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明-第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杨乐知道崇祯的烦恼,所以接下来就是对军队动手术,对藩王动刀子。
第124章 军将变动控兵权,火炮专家去山东()
削藩,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处理不好,就会引起强烈的反弹,比如靖难之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也在北京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有了这样的例子,削藩收地的事情,崇祯和杨乐不得不慎重考虑。沉默片刻,杨乐把茶杯里的香茶一饮而尽,品咂着舌尖上的芬芳,说道:“成祖皇帝(朱棣)登基后,虽未继续“削藩”,但在政策上对藩王的限制越来越多,直至形成“藩禁”之制,甚至对省墓、入朝等作了事无巨细的规定。藩府成员不农、不工、不士、不商,只作为宗室享受一定的政治待遇,成为只享禄米的寄生集团。因此,这也是朝廷的一大弊端。”
崇祯沉默良久,说道:“如果能把土地变革和削藩夺地这两件大事办成,变法也就完成了八成,而大明就能度过倾覆之危。下面请爱卿再仔细说说如何去做吧。”
杨乐早已经把这些问题想的透彻,不假思索地说道:“藩王大多是世袭,完全撤藩的阻力很大,目前时机尚不成熟,如今之计,只能尽量削弱,方法有缩小藩王的辖区、收回藩王部分兵权、税收权、官吏任免权等权力。当然,在削藩之前,要先对军队进行大的调整,各个辖区内安插皇上信任的将领,尽量夺取更多的兵权。这样一来,那怕藩王叛乱,也能及时镇压。”
崇祯认可地点了点头,说道:“朕心中刚好有些将领值得提拔,借此机会,你给朕参谋一番。”
说着,崇祯从怀里拿出一张手帕,上面写着几个官员的名字,有洪承畴、孙传庭、杨嗣昌、卢象升、曹文诏、左良玉、陈奇瑜、祖宽、熊文灿等大明赫赫有名的大将。而在他们名字的后面便是调任的地方和职守。
杨乐大体看了看,感觉将领的任命没有什么不妥之处,说道:“皇上和臣心中的想法基本一致,臣完全赞成。臣顺便再说一下军队调整的主要内容。”
杨乐便将军队调整的内容、目标及推行办法说了一遍,崇祯又提出了许多应该注意的事项,两人商议到三更天方散。临走时崇祯反复叮嘱,要杨乐专心致志的操持变法大计,不要为朝廷之中的骚动分心,这种事情有他一力支撑,任何人休想破坏变法。
得到强有力的支持,杨乐信心倍增。回到府中,杨乐吩咐薛云即刻清理曾经“接受”的奇珍异宝,送到崇祯的东暖阁里去。薛云刚刚出门,仆人来报,说门外有故人求见。杨乐感到诧异,自称故人,那会是谁呢?出得大门外一看,月光下站立的分明是孙元化。
对于这位火炮专家,杨乐记忆犹新。上次杨乐和崇祯北巡之时,碰巧豪格攻打宁远,却被孙元化用大炮击退。这次金兵直犯北京,孙元化在关内关外隔绝的困境中,团结将士,借助西洋大炮,驻防的八城、二十四堡屹立不动,因此功,他被提拔为山东按察副使,这次来京,一是述职,二是顺道拜访一下杨乐。
杨乐拱手笑道:“月夜故人,原来是元化兄。走,快进府里说话。”杨乐拉起的孙元化的手就往府里走。
孙元化止住步子,笑道:“国公莫忙,是我要请你去做客。”
杨乐一怔,笑问:“神神秘秘的,有什么不能在我府里说,难道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
孙元化揶揄笑道:“没事儿就不能一起去喝酒了吗?放心吧,绝对不是去那种风花雪月的地方。”
杨乐爽朗大笑,“去听个曲也是不错的,走吧。”他回头跟府门卫士吩咐道:“跟公主说一声,就说我出去办点事儿。”说完,便和孙元化一路笑谈而去。
他们一路西行,大约走了一刻钟,便来到了一所酒楼,这所酒楼名叫“德胜客”。据说大老板是一位外国人。
“德胜客”是个二层小楼,典雅精致。一楼是大通堂,二楼是雅间。
在孙元化的带领下,二人直奔楼上。
推开门,杨乐愕然发现,包间里面早已经坐了三人,分别是徐光启、汤若望以及一位红头发的外国人。
见杨乐到来,汤若望赶紧热情地迎了上来,笑道:“上帝,杨大人好久不见,怎么瞧着越来越帅气了呢!”
对于这位中国通,杨乐一直很有好感,微笑道:“汤先生也是英俊潇洒,一表人才,我想一定吸引了不少美女投怀送抱哦!”
说完之后,两人默契的哈哈大笑。
孙元化也赶紧上前拜见自己的徐光启老师。
寒暄之后,孙元化指着那位红头发的外国人介绍说道:“杨国公,这位是贡萨握德谢拉,葡萄牙人。徐大人称他为西劳,是一支外籍火炮军的统领。现在被咱们大明聘请过来研究火炮,以后就跟随我去山东。”
“杨国公,久仰大名。你发明的狙击步枪当真是神奇啊。”西劳很友好的伸出手臂。杨乐真诚的和他握了一下手。
见面落座之后,徐光启便吩咐摆酒上菜。热气腾腾的肥牛肉一端上来,再加上纯酿的葡萄美酒,汤若望就高兴地连连叫好,肥牛肉可是他的最爱。
酒菜上齐,徐光启作为这几人里面的最长者,领头道:“来,为杨国公的变法强国,干一杯!”
杨乐举起酒杯,笑道:“变法不仅仅是我的事,也是大家的事,一起干!”
汤若望哈哈笑道:“我们国家也要学习变法!干杯!”
孙元化笑道:“汤大人,你可不许学习变法,这可是我大明朝的机密。除非你变成大明人。”
汤若望立即反驳道:“我就是大名人,大大的名人。你出去打听打听,我的名号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徐光启、杨乐、孙元化三人闻言,忍不住同声大笑。
笑罢,汤若望反应过来,此“明”非彼“名”,他禁不住连连感叹,大明帝国的语言当真是博大精深。
徐光启说道:“今天是为了给元化和西劳饯行,一起干一杯!”
四人四杯“铛”的一碰,杯中酒一饮而尽。
第125章 初现成果乐开怀,君臣四人吃地瓜()
变法有条不紊的走上正轨。或许是杨乐杀人立威的影响,全国大多数土地富绅都乖乖拿出了自己贪墨的土地,上交朝廷,杨乐发出最后通碟,只要是肯自首的,可以既往不咎。
因此,土地富绅战战兢兢,开始响应土地改革。杨乐也知道过犹不及的道理,土地富绅不可能一棍子全部打倒,必须给他们留下缓和的余地,所以,杨乐承认他们曾经的私人土地,改为承包地,只要向国家缴纳税收就可以了。这样一来,大大缓和了他和地主之间的矛盾冲突。
军中将领也出现大的变动,洪承畴去了陕西任总督,孙传庭去了江西,卢象升去了湖广当巡抚,兼任湖广、四川军务,其余各位将领也都分布在全国各地,皇上对他们的叮嘱只有一条,把地方军政大权抓在手里。
同时,内阁成员也有了变动,不出杨乐所料,周廷儒成了内阁首辅。当时崇祯果真问温体仁有何想法,温体仁低头答道:“臣资质尚浅,不及周大人。”崇祯也知道温体仁虽然近日锋芒毕露,却是周廷儒一手提拔出来的,因此决定暂用资格较老的周廷儒。
国安局如今已经成功地在京师立住了脚跟,而且以京师为中心,以锦州、济南、榆林、南京四城为分部,每天都在向四面八方不停蔓延。
而且,在实行贸易新法令之后,经商的人突然倍增,与国安局合作的商户越来越多。这种瘟疫般的蔓延速度就是杨乐自己也没有想到,他本来只开通从京师到南京一条水运交通线,等待有了出色的盈利,再趁势全国铺网。
没想到短短几个月,全国几乎所有的车马行都愿意与国安局合作,薛云不得不提前做出安排,拿出银子在山西、湖广、四川、福建等地着手开设分部。这样一来,国安局的物流运输真就形成了一张东西南北、四面八方的超大网络。
大局已定。杨乐稍稍松了一口气。这三个多月一直忙忙碌碌,有时候甚至连家都顾不上回去,就在国安局凑合着睡觉,杨乐自己都觉得亏欠朱兮兮太多。好官难当,好官顾不上家呀。如今朱兮兮已经有八个月的身孕,挺这个大肚子,估计再有两个月就生了。
更让人高兴的是,红薯试种大获丰收,亩产八百斤,虽然没有达到杨乐期望的千斤以上,但是在皇庄里最外围不太肥沃的土地种上了一千亩红薯,总和起来那就是八十万斤红薯,在地里堆的跟小山似的,想想都让人觉得兴奋。
皇庄里的良田寸土寸金,原本不赞成杨乐试种红薯的官员们纷纷闭了嘴,这亩产八百斤,可是比小麦的产量整整翻了一倍。古代没有化肥、农药,小麦、水稻的产量也就在四百来斤左右,这还是良田,要是贫瘠的土地,获得的产量更少。
杨乐觉得自己有必要研究一下化肥了,化学可是自己曾经的专业,不能白白浪费了。在明代那个时候,由于生产技术达不到要求,很难生产出含有氮磷钾等元素的无机化肥,却可以用草木、枯叶、粪土能制造出有机肥料,这些化肥比无机肥料好用多了,没有“板结地皮”的副作用。
杨乐令人把红薯的藤条枝叶收集起来,一部分用于栽种,一部分送往牧马场当做饲料,最后剩余的搭成一座,准备腐烂之后,和粪土混合用作肥料。
这个小小的丰收成果,自然令崇祯欣喜若狂。他马不停蹄地赶到皇庄,察看这硕果累累的果实。崇祯站在田间,拿起一个两斤多重的大红薯,掂量着呵呵直笑。笑问:“杨爱卿,这红薯能储存多长时间呐?能不能立刻运往灾区去?”
杨乐过来见礼,笑道:“皇上,这刚刚挖出来的红薯水多放不长,得把这红薯一刀一刀地切成薄片,晾在地里风干,制作成一块块的地瓜干,这样就可以放置很长的时间而不坏,也就可以送往灾区,而不用担心路上变坏的问题了!”
“爱卿的办法总是点石成金。”崇祯大喜,点头应允,命人立刻制作地瓜干。
此时,正直晌午时分,王承恩趁机挑了几个大的红薯,命人就地挖洞,升起篝火,烤起了红薯。
一阵诱人的香味传出,崇祯忍不住搓了搓手,笑道:“朕上次就吃了半块烤红薯,那味道至今还记忆犹新,真是美味啊!今天,朕要放开肚皮,大吃一顿。”
杨乐笑道:“皇上,上次是种粮,臣舍不得给您吃,现在您要是想吃啊,这田里的红薯随便挑,臣让您吃个够!”
曹化淳呵呵笑道:“皇上,上次烤红薯的滋味,奴才也是回味无穷啊,因此奴才也想大吃一顿。”
崇祯大手一挥,豪气说道:“吃,随便吃。八十万斤,足够咱们吃的了。朕想过了,全国马上开始推广种植红薯,杨爱卿你看这件事谁主持比较好?”
杨乐笑道:“皇上,徐光启大人对农业熟悉,这些红薯就是他培育出来的,我看由他全权负责比较妥当。”
崇祯摸着饥饿的肚皮,笑道:“恩,说的是。推广的事情就交给他了,朕早就饿了,现在咱们先吃饭。”他大手一抓,抓过一个滚烫的烤红薯,幸亏他手上裹着毛巾,要不然真能烫伤了手。
曹化淳和王承恩也不甘落后,纷纷抓过一个红薯,大朵快颐。
杨乐慢条斯理的拿起一个,心里却是想着什么时候百姓们天天能吃上馒头,而不是烤红薯,大明也就算真正富强了。
君臣四人怀着各种心思,一起吃起了烤红薯大餐。
吃完午饭,君臣散去,杨乐来到工部。
上次和后金一战,除了马虎,狼牙营三百勇士全军覆没,令杨乐心疼不已。如今变法步入正轨,他需要快速重新建立起一支新的部队,而且是比狼牙营只强不弱的新军。建军最需要的是士兵和武器。
新军士兵的来源,杨乐想从全国招募,尽量选拔一些有一技之长的青壮年,而且不论从事那个行业都可应征入伍。初步规划的人数是五万人。这些事情都得到了崇祯皇帝的大力支持。
至于武器,杨乐想法很简单,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