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席卷天下 >

第344章

席卷天下-第344章

小说: 席卷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即将南侵的时候由君王来讲那些,闻着无不是精神大振。

    宫城夜宴结束,众人出了宫城,一个个兴致之高超乎想象,少不得是互邀到某个地方继续喝,来个彻夜的酩酊大醉。

    “王上的意思很明显了。”桑虞对面的人不少,行政级别上面却是要差了不少,他用少有的严肃表情说:“南征之战打的就是一场洗牌之战。”

    长江以南和长江以北形成了两个不同的世界。

    长江以北因为胡人统治数十年,再有曾经的“衣冠南渡”旧事,北边没有多少可以称之为世家的家族,有的只能算是大族和豪强。

    长江以南有太多的北地世家迁移过去,挤压南方本土世家的空间同时还让各处纳入世家利益范围,导致的是南方本土世家没落和平民利益大量受损。

    因为汉国的横空出世,实际上一批新的新兴势力正在高速发展,那是以刘彦为核心的新兴势力集团。除开刘彦这一批新兴势力集团外,胡人家族且先不提,有世家规模的仅存博陵崔氏、赵郡张氏、中山郭氏、太原王氏。

    博陵崔氏和太原王氏已经选择站队,崔氏有女成为汉王妃子,太原王氏的王基在徐州之战后投奔汉国。

    中山郭氏和赵郡张氏在石虎撤入并州之前依然是为石碣效命,等待汉军抵近时中山郭氏立刻跳反,冉闵和吕泰能够轻易攻克赵地诸郡实际上是得到郭氏一族的协助。赵郡张氏暗地里在在向汉国靠拢,却不像中山郭氏立刻跳反。

    中原现在看着最像世家的有桑氏一族,早先有桑氏一族的子弟充任各地为官,尤其是汉军攻克魏郡后,随着桑氏子弟返乡,一个大世家形成的局面越来越明显。

    桑氏一族之后是蔡氏一族,若说桑氏一族在魏郡是郡望,那么蔡氏一族在东牟郡也绝对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而桑虞是汉国的右丞相,蔡优是汉国的治粟内史,两人都是身居高位。

    身为汉国左丞相的纪昌,他出身奴隶没有背后的什么家族,家中丁口稀少到只有两名子嗣。人口不是无法发展成为世家的制约,是他拒绝靠拢而来的那些人,有攀亲者,不少是要归入其羽翼之下。

    石虎挑起种族仇杀之后,汉境之内的大半大族和豪强遭到清洗,存留下来的面临拆分。面对这样的局面,桑氏一族与蔡氏一族不得不收敛,今夜刘彦的讲话却又将大门打开一丝的空隙。

    “王上是要全面清洗南方世家?”彭城刘氏族长刘安,他的来头远比想象中要大,追述起来可是根红苗正的东汉皇家后裔,他会有一个很了不起的后代名字叫刘裕。现在刘安是想要追随桑氏一族的其中之一,带着期许地问:“那我等可有机会参与南征?”

    桑虞对刘安的印象比较深刻,不是说刘安有多少过人的才能,是刘安有过一段要与刘彦攀亲的往事,原因是有小道传言提过刘彦是炎汉后裔,后面刘彦压根就没有提过自己的出身,刘安失望之余断了攀亲的心思。

    汉国军功为重,想要将家族发展起来走参军作战的路线最为便利,加入军中并不困难,比较难的是怎么快速快速崭露头角。

    按照以往的惯例,除开刘彦微末之时,早先追随的那一批人跟着水高船涨,也仅是冉闵携国而入短时间内获得高位,余下的人没有跟上快车道除非是有大功,不然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爬。

    目前还能在汉国维持一个家族模样,基本都算是大浩劫中采取识时务的姿态,他们无法反抗国家意志地拆分,去枝剪叶之后需要寻找新的出路,只能是将目光瞄在军队向外开拓上面。

    北地的大族或豪强,有相当多是将桑氏一族当做一面旗帜,靠拢之后就以桑虞马首是瞻,一个新生的集团正在形成。

    崔氏因为有女成为汉王妃子,成了中原一些大族和豪强另一个可以靠拢的对象。

    相对而言的是,由江夏北上成了汉国九卿之一的吕议也成了一杆旗帜,他的身边靠拢着众多由南方而来的世家子。

    江南一派还有桓温与谢安两系,不过相较吕议却是要势弱许多,桓温和谢安也一直在避免引起更多的注意。

    哪怕是一直想要做孤臣的纪昌,他虽然没有聚拢一批人,可是由平民转为贵族的大多数人依然将之视为领头人。

    再有就是归化一派,他们能追随的人不好选,汉王妃子之一的拓跋秀成了旗帜,他们是汉国中最为低调的一个群体。

    今夜饮宴不止发生在一处,全是在商讨关于怎么在南征之战中获得什么,身在宫城的刘彦很快就接到汇报,他听后只是付之一笑。

    有人的地方就有派系的存在,想要避免出现派系属于完全没有可能。毕竟人是群居动物,不管是思想的相近或是利益的吸引,形成互相靠拢是必然的事情。

    宫城深幽,细雨蒙蒙中一些宫灯左摇右晃,寝殿之中燃烧着的灯油给空气里留下一种闷闷的气息。

    以往的刘彦早该入寝,今夜却是怀抱四月大的儿子在逗弄,旁边是自己在玩耍的长女刘茵。

    今年夏季时,崔婉为刘彦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大名叫取字慎,乳名叫小彘。

    彘在现今年头就是猪的意思,又有一层解读叫龙,看名是慎,刘彦取这个字很像是希望自己的长子能够一切谨慎为重,又有乳名为彘也存在热切期盼之意。

    话说回来,千古一帝的刘彻乳名是叫彘儿,无法不使崔氏一族对刘彦为自己的长子取个小彘的乳名很是感到振奋,比较可惜的是刘彦没有立刻册封刘慎为太子。

    汉军南下在即,发生了一件比较特别的事情,那就是早在元朔一年关于刘彦纳南方世家女中断的后续。

    “谢氏,主动重谈旧事。”崔婉是和一些姐妹在绣花,她主动谈起这事时,另外的人都是手中动作一顿。她像是对周边的事情毫无发觉,远远地对正在逗弄儿子的刘彦说:“谢氏道韫皆当妙龄。”

    对于现在的人来讲,谢道韫十二岁还真的是妙龄,可对刘彦来讲就是妙龄个什么东西。

    刘彦将要中年,纳一个连十三岁都没有满的小女孩,要是在现代可是要被枪决,问题是现在女子十三岁是及笄后的婚嫁年龄。

    重谈婚事的不是身在汉国为官的谢安,更不是身为东晋小朝廷征讨大都督的谢石,是目前没有入仕的谢奕。

    谢奕目前在谢氏一族的责任是教导家族子弟,想要为家族培养出优秀的一代,本来这个活是该由谢安来干,但谢安的命运轨迹却是出现了偏差。

    “她有一个两岁大的弟弟叫谢玄。”刘彦对接纳谢道韫是无所谓的态度,对谢玄无比的感兴趣:“听说一个虎头虎脑的胖小子。”

    谢道韫小小年纪已经在长江以南有偌大的名声,可作诗又会诸多的才艺,真正让她有名的是“咏絮之才”这个故事。

    以君王的身份去关注一个只有两岁大的小家伙,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崔婉与张兰立刻就互视了一眼。

    张兰开口说:“正好接过来与彘儿一起,也好有个伴。”

    刘彦倒是希望可以将谢玄弄到汉国来,古有刘彻自小培养霍嬗(霍去病),他绝对想要自己培养出另一个骠骑将军,以现在看来却是无比困难,只有等到将长江以南纳入统治才能实施。

    汉国的诸多派系在形成,刘彦知道那是必然之事,他能做的是监视而不能毁灭,还要让局势有平衡,众臣工有远近之分,后宫也在形成类似的趋势。

    君王不好当,刘彦的思绪不免飘远,东晋小朝廷以谢石为征讨大都督主要屯兵在寿春,历史何其相似的是还在八公山摆开阵势,与之历史上“淝水之战”时晋军的布局几乎没有什么改变。

    要说有差别的话,发动南征的不是想要投鞭断水的苻氏秦国大帝苻坚,不知道南征将军徐正还会不会收到来自谢石的手书,想要让汉军后撤让出交战空间?

    …………

    谢道韫出生时间荣誉查到的比较混乱,书中年龄存在出入,为剧情且先这样吧。

第460章:有才,任性() 
北地不是雪就是雨,长江沿线的气温虽然稍有下降却仍然是一片的风和日丽的景象。

    汉军大肆南调,两个同出一族的国家转向即将发生军事碰撞,南北情势变得异常紧张,长江以北到处可以看到活动的汉军,长江以南亦是差不多的情况。

    徐正从彭城来到汝阴郡的长江边上大营,汉军营盘距离寿春该是有四十里左右的下蔡,受于山地视线的阻隔并无法互相遥望。

    寿春周边的水系挺多,现有从豫州方向而来的颍水,再有横切而过的淮水,更有直接在寿春城边不远的肥水。这些水系最终都是汇集到寿春西南方六十里之外的芍陂,它是一个沼泽类型的湖泊,占地范围非常广,里面听闻有不少的水贼。

    汉军摆在寿春这边的兵力是南征之中的最多,达到了十万大军的数量。谢石进驻寿春,含寿春原有的四万守军,这个方向的晋军该是有个六七万众?

    “要将城池内的百姓算进去。”徐正近期正是最为意气风发的时刻,他大马金刀地坐在只是支起顶棚的虎头椅上,右手按着剑柄,左手抚摸着下巴的胡须:“征民为兵,固守城池皆是如此。”

    长江以南的城池要比长江以北密集非常多,那是种族生活习惯所形成的局面。长江以南不但城池多,郊外的村庄亦是非常不少,与之中原很少有暴露旷野的村庄是两个模样,而中原之所以野外少村庄是因为胡人不断肆虐。

    “寿春沿线与丹徒沿线相似,晋军不断打造纵深,形成长度极大的防御工事。”李匡有当过江都令,是亲眼看小朝廷一点一滴从无到有建造出夸张的防御纵深:“他们还引水入内,深挖地洞制造泥潭,满布陷阱之类。”

    上一次袁乔率领仆从军和奴隶军威逼寿春,大战压根没有开启,一些局部范围的交战却是频发,遭遇到最大的麻烦并不是晋军的抵抗,是密布水网带来的麻烦。

    这一次徐正的南征军团不但是要面临密布的水网,又有东晋小朝廷刻意胡乱开掘导致溪水横流造成的泥泞地,如李匡所言还有不知道多少的陷阱。

    目前虽然是冬季,大战不会马上发生,战前的阵地侦查却是一分一刻都没有停止。汉军斥候进入到晋军控制区,损失在与晋军厮杀上的并不多,陷入一些沼泽地和尖刺陷阱造成的损失可要多得多。

    “他们就没有想过要在野外摆开阵势与我们交战。”丁毅面带不屑地说:“想的是怎么依靠城墙的保护,躲在龟壳之内与我们纠缠。”

    这一次南征之战,汉军方面没有奢望来一次痛快淋漓的横扫,十分清楚打的就是一场攻城拔寨的战争,南下的汉军就是以步军为主,骑兵在南方能够起到的作用有限,自然是要再配上相应的内河水军。

    东晋小朝廷的水军数量庞大,除开有长江水师之外,他们在各条水系也有自己的郡县水军,像是芍陂那边根据侦查就有一支约三四百舟船的晋军水师。

    汉军抵近到寿春北侧四十里,晋军依然是龟缩寿春城内和躲在不远处八公山,徐正一方面不断演武操练士卒,另一方面不缺乏从周边征集民伕的动作。

    徐正征集民伕并不是用来保证后勤线,是想要逐步平掉东晋小朝廷搞出来的纵深。

    晋军不是龟缩不出吗?那他们搞的那些东西就成为无人看顾,汉军在前面进行稳固推进,后方就是挑担掩土的民伕。

    周边百姓对于被汉军征集要说不担忧属于不可能,他们发现汉军没有要驱赶他们做蚁附攻城的意图,仅仅是干一些粗活,一日之中还供应两餐,后面根本不用汉军主动去征集民伕,是百姓口传口呼朋唤友前来,为的就是能够有一日的两餐。

    天下战乱不断,尤其是豫州方面从元朔二年开始就是战场,没有足够安稳的环境就无法生产,百姓要躲避战乱更是无法进行劳作,实际上百姓早就开始在吃树皮、草根等等能充饥的东西。

    身在寿春的谢石不是愿意眼睁睁地看着汉军不断摧毁攻势掩埋陷阱,他还是比较有意向出城而战,来自建康的命令却严令严防死守不得出城。

    东晋小朝廷的国书由郗愔前往临淄呈上,接手国书的是汉国典客吕议。国书是呈交,郗愔非但没有得到半点回音,甚至是该有的邦交礼仪都没有被执行,唯一一次见到汉国的高层就是在呈上国书时见到的吕议,此后就是一直被晾着。

    没有回答就是最好的答案,郗愔本来是要离开临淄,带着一些册封的封赏到汉境各处活动,他刚刚收拾东西要迈出门却发现宅子已经被汉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