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席卷天下 >

第784章

席卷天下-第784章

小说: 席卷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西域人无法获得爵位,却是有机会成为归化籍,要是能够成为归化籍可是一件祖坟冒青烟的事情,代表不但是他,连他的子孙后代都能骄傲地吼嗓子“我是汉人”,成为强盛帝国的一员,受到庇护的同时,也成了能对其他民族作威作福的腕了!

    当然了,成为一个归化籍可不容易,两三年过去了,获得归化籍身份的西域人寥寥无几,倒是获得良民证的西域人有那么些。

    西域人跟着自己的汉人亲戚出征,对于他们来讲最实际的好处还是能够获得财货,可以是在征战同样是西域人的过程中尽情劫掠,也能是在后面从亲戚那里得到赏赐。

    没有民族观念的西域,就算是汉人表现得那么明显了,可是察觉自己这个民族会消亡的人依然是属于少数。

    像是选择将女儿嫁给汉人的西域人,他们的观念无比的朴素,将女儿嫁出去就能成为二等特权阶层,不会再受到汉人的袭扰和劫掠是一方面,要交的税也会适当地减少。

    他们看到了最明显的好处,有了好处就愿意给汉人当狗腿子,至于说几年或数十年之后的什么事情,想不了那么远咯。

    延城曾经是龟兹的王城,现如今它是西域都护府的主驻地,另外一个被西域都护府重视的驻地是在白龙堆。

    蒲昌海从汉人来到西域之后就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必须掌控的地方,不但因为白龙堆是西域的交通枢纽,还因为那个地方是西域的重要产盐区。

    控制好食盐就能掌控住周边人们的生死,这一点汉人早就掌握了诀窍,西汉也是凭借对西域食盐的控制,一步步完成了对西域各国的宗主权,比较可惜的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融合”。

    东汉是借鉴西汉的手段重新控制了西域,曹魏以及西晋也是使用相同的手段,就是都没有真正将西域融合下来。

    这一代的汉帝国会在西域使用酷烈手段,很大的原因就是看到了从西汉到西晋对西域所用手段的有限成果,倒是从张氏凉国的一些作为得到了启示。

    张氏凉国没有向东扩张,是采取向西扩张策略。他们每攻占西域一地,对待西域人要么是杀要么是驱赶(或抓捕为奴),果然是有效地让那一片土地真正控制在手中。

    刘彦所建立的汉帝国无非就是按照张氏凉国的政策在对待西域,就是汉帝国一下子将整个西域给光复了,还是需要分几个步骤,不好一下子将步伐迈得太大。

    西域都护府的主驻地会设在延城,是这边对现阶段的西域都护府来讲有着很重要的战略地位。

    延城位于北山(天山)之南、葱岭之东,于阗河向东是一片盆地。

    那一片盆地是西域少有的适合农耕的区域,到现代之后是成为一片沼泽地带,可现如今地貌非常不错,已经在被汉人大规模地进行开发。

    “我们会在这里进行集结。”苏仁安置好了方论这一支队伍的驻区,进行必要的交代:“你们也看到过来的人了,应该明白这一次行动规模不会小。约束好你们带来的西域人,不要出什么岔子。”

    被招募过来的汉人对苏仁这个西域都护府的军侯感官非常不错,同时知道接下来就是在苏仁麾下效力,自然是恭恭敬敬地应命。

    “别瞧苏军侯的名是仁……”王勉左右看了看,讲出了自己道听途说来的消息:“他在焉耆那边可是一位能止小孩哭啼的角色。”

    过来西域的人都知道焉耆,对于焉耆发生了一些什么事也有各自的听闻。

    汉人进军西域遭遇的抵抗,要算起来是在焉耆那边最为激烈,导致的是焉耆人也遭到了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焉耆人的待遇几近是与羯族无限靠拢,可以想象是什么个人头滚滚的场面。

    “奇怪了啊!”方论自认为不是没见识过大场面的人,看着偌大的驻地,又结合过来的所见所闻:“看着不像是简单的围剿,疏勒人经不起这样的待遇,对付疏羯倒是够了,可是……”

    “咱们旁边的营区,里面有两个师。”王勉神秘兮兮地说:“俺估摸着是有大动静。”

    常备军一个师就是五千人,两个师就是一万人。

    西域这么个地方能让汉军出动一万人,再加上招募来的两万左右汉人勇士,以及搭配的过八万西域随从、辅兵之类,不会只是要剿灭哪些家伙。

    “会不是匈尼特人?”方论突然兴奋了起来:“听说疏羯人就是跑去投奔了匈尼特人,一定是对付匈尼特人吧!”

    王勉一个愣神,随后也跟着兴奋起来。

    现如今的汉人怕的是没地方获取军功,敌人太少能够获得的军功也就少,谁都想着能够跻身到某一场大战!

第947章:先辈威名不可坠() 
如果说汉人是在什么时期最为骁勇,往上数的话,当之无愧的是刘彻时期的汉人!

    那个时候的汉人也不是从一开始听到战争就嗷嗷叫,是先历经了卫青收复河套,再有霍去病干了封狼居胥的伟大事业。

    不管是卫青收复河套,还是霍去病干了封狼居胥,直接的体现就是让国家一下子多出是上百个封君、关内侯、列侯,获得封君以下赏赐的人更是无法计算,就算是老百姓都能享受到肉食价格暴跌的好处。

    战争带来了荣耀,又让那么多的人得到了身份地位以及财富,汉人自然是对战争有了热情,导致以后的每一场战争,汉军的大兵团在前面开道辗轧,后面是无法计数的民间骁果自带干粮追随。

    卫青和霍去病的时代结束之后,再没有汉室的将军能够率领军队打出辉煌的大胜,可是汉人依然对战争有着足够多的热情,不但是军方酷爱战争,民间也是追求战争。

    那是无数场的战争摆明了一件实事,他们已经打出了足够的心气,坚定认为自己一方必定会获得胜利。

    而胜利必定会得到该有的厚赏,导致刘彻后面培养的李广利没有像卫青和霍去病那样的骁勇善战,军方依然力挺李广利,民间骁果也是没有断绝自带干粮随军而战。

    “贰师将军曾经就率领大军经过我们的脚下。”苏仁骑马立于矮坡之上,手握腰间的刀柄,一副盼顾自雄的模样:“有史料记载,先汉的大军脚步可不止是停在大宛,还揍了当时的康居,也跟安息人干了一场大的。”

    矮坡的西面是一片遥望无垠的草原,蓝蓝的天与地上青青的草原成为一线,任何人看到都会觉得眼前的景色迷人。

    关于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历史,西域都护府的将校近期被强迫重温了一遍,苏仁得到那些姿势很乐意和麾下的军官分享。

    “要说起来,贰师将军的名号就是因为他的目标就是到贰师城夺取良马,才有了这么一个名号。”苏仁一开始其实也不知道李广利为什么有那么一个名号,还是听了军中长史讲历史才知道:“他第一次进军西域,到了郁成麾下数万人马跑得只剩下几千人,连当时的郁成都打不下来。”

    《史记》明确记载道:

    太初元年(公元前一零四年),汉武帝刘彻以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带领属国的六千骑兵和郡国那些品行恶劣的少年好几万人,以这些兵力去攻伐大宛,预期到贰师城夺取良马,所以叫他“贰师将军”。

    原浩侯王恢为军队带路做向导官。

    李广利的部队已经西遇盐水,沿路的那些小国家恐慌,都各自紧紧地守住自己的城堡,不供给汉军粮食,打又打不下来。能攻下来的就有饭吃,不能攻下来的,只好几天就离开。等到达郁成,兵士只有几千人了,都饥饿疲乏。攻打郁成城,大败,死伤的人很多。

    李广利和麾下商议:“至郁成还不能攻下它,何况到大宛王都城呢?”

    失去信心的汉军就被李广利带着撤退。往返花了两年,回到敦煌,士兵剩下不过十分之一。

    后面李广利派遣使者给汉武帝上奏章说:“路程遥远十分缺乏粮食。士兵们不怕打仗,只怕挨饿。兵少,不能攻取宛国。希望暂且撤兵,多派兵后再去。”

    汉武帝得知所奏,大发雷霆,派使者拦守玉门关,说军人敢有入关者立即斩了他!

    李广利害怕了,因而留驻敦煌。

    ……

    所以了,汉人第一次对西域的用兵真是以凄惨收场落幕,并没有一出场就大杀四方什么的。

    “贰师将军第二次出兵大宛,率众十八万,携校尉五十余。”苏仁要是没有经过‘再教育’,还真就相信了民间的一些传言,以为贰师将军李广利轻轻松松带着两万多汉军就打下了大宛:“牛十万头,马三万匹,驴、骆驼以万数计算。他们多带粮食,兵器、弓箭等极为齐备。此耗费掏空了国帑,使全国动荡不安,终于打下了大宛。”

    西汉时期的校尉可不是现在的校尉,那个时候校尉就属于军队的中高层,聚集起五十以上的校尉,代表是的是至少五十支常备精锐之师汇集。

    也是有了第一次进军的失败,汉武帝刘彻认为要是连大宛都下不下来,那些原先臣服的西域各国会有反覆,汉人极可能会遭遇到整个西域的抵抗,才不计成本地收集物资给李广利进行第二次远征。

    恰恰是有了第二次远征的胜利,才让西域各国了解到汉人的强大以及不可冒犯,后面又用车师进行血祭,连带不断蹦跳的康居而被汉人打了一个半身不遂,迫使匈奴人放弃西域全面龟缩到漠北。

    “我们现在还享受着李广利的萌荫。”苏仁说的是军中长史的说法:“是有了先辈打下的赫赫威名,才让我们可以轻易地压服整个西域。”

    这个说法是有相当多的人不同意,认为是他们这一代远比祖先更强,理所当然会将西域人像狗那样的压着打。

    可是,但凡理智的人都知道的确是先辈的萌荫,先辈威猛的表现让西域人知晓汉人的强大和可怕,要不就不会是他们这一代汉人杀过来,几个王国争先恐后想要投靠,那些举起反抗大旗的西域人还没和他们开战就自己先腿软。

    人与人对抗时,对上了有勇悍名声的人,没打会事先心虚。

    国家与国家对抗,有赫赫威名的国家不断会让对方先心虚,己身也会因为底气十足爆发出远比平时更多的力量。

    自西汉之后,汉人就有了“一汉当五胡”的说法,这一点不但汉人自己深以为然,连带胡人也是深信不疑。因此在数百年的时间之中,汉人就是当之无愧的霸主。

    要不是司马氏一家子玩脱了,导致出现五胡乱华,胡人面对汉人时永远会是心气不足的那一方。

    也正是从五胡乱华之后,汉人不再是优越种族的存在,此后无论是在哪个朝代都没有做到真正让胡人觉得自己矮汉人一头。

    那个是体现在哪怕是朱棣一再出征草原打得游牧民族喘不过气来,可草原民族依然没觉得自己比汉人差的实情之上。

    汉人是从自己觉得没什么可以骄傲的时候开始,屡次遭遇挑战的时候自我分化异常严重,甚至到后面过亿人对抗数十万敌人都没顶住,甚至闹出了“满人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神话出来。

    ……

    西汉的汉人为子孙后代打出了威名,萌荫了东汉、曹魏、西晋。

    他们这一代的汉人,尤其是读了史书的那一批人,最低的下限是追上先辈的荣耀,上限是彻底解决世界上的所有异族。

    远在延城坐镇的李匡,注视着山川舆图,对着众将校以及佐撩说:“我们的事迹也会传颂万代!”

    西域都护府的这一次动作很大,不止到扫平辖区之内的已经发现的敌对势力,还要将疏羯消灭或是驱除出国境。

    众多的备份方案中,有一份甚至是将目标定在了与匈尼特人狠狠打上一场会战。

    坐镇庙堂的人去策划战争,身在前线的人则就是执行方案。

    方论骑在马背之上,身躯是随着战马的迈蹄而在跟随节奏摇晃。

    懂得骑马的人都知道一点,骑在马背上绝对不能硬邦邦,应该是尽可能地放松,正确的骑马姿势不但自己不会太过疲劳,连带马匹也能更加自在,要不骑马的人会累得要死,马也会经不起折腾。

    方论的周围就是自己的七个随扈,与他武装到牙齿相比,随扈们别说是有一身完善的甲胄,大多是连一件金属兵器都没有。

    现如今掌握冶炼技术的国家(民族)一双手都能数得过来,有冶炼技术又有足够资源去利用的国家可能一只手都数不完。

    西域这个地方,掌握冶炼技术又有足够矿产的国家只有那么两三个,无一例外都是被汉帝国除名。

    汉人进军西域之后,原先有兵器的西域人反抗的不是死了就是成了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