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回到明朝的少年天子 >

第58章

回到明朝的少年天子-第58章

小说: 回到明朝的少年天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乌鲁木齐市北部平原开阔。东部有博达山、喀拉塔格山、东山;西部有喀拉扎山、西山;南部有伊连哈比尔尕山东段(天格尔山)、土格达坂塔格等。

    乌鲁木齐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春秋两季较短,冬夏两季较长,昼夜温差大。年平均降水量为194毫米,最暖的七、八月平均气温为25。7℃,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为…15。2℃。

    乌鲁木齐四季分配不均,冬季有逆温层出现。每年6至10月是乌鲁木齐的黄金季节,这段时间花木争艳,瓜果溢香。

    乌鲁木齐春天来得迟,北郊一带3月26日步入春天;市区要晚两个星期,到4月8日春天来临;南郊还要迟十几天,4月20日左右山前才见绿波。每年从6月上旬起,乌鲁木齐之春自北而南相继结束。春雨占全年降水的40%左右,对春播及旱地作物十分有利。

    夏季的乌鲁木齐城郊山区山花烂漫,市区林带郁郁葱葱;北郊的夏季,从6月4日到9月21日整整90天;而南山牧场却没有真正的夏天,春秋相连。乌鲁木齐位于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气候干燥,尽管夏日炎炎,却热而不闷,而且昼夜温差大,乌鲁木齐城区夏季平均气温为23℃,是旅游、避暑的胜地。

    早在新石器时期,乌鲁木齐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战国时属古车师人的活动范围。

    东汉时期,为东师六国的一部分。

    西汉时期,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分布着十余个游牧部落,史称“十三国之地”,西域都护府曾派兵屯田。

    三国时期,车师后国在今乌鲁木齐南郊(现乌拉泊水库一带)建淤赖城,为乌鲁木齐第一城。

    后经晋、隋两朝开辟丝绸之路新北道,乌鲁木齐处于新北道要冲之地。

    公元640年,唐朝政府在天山北麓设置庭州,辖4县,今乌鲁木齐为轮台县。现乌市东南郊乌拉泊水库南侧的古城遗址,即为当时轮台县。

    公元648年(贞观二十二年),唐朝政府在距现市区以南10公里处设置轮台城,隶属庭州(治所在今吉木萨尔)。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曾在此留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脍炙人口的诗句。

    从663年开始,唐朝政府派军至乌鲁木齐河畔屯垦。

    702年,在庭州设北庭都护府,轮台驻军增加。据《新唐书·吐蕃传》记载:“轮台、伊吾屯田,禾菽相望”。在轮台生活过3年的边塞诗人岑参,写过“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的诗句。

    771年,唐朝政府又在轮台设置“静塞军”,驻守这一战略要地。此后,当中原王朝统治衰弱时,地方政权更迭频仍,乌鲁木齐屡经战火,给各族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

    乌鲁木齐的秋天从8月24日开始。北部平原推迟10天,入秋后,天气环境比较稳定,天气不冷不热,温和宜人。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天山南北的瓜果汇集在乌鲁木齐。9月下旬以后,冷空气频频袭来,气温下降迅速。10月份昼夜温差增大。“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民谣正是乌鲁木齐深秋气候的生动写照。

    乌鲁木齐城区的冬天,从头年11月3日到次年4月8日长达150天。水资源是地处内陆干旱区的乌鲁木齐最宝贵的资源。乌鲁木齐存在着冰川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不同形态的水资源,降水是水资源的补给来源,降水的变化直接影响水资源的变化。乌鲁木齐地表水水质较好,河流均系内陆河,河道短而分散,源于山区,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水位季节变化大,散失于绿洲或平原水库中。乌鲁木齐地区共有河流46条,分别属于乌鲁木齐河、头屯河、白杨河、阿拉沟、柴窝堡湖5个水系。

    乌鲁木齐地区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按地质情况可划分为达坂城—柴窝堡洼地、乌鲁木齐河谷和北部倾斜平原三个区,形成地下水储存的良好环境。

    乌鲁木齐地区冰川资源丰富,冰川素有“高山固体水库”之称,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河和头屯河上游的天格尔山以及东部的博格达山,储量73。9亿立方米,平均消融量1。23亿立方米。乌鲁木齐土地总面积为12000平方公里。现有耕地6543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 55%,其中水田990公顷,菜地4618公顷,水浇地面积56872公顷,山旱地2950公顷;现有园地100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 09%;林地5771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 89%;牧草地80467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8。 23%;水域总面积3620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 07%。

    乌鲁木齐所处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条件等为各类动物提供了可供选择的生存条件,是动物繁衍生息的丰富资源。各类野生陆栖脊椎动物约212种,其中鸟兽资源丰富,约有201种。荒漠动物群分布于低山地荒漠和冲积平原地带,主要有沙鼠、跳鼠、鹅喉羚、沙狐、狼等动物;河流、湖沼动物群分布在本市的河流、湖泊等水域,代表种类有灰雁、绿头鸭、黑鹳等动物;森林草原动物群分布在南山山地的森林、草原,主要有马鹿、野猪、棕熊、灰旱獭、石貂、野兔等动物;高原寒漠动物群分布于南山和东山高山地带的动物,主要有北山羊、雪豹、高山雪鸡等动物。

    乌鲁木齐位于天山以北,自然环境比较复杂,有着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现已查明,可供开发利用的野生食用植物约有40余种,其中野蔷薇、沙棘、野苜蓿等已被开发利用,作为饮料和保健品;野生油料植物约有50余种;野生饲用植物约有29科140多属240余种,其中如三叶草、草木樨、苜蓿、冰草、草地早熟禾、布顿大麦等世界上著名的豆科和禾木科牧草在本市均有生长,本地还有不少野生优良牧草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利用;野生蜜源植物约有100多种;农作物野生近缘种植物约有60多种;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约有390余种,是大明医药宝库的一部分;野生工业用植物约有100余种。

    随后,章项阳的大军开进了这里。随着武装开拓团的进入,乌鲁木齐开始大规模开发。乌鲁木齐筑土驻军,明朝政府鼓励屯垦,减轻粮赋,乌鲁木齐农业、商业、手工业一度有较快的发展,迅速成为了“繁华富庶,甲于关外”的地方。

    大明政府在九家湾一带筑垒屯兵,并将此地定名为“乌鲁木齐”。为适应人口增长、屯垦及商业贸易的需要,大明政府在南门外修筑一座土城,城周二十里,此为乌鲁木齐城池的雏形。

    这次进军和以往的战斗没有任何相同的地方,迎接明军的是鲜花,同时西域的当地部族更是为明军提供了数量众多的优质牧场。因为害怕明军离开后,再也没有如此仁慈的征服者了。所有的西域当地人自愿捐献了五百匹马和一万个馕作为明军的军需。对于,当时不到两万人的乌鲁木齐来说,这些东西已经是很大的数目了。

    明军当然不会走,大明军队将此变成了征服中亚诸国的一个中转站,变成了明军的一个前进基地。

    章项阳也正式入驻这里,他接到线报,帖木儿的冒牌子孙巴布尔在北印度屡战屡胜。既然那个蒙古和突厥人的混血儿都能带着少得可怜的军队在印度取得如此的大进展,并且自称印度皇帝。

    那么已经手握近三十万大决的章项阳,应该取得比他大得多的成果。

    章项阳决定对中亚诸汗正式开战,当然在征服中亚之前,他先要搞定西域当地。

    (本章完)

第124章 嘉靖皇帝的西征规划() 
大明总兵陈棐带领军队轻而易举的占领了昌吉,原因是从哈密出发的一万名武装开拓团成员和来自外蒙的两万喀尔喀蒙古部落骑兵已经来到了此地。

    其实,陈棐接受的是已经被明军占领的地方。吐鲁番汗国的前蒙古军官兀剌不花带领两万西域降军也来到了昌吉,而章项阳率领的十万大军则穿过昌吉,直奔伊犁而去。

    陈棐本想和章项阳会师,后来又想不能抢现任西域总督章项阳的风头,所以他清点了自己的人马,北上去收复阿勒泰去了。

    其实,陈棐也不用太着急,因为外蒙的两万喀尔喀蒙古部落骑兵,已经有一万先锋去收复阿勒泰了。尽管如此,他还是让兀剌不花带领两万西域降军去帮助喀尔喀蒙古部落骑兵。

    喀尔喀蒙古部落的掌权者兀达博罗,派来了达延汗的小儿子格府森扎扎莱尔来带领外蒙蒙古骑兵。这格府森扎扎莱尔带着自己的正妻,哈童海。以及七个儿子。格府森扎扎莱尔带着自己的正妻亲自带领着六千部队,他的大儿子阿什海领着乌审部落两千人,次子诺颜泰领着别速惕、燕子只斤部落两千人。三子诺诺领着柯尔刻、郭尔罗斯二千人,四子阿敏领着霍洛、库里叶、绰琥尔部落两千人五子塔尔尼领着库尔亦特部落两千人,六子德勒登领着唐兀儿部落两千人,七子欢萨木贝玛领着乌梁海部落两千人。

    这个兀达博罗也算老奸巨猾,他当初送来了达延汗让大明处死。当初,他在达延汗势力强盛时,主动要求达延汗送来自己的幼子当主子,当明朝大军在威宁海消灭达延汗的主力之后,他绑着达延汗前来投诚。

    不过,那达延汗的幼子成了烫手山芋,杀了吧!恐怕自己的子民纷纷效仿,自己小命不保,不杀的话明朝征服可能不高兴。所以,他和左义贵左大人商量后,就派他来援助明军作战。到时候是杀是留,就看何无敌将军的心情了。

    没想到何将军很快被嘉靖皇帝召回了京城,这章项阳对于杀掉达延汗最后一点骨血并不敢兴趣。所以,成吉思汗的子孙侥幸活了下来,当然这血统的纯度十分可疑,毕竟在大草原上随时一场争斗就会消灭所谓黄金家族的骨血。然后,一些草原上的野心家冒充黄金家族也是屡见不鲜。

    那兀剌不花是蒙古人中的卫特拉人,对于喀尔喀部落天生的看不顺眼。卫拉特蒙古最早居于叶尼塞河上游,以狩猎为生。13世纪初归附成吉思汗,改营畜牧。15世纪中叶形成了强大的卫拉特联盟,其首领也先汗(1407~1454年)曾短期统一东西蒙古各部,建立卫拉特人统治的国家组织,势力范围东起兴安岭,西越阿尔泰山至巴尔喀什湖、葱岭,北起安卡拉河、贝加尔湖,南抵大漠,成为元朝灭亡(公元1368年)后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最后一股强大势力。后来,他被达延汗的太师所谋害。因此,卫特拉蒙古就是大明所称的瓦刺。而喀尔喀蒙古部则是一帮草原留驻的奴隶部落为主,他们的主体是黄金家族的奴隶。成吉思汗时代著名的奴隶国师木华黎就是这个部落出生。

    尽管如此,在明朝总兵的安抚下,兀剌不花还是完成了任务,他配合外蒙的蒙古骑兵占领了阿勒泰。陈棐现在有六万大军,他想出兵占领塔城,不过转念一想,自己不要太抢章项阳的威风。

    因此,他将主要精力用于了内部整合。牙木兰和女真万户钱隆胥带着留守乌鲁木齐的士兵来到了昌吉和总兵陈棐会师。牙木兰告诉了昌吉此地的来历和特产。

    昌吉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东邻哈密,南与吐鲁番市、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毗连,北与塔城、阿勒泰地区接壤。昌吉有七万多平方千米,人口15万。

    “昌吉”本为“仰吉”之转音,原系突厥语,涵义是“新”的意思。《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里都记载有“仰吉八里”(意为新城)这一名称。“昌吉”之名大致是由张堡、仰吉八里、昌都刺或昌八里等名逐渐演变而来。昌吉属西域36国之一的车师国,后车师国分前部和后部,本境即属车师后部。

    公元前102年,汉在西域设“使者校尉”时,汉军队便统治了这一地区。汉宣帝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在北庭(今吉木萨尔县)设戊己校尉,前后行政400余年。

    公元3世纪初至6世纪中叶,境内先后为高车、柔然、突厥、西突厥铁勒部等部族游牧驻地。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设庭州,辖金满、轮台、蒲类、西海四县,相当于今昌吉州的大部分地区。

    武后长安二年(公元702年)设北庭大都护府,辖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广大地区,谱写出古西域史上最辉煌的篇章。宋时,本境先后属吐蕃、回鹘汗国。

    元宪宗初年(公元1229年),在本境设“尚书省”。

    昌吉属中温带区,为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具有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昼夜温差大的特点。由于地形条件的影响,由南向北气候差异较大,南部夏季降水较多;北部沙漠性气候特征显著。昌吉境内有冰川1319条,面积1033平方公里,除季节性河流外,有常年河流5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