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蜀汉复兴-第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只能说,要让一件事儿的名誉符合它的实际情况。要让荣誉跟好处成正比,要让恶名跟坏处成比,顺着人类的基本天性。而不是去违反人类的基本天性,让荣誉跟实际利益严重不相符合,甚至是相反!
书籍的发放很快。只是有点出乎刘寻意外的是,烈士家属很多!
刘寻本来以为,只是京城范围,两千本书,能够发放掉五百本书就已经不错了。可是没想到,之前三国,现在四国的时期,因为战争非常频繁,所以军民比例很高,光给烈士家属的,就超过了一千本!
刘寻无奈,只得把库存的上千本书拿了过来,然后继续开始发放!
第二个标准是,家里有超过两本书的家族,不许来领书!
超过两本书其实已经挺多了。比如关羽,他在跟刘备前,家里就一本书,就是《春秋》。关羽读这本书从童年读到成年,可以说研究的很透彻了。
说到这里,刘寻就想吐槽穿越前的教育。那会儿,一学期书籍能在课桌上堆起来好高好高!哪有时间一一学精?虽然有很多书内容是重复的,但是,每学期的新书也有十几本啊!
第二个标准,是刘寻在向百姓们传达他的第二个思想,要让没有书读的贫苦百姓,也能够读的起书!
书很快按照第二个标准发了下去。得到书的家庭,高兴万分,他们终于见到、摸到书籍了!这是书啊!上面印着字呢!
(本章完)
第189章 上学堂不要钱()
家里面有三五本竹简书的人也不是很在乎这一本纸质书。而且,他们对刘寻想要传达的第二个思想,也就是让贫苦百姓家的孩子都有书读,是带着嘲笑的。
他们相互讨论着,觉得刘寻他异想天开了。
反正,刘寻虽然时常做出惊人的举动,而且还喜欢做什么事儿都让大军开道。但是,一般的这对于他的行为的议论,他是不管的。
所以百姓们说起话来并没有多少顾忌。当然,骂人或者侮辱甚至是恶意中伤的话依然不行,刘寻的大军,会分分钟让这些人完蛋!
现在可不是什么公正的法治社会,刘寻是皇帝老子,这么点儿保护自己的权力肯定是有的。
书很快发完了。
有一些人没有领到。刘寻并没有管他们,做任何事儿都有得到利益的和得不到利益的。经商的有发财的和赔钱的,从政有升官的和下监狱的,大汉国里有皇帝和奴隶,绝对的公平是不可能的。没有争取到,只能怪他们运气不好了。
既然有了纸书,还让百姓们充分的了解了这种书的好处。那么,开学堂也是下一步就要做点事儿了。
现在,因为没有科举,所以也没有学堂,也没有书院的。士族子弟们,大都是请一些大儒,来教导自己家族的所有孩子。等下接孩子学得差不多了,人也长大了,就开始去游历天下。这个游历,其实就是到处去跟同辈的士族子弟们相互宴饮、辩论,把自己的名声传遍天下。当然,还有一种作用,就是去找寻到那种名满天下的大家,拜他们为师。学问不一定能学到多少,但是肯定能够提升名声。还能交到很多朋友,扩展自己在贵族圈子里的人脉。
而普通富户一般就是请一些退休的小吏,或者是不出名的儒学者,教孩子们识字。识完字之后就自己研究书籍了。至于能够看懂多少,能够读到多少书籍,那就基本上看缘分了。
然后这些人就会不断的跟同辈的读书人们交流,其实也就是相互之间扩大自己的知名度。等知名度扩大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学识能够让其他人佩服,知名度比较大的人,就会得到地方长官的推荐。
这个推荐就是孝廉,孝廉们要到朝廷那儿去考核。当然之前没有黜落法,考核只是确定你的官位是大是小。
因此,除了教认字的时候,大家教的都一样。其他的绝对没有统一的教材。当然,大家都学儒学,但是其他的,可能你读了兵家的孙子兵法,他读了法家的什么典籍,还有人读了道家的什么书,比如庄子的逍遥游啥的。
所以,大家都是以家世和名气轮才学的,相互之间要会的东西也不一样。
学堂就不一样了,有统一的教材,老师们也会把许多孩子集中到一个班里教授。等到初级的知识学习完之后,还可以分们别类的学习高级的知识。除了自己专精的那一门知识之外,还可以学习一些其他的东西,触类旁通。
这种学堂,当然跟明清时期的学堂还是有所不同的。刘寻有点儿借鉴了现代中学和大学的概念。其实,这种跟现在大学有点儿相似的学堂,比明清时的学堂更适合汉代的情况。
因为虽然现在已经是儒术独尊了,但是其他的百家只是没落而没有消失。到明清时期就不一样了,除了儒学之外,其他的基本上都已经消亡了。
要搞学堂,需要做的事儿还是不少的。
首先要搞一大块地,在上边盖学堂。现在,百家工匠院已经盖成了。里面住了石匠、铁匠、金匠、纸匠等等。有趣的是,听说刘寻建了这么一座百家工匠院,竟然有一群带着各种奇怪机械的人来了,跑到官府说他们是墨家遗留在世的子弟,希望能够为皇上效力。
官员们知道刘寻看重各种工匠的手艺,对他们很好。所以也不敢怠慢,就带他们来找了刘寻。
刘寻一测试,发现他们确实能做出来许多稀奇古怪,也比较有用的各种机械。而且他们带来了墨门的传承谱,据说现在已经传到第十八代了!
刘寻也就选择了相信他们,在非常大的百家工匠院里,分了他们一个小院子。而且,给他们的首领封了九品官!
这件事儿让刘寻得到了启发。既然在汉末,墨家的传承还没有完全消失,要么其他诸子百家的传承是不是也遗留在世呢?
刘寻当然是欢迎他们的,因为诸子百家无论是在思想文化上,还是在实用技艺上,都有非常大的造诣!
刘寻就一边发出圣旨,表示欢迎诸子百家的人过来。另一方面,建立了一个诸子供奉堂,就在百家工匠院最尊贵的地方。
这个供奉堂里面放着诸子百家的各位老祖雕像。比如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老子、鬼谷子、许子、扁鹊等等。反正就是在向天下人表达一种意思,我大汉欢迎诸子百家前来入驻的!
当然正题还是学堂的事儿。
因为滇城比较大,刘寻建了一个学堂之后,发现不够,就又建了第二个学堂。
然后选取一些小吏,一些不太知名的学者,让他们做初级教师。主要是教授认识各种字,当然也教百家姓和千字文这些最简单的东西。
然后刘寻又找了不少知名的大学者。让他们担任高级课程的老师。
这其中,可不仅仅是大儒。还有墨家的一位大师,一位在打造兵器铠甲技艺上已经登峰造极的大师,一位知名的法家大师等等。
这两个学堂,其实也只是刘寻对教育制度和科举制探索的一次尝试而已,有可能不成功。但是没关系,最主要的是要去尝试,如果发现错误的话,还可以改正。如果不去尝试,那就永远都不可能做成功了。
所以,时常被自己的皇帝给震惊到了大汉百姓们没有安稳多久,又再次接到他们皇帝下发的圣旨:普通百姓可以选择让孩子进入学堂,学习朝廷规定的字和各种书籍。然后学成了,有本事了,经过考核合格的,就可以进入朝廷任职。
是的,那个贫民,你没听错。普通百姓家的孩子,只要学好了,也能跟士族子弟一样,成为朝廷的官员了!
而且,不要钱!是的,别激动,旁边那个老太太,你的手不要激动的发抖。
还有你没有听错,不要钱!
(本章完)
第190章 抓阄()
春日的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让人开始脱了雪中的厚衣,穿上夏日的薄衫。
毕竟滇城,是在很南方的地方,不冷的。
春日百花盛开,花香怡人,即使是没多少时间和精力来欣赏美景的劳苦百姓,也多少会从美好的环境中获得些开心。
当然,眼下百姓们就更加的开心了。不仅开心而且激动。因为,他们的孩子居然获得了上学堂的权利!
上学堂啊!获得知识啊!这可是上等贵族的权利啊!
在这个没有科学的年代,学了知识,就如同获得了上等社会的通行证。虽然,学成了依然是寒门才子,但那也是能当小官的!
在官本位的封建时代,小官跟贫苦百姓的差距,那也是极大的!
一座用土砖垒砌,上面用茅草封顶的院子里。一大家子滇城百姓坐在院子里的两棵大树下,围着几个孩子,正在进行激烈的争吵。
其中一名身穿灰色粗布麻衣的妇人对着两位身穿黑色麻衣的老人说道:“爹,娘,俺男人可是家里的老大啊!按照那些大户人家的说法,可是嫡长子了。俺娃儿算起来,那也是爹娘的嫡长孙啊!这入学堂的名额,可得给俺娃儿呀!”
那两个老年人一直皱着眉头,没有说话。他们也纠结,一大家子就一个名额,该给哪个孙儿呢?
却原来,免费入学的消息传过去之后,即使刘寻盖了两座学堂,也远远容纳不了那许多愿意来上学的孩子。
没办法,刘寻只好再次下令,一方面限制入学儿童的年龄,必须在八岁到十三岁之间。另一方面下令,在孙三代人之内,只有一个孩子能够入学。至于是哪一个孩子,你们可以自行协商。
而且,刘寻为了不过分的打压女性,还特别写了允许小女孩向学堂中的医学课,专门跟着大夫学习,以后可以专门在战场上救治战士。
这个举措当然是非常不符合当时的情况的,不过没有任何一个人提出来反对。大臣们对于刘寻的惊世之举,差不多已经到了麻木的程度。现在刘寻除了“暴君”这个称呼,还多了一个“异君”的称呼。他做出了一些与常规不符的举动,只要不是严重伤害了某一部分人的利益,那大家基本上都当作不在乎了。
比如这次,刘寻允许女孩儿上学堂学医。大家虽然没有进行反对,但是也没人把它当回事儿。根本没有哪一个大家庭,放着好好的孙子不让他进入学堂,非让孙女儿进学堂。
言归正传,那座普普通通的农家小破院子里。可不只是两位老人的大儿媳妇在为自己的儿子争取。
两位老人一共有六个儿子,三个女儿。由于这个时代的卫生医疗条件实在太差,半路上夭折了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现在还剩下三个儿子。
三个儿子都已完婚。大儿子有两个孩子,一个十一岁,一个九岁。二儿子有两个儿子,大的今年十岁,小的今年八岁。三儿子有一个儿子,今年八岁。
一共是五个孙子,都在可以上学堂的年龄范围内。可是名额只有一个,于是,三个儿子和三个儿媳妇,都希望老人做决定,能把这个名额给自己的儿子!
就这,还没有算上老人的孙女儿们。在这一家子的大人们看来,孙女是完全在考虑之外的。
大儿媳妇说自己的孩子是老人的嫡长孙。二儿媳妇就立马反唇相讥了:“嫡长孙那是在继承家产的时候才有用。咱们小门小户的能有什么家产好继承?如今这是皇上给治下百姓的机会,皇上可没有说还分不分嫡长子、嫡长孙!”
“就是就是!皇上连说女孩儿都能上学堂了,难道他还会分嫡长孙不成?皇上可跟以前的人不同,他连士族和贫苦百姓都不分,还分嫡长孙?呵!”三儿媳妇立马开始支持二儿媳妇。虽然扳倒了大儿媳妇,也不一定就是他的儿子能上学堂,但机会就大了一分不是?
两位老人揉着自己的脑袋,也不知道该如何分配。而他们的三位儿子,因为亲兄弟脸红脖子粗的吵架有些不好看,也就没说话,任由自己的媳妇们吵架。
三个女人一台戏,他们已经吵了好几天了,也没有吵出什么结果来。
没奈何,最后一脸苦相的老人终于发话了。
“唉,都是我的儿子,孙子,我能偏向谁呢?说了这么多,也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罢了罢了,既然谁都不能偏向,那就抓阄决定吧!”
没办法,抓阄有个东西看起来荒唐,实际上倒也算是眼下最公平的一种东西了。
三个儿媳妇听了,无奈,也只好用抓阄决定了。
很快,一个陶罐被搬了过来。老人拿出来三个外形一样的小竹片,一个上面画着一横,另两个上面啥都没写。
谁家抽到了写着一行的那个竹片,就让谁家的孩子去上学堂。如果抽不中,只好跟着爸爸一块儿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