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新中国近代史 >

第144章

新中国近代史-第144章

小说: 新中国近代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文 第127章[全]

41年八月,罗斯福与丘吉尔在大西洋的一艘美军巡洋舰上会晤,在许多问题上取得一致,并在此基础上宣布了《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的联合宣言》,即《大西洋宪章》。美英两国在《宪章》中宣布:不扩张领土、民族自决、公海自由通航、机会均等、裁减军备等八条原则,后来成为联合国宪章的一部分。

对于《大西洋宪章》,各国都有不同的解释。比如说,第三条的民族自决权,美国认为适用于全世界,英国则以为只限于欧洲。但这不妨碍英国人以此为借口,欺骗殖民地民众——“战后恢复其独立自治”,从而取得广泛的支持。

在美国和英国先后对日本宣战后,两国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盟国。但是,在两国之间,还存在着一个问题——美国没有对德国宣战。美德两国并没有处于战争状态,尽管美国海军护航舰队正在大西洋上,与德国的潜艇部队“狼群”打的不可开交。

与另一个世界不同,德国与日本之间没有盟约。在日美战争爆发后,希特勒自不会对美国宣战。

罗斯福就面临着一个难题——如何说服美国民众,对德国宣战。对美国人而言,前文曾经说过,美德之间的经济联系十分密切,许多人认为,欧战后德国经济复兴,希特勒的武力复兴,都有美国财团的大力支持。欧美人士有很深的英雄主义情节,尽管在我看来,有些好笑。然剔除犹太人的屠杀,希特勒还是很像英雄的。在当时的美国,有很多他的崇拜者。

日本则大不相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日本人一直是以美国的敌人,而出现在美国人的印象里。在二十世纪初期及二十年代,美日太平洋战争都是美国的主要战争威胁。对这样一个老对手,相当可观的美国人觉得:日本是美国的头号敌人,美国的真正利益是在太平洋,把兵力从太平洋调走将是错误的。

罗斯福花了一点儿时间,来说服美国民众,使其认识到,这是一场全球性的战争。

8月28日,美国对德国宣战。29日德国对美国宣战。30日意大利对美国宣战。同日,美国对意大利宣战。美国与英联邦国家为主的协约国,才正式形成。

在整个八月里,英国人是忐忑不安、度日如年的。用丘吉尔的话说,那“真是个漫长的夏天”。英国人担心两点:一是美国可能会中断对盟国的供应,以便更快地建立起自己的军队;二是美国可能把自己的力量大部分或全部转过去对付日本。

这两点无论发生哪一点,都意味着提供给英国的援助物资将会大幅减少。对英国人而言,都是灾难性的。好在有罗斯福的坚持,这些都没有发生。

对美国宣战与否,希特勒并不放在心上,不宣战更好,宣战也无所谓。他更在意的是对苏联的战争,那才是德国胜负的关键所在。

德国进攻苏联,更多的是基于现实考虑。德军无法进攻英国,或者说,不能在短期内消灭西方的抵抗力量;那就只好进攻苏联,在几个月内解决东部的威胁,以避免两面作战。

希特勒判断,如果勉强进攻英国,必然会受到挫折,战争会长期化。在德国战斗失利的时候,苏联红军一定会加入其中——对德宣战。果然不出所料,德军进攻苏联的战斗证明了这一点。苏联红军在战争中一溃千里,,不仅仅是由于斯大林战略失误,苏联红军很大程度上,是在为进攻作准备的。斯大林为了防止引起希特勒的警惕,甚至限制苏联红军进入前线筑垒地域。

希特勒在制订“芭芭罗萨”计划的时候,并没有考虑中国的战力。希特勒知道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不错,但也仅此而已,他并不认为中国军队可以与德国军队相媲美。

而且,《中德密约》把中国军队放在一个辅助性地位,要求德军打到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才肯出兵配合德国。希特勒觉得这全无意义,足以用‘鸡肋’来形容。

莫斯科是苏联的腹地不说,斯大林格勒更与中国近在咫尺。如果德军的攻势已经进展至此,那基本胜负已定,中国出不出兵,影响不大。

不过,希特勒也没有对中国寄托太高期望,中国答应牵制苏联的东南方面军,也就令他满意了。

希特勒对德军的战斗力信心十足,四周之内法国投降,那苏联最多多费两个星期时间,也就足矣。

于是,“芭芭罗萨”计划没有什么不同。德军还是兵分三路,南部集团军群进攻乌克兰,北部集团军群进攻列宁格勒,中央集团军群进攻莫斯科。以中央集团军群为主力。

这样一来,恰恰与苏联的防御错开。苏联也是三方同时防守,但以乌克兰为重点。因此,在战争一爆发,德国就占了便宜——这也是进攻方的优势。

苏联红军的武器装备和战斗力,都要超过另一个世界。某些富有经验的指挥员从大清洗中幸免遇难,此时此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不能左右战争的胜负,扭转战局。但他们英勇善战,迟滞了德军的攻势,使苏联有更多的时间组建新的部队,也减少了苏联在战斗最初的损失。

这些改变每次战斗的影响并不明显,红军还是一败再败,但红军在东线——包括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和基辅等——一系列战斗下来,累计影响就颇为可观了。如果有人能够统计准确数字的话,就会发现,苏联零零散散多撤下来八九个师。这些撤离部队大多建制混乱,却也是久经训练的战士。短暂的整编后,恢复了一定战斗力。这进一步减缓了德军的攻势。

然而,中国增兵哈萨克,使东南方面军的压力大增,迫使苏联放弃了从东线调兵的打算,又削弱了苏联的此种优势。可以说,在希特勒开始“台风”行动之前,苏德的战争走向并没有太大改变。老实说,即使有了改变,我也不会知道。

7月下旬,希特勒还是在指挥上犯了错误。在“以莫斯科还是以列宁格勒和乌克兰作为最后目标”的问题上,希特勒与参谋部发生很大分歧。他置实力最强的中央集团军群与不顾,使其白白在斯摩棱斯克闲置(斯摩棱斯克距离莫斯科只有200英里)。坚持抽调兵力,对南方集团军群进攻乌克兰和北方集团军群进攻列宁格勒,提供支援,也就是说,要以南北两线为目标。

从战略上讲,德军进攻苏联,也还是闪电战,要求速战速决,进攻莫斯科的“斩首”行动最合适,希特勒调集兵力进攻苏联的工业区和资源地,打击苏联的战争潜力,实在是舍近求远了。

这也就罢了,错有错招。

占领列宁格勒,北方集团军群就能会合芬兰军队,并切断苏方通向卡累利阿和摩尔曼斯克的交通线。摩尔曼斯克是盟国提供援助的重要中转港口,列宁格勒是莫斯科北方防线的核心,也是重要的工业基地。

占领基辅,再向东就是库尔斯克,进一步就是斯大林格勒。如果德军推进到斯大林格勒,不仅可以截断巴库油田对苏联的供给,沉重打击苏联的抵抗,也可以取得中国的支持。就算中国拒绝出兵,起码在物质补给上,德军可以获得与苏联相同的水平。一加一减之下,将极大地改善德军在苏联的战略形势。

斯大林被迫放弃了基辅,选择保卫列宁格勒。

8月中旬,南方集团军群攻克了基辅,俘虏了六十多万苏联红军。同时,北方集团军群的列宁格勒战役也开始了,但这里的进攻就没那么轻松了。斯大林把最信任的将军朱可夫派往列宁格勒,朱可夫也没有辜负这种期望,他指挥苏军奋起抵抗,迅速稳固了列宁格勒的防守。德军的攻势没有进展,只好采取围城战术,以饥饿打击苏联人。

希特勒是个聪明人,很快就发现自己舍近求眼了。然聪明反被聪明误。随后,希特勒又犯了个更大的错误——他决定改正错误。8月5日,希特勒突然改变了主意,决定重新发动对莫斯科的进攻——“台风”行动。

基辅离斯大林格勒可有一千来公里,对于希特勒“向斯大林格勒进军”的命令,伦斯德(南部集团军群司令)向希特勒解释说,这样做,队伍的左翼将危险地暴露在敌人面前。

希特勒却以为苏联在南路已没有抵抗力量了,他边坚持命令,边从南、北两集团军群把兵力调回到中央集团军群来。

因为兵力调来调去都是需要时间的,“台风”行动一直等到9月上旬才开始,这就给了苏联喘息的机会。

莫斯科防线摇摇欲坠,斯大林不得不把朱可夫又从列宁格勒招回来,担任西方方面军司令。要不然,朱可夫怎么会被称为“胜利象征”,他是哪里危急,就派到哪里,并切实解决问题。

然后,又冒险从东南方面军抽调了三十个师,其中十个师是精锐部队。此时,苏联红军东南方面军兵力只剩下五十五万,而中国在哈的驻军则有六十三万之多。苏军第一次少于中国军队,还有许多是新兵。生死存亡在此一举,斯大林也不能不冒险了。

苏联之前也从东南方面军调过并,不过苏联做的很巧妙。他们把古比雪夫、乌法等地作为新兵的整编地,把东南方面军的少部分老兵和军官混遍进新编部队,使新编部队战斗力明显提高,却把训练合格的新兵编入东南方面军。

由于新兵比例不大,也不会大幅降低东南方面军的战斗力。而东南方面军掌握的兵力大增,算是以数量弥补质量了。

并且,这么做的话,中国很难发现东南方面军的兵力调动情况。

然而这一次,朱可夫也不能左右形势了。

9月初,“台风”行动开始了,希特勒集中180万众,1700辆坦克和1390架飞机,进攻莫斯科。在短短的半个月里,德军打了一场“教科书式的战役”——又俘虏了苏军六十多万人,还有5000门大炮,1200辆坦克。最冷静的德国军官,也相信会在冬季来临前定会占领莫斯科。要知道,德国至此已经歼灭苏军四百多万,即使以苏联一亿五千万人口,也是极大的损失。

德军的进攻势不可挡,十月上旬,德军已经从北、南、西三面,把莫斯科包围住,并试图截断莫斯科唯一的东方通道。莫斯科横跨莫斯科河两岸,德军始终无法彻底封锁这一水上要道。

与此同时,德军开始对莫斯科进行了猛烈的攻击,轰炸机和重炮,夜以继日,轰炸莫斯科。

此时此刻,莫斯科男女老少齐上阵,中年、青年,还有少年,不分男女,欲血奋战。这也由不得人选择,国家暴力机器不会讲条件的,愿不愿意都得上。

而且,谁无父母,谁无兄弟,谁无姐妹,德国人飞机大炮狂轰乱炸,炮弹是不长眼睛的。为了生存,苏联人也会拼命的。很多部队即便只剩下十分之一的人员,也还在战斗。

这时莫斯科里到底有多少军队,谁也说不清。但战争结束后,莫斯科已经是一片废墟,行人寥寥了。

莫斯科是苏联首都和交通枢纽,集中了很多物资,准备也比列宁格勒充分许多。莫斯科人挖了数以百公里计的防坦克壕、战壕和交通壕,把整个莫斯科变成了一个大阵地。

德军越靠近莫斯科就会遭遇到越强的抵抗。斯大林也是下了死功夫,不断组织部队向莫斯科进军,德军缺乏水上力量,始终无法断绝莫斯科的援军。

10月,德军七次突入莫斯科,七次被打了出来。短的时间不过区区几小时,最长的一次也没有坚持满一天。双方在这种拉锯战中,都损失惨重。德国人每推进一步,都要把那里移为平地。

早在9月15日,苏联政府的部分机构和外国使节迁往喀山。斯大林起初还留在莫斯科,亲自指挥保卫战。到了19日,形势语发的严峻,苏联国防委员会宣布莫斯科戒严,号召首都人民誓死保卫莫斯科。25日,德军已经突破苏军防线逼近莫斯科。斯大林眼看形势危急,只好把政府整个迁走,自己也撤到喀山。现在在莫斯科指挥的是副统帅朱可夫。

41年的冬天,来的格外的早,九月份,苏联就下了第一场雪。进入十月,苏联的雨雪不断,等到下旬的时候,道路已变成了泥河。德军的坦克和大炮是运到莫斯科周边,可以直接轰击莫斯科,弹药补给却运不上来。德军不得不暂时停止炮击和轰炸。

莫斯科守军压力大减,朱可夫趁机调动部队,重新布置防御,摇摇欲坠的莫多处防线,再次得到巩固。苏联统帅部也趁此机会,向莫斯科输送了大批的物资,并疏散了部分非战斗人员。

八月中,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秘密访问中国。

闪电战失败后,德国人觉得苏联的地域辽阔,希望中国能够出兵苏联——中国不仅距离高加索油田很近,距离苏联腹地也不远。同时,中德联军两面夹击,也会加大苏联的防御难度。

里宾特洛甫访华,也是为了确保战争在冬季来临前结束。否则的话,事情就不妙了,拿破仑是前车之鉴。

唐绍仪婉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