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天子门生 >

第77章

大宋天子门生-第77章

小说: 大宋天子门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番指责,是明确告诉苏轼,你不要再给我介绍什么乱七八糟的人了。

    苏轼老脸微红,这不也是着急上火没办法,就见到人家引荐便想要试试么。不过这会儿重点都不在这里:“对了,小妹,今日府上来了封信,上边指明了要找一个唤作苏未的。管家也不明所以,便交到了我的手上。”

    “苏未?”虽然方言害人,但是聪敏如苏小妹,如何不知道这就是找自己的。而知道自己这个化名的,也就寥寥数人罢了。由是急声问道:“大哥,你不会将书信退回去了吧?”话刚说出口,便发现苏轼正一脸微笑。

    羞恼的苏小妹瞪了苏轼一眼:“大哥就知道拿小妹寻开心。你要不说,我便走了。”

    “说,怎么能不说,喏,这便是那封书信,你拿去看吧。”将书信放在石桌上,苏轼便匆匆离开了。虽说拆信读信都是理所应当,但在这个妹妹前,苏轼还是觉得有些理亏。趁着没有发现,还是及早开溜比较好。

    苏轼还没走出亭子,苏小妹便已经将书信取在手里,看已经被打开过,登时一声娇嗔:“大哥,你又乱拆我的书信。”

    只是话刚说完,苏轼的身影已经消失在不远处拱门后。

    比起找苏轼算账,苏小妹还是觉得读信比较重要。尤其是看到沈耘的名字,心里便忍不住有种急切。这大半个月得不到沈耘的消息,说不想那都是假的。虽然苏小妹极力否认,但是沈耘给她的印象,就是与别的男子有些不一样。

    拆开了信,看到沈耘直接告诉她,如今已经知道她是男扮女装。苏小妹忍不住笑骂了一声呆子,正端着茶水过来的梅香忍不住接话:“小姐,梅香不呆啊?”结果惹得苏小妹没好气地驱赶:“去去去,不是在说你。”

    然后那种如流水中漂浮着几瓣花香的表白,让苏小妹的心跳忽然有些急促起来。

    这些年没少听男人说些暧昧的话,但那种直白的表述让苏小妹忍不住就觉得有些恶心。而沈耘则不然,心意就在那里,如潺潺细流一般,流进苏小妹心里,忽然间,便觉得整个心儿都要化进水里,然后,在不知不觉之间,就变成汪洋。

    将这一封信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苏小妹这才一脸欢喜地将之收入怀里。

    这会儿,是时候跟自己大哥算算擅自拆开书信的后账了。

    与苏小妹这里不同,沈耘的处境就要尴尬许多。自从沈耘回乡的消息传开之后,十里八乡的媒婆全都闻风而动。

    媒婆这个行业,在大宋虽然地位比较低下,但是论起钱途来,却是一顶一的。哪家公子敲上了哪家的姑娘,哪家的光棍看中了哪家的寡妇,反正碍于面子都不能直接地跑上去问,总是使几个钱,请个媒婆去说项。

    事情不成,恕不退还;事情成了,还要额外送一笔谢礼。

    而沈耘作为一甲进士,请求媒婆说项的代价,最少也是上百文。

    从县城为几个老儒作序回来,沈耘家中的日子就一直没有安生过,即便沈耘已经明确告诉这些人,自己已经心有所属。然而,没有领证就算数的道理自古皆然,许多人家都不死心,依旧差了媒婆来问,今日坐在沈耘家屋中不停说话的,便是第二次前来的。

    “沈官人,不是老婆子我说,如今你也二十岁的年纪,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咱们秦州的姑娘,哪家的不能娶回来。官人口中虽说心有所属,但是你也该看一看我秦州的佳丽。这是城南王老爷家的女儿,你看,二八年华,也是读书识字的,与官人正好相配。”

    抖抖手上那副极为写意的画像,媒婆将这位小姐夸成了花。

    只是沈耘早就听说城南王家的小姐性格刁蛮,喜欢逗弄百姓。更是豢养了一只恶犬,专门指使其咬人作乐。王家也就这一个女儿,如何能与这媒婆所说对的上号。

    见沈耘摇头不语,媒婆又取出另一张画像:“喏,这位是邻县杜老爷家的闺女。杜老爷你也听说过,家财万贯,在咱们秦州都是出了名的。偏生就养了这一个闺女,膝下无子,郎君你若是娶了她,这般富贵唾手可得。”

    见沈耘继续摇头,媒婆还想要取出下一张来,却被沈耘给拦住了:“王媒婆,如果我记得不错,这已经是你第三次登门了。而我,也要第三次对你说,我已经心有所属了。虽然你说的这些姑娘们都有这般那般的好处,但是我沈耘不是那等贪恋财色的人。所以,还请你回去吧。也告诉你的同行们,自今日起,我沈耘便要闭门谢客,不周之处,敬请见谅。”

    先前还是念着礼仪,现在沈耘是彻底烦了。将这王媒婆赶出家门,沈耘这才无奈地回来喝了口水。

    而这个时候,沈母却忽然开口:“儿呀,你说你心有所属,不知道是谁家姑娘?若是那大官儿家的,为娘还是劝你早些放弃吧。你虽然如今中了进士,可毕竟也还是个小官,凭借婚姻谋取官位的事情,咱们千万不能做啊。”

    沈耘想了想,苏家兄弟二人,苏轼只是清贵的大学士,苏辙也只是知县,似乎还真没有这样的嫌疑。因此沈耘安慰道:“阿娘,您就放心吧。孩儿喜欢的人,她的家境虽然比咱们好许多,但是也不是高官。她性格温婉,知书达理,与孩儿志趣相投。虽然不知道她对我如何,但我还是想试试。”

    听到沈耘的解释,沈母这才点点头:“既然如此,阿娘也就不催你了。只是切记,这姻缘啊,还是不要掺杂其他东西的好。钱财总有挥霍尽的时候,权势也有倒下的时候,两口子能同甘共苦,才是长久之道。”

第一百零八章 败落的安化县衙() 


第一百零九章 庙小自然妖风大() 
“自熙宁元年至今,崇宁户自一千七百余户,降至一千五百户。钱粮亏空,至今余钱不足两千贯,仓中存粮不过数百石。我说的可对,蒋知县?”

    沈耘的目光直射自己这位前任,安化县真不知道在这位手里是怎么撑到如今的。府库余钱就这么点,这蒋知县居然还敢拿六两银子吃喝,不知道是要说心大呢,还是要说尸位素餐。

    听到沈耘的话,蒋知县心里便是一惊。

    他从来没有想到,居然有人会在这么短时间内,将这些数据梳理的这么清楚。那账目虽然不太可信,可是每年户曹和仓曹都能弄出一大堆名目来,就连他花好几天时间都看的眼花缭乱,这个年轻的后辈怎么可能?

    而沈耘说的这些,如果呈报吏部考功司,绝对会让他原本调任的打算彻底断绝。甚至这个知县都有可能做不成。

    钱粮亏空都是小可,主要这崇宁户流失近七分之一,哪怕他后头站着当今官家,一样吃罪不起。

    “这,这……”蒋知县想要找个理由,可是怎么想都找不到,浑身颤抖着,勉强站立在沈耘和吴通判身前。而这个时候,沈耘却忽然目光看向吴通判:“吴通判,庆州连年战乱,求一时安定,由崇宁户变为佃户的,不在少数,这个我可以理解。但是交接的公文上,我希望吴通判能够注明这一点。我可以全盘接过来,但不希望前任捅下的娄子变成我的罪责。”

    沈耘的意思很清楚,交接,照常,但是府衙必须要备案。

    吴通判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难缠的新任知县。

    往常哪一个知县不是默默接收前任的烂摊子,其实当年蒋知县接任的时候,人口照样从一千六百多户下降到一千五百户。虽然心里有些不自在,但为了安化县能够安定下来,吴通判还是点了点头。

    蒋知县总算是松了一口气,带着近乎谄媚的眼神看着沈耘在交接的文书上面签了字,这才放下心来。先前那些站在旁边的六曹吏员,被吴通判喝了一声:“还不过来拜见你们的新知县。”这才慌忙站到沈耘面前,躬身行礼后一一自我介绍。

    被沈耘来了这么一出,蒋知县先前说的接风洗尘,也被按下不提。

    正好沈耘也不喜欢在这个时候吃吃喝喝,索性便先去了县中馆驿,只等蒋知县收拾好东西离开,自己便直接搬进来。

    说是等待,实则也就一天时间。安化县这个地方蒋知县已经整整待了七年,巴不得马上离开这个鬼地方。当日吏部的公文下来的时候他就开始做准备,到现在便只剩下将一干东西装上马车,然后大路朝天各走半边。

    官场便是如此,人走茶凉。前脚蒋知县离开安化县城,后脚安化县衙上下官吏便找到了馆驿里来。

    五月底也不是农忙的时候,县城中不少闲散百姓看到这一群当官的气势汹汹过来,当真吓了一跳,随即抱着十分的好奇,站在不远处,静静围观这些人究竟要做什么。

    沈耘来的平静,许多人还不知道新来了一个知县,只是看到当日的蒋知县在十来辆马车的簇拥下离开县城,这才纷纷起疑:“莫不是,咱们来了个新知县?”

    全然没有欣喜,围观的百姓纷纷哀叹起来:“前头那个姓蒋的,七年知县做的只知道饮宴,告个状子半年审不下来,而且糊涂透顶。这个只怕也好不到哪里去,唉,咱们安化人怎么这么命苦,外头成天有西夏番子打过来,官家又接连派来些不顶事的县官。这苦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是啊,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也不知道这新知县又要烧到什么地方去。”

    “要烧啊,就烧那些官老爷差老爷去,你看这一个个吃的满脑肥肠,咱们安化县的百姓在这些家伙身上遭了这么多罪,就该让他们尝厉害。”

    当沈耘走出馆驿的一刹那,安化县的百姓们瞬间惊呆了。随即便是一阵哀叹。

    百姓们哀叹不是没有道理的,都说嘴上没毛说话不牢,二十出头的沈耘如今才开始有胡子萌芽,站远了看压根就是个小白脸。所以在百姓们眼中,这种人压根就是多少年来一直读书,根本不问世事的家伙,能不被县里的县尉和其他小吏欺压就已经是好事了。指望他给百姓们带来些实惠,想都别想。

    虽然极为小声,距离沈耘等人也很远,然而这议论的人多了,难免有一句两句会钻到沈耘的耳朵里去。

    而恭迎沈耘的县丞金长岭并没有差人去呵斥一番,而是面色如常地将沈耘引到备好的马车前。

    沈耘明白,这是要借百姓之后,告诉自己接下来最好安生一点,然后你好我好大家好。坐在马车里,沈耘的脑子已经开始飞速地转动,看来安化县还不止是一个烂摊子那么简单,庙小妖风大这句话,用在这里似乎特别合适。

    马车在安化县的大街上游走了一圈,似乎是在告诉百姓们新任知县到了。不过作用也仅只限于此,你不能寄望遮着帘子坐在里头的人主动伸出头来让百姓观看。所以象征意义更大一些,似乎也在昭示百姓,即便来了新知县,这安化县的天,依旧这般。

    差不多到了巳时过,马车才驶入县衙后门。下了马车,沈耘走下车来。被金长岭带到后衙坐定,一干官吏这才拜道:“我等拜见知县。”

    “县中诸官吏都来了?”沈耘并没有让这些官吏第一时间起身,而是忽然问出这么一句来。中县的官吏最少也在二十五人左右,但是沈耘刚才数过,前来迎接他的仅有十七人,县中连户曹仓曹下边的小吏都来了,没理由才这么几个人。

    沈耘本有打算摆架子,然后他必须要弄清楚,到底是什么人敢无视官场的规则。

    县丞金长岭上前一步:“回禀知县,县尉许嵩普,以及几个差役,前往县中巡视去了。他说今日闹得这么大,城中必然会有人趁机作乱。”

    沈耘是半点也不相信这种鬼话。安化县是什么地方,府衙所在地。城里驻守着至少上百厢兵,平常治安根本就用不到安化县的差役,这许嵩普压根就是想用这个来给自己一个下马威。而且,效果似乎还不错,因为他拉出去的差役占了县衙的一半。

    就在金长岭汇报完毕退后,忽然从前衙传来一个大嗓门:“金县丞,新任知县可到了?哎呀,累死我老许了,今天又抓住几个小蟊贼,居然趁着百姓们去看知县车驾的时候行窃,当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咱老许是干什么的,能让这些小兔崽子得逞?”

    乡间妇人争吵时最喜欢使用的套路,指桑骂槐。许嵩普明着是说几个小蟊贼,但是骂几个蟊贼,用得着说天高地厚?

    沈耘心里暗自冷笑着,面上却带着笑容,不一时看到一个三十来岁满面虬须的男子转进后衙来。这男子正是许嵩普,看到一干官吏躬身在一个毛头小子面前,他的内心便是一阵冷笑。明明都准备欺压这个新来的小子了,面上还装这么恭敬,当真是为娼者求牌坊。

    阔步走上前来,可是让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