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天子门生 >

第34章

大宋天子门生-第34章

小说: 大宋天子门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步履缓缓。

    其实此行沈耘的目的已经达到。二楼的魁首定然是自己无疑。套用后世的话来说,便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已经无路可走。

    只是以来赏赐需要在宴会正酣处,由张世安亲自赠予。更兼既然来了,怎么的也要感谢一番人家。

    以是虽然心里对于这等热闹有些抵触,但沈耘还是选择了留下。

    四楼。

    两名差役正守在楼口,百无聊赖地候着楼下的结果。

    “我说,兄弟,你猜猜最早一个上来的,会到什么时候。”等了一个时辰都等不来人,眼看着戌时将尽,依照前头经历过这类文会的同僚所说,至少也要等到亥时三刻过了,才有可能上来人。

    所以这会儿就有了这般的对话。

    “嗨,那些个读书人,都是屎撵到屁股门子上才风火流星的主,这会儿,还早呢。要我说,咱们还要登上半个时辰,估计才能见着有人上来。”

    “你啊,净说啥大实话。要是让里头这些爷爷听到了,有你的好果子吃。”

    “怕什么,这会儿了里头正谈天说地,哪里有心思看我们这里。唉,本来都说好了今夜要去喝一整夜花酒的,哪知临时被拉来在这楼口吃冷风。”

    差役扭了扭头,看着里头正热闹的场面,有些无奈地说道。

    诚如斯人所言,张世安这会儿,正与这些个秦州名士相谈甚欢。

    前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欧阳修“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士林中不知不觉就掀起了这样的风潮。

    张世安做不到二者这般的洒脱和文华,可是这元夕文会,自从刘清明做了一届,便深深印刻在张世安心里。

    尤其是,这会儿秦州的这些个文人雅士纷纷赞颂自己,越发让这位上了岁数的老人家心里得意起来。

    “府台大人兴文风,重教化,这几年秦州文气越发兴盛,当真是一桩盛举。年前我到了庆州游历,期间遇到不少读书人,一提秦州,这元夕文会必然挂在口中。”

    “正是这般。不少外地士子都羡慕我秦州有此盛况,交口称道,也唯有百姓富足吏治清明,方才能有如此。”

    “士林之中,倒是颇有些人,想要一睹府台当面。哈哈,当真是我秦州之幸。”

    心里暗自开心着,张世安口上却并未显露出半分得意:“秦州自古便是文风昌盛之地,上古之天皇,在秦之襄公,在唐之李渊,当朝之仕衡,皆是一代英杰。”

    美滋滋地饮了一杯酒,这才接着说道:“我不过勤劳本务,治此方黎庶,今日文会,也不过锦上添花罢了。”

    一阵“府台过谦”的哄闹声中,宾客尽欢。

    奉承话终究说几句就够了,在座的也不是那些个一味阿谀奉承之辈,都明白点到即止的意思。

    闲着无聊,自然就有了和那两个差役一般的揣测。

    “不知今日,底下那些士子到何时登楼。”

    “我也正要说这件事情。虽说咱们此处的酒宴到了子时才开席,可是我等心中,今日那些后辈们的佳作才是真正的美味。”

    “向公素来遇到佳作便要浮一大白,今夜想来名篇不少,倒是让你老既过足了文瘾,又过足了酒瘾。”

    “这个文瘾用的好。哈哈,当浮一大白。”

    看着座下名士们一个个玩笑起来,张世安心里越发开心。就要再吃一杯水酒的时候,忽然间,在嘈杂中听到一个奇特的声音。

    “当,当,当,当……”

    轻微却富有韵律的声音,让四楼的名士们瞬间安静下来,眼中近乎是不可思议地看着楼口。

    而那两个百无聊赖的差役,此时更显得激动。

    “这么快,居然这么快便有人上来。快,快走上来,让我看看,是酒楼的小厮,还是参加文会的士子。”

    一个差役口中喃喃自语着,脖子伸长了朝下巴望,奈何这番动作又不好做的太明显,毕竟身后可是都超这边看着。

    旁边另一个年纪大的就显得自然许多:“莫要看了,我能保证,绝对是参加文会的士子。”说着说着,这心里也有些激动起来。当真有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过了评审?

    “哦,却是为何?”

    “你啊,终究经验还浅。须知这茶楼酒肆的小厮,那都是习惯了匆匆忙忙的上来下去,所以这步履要快一点,声音要重一点。”

    指着楼下,年长的差役徐徐说道:“可你听听,这声音,不仅步履缓慢,而且每一步必然是落实了,才会迈出下一步。这样的人,除了那些自小学礼数的读书人,谁还会在意这个。”

    年轻的差役近乎崇拜地看着对面这位老大哥,让年长的差役冷不丁脊背发凉。尴尬地笑笑,便已经看到了沈耘的身影。

    “咦。”

    年长的差役低声惊叹。

    在来前,他也抽空看过那些被人们寄予厚望的士子们。像什么县学七友,州学三才子等等这般的人物,虽说只是看了一眼,可大致也有个印象。

    但走上来的,他可以肯定,不是那些人中的任何一个。

    只是思虑的当口,沈耘便已经走到楼口,两差役齐齐一拜:“按照文会规矩,登四楼者,当手持评审的信物。还请公子出示。”

    哪怕沈耘穿着一般,但是在这些文人面前,尤其是今夜,差役们可不敢拿大。一句公子,可说毕恭毕敬都在里头了。

    沈耘点点头,自袖中掏出一物,递给差役。

    仔细看来,却是一块雕琢异常精美的竹牌。约摸有小儿巴掌大,两面边沿上皆有阳文图案,锦簇花团的中间,两面皆留着一块空白。

    不过,此时沈耘手中所持的竹牌,却是两面都写上了字。若是识字的,便能看得出来,一侧是“青玉案丶元夕”,另一面则是“木兰花慢丶梅妆堪点额”。

    只是看了一眼竹牌,两差役便知道这是货真价实的才子。

    今夜的竹牌儿只有十来块,被分发到下边三层楼的评审手里。唯有获得他们的一致认可,才会赠予竹牌请上顶楼。

    让开了道路,沈耘缓缓走进四楼。

    被许许多多的目光盯着,这种感觉真的有些怪异。尤其是,看自己的目光都来自这些传说中秦州士林地位最为尊崇的一群人。

    张世安和秦州名士们,此时心里也犯着嘀咕。

    这后辈是什么人,怎的从来没有见过。难道,是外地来的人不成?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原本是要弘扬秦州文风的,结果被外地人压一头,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就在许多人心中暗自疑窦的时候,沈耘走到了四楼当中,朝着上手张世安一拜:“后学末进沈耘,拜见府台大人,拜见诸公。”

    张世安强自压下心中的激动,冲着沈耘问道:“沈耘,我且问你,你是何方人氏,既然能上得四楼,为了不见声名于外?”

    这一句询问,可是将在座所有人心中的疑惑都问了出来。

    一群人齐刷刷看着沈耘,只等他给出一个答案,好印证自己心中所想。

    “学生乃是成纪县牛鞍堡人氏。三年前科考未中,又逢家父新丧,因此守孝在家,不曾在城中来往。”

    话音刚落,席间便有不少人一阵欣喜。

    不过,今日的主角,到底还是张世安,因此也没有人越俎代庖。不过,看着张世安接下来的举动,心里还是有些不解。

    “好,好。来人,给沈生落座。”张世安点点头,让手下为沈耘安排位置,口中却继续说道:“酒宴尚须等亥时过了,所有才子都来了,才会开始,既然时间还早,不若你便与在座诸位,讨教些学问。”

    没有过分的夸赞,更没有提到关于范府的一切。甚至这个讨教学问的说辞,都有些让人不太理解个中意味。

    只是,在沈耘这里,却有另外一种想法。

    他只当是自己来的太早,打乱了这些人的玩乐。心中略微带着几分歉意,朝张世安以及在座诸人一拜,这才来到自己的座位前。

    甫一落座,便听到有人微笑着朝自己询问:“沈生,你居丧在家,可曾将学问落下?”

    见沈耘有些不解,此人微微一笑:“却是忽然想到,前年成纪县令刘清明,据说就是邀请一个叫沈耘的士子入县学,结果人家因为居丧给拒绝了。想来便是你了。”

    “我倒是也很期待,这般值得刘清明那厮主动相邀的人,到底本事如何。”

    说的很直白,但是个中的意思也很明显,就是要考校沈耘一二。

    沈耘起身一拜,这才重新坐下来回答:“居丧期间,安贫乐道。多亏贵人相助,每月里倒也读的二三本经史子集。斯人恩德,铭感五内,故唯有苦读相报。只是学问一道,浩如烟海,学生如今,也只能说得一叶扁舟,方离了渡口。”

    谦卑的态度让这些人暗自点头,只是发问之人,却并未因此就放过沈耘,反倒是直接询问:“那你说说,今夜三楼这文章,到底如何?”

第四十八章 又以急智作文章() 
沈耘一怔。

    随即恍然。

    那写了作品名称的竹牌,早在拜见张世安的时候,便已经让人交上去了。因此这位府台公绝对是知道自己写了什么。

    然而如今却对座中人的发问毫不阻拦,眼神中更是露出一番玩味的神色,这便让沈耘心中的猜测越发确定起来。不错,这些人正是要考校沈耘的学问。

    观其神色,自然是没有丝毫恶意的。

    况且士林长辈遇到欣赏的晚辈,动辄考校学问,都成了一种惯例。沈耘这会儿深感受宠若惊的同时,也在极力思索这个问题的答案。

    三楼的同样有两个题目。

    第一个,是经义论,但有思想,尽数阐发。

    第二个,是时务策,家国大事,大可言得。

    纵观三层楼的考点,除了没有墨义帖经,其他尽皆与科考一致,当真是科考前的预演。

    沈耘踏足三楼的时候,也曾驻留过一小会儿,在未曾打扰那些士子思考的同时,也留意了三楼的题目。这会儿被问起,倒是少了几分尴尬。

    “两者皆为科考所备,府台公当真用心良苦。”沈耘朝张世安一拜,在斯人满怀欣喜的同时,却遭到了追问。

    “能看出此点,自然是聪慧之辈。只是我等意欲一睹沈生文章为快,奈何尚要等一个时辰,着实让人心痒难耐。不若口诵文章,熄了我等心火。”

    口上是这般说着,可是眼神却看向了张世安。

    这件事情,终归是要他来决定的。

    到了现在,张世安也有心看看沈耘的才学,听到这番请求,居然点点头,朝沈耘说道:“沈生既然苦读三年,名声不显于外,今日当一展胸中所学,好叫我秦州百姓知道,当世也有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之辈。”

    沈耘苦笑着点点头。

    这位府台公当真是对自己信心百倍啊,明知自己是凭借词作上来的,偏生要让自己作文章。难道就不怕自己一时词穷,当场出丑。

    自己这会儿,当真是被这位捧的太高了。

    如果自己能够凭借文章征服在座的诸位,那么就真如张世安所言,一鸣惊人了。可是如果不能,那往后自己在士林中的日子就难过了。

    沈耘只能苦笑着朝张世安再拜。

    而后,于诸多期待的目光中缓缓开口。

    “性具天地万物,人莫不知焉,人莫不言焉。然必真见天地万物在我性中,必真能以性合于天地万物,如元首手趾,皆如我所欲至。”

    只是小小一段,瞬间引发了座中人的惊异。

    “这是《孟子丶尽心上》?”

    “这是出自‘万物皆备于我’?”

    “等等,还有,‘尽性’二字也有出处,乃是《礼记丶中庸》中的‘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出口便是连发两部经典的句子,让这些人越发期待沈耘能够作出什么样的文章。不过开头已然接近点题,接下来便是引经据典为之正名了。

    “……‘性非他,仁、义、礼、智是也。’于是求性者乃有所据焉。”

    接下来的话,进一步阐述了沈耘文章的核心思想,将孟子人之四德由内而外深入浅出讲述了一遍。

    全文将《孟子》一书以四德为核心,座中哪怕是秦州的名士,此时也不禁皱起眉头苦思起来。

    良久,有人抬起头来,似是带着些惋惜看向沈耘:“如果我所言不差,沈生当是主修《孟子》吧?”

    之所以这样问,也是因为儒家十二经虽然字数不多,但字字珠玑,很多人穷其一生,也不过精研一部罢了。如今沈耘所作文章皆是孟子的思想,因此才会有这么一问。

    沈耘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