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崇祯八年 >

第240章

崇祯八年-第240章

小说: 崇祯八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由检笑着开口问道。

    “启奏圣上,臣欲荐之人乃工部都水司郎中王文晦是也,臣已备题本以供圣览,其上列举其就职工部十余年之政绩,还请圣上备查!”

    早有准备的范景文说罢,从怀中掏出题本双手高举过顶,王承恩走下御阶接过回转,然后双手呈送到朱由检手中。

    “启奏圣上,臣也有人选要举荐!题本已备好,恭请圣览!”

    就在朱由检拿着范景文的题本翻看时,同为新晋大学士的侯恂也站了出来,手上同样拿着一份题本。

第346章 新规() 
侯恂的题本被转呈到了朱由检手中。

    这次他举荐的是户部河南清吏司郎中赵之用。

    和范景文举荐的王文晦一样,赵之用也是在安置灾民一事中表现突出的干才,两年间奔波于河南、山东两省数府之间,亲自计算、分派、调运、督查救灾粮米物资的使用,使得朝廷的救命物资基本上没有被挥霍和浪费掉。

    其实范景文与侯恂的举荐是在朱由检的授意下进行的。

    对于官员流动向来极其缓慢地工部和户部来讲,一旦进入这两部之后就很难再有拔擢的机会了,除非你有足够强大的背景。

    主要是这两个部司的专业性太强,并且日常的部务非常的繁重,出错的概率也是极高,属于典型的费力不讨好的地方,也是众多新科进士最不愿入职的地方。

    因为一旦错误累积起来,最后就会在京察中被吏部记档,想要升迁就相当难了。

    从立国直到现在,这两部主官都少有善终者,部中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命官也很难有出头之日,这种现象是及其不合理的,也是朱由检准备逐步解决的问题之一。

    随着局势的彻底好转,朱由检的关注点正在向如何调动官员的积极性方面转移,让得用之才能有施展的空间和平台就是他最想要的结果。

    地方主官最主要的政绩体现在向朝廷上缴的钱粮上面,在不能私自加赋的前提条件下,府州县上缴钱粮的多寡意味着当地经济的好坏。

    而工部和户部这些专门与数字打交道的职官们,对于钱粮的理解和使用是最为精通的,这一点比绝大多数只知道苦读诗书的文臣士子要强出若干倍。

    这些官员是真正的实用性人才,就任地方之后也不会被手下的胥吏们所欺瞒,因为他们比胥吏更精于计算。

    朱由检的目的就是让这两部的人才流动起来,外放拔擢就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因为一旦部中有一个或几个主官被拔擢外放,那空缺之位便会由下级取代,这样的连锁反应会最大限度提高官吏们的工作热情。只要对自己的前程有了憧憬,觉得有了奔头,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才会被激发出来。

    正五品的郎中连升三级后成为正四品的知府,官服由青变红,职级一下子迈入到高官的行列,这种升赏对所有中下层官员是一种最好的刺激。

    范景文与侯恂的举荐也是经过锦衣卫和都察院印证过的。这两人不管是能力还是操守,都属于上上之选,并且年龄都不到四旬,只要在任上不犯大错,未来的前程可谓是一片坦途。

    朱由检就是要向大明官员施放一种信号:务实是升迁的根本,空谈将会被彻底边缘化,这一新规将会被长期贯彻下去,并且将成为吏部考核地方官员的首要标准。

    绝大多数举子中试外放主政一方之后,以为就可以过上整日吟风赏月、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了,而新规的实施则是直接告诉他们:沉醉于享受之中也许就意味着仕途的终点。

    当然,朱由检不反对官员们享受生活。追求更有品质的生活方式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这个不能去否定和禁止。

    但前提是,你作为一方主官,只有在做出了相应的贡献后,才有资格在空闲时间里去享受。

    对朝廷对民众贡献越大,你生活奢华也并不过分,若是反其道而行之,地方监察御史自然不会放过弹劾你的机会。

    “两位爱卿所荐之人俱为才干突出、政绩卓然之士,此等才具之士方为我朝急需之臣!朕决意,特擢工部都水司郎中王某为扬州府知府、户部河南清吏司郎中赵某为淮安府知府,着其交代手中事物后即刻上任。其二人于部中空缺之位由吏部会同工部、户部堂官考察之后,将拟定人选上报内阁后一并裁决,朕意其递补人选由本部内推举,诸卿谨记!”

    朱由检当即宣布了两项人事任命,范景文与侯恂均是一脸喜色的接旨回归原位,吏部尚书周云同样松了一口气。

    他方才生怕皇帝将五品以下官员的任命权也掐在手里,那他这个吏部尚书可就成了摆设。

    “启奏圣上,臣亦要举荐一人,此人便是河南樊城知县罗伏龙。此人并非臣之旧识,乃是臣翻阅自崇祯七年流贼势大后,督臣与理臣上奏之塘报中,对各地立有军功之文臣褒扬时偶然看到。臣据时任五省总督洪亨九之军情上报中发现,罗某于崇祯八年处置川军哗变时立下不小功劳,但至今却未得升赏。臣虽不知其为官政绩如何,但洪亨九于塘报中却对其赞赏有加。为不至朝廷野有遗才之失。臣建议吏部对其详加考察后予以斟酌使用!”

    杨嗣昌起身施礼后奏道。

    他并不认识罗伏龙,之所以站出来举荐此人,纯粹是为了向朱由检展示自己的一片公心。

    罗伏龙的名字是他偶然在军报中发现的。

    洪承畴在这次平息川军叛乱的奏报中处处暗示自己的忠心才智,表示自己并未动用大兵剿杀,而是以朝廷大义的名分感化了叛乱的六千将士,使众将士迷途知返、重回其麾下节制。

    杨嗣昌自然是对洪承畴这番自我吹嘘之举嗤之以鼻孔了。

    因为通过洪承畴在奏报后面对知县罗伏龙的夸赞中,杨嗣昌判断此事绝对没有这么简单。虽然平叛的细节已经很难再去考究,但也绝不是洪承畴表述的那般轻松自如,而这个樊城知县罗伏龙在其中肯定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本着在重大场合要给皇帝留下好印象的原则,杨嗣昌大胆地举荐了罗伏龙。

    他虽然不了解这个年轻知县为官的政绩如何,但是能在数千人的官军哗变中起到重大作用,那至少证明这个人的能力应该是相当出众。

    至于他为何到现在没有得到升迁,那肯定就是朝中无人呗。对于这种既有能力又无靠山的正牌进士,若有重臣伸出援手拉他一把,那将来他肯定会感激一辈子。

    只要将来此人能在仕途上有一番成就,那自己既能落下一个慧眼识人、为国选官的好名声,又能在朝中多一个奥援。

    “哦?既是文臣,又能立下军功,那想必应是可用之才。待会后吏部调阅其档案,只要历年考评合格,那便给与其相应拔擢!杨卿能见微知著,勤勉公事之余尚能为国取材,此等用心任事之操守值得众卿效仿之!”

    朱由检对杨嗣昌这番举动极为赞赏。

    既然能立下军功在前,又有洪承畴为其背书在后,至少证明此人有可取之处。

    要知道依据当时洪承畴做掌握的权势来说,若不是立下了大功,他自是不会为一个小小的知县说话的。

    至于其为官是否真有水平,只要派遣锦衣卫前去查访一番,在于吏部每年的考功对比一下,很快就能得出最终的结论。

    职位就更好安排了,扬州、淮安等四府的佐贰官就是最合适的位置,若其真有才能,自会于任上脱颖而出。

第347章 司农寺() 
杨嗣昌施礼谢过皇帝的赞扬后坐了下来,心里自是暗喜不已。

    随着温体仁举荐了和州知州荀文礼为常州知府,江南四府的主官人选终于尘埃落定,其余空缺的推官、通判等职位自有吏部考察任用,朱由检并未打算干涉。

    监察御史和锦衣卫已经开始分驻大府,监督当地官府主要官员施政履职工作,随时就其表现呈报皇帝和内阁。

    在这样严格监督的举措下,称职和渎职怠政者所作所为都会被记录在档,将会更有利于吏治的高效和清明。

    等到这两个监督机构覆盖到大明绝大多数州县的时候,朱由检相信,世上从未有过的清廉官府将会在自己的执政期间诞生。

    这并不是奢望和幻想,因为相对于后世庞大的人口规模以及同样庞大的管理机构来讲,现在的地方官员太容易被人盯上了。

    毕竟朝廷派到下面的经制官员的人数太少了,并且其一举一动都令人瞩目,锦衣卫只要稍微用心便能将他们的日常行为摸个一清二楚。

    其实大明现有的执政体制透明度已经是相当高的,每一个环节基本上都是在公开的情况下进行的,而地方官府的政务透明度更高。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断案。

    地球人都知道,知县断案时,大堂中是允许庶民旁听的。虽然敢去旁听的除了是与案子有关的人员以外,就是一些闲的无聊的有些身份的人士,一般的百姓还真的不太敢进到衙门里去。

    从理论上讲,百姓都可以旁听,更别提御史和锦衣卫了。只要这两者在场,知县断案时的举动言辞结论都会被记录在案,在这种情形下,你让知县如何敢徇私枉法?

    最重要的是,也许同为文官,有些御史或许可以采取放任或者睁一眼闭一眼,甚至是与之同流合污的方式来欺上瞒下,但是谁敢去收买锦衣卫呢?就算有人敢,但最后会不会被锦衣卫沾下一层皮来呢?

    朱由检打算将锦衣卫在京师施行的坐班制度推广到地方官府中去,这种事谁也说不出不字来。

    京师部司都有校尉坐班,你一个小小的地方衙门还比得上朝廷中枢?

    “昨日朕偶发奇想,于是出宫前往文渊阁巡视一番,此亦为朕登基以来首次前去内阁署衙。朕虽久闻内阁处置公务之所不甚宽敞,但未想到竟是狭小如斯。朕虽不喜奢华,但亦不能坐视阁臣于此般环境下办公。昨夜思想过后,朕决意扩修内阁公署,以维护朝廷之体面。范卿可于会后遣营缮司官吏前往勘察,之后制订修整方案,在不影响内阁公务的同时,择机予以扩修。扩修时要增设饭堂、值夜歇息处所、以及宽衣沐浴之处,所耗钱粮由户部核算支付!”

    朱由检说罢,温体仁张了张嘴,但最终没有插言。

    因为他突然之间想明白了,内阁人数很快就会增加到至少六人,那么两房的中书舍人、书办吏员也将会相应的增加,内阁那点鼻屎大的地方一下子多了几倍的人数,要是再不扩建根本就无法办公了。

    众臣们对皇帝此举并无提出异议,尤其是有希望入阁的几位,都对皇帝这一关爱之举极为满意。

    尤其是极爱洁净的杨嗣昌,每次前往内阁时,都对阁臣值夜时睡在里间那张小小的床榻大为不满。听到皇帝特意叮嘱的几项细节,杨嗣昌顿时觉得自己和皇帝其实是同一类人,都是注重生活品质的高雅人士。

    接下来就轮到今日的第三项议题了:新设有司。

    “启奏圣上,臣以为,自太祖开国建制至今,朝廷部司之权责足以应对我朝之状况,为何要屡屡新设有司徒耗国帑?此举将祖制置于何种境地?”

    说话的是礼部尚书张国维,这厮自知上次议事恶了朱由检,入阁已经绝无可能后,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再次站出来找死来了。

    “张部堂此言差矣!我朝体制沿袭前蒙元之制,而后太祖自是根据我朝之状予以相应变革。就拿内阁之前身来讲,国初太祖置中枢省,分设左右丞相,以平章事为次相,中枢省便为处置朝政最为重要之有司。而太祖随后便于洪武十三年将丞相一职予以废除,改设协办大学时参与机务。而太宗即位后,以侍讲、侍读、编修、检讨等参预机务,形成内阁,协助君王处理政务,内阁大学士开始公开参预机要事务,协理朝政。而依张部堂之言,太宗之举非改祖制乎?”

    出来打张国维脸的依旧是温体仁,老温本着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则,将张国维再次痛殴一顿。

    昨晚他已经从朱由检的话语中听出来了,新设的部门将会关系到自家儿子的前程问题,所以当张国维率先站出来反对的时候,老温毫不客气的予以了驳斥。

    “新设有司一事卿等不必多言,此乃朕深思熟虑之事。朕观历朝历代之兴衰更替,起因皆在田地与粮米之上,而前番流贼崛起之速,也是因了一个粮字。连番干旱洪涝之下,万千百姓无糊口之食,加之恶匪蛊惑挟持,方致大明北境糜烂。

    今幸得诸臣用心、官军用命,流贼才得以被剿灭殆尽,朕之子民始无流离失所之苦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