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诸葛天下-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着老师蔡邕的带领引路,诸葛亮紧跟其后,对蔡琰充满了想象。去见蔡琰,就像去探险新世界一样,既紧张又好奇。
待来到一辆蔡家女眷乘坐的马车旁边,蔡邕停步,朝里面喊了一句。
“文姬,快快出来。为父给你介绍一下为父新收的得意学生。”蔡邕话语刚落,只见马车的窗帘便被人掀起。
最先映入眼底的是一只素手,洁白如玉,随后,一头乌黑细长的百花分肖髻从马车中像瀑布泻涧般流出来,蔡琰站在马车外,白皙的脸蛋,淡淡的柳叶眉,小鼻子小嘴巴也显得极为标志。
脸庞的娇美,玲珑的外形,优雅的姿态,略带一丝羞涩的谈吐,让人看了不由得生出几分怜爱。这分明是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洁白无暇,清新淡雅,芬芳扑鼻。
诸葛亮竟一时看呆了,真是美若仙人。
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蔡琰看起来仅仅五六岁的样子,却有一双晶亮的眸子,明净清澈,灿若繁星,出于礼貌与优秀的家教素养,对着诸葛亮充满善意的微微一笑,眼睛弯的像月牙儿一样,仿佛那灵韵也溢了出来。
一颦一笑之间,高贵的神色自然流露,不得不惊叹于蔡琰天生清雅灵秀的光芒。
“女儿见过父亲,向父亲请安,祝贺父亲喜得高徒。”蔡文姬下了马车,走到蔡邕面前,盈盈施了一礼。
“文姬,这是为父近日新收的学生,名唤诸葛亮,乃是徐州琅琊诸葛氏子弟,今后就是你的师弟了,为父若是不在,你便替为父教导指点他,以你的才情学识,足以重任。”蔡邕指了指一旁傻站着的诸葛亮,告诉自己的女儿蔡琰,这是新收的学生诸葛亮,以后要多多关照,多多亲近。
“见过诸葛公子,公子有礼了。”蔡琰虽然不明白父亲蔡邕为什么突然就收了个弟子门生,这向来不是父亲蔡邕的风格,但守礼持德的蔡琰还是规规矩矩地向诸葛亮行了个女子福礼。
“见过文姬师姐,今日能有缘认识师姐,实是前世积福,三生有幸。在下才浅德薄,得苍天垂怜,方能拜入老师门下,成为师姐的师弟,还望师姐万莫见外,喊在下阿亮即可,以免平白生分。”终于回过神来的诸葛亮也急忙回了蔡文姬一个师弟礼,并让蔡文姬不要见外,直喊其名。
蔡邕见俩人搭上话了,有意让他们多多亲近,互相熟悉,便寻了个借口,径直离开了,留下蔡文姬和诸葛亮独自交流。
“阿亮师弟,不知师从父亲的哪一方面?”蔡琰觉得自己身为师姐,不好不先开口,作为女子又不知该如何引起话题,只好心思一转,随意地一问。
蔡琰虽然对文学、音乐、书法颇有涉猎,却对人际社交不太擅长,属于天然呆的那一种。
“不怕师姐笑话,阿亮昨日才有幸拜入老师门下,老师才学博大精深,阿亮天资愚钝,尚未能学其皮毛一二。目前正跟老师学习书法,通过飞白体练字。师姐长伴老师膝下,定然造诣更深,还请多多教教师弟。”为免给美女蔡琰留下个坏印象,诸葛亮诚实地回答,一点都没有水分,毫无虚假。
听到书法,蔡琰的兴趣就上来了。蔡琰素来不爱针线女红,反而随蔡邕的性子,喜爱文学、书法、音乐多一些。不过也好在蔡邕将蔡琰当作男子进行培养。
“原来如此。书法需日积月累,勤加磨练,要想书法大成,须先选择一种字体,精益求精,然后再学其他字体。不知师弟喜欢隶书、真书、草书哪一种?”打开了话匣子的蔡琰开始发挥自己的博学多才,准备碾压诸葛亮这个新手师弟,肩负起蔡邕要求多多教导诸葛亮的责任。
“还请师姐原谅,师弟启蒙不久,对书法字体皆一无所知,昨日观老师字迹隽秀,羡慕不已,故才死缠烂打请求老师收入门下。劳烦师姐解惑,愿闻其详。”诸葛亮写过那么多字,自然知道隶书、真书、草书的区别,但此时美人在侧,红袖添香,为免佳人没有用武之地,适时提出蔡琰指点。
隶书,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真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草书,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取草创之意。
第36章 邀请()
“若是隶书,则学父亲的八分体即可,势多波磔;要是真书,则以黄门侍郎钟繇钟元常大人最佳,可多多临摩《贺克捷表》、《墓田丙舍》,自有增益;草书的话,则推凉州三明之一大司农张奂之子张芝张伯英前辈尤善,人称张有道,天纵颖异,可将《八月帖》当为范本,专精其巧。”
仿佛孔子附身的蔡琰滔滔不绝地讲解三大书法字体,沉浸在书法的世界不能自拔,散发出另一种圣女般淡雅高贵的气质,不可亵渎。
“不知师姐学的是哪一种字体?”诸葛亮恬不知耻地套问蔡文姬的秘密,想以此拉近与蔡文姬的关系,做到一脉相传,同门不练二法。
“自然是学习父亲的八分体,不过有闲暇之时,也会练练隶书、真书之类的。”蔡琰不知诸葛亮只是为了套问,随意地将所学告之诸葛亮。
“那师弟也学老师的八分体,和师姐一样。以后还请师姐多多教我,练字也好有个伴。若有叨扰师姐之处,还请师姐不要赶师弟走哦。”诸葛亮打蛇随棍上,偷偷地一步一步引导,最终提出要和蔡文姬学字,实在是心怀不轨,昭然若揭。
“无妨,若是有疑问,要是父亲没在,可以来问我。同门师姐弟,自当多照应。”大度的蔡琰就事论事,同意诸葛亮以后常来找她一起切磋学习。
俩人谈了许久,蔡邕总算是珊珊而归。
见此,俩人只好停止交谈,彼此倒有一丝不好意思,脸红隐现。短短的交流,让蔡文姬认可了诸葛亮这个师弟,诸葛亮也觉得蔡文姬美貌温婉,见识不凡,自然愿意亲近。双方的感情略略生温,虽未有太多的好感,但也算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阿亮,为师看前路不远,便要到了陈留郡境内,先前你说要回泰山,如今官府四肆搜捕,为师也得暂避风头,抱头鼠窜,为免得连累了你,看来你我师徒二人得就此分道扬镳了。”蔡邕见诸葛亮也算是见过蔡琰了,便带诸葛亮回到马车内,然后告诉诸葛亮目前的情况恐怕无法继续同行,继续教导诸葛亮了。
虽然师生缘分尚浅,时日无多,但蔡邕对诸葛亮这个学生,真是越看越喜爱,恨当初未能早些相见,结为师生。
“老师说笑了,学生新拜入老师门下,听老师谆谆教导的时光太短,且尚未学得老师的一二分功力,怎么会舍得就此分开。学生自当长伴老师左右,勤思敏学,侍候孝顺,还请老师莫嫌学生手脚笨重,留教身边。”诸葛亮自是不愿让蔡邕就此离去,毕竟虽然拜师成功,但要是不能成为蔡邕的亲传弟子,仅仅只是萍水相逢的记名弟子,恐怕扬名天下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
正如当初先主刘备刘玄德,曾师从郑玄、卢植,但因刘备无心向学,玩风太盛,而郑玄、卢植也不太重视刘备,以至于虽然贵为郑玄、卢植的弟子门生,但在世间的文名却远远不如其他的弟子。像国渊、公孙瓒等都略比刘备胜一筹。
诸葛亮可不想再步这个前车之鉴。
“为师愿意新收你为门生,自是喜欢你的人品与才学,方如此,如今却是为了避祸逃难,加之为师自身居无定所,有家不可归,四处隐姓埋名,艰难度日,唯恐被朝廷奸佞所指认,为了不连累你,才出此下策,并非是嫌弃你天资不足,学问愚钝,不愿授学与你。”蔡邕也和诸葛亮掏心挖肺,说心里话。奈何整日奔波,实在是不适宜继续教导诸葛亮,终日人心惶惶,也无心授学。
“老师有难,学生不会坐视不理,视而不见。依学生之见,为了一步到位,杜绝后顾之忧。恳请老师随学生一同返回泰山。此举有三利,一来泰山有家父身为郡丞,想来搪塞朝廷官府的搜捕更加容易;二来老师也能结束频繁奔波,暂时安定下来,过安稳的日子;三来学生可以长伴老师身边,承欢膝下,聆听教诲,求学解惑。还请老师能够同意学生一腔热忱,些许心意。”
诸葛亮想出了个一石三鸟的妙计。只要把蔡邕往家里一拉,到时泰山郡郡丞府诸葛家还不得被天下文人视为圣地,被慕名而来的各路人才踩破门槛。
当然,诸葛亮也确确实实有心为老师蔡邕解决目前的处境,虽不说蔡邕年纪大了,长期奔波,对其身体伤害很大,且论蔡琰岁数太小,就无法再这样流离失所,蔡邕一家实在是折腾不起了。
“去泰山郡?那不是给令尊招惹麻烦么?要是万一令尊不同意收留我等,不是陷你我师生情分于不义?况且,哪有老师住在学生家中的,还是为了避难?”
蔡邕踌躇不已,一连疑问,对诸葛亮的邀请感到迷茫,害怕真的答应,前往泰山郡,万一事有不利,恐难以回旋。毕竟,陈留,可是土生土长的老家,熟人也多,只要小心些,还是能安身立命的。
“老师多虑了。家父若是得知阿亮有幸能拜入老师门下,必定万分高兴。家父一直对老师之为人最是推崇,平常请都请不来老师到泰山一游,如今老师亲去投宿,家父必会扫榻以待,还请宽心。就算老师不思自身劳累,坚持得住,也请为文姬师姐着想一二,师姐正是如花年华,岂能将时光白白浪费在这荒郊野外,奔波疲命之处。”
诸葛亮积极地劝说蔡邕同意前往泰山,入住他家。这样一来,大家都好。诸葛亮从来都不觉得要是回了泰山郡,护老师蔡邕一家周全,是多大一件难事。关键在于蔡邕能够同意,后面的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阿亮孝心拳拳,为师果然没有看错你,收你为门生,也是为师的幸事。如此,便也不好再多拒绝,为师一行人便随你去泰山,暂居泰山避祸。多亏阿亮了。”
提到蔡文姬,蔡邕总算是心软了,同意了诸葛亮的邀请,前往泰山避难,投宿诸葛家。
“老师愿去,荣幸之至。再说此乃学生份内之事,多谢老师能成全学生的一片心意。”诸葛亮不敢居功,忙谦逊地向蔡邕行了个弟子礼。
第37章 终回泰山()
自从蔡邕同意和诸葛亮一同回去泰山之后,两队人马便合二为一,转道兖州,直奔泰山郡而去。
马车的车轮一圈圈缓慢而稳定地向前滚去,如同时间的年轮,随着马车摇晃的声音,吱呀吱呀地经过,却从不回头。
上次从泰山郡出发去琅琊郡之时,诸葛亮才一岁多,如今时光一恍,已是过去了半年之多。虽然诸葛亮以前也没得到过多少父爱母爱,但说实在话,不想父母那是骗人的。
有父母在的地方,才是家。
蔡邕的一家人,是早已习惯风餐露宿,逃亡的日子,诸葛亮也曾戎马半生,对于长期在外生活,也能容忍。但如果有了回泰山的盼头,众人不由便有了希望,有了期待。
生活也不再迷茫,漫无目标了。
朝着泰山郡,前进,前进。回家,回家。
车队又陆陆续续走了半个来月,总算是到达了泰山郡城。
诸葛亮带蔡邕一行人来到泰山郡丞府后,便解散下人先自行安置,并吩咐家里的下人带领蔡邕的家眷进府内的内院、客房等,优先安排下榻住宿各事。
诸葛亮亲自带蔡邕到府里最好的客人厢房,待下人一切安排妥当之后,并且看过的确并无不妥。
“老师,如今总算是回到泰山了,府里太小,还请老师暂且将就些许时日,不要见外,权且自己家里便是了,只是寒舍简陋,让老师受委屈了。待休息歇好了,学生再领家父前来拜见,共商重行拜师礼一事。”
诸葛亮知道一路以来,蔡邕的身体虽说还行,但大家风范早已在风尘仆仆的赶路中,消失遗尽。当前之事,便是先让蔡邕等人歇息一阵子,休养几天,恢复些许气色,再谈其他。
“若不是阿亮,为师尚且不知流浪至何处,如今叨扰在此,有一处安身,为师已是心满意足了,不敢再多奢求,待过几天,为师歇息调整好了,再亲自去向令尊道谢。至于拜师,为师如今乃是待罪之身,不宜太过于招摇过市,拜师一事从简从易即可。”
寄人篱下的蔡邕深懂其中滋味,虽暂居之人是自己学生的家,也是心存感恩,不敢过分奢求。况且郡丞府说大可能没有世家豪族大,但说小也不算小,一家人在这里生活,不说生活滋润,至少不用再提心吊胆地奔波逃命了。
“老师言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