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昌明 >

第75章

昌明-第75章

小说: 昌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酒桌之上,杨乐目光坚定,他始终相信:只要明朝上下,君臣一心,变法强国便不是梦!

    

第110章 强明五论为指导,己巳之变终结束() 
尽管现在杨乐已经是国公身份,但他一直秉持勤俭节约的习惯。皇上到来,酒菜也不过是最家常的四菜一汤。一盆酸辣鲫鱼,一盘麻辣豆腐,一碗生腌萝卜条,一碟精致花生米,另有还有紫菜疙瘩汤。酒是一坛十年的陈酿女儿红。

    君臣四人言谈把欢,觥筹交错。崇祯亲自为杨乐斟满一杯,而后自己端起面前的高脚酒杯,说道:“朕心里十分明白,如今的明朝,就如同当年的弱秦。朕一直期盼卫鞅复生,重振大明,如今,朕才忽然发现,“卫鞅”其实一直都在朕的面前,朕不识大才,实乃惭愧!”说完之后,他举杯一饮而尽。

    杨乐举杯相迎,一起痛饮,慨然说道:“谢皇上赞誉。卫鞅乃天纵奇才,杨乐自知不如他。有些变法理论也是借鉴他人的想法,可不敢与卫鞅相提并论。但国有明君如秦孝公,如果实行变法,不愁不强!”

    崇祯禁不住叹息道:“变法强国虽好,只怕朝中大臣会百般阻碍,势必困难重重啊。”

    “这就要看皇上的决心了,无论是谁,都必须为变法让路,若是谁成为了绊脚石,哪怕他是皇族贵胄、内阁大臣,臣也要把他踩在脚下!否则变法将会功亏一篑!”

    “爱卿说的是。朕这次不会畏首畏尾,一切都依照爱卿的谋划行事,朕必会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不让大明焕然一新,绝不轻言放弃!”

    杨乐拱手说道:“皇上已经考虑到了,变法强国,必然会损害到某些人的利益,变法愈深彻,道路愈艰险。臣以为至少需要三个条件,变法方能成功,不知皇上能不能做到?”

    “爱卿但讲无妨。”

    “其一,朝廷之中需要一批竭诚拥戴变法的人居于要职。否则,法不能伸张,令不能推行,变法将成为一句空谈。”

    “此一点请爱卿放心。朕自当尽全力搜罗和提拔拥护新法的人才。”

    “其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新法一旦推行,全国法律为先。无论宫室宗亲、皇家贵胄,违法亦与庶民同罪。此点很难做到,不知皇上能不能做到?”

    “法不避亲,有罪必罚,此点倒非难事。但讲第三。”

    “其三,皇上对变法的大臣须深信不疑,不受挑拨,不受离间。否则,权臣一死,法令必败。臣明白,凡是变法失败者,无一不是君臣生隙。若皇上不信臣,变法断难成功!”

    崇祯听完第三点,语气坚决地说道:“朕一心想让大明变得富强,百姓们能够安居乐业,这是朕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朕虽九死而无憾,万难而不改!你我君臣二人,上下一心,朕在此立誓,此一生绝不负你!”

    杨乐眼中湿润,道:“皇上之心若如青山般坚定,臣之心便如松柏般挺拔,杨乐就是粉身碎骨,必须变法强明,让大明成为世界上第一强国!巍然于世界民族之林,笑傲他国于万年!”

    这一刻,两人四手,紧紧相握。

    王承恩接着话茬兴奋道:“皇上,卫鞅变法强秦于一世,国公却要强明于万年,气魄何其大哉!”

    崇祯哈哈大笑,“说得好!来,朕再与爱卿痛饮一杯。”崇祯向杨乐拱手相敬,杯中之酒一饮而尽。

    杨乐亦是一饮而尽,把酒杯放于桌上,最后从怀中掏出一本羊皮书卷恭敬递过,慨然说道:“治明之策,臣早已谋划良久。这是我拟就的强明五论,其中包含土地、军队、工商业、农业、手工业的变革,请皇上阅读评点。具体谋划,待臣伤好之后,再去宫中和皇上细细详谈。”

    崇祯双手接过书卷,未及翻阅便小心地揣入怀中,对杨乐拱手道:“爱卿好生养伤,等过些时日,朕再来接你入宫。这强明五论朕先带回去仔细研究,等爱卿伤好之后,朕便立即接你入宫,推行变法!”

    说完之后,崇祯辞别杨乐,高高兴兴地离开了。

    此时,皇太极虽然退出了关外,但他依旧派重兵驻守在遵化、永平、栾城、迁安四城,作为后金在大明的根据地,等待着下次有机会再来进攻。

    但是,卧榻之侧岂能有他人酣睡?这种情况崇祯是万万不允许的。

    孙承宗迅速找到祖大寿,希望关宁铁骑能够跟随着他出击,彻底击退入侵者。

    祖大寿面色阴冷,冷冷地说道:“袁督师为国征战,最后却深陷囹圄,令人寒心,我不去。”

    孙承宗似乎早已经料到了这种结果,不慌不忙地劝说道:“祖大寿,你不要犯倔脾气,就是因为袁督师被下狱,所以你更要立功,为他赎罪,这样才能保住他一命!”

    祖大寿眼光闪烁,明显有些意动。

    孙承宗立即趁热打铁,说道:“只要关宁铁骑肯出战,皇上便会对袁崇焕从轻发落,你还是好好想想吧。”

    挣扎良久,为了袁督师,祖大寿决定出兵。

    孙承宗找到了祖大寿,又去找马世龙。

    马世龙也是辽东军的将领,跟祖大寿关系很好,当时就是他拿着袁崇焕的血书去找祖大寿的。他这人的性格跟祖大寿类似,极其强横,他连袁崇焕的面子都不给,此前有个兵部侍郎刘之纶,带兵出去跟皇太极作战,袁崇焕命令他带兵救援,结果直到刘侍郎战死,马世龙都没有来。

    虽然马世龙脾气暴躁,强横无礼,但是辽东有强大的火炮部队,这是孙承宗找他的原因。

    在孙老爷子的苦心劝说之下,终于凑齐了两支辽东精锐的部队。

    待得知孙承宗准备进攻四城的消息时,皇太极并不在意,因为他知道,孙承宗已经六十八岁了,是一个又老又精瘦,风一吹就要倒下去的老人。

    但是,结果却是让人瞠目结舌。第一天,孙承宗就打下了栾城,第二天继续进攻迁安,也打了下来,第三天,攻打遵化,皇太极终于坐不住了,他派出了阿敏前去支援。

    阿敏带了五千多人赶到了遵化,正赶上孙承宗准备攻城,当他看到孙承宗的阵势,骇了一大跳。

    只见孙承宗在城下足足摆上了一百门红衣大炮。

    经过多年的磨练,孙承宗对炮兵的使用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战斗过程不必细说,几百发炮弹打完,遵化城墙就彻底被轰塌了一大半,阿敏慌忙撤退,率军到达了最后一个据点——永平。

    如果就这么狼狈地撤回后金,无法跟皇太极交代,所以阿敏在永平城下摆出了阵势,要跟孙承宗决一死战。

    孙承宗二话不说,一排大炮立即摆上,在大炮后面则是关宁铁骑,战斗未开始,结局已注定,在大炮狂轰乱炸之后,关宁铁骑迅速冲锋。

    后金死伤了四千余人,连阿敏都负了重伤,不得不地撤回了后金。

    就这样,孙承宗只用了五天时间,就把皇太极在关内留守的四城全部夺回。

    至此,皇太极率军入关,奇袭北京,史称“己巳之变”的战争终于完全结束。

    

第111章 详细叙述变法论,红薯试种待推广() 
后金败退,战争胜利,明朝举国欢庆。

    在这场战争中,大明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包括满桂、赵率教在内的几位总兵阵亡,袁崇焕下狱,明朝军队也是元气大伤。

    对于袁崇焕,崇祯很头疼,在杨乐的劝说之下,他决定对其暂时关押。

    但是,御史高捷却是上疏,弹劾钱龙锡与袁崇焕互相勾结,袁崇焕对其受贿几万两,朝中在一番调查之后,钱龙锡不得不明哲保身,被迫辞官回家。

    在明朝末年这个混乱时期,官员们或多或少都有受贿的现象,只不过大家心照不宣罢了,但是袁崇焕不同,袁崇焕是边疆将帅,而钱龙锡是内阁大臣,按照明朝规定,如果边帅勾结近臣,便会有谋反的嫌疑!

    谋反,是个很大的帽子。大到可以让人致命!

    袁崇焕案的审理中,跟钱龙锡关系最好的大学士成基命持保袁的态度,并想阻止对钱龙锡的牵连。但其身为能力有限,未能影响大局。朝中内外,处决袁崇焕的呼声越来越高。

    最让百官莫名其妙的是,皇上对此事漠不关心,整天往杨国公府跑,搞得一副神神秘秘的模样。

    施礼见驾,煮来浓茶,杨乐亲自给崇祯添了一杯茶,微笑道:“皇上没必要整天往臣府上跑,有什么疑问,把臣招进宫便是。”

    “那可不行,你腿脚不利索,现在你是老师,朕是学生,为了求教,古有程门立雪的榜样,为了变法强国,朕多跑两趟又算得了什么呢?”

    刹那之间,杨乐的眼眶湿润了,如此勤奋的国君,杨乐确实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历史上记载的崇祯勤政,果然是名不虚传。有此勤奋的国君,加上自己的鼎力相助,变法定能成功,到时候,大明必然会东山再起!

    杨乐道:“大要而言,新政主要围绕田制与税制变化发生。先说变法的第一步――土地。土地是农民之根本,是口粮之根基,也是构筑大明江山的基石。土地改革是重中之中,国内地主大户颇多,他们为了少缴税,亩数漏报、瞒报或者不报,侵吞的不法土地太多,必须彻底清查根治。此是第一点。”

    “第二点,土地归国家所有,权力也在朝廷手中,但使用权交给农民,耕种收获多少,他们自己说了算,这便是土地所有制。”

    “第三点,土地承包和流转。非法的土地兼并必须杜绝。土地可以大面积的承包,但必须向国家缴税。农村土地承包后,土地的所有权性质不变,而且承包地不得任意买卖。”

    崇祯听得很认真,不断点头,一一记下。杨乐丰富生动的叙述,第一次在他眼前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使他对新法产生了浓浓的兴趣。

    “再说变法第二步――税收,税是大明经济的支柱,也是国库财务的来源,税收不能单一,不仅有土地税,还要有工商税。如今大明税收单一,这就会造成朝廷赤字,国库空虚。与此同时,如果增加土地赋税,只会加重农民的负担,逼迫他们起义。”

    “那如何增加税收呢?只需一点儿,只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就行了。如果农民手中有余粮,商户手中有余银,不愁吃喝,征税便不是难事了。”

    “如何让农民富裕,可以有两点做法,一是垦荒种田,二是种植高产的作物,例如红薯,还有高粱,这些抗干旱的高产作物,徐光启大人已经应了我的要求,正在带领着农匠们进行改良。相信不久之后,就可以试种。”

    “对于商户,必须抛弃重农抑商的观念,商业和农业一样,也是大明经济的支柱,商业发展好了,能够为大明带来更多的利润。宋应星大人正在研究织布机器、立轴式风车、糖车、牛转绳轮汲卤等机械工具,相信这些会加快生产,解放更多的劳动力。”

    崇祯暗暗点头思索,两人说着话,不知不觉,已经是红日当头。王承恩轻轻推门走进来低声道:“皇上,午时已过,该吃点儿东西啦。”

    崇祯肚中饥饿,不过依旧精神奕奕,笑道:“不如爱卿把酒菜拿来,我们边吃边谈如何?”

    杨乐欣然说道:“好极了,吃饭谈话,两不耽误,我们君臣二人就边吃边谈!”

    朱兮兮立即捧来两盘炖牛肉、两碟青菜,一篮子香喷喷的烙饼。崇祯回头对王承恩吩咐道:“王公公,你也下去吃点儿吧,朕心中有许多疑问需要和杨爱卿探讨,晚上咱们才能回宫去。”王承恩轻轻嗯了一声,走出去,知道皇上此时不能被任何人打扰,便吩咐大内侍卫守在了门外。

    刚吃了几口饭菜,崇祯便翻开昨日杨乐送的治明五论仔细看了起来,一入眼便放下了筷子凝神细思。

    须臾,他抬起头兴奋道:“治明五论,果真字字珠玑,一针见血!来,陪朕痛饮一杯,之后,请爱卿为朕拆解。”

    杨乐举杯,锵然相碰,俩人一饮而尽。

    从午后开始,杨乐便将胸中积累的现在的学问、见识一一说了出来,一个下午,竟是没有丝毫停滞地倾泻奔放。他用一腔热血,流淌着自己,燃烧着自己。而崇祯,则象海纳百川的沧海一般,接纳着他无穷无尽的崭新思想。

    闪念之间,崇祯从这个仅仅比自己大一岁的臣子身上,看到了一种远远超越于年龄和阅历的成熟与博大。

    他禁不住产生一种错觉,杨乐仿佛生来就是为大明而生,为大明而来!

    杨乐的想法千奇百怪,什么银行、纸币;什么工厂生产、物流配送等一条龙服务;什么六大军区的建设与协防;什么先让沿海富起来,让沿海带动内陆;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