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昌明 >

第25章

昌明-第25章

小说: 昌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杨乐寻思着必须高过李正觉,方可获胜,他眼角忽然看到御案上的一壶酒,计上心来,朗声说道:“今御案上有一壶琼家玉酿,皇上每日饮酒一杯,十日方可饮完,问:这壶酒几斤几两?”

    杨乐这题出的极为刁端,因为他并没有说明皇上喝酒所用酒杯的大小。

    李正觉听后一愣,沉思片刻,便在纸上哗哗写道:

    若皇上所用的是一两酒杯,十日便是十两,即为一斤酒。

    若皇上所用的是二两酒杯,十日便是二十两,即为二斤酒。

    若

    李正觉洋洋洒洒,直到写到十斤酒,感觉到了不对劲,方才停笔。此时已经过去了一刻钟的时间。

    “杨大人,你出的这道题是个无穷题目,并无确切答案。”李正觉下了结论。

    其他一些文人也纷纷点头,没说喝酒的杯子到底有多大,岂不是说多少都行?

    杨乐笑眯眯的摇了摇头,缓缓说道:“李王子,此题非常简单,答案也只有一个。你做错了!”

    “不可能!你没说酒杯大小,答案是无穷无尽的。”

    杨乐摇摇头,指着御案上的那壶酒朗声道:“李王子,请你拿着器具上去量一下那壶酒,看看到底有多少?何必非要在纸上算来算去?任何问题都要与实际相结合嘛。”

    闻言,李正觉脸色一阵红一阵青,是啊,这壶酒的容量还用算吗,量一下不就有答案了吗?

    诸位大臣也是恍然大悟。

    其实,这是杨乐耍的一个小聪明,出了一道脑筋急转弯,李正觉脑袋一根筋,没转过弯来,直接掉沟里去了。不过,正是这个小聪明让崇祯笑得合不拢嘴:“这一局杨乐获胜,诸位爱卿可有异议?”

    “臣等无异议!”

    

第35章 设计理念超前卫,博学多才烁古今() 
杨乐第二局获胜,崇祯心里自然十分高兴,杨乐可是他看好的人,这是变相的给他长脸呢。他清咳一声,道:“下面开始第三局。”

    崇祯随意抓了一个纸团,打开来,只见上面写着:工科。

    工科涉及的范围比较广阔,包括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包括军器、军火、军用器物等),矿冶、纺织工程等等,五花八门。所以,会工科的都是些农工巧匠。

    李正觉输了第二局,如今看到第三局是工科,自信的感觉又回来了,他对着杨乐冷哼一声。

    杨乐倒是没什么,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大不了输了这一局,照样打成平手。

    崇祯又开始担心起来,工科那些杂乱的知识杨乐能会吗?尽管心里担忧,脸上却是毫无表情:“诸位爱卿,你们说这一局该当如何出题啊?”

    司礼监大太监刘若愚躬身行礼说道:“皇上,既然是工科,自然便由工部尚书吴淳夫出题最为恰当。”

    “皇上,工部尚书吴大人执掌工部多年,对工科的各项工程了如指掌,臣也以为由吴大人出题最为合适。”王体乾施礼道。

    “皇上,臣等同意。”魏党再一次团结起来。

    崇祯有些不悦,他知道工部尚书吴淳夫是他们那边的人,出题肯定向着李正觉。但他这时候似乎已经无法更改出题的人选了。

    吴淳夫从队列中站出来说道:“臣愿意给他们出题。”接着,他转过身来,说道:“杨大人,李王子,听好了,我可要出题了。”

    他朝着李正觉施了一个眼色,然后说道:“咱们大明工业发达,现如今有麻棉纺织、陶瓷制作、造纸冶铁、土木水利、兵器制造等方面的工业,而兵器制造包括军器、军火、军用器物等制造工艺,请你们说一说兵器制造的发展历史以及自己的见解。”

    吴淳夫认定杨乐是一个书生,岂能知道机械制造的知识?而李正觉则不同,他从小舞枪弄棒,对一些兵器的使用以及制造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崇祯皇帝所料不错,吴淳夫给杨乐挖了一个大坑。

    “不知两位谁先来?”吴淳夫笑眯眯地看着杨乐。

    杨乐耸耸肩膀,微笑道:“还是李王子先请吧。”

    “怎么,你怕了?也好,我先来。”李正觉整了整衣服,朗声说道:“兵器制造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青铜兵器,铁制兵器以及火器。青铜兵器大约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青铜的特点是硬而脆,利切削而不利砍劈,因此逐渐被硬度和韧度优于青铜的铁兵器取代。自春秋战国以来,我国便出现了炼铁技术,从而把冶炼的钢铁大规模地应用到战争之中,军队的战斗力进一步提升。而火药的发明,使兵器进入了火器时代。”

    李正觉扫视一周,见大臣们听得认真,继续说道:“当然,上面只是兵器的发展历史,下面我来说一下现如今兵器的使用。兵者,武器也。武器是为人服务,是为战争而存在。说起战争,我们不得不考虑我们的敌人是谁,他们使用的武器又是什么。现如今,我们最大的敌人便是蒙古鞑子。他们擅长骑马,速度快,灵活性强。因此,我们制造的兵器就要选择克制骑兵。”

    李正觉看到崇祯低着头作沉思状,还以为赞同他的观点,演讲地更加卖力:“如何才能克制骑兵呢?我认为,远距离可用弓箭压制,等骑兵冲近,再使用绊马索、长矛,之后是大刀,剑太轻,抵挡不住鞑子猛劈的弯刀,能不用就不用。所以,综合来看,朝廷应多制造弓箭、绊马索、长矛以及大刀。至于火铳和大炮,我认为遇到风驰电掣的鞑子骑兵,基本派不上用场,而且造价高,可以不用制造了”

    听到这里,杨乐眉头一皱,如果按照李正觉所说,这火器还压制不了冷兵器了?这完全与历史背道而驰。他忍不住打断了李正觉的演讲:“李王子,在下有不同观点!”

    曹化淳可是知道杨乐的才华,那可是连英语都会说的牛人,演讲还能差得了吗,他见杨乐马上要发言了,不忍心皇上错过,于是跑到崇祯耳旁,轻轻说道:“皇上,您醒醒,马上轮到杨大人演讲了。”

    “唔,是吗?”崇祯被唤醒,睁开了惺忪的眼睛。睡了一觉,他感觉精神多了,刚才李正觉枯燥无味的演讲他一句也没听进去,若无其事地整了整龙袍,仔细听起了杨爱卿的演讲。

    “诸位大人,我的观点恰恰与李王子的观点相反,我认为,在不远的将来,火器一定会取代冷兵器,当然,冷兵器不会完全消失,它会作为火器的辅助兵器。例证便是宁锦大捷。”

    闻言,李正觉自然不服气,质问道:“杨大人,宁锦大捷不仅靠火炮火铳,更靠地是坚固的城墙。你可知火铳有发射慢、操作复杂的缺点?有如此缺陷,如果在野外,怎么能够压制瞬间到来的骑兵?不等你开一枪,你的项上人头恐怕早已经搬家了!”

    “哈哈”一些心向李正觉的大臣忍不住笑了起来。

    杨乐毫不在意,侃侃而谈道:“这也正是我想要说的。怎么才能提高火铳的发射速度以及命中率呢?首先,我国的火铳大多数都是火绳枪,不仅操作复杂,而且在阴天雨天也不能使用,我想把火绳枪改为燧发枪,也就是把火绳点燃改成火石激发。靠火石敲击来点燃火药,这个设计理念我已经跟孙大人讨论过了。”

    此话一出,全场哗然。

    “什么?燧发枪?那是什么枪?”

    “没听说过。好像挺厉害的样子。”

    “用火石激发?似乎可行”

    “好想法啊”

    大臣们议论纷纷。

    崇祯也来了兴致:“孙爱卿,杨爱卿说的可属实?”

    孙承宗躬身道:“回皇上的话,杨乐所说句句属实,这燧发枪的设计思路可谓是空前绝后,老臣十分佩服!”

    崇祯眼睛一亮,忍不住问道:“孙爱卿,现在可有样品?”

    孙承宗回道:“皇上,老臣惭愧呐,燧发枪虽然有了设计思路,但里面的构造着实难以铸造,因此,现如今还在研发阶段,并无样品。”

    杨乐前世虽然见过燧发枪的图片,但里面的具体构造,他是真不了解,所以,一切都靠摸索。

    崇祯略有失望,不过,他明白新一代火铳的研制是多么的艰难。崇祯不怪他,摆了摆手,让场面安静下来,道:“杨爱卿,你继续说。”

    “火绳枪变为燧发枪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在枪口之上设置准星,准星,顾名思义,就是瞄准用的,士兵们要运用三点一线的原理,来提高射击的命中率。这三点一线的法子,我也跟孙大人谈过了。”

    全场再度哗然。

    “三点一线?什么东西?”

    “哪有三个点?”

    “三点一线真能提高命中率?”

    “我们看孙大人怎么说。”

    一时间所有的眼光都聚集到了孙承宗身上。

    孙承宗虽然经历过不少大场合,但头一次被这么多炽热的眸子盯着,也禁不住手心冒汗:“臣按照杨大人所说,让工匠在枪口加上一块铁片,然后令士兵射击,结果结果”

    “孙大人,不要卖关子,快说啊”

    “孙大人您想急死我啊”

    众人不断催促。

    崇祯也伸长了脖子,等待着答案。

    “老臣计算过,命中率比以前增加了两成!”

    古代火铳的命中率很低,甚至达不到三成,简单来讲,就是打出十发子弹,只能有三发命中目标。杀伤力低下,也是火铳后期逐渐没落的一个原因。

    “吸”懂兵的武将都倒吸一口冷气,别小看这两成命中率,在战场上多杀一个人,就多一份胜算。

    “曹公公,你听清楚了没有?多少?”崇祯坐在高处,下面又嘈杂,所以他没听清,于是急切地询问曹化淳。

    “回皇上的话,两成!”

    “两成!”崇祯身体剧震,他同样知道这两成的含义。

    “诸位大人,请听我说,不要着急,还有第三呢!”杨乐高声喊道。

    场面再一次安静下来,文武大臣全部支起耳朵倾听杨乐的第三点高论。

    “第三,就是在火铳的枪口位置增加一把刺刀,所谓一寸长一寸险,这样一来,火铳在近战就可以化作长矛刺杀!此法子我与孙大人”

    不等杨乐说完,众人齐刷刷地扭头看向孙承宗。

    孙承宗苦笑道:“老臣已经命工匠按照杨乐的设计图纸打造刺刀,不日便可在神机营装备,具体效果如何,必须上战场才能知道。”

    “刺刀?”

    “火铳增加刺刀,近战时便可当做长矛使用,真是奇思妙想啊”

    众臣议论纷纷。

    最着急地莫过于皇上了,三番五次都听不明白,一着急,也顾不得皇上的礼仪与威严,从龙椅上跳将起来,蹭蹭蹭从高台上跑到孙承宗面前:“孙大人,可有刺刀的图纸?”

    孙承宗慌忙躬身行礼:“老臣颇觉贵重,图纸一直带在身上。”说着话,他从怀里掏出一卷图纸,呈给皇上。

    崇祯一把拿了过去,越看越喜欢,忍不住伸开双臂高喊道:“天佑我大明!”

    

第36章 天上掉下大馅饼,是福是祸焉能知() 
直到听见崇祯的喊声,众臣才从震惊中反应过来,皇上已经到了他们的跟前,立刻齐刷刷地跪在地上,高喊着:“吾皇圣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满意的看了杨乐一眼,道:“众爱卿平身吧。这第三局,自然是杨乐更高一筹,诸位可有意见?”

    “臣等无异议。”一些魏党大臣也不得不佩服杨乐惊人的才智。

    李正觉面如土灰,他输了,自认为是天才的他,输的体无完肤

    就在此时,一匹边关快马疾驰京城而来。

    “报皇上,辽东巡抚王之臣大人加急快报!”

    崇祯一愣,心里忽然涌起一阵不详的预感,道:“念。”

    “臣经密探获悉,连日来,皇太极亲率五万铁骑连破朝鲜数城,直取其首都汉城。臣怀疑,不日朝鲜便会投降,此后,没有朝鲜牵制,皇太极必会挥师西进,直逼京师,臣请皇上欲早谋划,以备无患。”

    听到此消息,崇祯高兴的心情立刻凉了下来。

    李正觉更是噗通一声瘫坐在地上。

    “皇上,臣愿领军令状,出师辽东,五年内平辽!”在武将中豁然站出一位中年将军,此人朗眉剑目,着一身盔甲,显得威风凛凛。

    杨乐听到五年平辽一句话,就知道此人是谁了。他正是抗清名将袁承焕。

    袁承焕是一位争议较大的人物,最终被崇祯以通敌叛国罪凌迟处死。被处死后明朝百姓争相抢食其肉,而到了清乾隆时期,却又受到了乾隆皇帝的赞赏。评价历来褒贬不一。杨乐能够亲见其人,一时间,感慨万千。

    崇祯自然认识袁承焕,因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