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新中国近代史 >

第123章

新中国近代史-第123章

小说: 新中国近代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东东变相提高了我个人的声望——感觉已经可有可无了——但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好在《安庆日报》、《安徽时报》和《申报》等少数我重视的报纸,尚未如此,而是详细地阐述了环境保护的意义,给我几分安慰。从某种意义看,我也是个“香蕉”。

我不喜欢这东东,而今听到赫尔的恭维,也高兴不起来,倒觉得有几分嘲笑的意味。我也觉得这很愚昧无知,但听到别人说,还是有些不舒服。自己怎么说都可以,别人说一句都不愿意。

极不明显地停顿了一下,我就把赫尔的话当成是善意的恭维了。

从道理上说,赫尔没有必要为了讽刺我,特意学汉语。况且,就算是讽刺,我也得装作不知道。

我和赫尔又说了几句闲话,才步入正题。

果然不出所料,赫尔对中国与日本间的军火交易,提出了批评。

我整理了一下思绪,还是用预先想好的理由回答赫尔——“中国需要市场,企业需要订单,日本需要生存……”

我平铺直叙地讲述了我的处境,我的困难,我所说的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没有强调,也没有夸大其词。谁也不是傻瓜,美国人来之前,只怕比我分析的还明白。

最后,我耸了耸肩膀,用一句很美国式的语言,结束了我的话——“生意就是生意。”

赫尔自然不会同意我的看法,生意是生意,但这笔生意可是对美国很不利,他当然要坚决反对。

唐绍仪把话接了过去,对于交涉,我是高手也是业余高手,人家才是职业高手。一番话说下来,似乎中国不与日本作生意,日本经济维持不下去,战争早就发生了。换而言之,是中国维护了世界和平,维护了亚洲稳定。中国与日本的交易,大大有利于美国云云。

我听的在心中暗笑,赫尔却是目瞪口呆,气急败坏。

……

唇枪舌剑几个回合后,赫尔眼看无法在此处占据上风,也就放弃了这个话题,反正他也无意对此纠缠不休。

国与国之间唯有利益,如同我说的那样,中国对美国依然友好如故,没有丝毫改变,这只是一笔生意。即便这笔生意对美国不利,但在美国提供更大的交易之前,中国显然不会放弃的——换成美国也一样不会放弃。

赫尔访华,目的也不在于此处。

罗斯福以为:国家之间需要相互依存,即国家之间为了长期的繁荣与和平而互相信赖;而且一项有效的对外政策需要国内稳定牢靠的支持。换言之,他相信,美国经济的繁荣最终要依靠国外正常经济的恢复——通过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主要的贸易强国的共同合作才能实现的恢复,中国也是其中之一。

罗斯福清楚,繁荣与和平之间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一方面,他发现世界经济萧条和侵略问题是不易解决的;另一方面,他担心美国严重的困难和强大的孤立主义势力是否允许他在海外作出任何行动。

不管是从美国繁荣的角度,还是维护世界和平的角度,中国都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所以,赫尔访华,首要目的是扩大美国的对华出口贸易,最好能够从中国基建工程中风一杯羹,以恢复美国经济;其次才是日本,希望中美之间能够合作,抑制日本的扩张;再次则是加深中美关系,就算不能够与中国结成同盟,也务必要保持中国的中立立场。

也就是说,美国已经默认了日本在东印度群岛的行动,只是担心日本会进一步扩张。

赫尔对中日军火交易,提出批评,是希望打乱中方的阵脚,也是希望减少中日间的贸易——美国人对此也是垂涎欲滴。既然这两个目的达不到,也就算了,赫尔没有破坏中美关系的意图。中国与日本孰轻孰重,赫尔还是知道的。

于是,赫尔说过就算,把话题转到更实际的问题上,像如何限制日本继续行动。

……

三天的会谈困难重重,没有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如何扩大中美之间的贸易,不是短短几天能够达成协议的。于是,我们约定稍为晚些时候,两国间将会举行一次贸易谈判,争取扩大双边贸易。

如何限制日本的扩张,短期内日本也没有继续扩张的可能,一旦日本继续扩张,与英美法发生战争的可能性超过百分之九十,想来日本人不会不明白这一点。

所以,这个我答应了,但只签署了一个没有任何约束力的和平协议,声称共同维护亚洲和平。

不过,中美此后高层互访频繁,双边贸易总额稳步增长,又限制了日本的扩张。要说赫尔圆满完成任务,也不为过。

英国与法国的态度,与美国类似,都是默认了日本对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吞并,只是增加了在东南亚的兵力,以为警示。老实说,我觉得这毫不解决问题。

日本需要时间消化荷属东印度群岛,也无意于一场必败的战争。

在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穿梭外交之后,各国承认了日本对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占领。东南亚的局势逐渐缓和下来。

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亚洲局势稍定,欧洲战事又起。

正文 第110章[全]

1938年5月14日,是阿道夫·希特勒有生以来,最荣耀的日子。古人云,富贵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今天,德国元首希特勒就回到了故乡。

40辆坦克在前面开路,坐满军官的警车作后卫,希特勒站在敞篷汽车上,他身着棕色的突击队员军服,向狂热的支持者们挥手致意。极度兴奋的希特勒近乎歇斯底里了。

数以万计的奥地利人走上街头,高呼着“一个民族,一个帝国,一个元首”的口号,疯狂地拥护“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帝国”军队的到来。希特勒返回维也纳来,在数千人的簇拥之中,他骄傲地宣布“德奥合并”。

“我们此时此刻的感受”,希特勒在维也纳宣称:“也是所有其他德园人的共同感受。不管发生什么事,我们今天宣称的统一的德帝国,再也不会被任何人所分裂,永远不会处于分裂状态。”

至此,奥地利终于成了第三帝国下辖的一个省。

在凡尔赛和平条约中,有一条禁止将奥地利与德国合并的条款。

希特勒这么做,自然是违反了该项条款。但希特勒对此毫不在意,这又不是他第一次违反凡尔赛和约了。

时势造英雄,希特勒的上台,便是如此。

慕尼黑啤酒馆政变也好,《我的奋斗》也罢,不过是给希特勒带来几分名气,而这种只怕也是好坏参半。那时候,希特勒在芸芸众生中,并不显得出色的,没人觉得他能成气候,他只是一个善于言辞,精通演讲的“德国下士”。他的极右翼主张在主流社会,总是被当作笑柄。

但是,29年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席卷了世界,德国损失惨重。随着德国人失业人数的增多,希特勒的政治纲领就显的娓娓动听,为愈来愈多的德国民众所接纳。

希特勒提出,要废除不平等条约,重整军备,建立新的强大的德国,消除失业。这些符合各个阶层德国人民的要求。

30年,希特勒领导的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赢得了选举中的第一次胜利,取得107席,成为德国议会第二大党。

此后,希特勒便一发不可收拾。33年,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并在第二年兼任德国总统。希特勒将总统与总理两个职务合二为一,拥有无限的权力,废除了民主,成为国家政权的单独执掌者,即独裁者。

希特勒他的施政纲领早已确定。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希特勒毫不隐晦自己的计划,清楚地阐明了奋斗目标:为德国人寻求生存的空间,以欧洲东部国家为代价,将领土扩展到乌拉尔山脉;获得军队和政权;与犹太人展开殊死斗争。

希特勒也正是这样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希特勒是个非常诚实的政治家(^o^)。

35年,希特勒宣布德国军队将重整军备,并实行兵役制,从而违反凡尔赛条约的规定,他重新武装了国民保卫队,并改为武装部队。到第二年,德国陆军就已拥有30万人的正规军,大大超出了凡尔赛条约规定的10万。

36年,希特勒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和《巴黎和约》,进兵莱茵河非武装地区。

对此,英、法两国并没有加以阻止,仅仅提出“强烈抗议”。

对英国来说,中国、苏联和德国都是威胁。

中国是东方国家,然中国的组织形式、政治结构完全是美国式的,与各国之间是利益纷争,规则是一致的,无论胜负均可以共存。中国的经济和军事潜力大,对东南亚怀有企图,中国的威胁很大。然,中国距离欧洲远,与印度也没有接壤,从中国到印度交通不便,对英国不存在根本利益的冲突。

苏联是全世界唯一的共产主义国家,是“自由世界”的死敌,一旦失败,就无法共存,共产主义如果席卷欧洲,英国也一样难以幸免。苏联的军事和经济潜力次于中国,两者互相牵制。

德国人在欧战失败后,一直心怀不满,且德国企图统治欧洲,也是个威胁。然德国实力已被大大削弱,威胁降低不少。

如此说来,苏联是英国的第一威胁,中国紧随其后,再次才是德国,日本还要排在后面。

对法国而言,把中国与德国的威胁交换顺序,苏联威胁最大,德国次之,中国、日本再次之。而对美国来讲,日本的威胁还要靠前,就算不能够排在首位,至少也是第二位,然后才是德国和中国。

这里要说明的是,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三十年代的世界工人运动此起彼伏,风起云涌。按说,这应该算是件好事,是工人在争取自己的权利。

然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喜欢罢工——罢工是对国家经济造成极大破坏。资本主义国家如此,社会主义国家更进一步——直接取消了罢工的权力。因此,苏联的威胁超越了地缘政治理论的范畴,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同威胁。

众所周知,德国经济畸形,经济危机日益严重,时间一长,易于引发战争。希特勒扩充军备,可以减少失业,减缓经济危机,也非常符合德国人的心意。以凡尔赛条约限制德国,德国人举国上下的不满,无处发泄,多半会来个大爆发,发生战争的可能性非常大。

如果开战,即使是一场短期战争,轻易打败了德国,也只会使欧洲经济恶化,从而削弱英法等国。况且,短期战争的可能性不是很高,欧战说明战争正日益长期化。

这对英法两国就极为不利了,内部本就不稳,再被大幅削弱的话,问题就麻烦了。确切地说,英法两国不是害怕战争,而是害怕战争对经济的破坏,害怕随之而来的革命。假如苏联趁此机会扩张,英法应对困难不说,光是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就够两国喝一壶的。

失败的德国也极有可能倒向苏联,倒向共产主义,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希特勒的上台再不好,英法两国再不喜欢他,却总要比革命,比共产主义要强——一和失业率超过50%的国家,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那时候,直接面对苏联,面对共产主义威胁的,就是法国了。法国若是失败,英国也无法幸免。

而且,作为一个民主国家的政治家,不考虑人民的意愿是不行的。各国民众反对战争,政治家就不能说战争。罗斯福在36年竞选的时候,也要发表“我痛恨战争”的演讲,并提议对西班牙内战双方实行武器禁运,以取悦奉行孤立主义的民众。

各国民众反对战争,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历史学家基于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史料的重新发掘与研究,认为一战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卑鄙争夺,并与军火的制造和贸易息息相关;二是欧战的死伤惨重,民众对战争还心有余悸;三是对德国怀有同情。

很多人认为凡尔赛条约太过严厉,对德国太苛刻了,而希特勒只是做了条约原本就不该限制德国做的事。如果要避免战争,就应当迁就希特勒,他要求生存空间似乎并非无理,他想把所有德国人联合在一面旗帜之下,在一些人看来,似乎是实行民族自决原则,做得比威尔逊在凡尔赛所做到的还要忠实。

再说,希特勒与英国、法国的分歧,不涉及各国根本利益。

“要为德国人寻求生存的空间,要以欧洲东部国家为代价,将领土扩展到乌拉尔山脉”——各国乐观其成,都会很高兴地为德国提供贷款,以及物资。可以预计,一场长期的战争,会让德国负债累累,极大的削弱德国和苏联。并且带来庞大的商品需求,从而为振兴各国的经济作出突出贡献。

“获得军队和政权”——既然做了初一,就不怕他做十五。不武装德国的话,怎么同苏联战斗,反正不能选择战争,也就无法限制德国人武装自己,给他。

“与犹太人展开殊死斗争”——犹太人在欧洲名声极差,回想一下两个犹太家族23年把全德国人洗劫一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