曹变蛟已经带着大部分骑兵去了宣大一线,提前与其他各路的骑兵进行整军合练,曹文昭手下的骑兵只有数百骑,机动力大幅下降,而流贼们在塞外几年,都是以马队为主,所以现在只能采取防御策略,想要歼灭却十分困难。
好在流贼像是已经被官军吓破了胆子,每次都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根本不敢逗留太长时间。
并且贼人主要以抢掠粮食物资为主,杀伤人口并不多,看来其在塞外的日子也是过的相当的艰难。
朱由检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并未放在心上,这伙流贼肯定就是李自成那帮人,看其现在的状况,已经沦为与马匪一般无二,这种疥癣之疾根本不足为虑。
待来年大军西返,西北军团裁汰组建完毕,朱由检会下令曹变蛟率军出塞,寻着李自成这伙人的踪影后,将其向西北压迫,迫使其做开路先锋,然后以剿贼的名义一路跟随就好,到时也落个解救异族与水火中的仁义之师的好名声。
这样的策略并不夸张。
李自成等人的匪性不可能改变,他们在西窜的过程中肯定还是以杀人抢掠为主,大明官军一路尾随过去,适当地给那些被抢掠的各族部落一点甜头,好名声很容易就能传扬出去。
正北、东北相继安定下来,西北采取攻势,那大明的陆路之敌基本不存在了,剩下的就是组建舰队,以攻击和防备来自海上的威胁。
目前来看,最需要建立的便是南海水师,东海和登州水师可以放在后面,人财物力要向南海方向倾斜,而南海水师的组建就绕不开郑家这道坎。
不可否认的是,郑芝龙自封伯以后,对朝廷的要求一直是百依百顺、配合无比,并且几年间对整个大明的灾民安置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单从对国朝的贡献来讲,郑芝龙确实做到了极致,远超其他勋贵。
但若是想绕开郑家组建朝廷水师,这可就触及了郑家的底限了,郑芝龙的态度如何就很难讲了。
看来要先派人试探一下郑芝龙的态度,之后再采取相关的策略。
等到大战过后再进行军队的整合吧,适当裁撤合兵是必由之路,除了京畿驻扎强军拱卫京师之外,大明境内已无驻扎军队的必要,总兵大将该退役的就退役好了。
家丁将不会再出现在大明的军队中,大将可以有亲兵护卫,根据级别保留相应人数,最高不准超过两百人的亲兵。
亲兵也不是家丁,所有将官士卒的军饷均由军法官和驻军锦衣卫发放到士卒手中,这样就会彻底杜绝兵为将有的弊病。
其实这个举措已经开始在大部分军队中实施了,就算有些军头暗地里不满,但谁也不敢出面分说此事。
锦衣卫将会担负起内卫的重任,用以镇压国内可能出现的骚乱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