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宋翔 >

第211章

宋翔-第211章

小说: 宋翔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泊司之利。万一有不臣之心,借平定摩尼教之便,自据两广,与朝廷抗衡,那又怎么办?”

韩彦直忍不住道:“龙相岂能这么无端猜忌。”

龙犬渊道:“在下并非无端猜忌,只是‘无风不起浪’,正所谓‘防范于未燃之际’,否则一但事情发生,则悔之晚矣。”

这时虞允文道:“陛下,君臣之道,当以诚心相对,不可见行起疑。杨炎自从军以来,为大宋屡立战功,赴广南平乱,也是陛下亲自委任,如今流言四起,更要慎重行事,免伤忠臣之心。臣愿陛下三思。”

龙大渊立刻道:“陛下,臣以为……”

“不用说了。“龙大渊的话还没有说完,更被赵昚打断,“朕意已决,胡白的这份弹劾,留中不发。然后严禁继续传播流言,并命人严查这流言从何来,如果是有人故意散播,朕决不轻饶。退殿。”

回到了内宫之后,赵昚仍然觉得心里十分不安。其实这两个月以来,赵昚的心情都很好,一来自从赵月如到东宫传话警告了李妃之后,李妃果然身穿白衣,亲自到皇宫来请罪,而且这两个月里也收敛了不少,也使赵昚的耳根清静了许多。二来是今年风调雨顺,大宋各地的粮食都获得了大丰收,足以弥捕去年北伐的消耗,对于稳定自己的统治是十分有利的。三来北方的金朝一直也没有南侵的动静。

而最令人但心的南方叛乱,自从杨炎七月初十出兵之后,一直连连得胜,每隔三五天总会有好消息传到临安来。由其是杨炎在浔江边大胜的捷报传到了临安之后,赵昚特意在早朝时得意向百官道:“当初群臣皆言杨炎怯战,不可继续为将,唯朕独坚持任用杨炎,假使当时听了你们的话,岂有今日之胜也。”

群臣们听了,自然是齐声道:“陛下圣明,为我们不及也。”令赵昚龙心大悦。

但是现在的情况却不得不令赵昚心烦意乱,尽管他不相信杨炎会有不臣之心,更不相信现在杨炎俱备谋反的实力。但心里却总像是压着一块大石块,堵得难受。始终想着五个字“无风不起浪”。要知道,流言传的多了,就是假的也会变成真的。

由其是假如这流言传到了杨炎的耳朵里,他又会作如何想法呢?就算他没有谋反的意思,但知道了流言之后,会不会真的产生谋反的念头呢?毕竟当年太祖皇帝也不是存心要夺柴氏的江山,但一但黄袍披到了身上,那就由不得自己作主了。

赵昚摇了摇头,其实他心里确实同意史浩的意见,把杨炎从广南诏回临安来,如果杨炎返回临安,则可以证明这些谣言并不可靠。而相反,如果杨炎不肯回临安来,则说明他心中有鬼。

但杨炎现在在广南仗打得好好的,也确实没有理由把杨炎诏回临安来。而且赵昚也考虑到,在这个敏感的时候,突然无下诏,要杨炎回临安,会不会洽好事得其反,本来杨炎并不反意的,这么一来却反而将杨炎给逼反了。毕竟杨炎现在手握两广的兵权,而且精通兵法,绝对不容小视。他一但真要反了,危险可比摩尼教大得多了。

第五卷 平南 十八 临安的流言3

而且其他官员又会怎么想,自己无凭无据,仅仅只是因为流言就把杨炎召回临安,其他官员会不会把自己当作太多疑的皇帝呢?正如虞允文所说,“伤忠臣之心”。

“不行,绝对不能那样办,还是要想一个万全之策才行。”赵昚在心里默默想着。

临安,杨沂中府。

杨全道:“郡王,这几天我跑了几个地方,也听到了一些传言,很明显是有人故意在散布这些谣言,陷害炎少爷。今天中午我就跟踪了一个散布谣言的人,但是跟丢了。”

杨沂中点点头,道:“我知道了,杨全,你辛苦了。”

杨全道:“我到是没什么?只是得快想想办法,要不然炎少爷可就危险了。”

杨沂中拈着胡子沉思了一会,道:“杨全,明天你不要再出去了,我马上写一封信,由你亲自送到广南去,交给子昊。”

杨全点点头,道:“我明白了,王爷您放心吧,我一定尽快赶到静江府,把信交给炎少爷。”

杨沂中又摇了摇头,道:“不过子昊现在未必就在静江府中,这样吧,如果你到了静江府,子昊不在,就把临安发生的事情告诉永宁公主。除了永宁公主之外,其他的任何人都不要说。”

杨炎看完信之后,脸色也大变。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现在的临安竟然会传出这样的谣言来。杨炎就算对政治反应再迟钝,也会表白其中的厉害关系。杨全又把自己在临安街头见到,听到的事情又都说了一遍,然后道:“炎少爷,老郡王的意思是让你马上回临安。”

杨炎把信笺又放回信封里,免强平定了一下情绪,对杨全道:“全叔,事情我都知道了,你先去休息吧,我会立刻决定怎做的。”

杨全走了以后,杨炎在屋中来回几了步,脸上忽明忽暗,心潮澎湃,一会儿想着立刻赶回临安,向皇帝解释清楚,一会儿想到就在广南拥军自重,以求自保,一会儿想挂印而去,从此隐名埋,默默无闻的度过一生,一会儿盼望赵昚下旨来说明朝廷不会相信流言,一会几又但心朝廷会以经派出军队来捉拿自已,种种不一。赵倩在一边看着他,也不知杨炎心里究竟在想什么?也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过了好一会,杨炎才停下脚步,对赵倩如道:“是什么人要这样害我,散布这样的流言,你看我是不是应该回临安?”

赵倩如凝视着杨炎,缓缓道:“流言以经传了出去,现在再去追究是什么人散布的流言,以经没有用了。至于应不应返回临安,你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杨炎苦笑了一下,道:“现在我的心里很乱,所以才问你应该怎么办才好。”

赵倩如沉默良久,道:“我把我的想法说出来,你相不相信我。”

杨炎怔了一怔,明白赵倩如的意思。因为她毕竟是皇家的公主,别的事情或许还会帮自己拿主意,但涉及皇位的事情,赵倩如自然会但心,自己以为她是朝廷这一边来说。道:“你尽管说吧,只要是你说,我就相信你。”

赵倩如点点头,道:“依我来看,官家未必不是不相信你,只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无论是谁,都难免会起疑心。因此在这个时候只要你回到临安,一切的怀疑就都会迎刃而解,相反,如果你故意推托不回临安,那么只会让人加重疑心。我要说的就是这些,不过世上并没有绝对的事情,也许我的判断是错误的也说不定,所以由你自己决定怎么办,无论你选择怎么办,我都不会怪你。”

杨炎低着头又沉思了良久,终于抬起头,看着赵倩如的眼睛,道:“我说过,只要是你说,我就相信你。马上准备回临安。”

赵倩如心里一阵感动,缓缓把身体倚入杨炎的怀中,道:“谢谢你这样相信我,你放心吧,这一次你回临安,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会和你一起去面对。”

杨炎轻轻搂着她,道:“你胡说些什么?你和爷爷都说应该回临安,那就一定不会错的。我们明天就出发,回临安去。”

赵倩如从他怀中抬起头来,嗔道:“你这人有点头脑好不好,难到你打算就怎么回临安吗?”

杨炎一怔,道:“不这么回去,那要怎么回去?”他猛地一拍额头,道:“我明白了,我是广西制置使,必须有中书的调令才能回去,所以应该先写一份札子到中书去说明一下对不对?”

赵倩如道:“既然你决定要回临安,那么我们就可以好好策划一下,这一次怎样回临安。”

杨炎到有些奇怪,道:“回临安就回临安,有什么好策划的。”

赵倩如笑道:“你可是奉命来广南平乱的呀,现在虽然说大局以定了,但毕竟还不算平乱以经成功了。那么你怎么写这份札子呢?难道就说你想临安吗?”

杨炎搔了搔头,道:“你说得也对,那我该怎么办?”

赵倩如道:“现在虽然说有流言传出来,但官家并没有明确表示出他对你有怀疑,这些不过都是我们的猜测罢了,说不定官家根本就不相信那些流言呢?至少官家还要在文武大臣们面前要表现出用人不疑的态度来,你就这么毫无原由,冒然的上书要求回临安,反而会让官家觉得你跟本不信任朝廷。”

第五卷 平南 十八 临安的流言4

杨炎一拍后脑,道:“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让我找个回临安的理由。”

赵倩如赞许的点点头,道:“就是这样,找一个回临安的理由,而且完全和流言搭不上边的理由,就当你跟本不知道有流言这一回事一样。”

杨炎点了点头,正想着找一个什么样冠冕堂皇的理由,忽然道:“现在不是正好有一个吗?大理来了使节团,这可是大事,保护使节团回临安,这个理由可以了吧。”

赵倩如故意装出如释重负的样子,道:“说了这么多话到底也没有白费,总算是把你教得聪明了一点。”

两人商议定了之后,杨炎立刻请来了辛弃疾和陈亮,并没有隐瞒,将实情全部都告诉了他们。两人听完之后也大吃了一惊,知道这事非同小可,也都赞同借大理使团来大宋的机会,上书朝廷以保护大理使团为名,要求回临安。辛弃疾当即写下了一份奏章,杨炎盖上了自己的大印,用八百里加急送到临安。

然后杨炎立刻接见大理的使臣。其实大理的使臣早就等得不耐烦了,因为这次使节团来大宋事先并没有派人来通知,而这时广西偏偏又在闹摩尼教之乱,一路上竟没有一个地方行政机构是建全的,因此没有人给他们通报临安的朝廷。好在一路经过的都是大宋管辖的地方,才平安无事。

但到了静江府后,杨炎又在外打仗,这样的大事没有杨炎同意,辛弃疾可不敢擅自作主,因此大理使团只好就先在静江府住下,每天都在焦急的等待着杨炎回来。现在一听杨炎请他们,立刻就来到了制量使司衙门。

大理的正使甘华是大理的现任宰相,是一个五十岁左右的老人,身材削瘦,头发花白。而副使刘仁先是一个二十四五岁的年轻人,中上等身材,但十分均称,一看就是一股武将的气质。因为现在杨炎是广西的最高官员,他们两人见了杨炎,都十分客气。

不过说实话,虽然知道了刘仁先就是当年和自己一齐参加战场比试的八个人之一,但杨炎对他确实一点印像也没有。不过在这种场合,也只有装作还记得的样子,套了好一阵近乎。

果然不出杨炎所料,他们这一次出使大宋确实是向大宋求救来了。

原来大理国民是以白族为主,辅以“乌蛮”(彝族)么些(纳西)“卢蛮”(傈僳族)“金齿百夷”(傣族)“白衣”(傣族)等其他民族并居。以段氏为帝,布燮(宰相)等大臣作辅佐。官员主要由白族的贵族为主,地方行政,划为府、郡,共分五城八府四郡三十七部。但各府、郡的部族和部落虽然接受府、郡长吏的统治,但仍由本族的头人管理自己内部的事务。不过大理诸帝历来以宽仁治国,因此各部族之间基本还能教平相处。

但在白族内部,以高氐势力最为强大,以经超过了段氐,早在宋绍圣元年(1094年),大理国权臣、高升泰便废掉保定帝,夺取政权,自立为帝,称“大中国”。高升泰死后,其子高泰明迫于其他各族的压力,还位于段氏,改立段正明之弟段正淳为主,是为安文帝。而以高氏世袭宰相,把持大理朝政。

但从此之后,高氐仍念念不忘,一直都在寻找机会夺取大理帝位,高氐一族势力虽大,但终不能和大理其他所有部族合力相比,因此一直没有机会。终于到了这一代的高氐之主高建铭,勾结支趾国,请来支趾国的人马,杀死大理现任国君正康帝段正兴,夺取君位,并以武力弹压各族。

而大理国中一批忠于段氐的大臣,部族首领,保着正康帝的幼子段智兴,逃出京城,一路流亡与太宋接壤的石城郡,并立为段智兴帝,继续抵抗高建铭和支趾大军。但无奈现在兵微将寡,地少人稀,跟本不是交趾大军的对手,经过众人商议之后,只得派出使团,向大宋求救了。

大理自段氐称帝之后,一直和大宋保持交好,在大宋政和七年(1117年),大理国君宣仁帝段和誉更遣使入汴京朝贡,当时徽宗当朝,正式册封段和誉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成为大宋的正式藩属。因此在这危难之极,才派出这个使节团,出使大宋求救。不过由于现在大理几乎名存实亡,流亡的君臣实在凑不出几件像样贡礼,只好把正康帝的长女,秀玉长公主段燕珠送到大宋和亲。

杨炎听了,也不禁为大理国运唏嘘不己。不过大宋是否出兵,可不由他说了算,因此杨炎也不置可否。只说自己会立刻上书朝廷,看朝廷对大理使团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