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汉昭烈帝 >

第388章

大汉昭烈帝-第388章

小说: 大汉昭烈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河北多名士,谁如审正南。”

    “快要秋收了,也不知道今年的收成怎么样。”

    一家人吃饭的时候,张宁看着碗中的白米饭,却是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

    “挺好,河北风调雨顺,青州、徐州、河南的陈留等地都也不错,应该能过个好年。”刘备顺口答道。

    听说家乡又能迎来一次丰收,糜贞眯着眼睛笑了起来,往刘永碗里夹了一大块排骨,然后亲昵地捏了捏几个孩子的耳垂,让他们多吃点肉长身子。

    经过了一个夏天的射击训练,刘永和裴大虎成长了很多,每天端着木弩练习,双臂变得壮实有力,眼神变得明亮锐利,心性也沉稳了许多,站在那里就像两个小大人,几个当娘的看在眼里,心中也是欢喜,每天都变着法子地让他们吃好喝好。

    就连最心疼儿子的张宁也不再排斥刘备那想一出是一出的教育方式,任由他怎么折腾刘永也不说太多了。

    吃完饭后,照旧是在后院,刘备躺在摇椅上悠闲地扇着大蒲扇,听两个孩子给自己背书,然而听着听着,他就睁开双眼,不悦地望向了自家儿子,“今天怎么心不在焉的,是想挨板子了?”

    “爹爹,我和大虎想出去看看。”刘永放下手中的书本,满脸郁闷地说道。

    “你哪天没有出去看了?昨天是不是还跟城东朱家的小子打了一架,跟大虎一起把人家眼圈都打青了?”刘备冷着脸问道。

    “没有没有,我们是约好了单挑独斗,大虎只是在旁边助威的。”刘永连忙摆着手否认道:“城东那边也有几十个人看着呢,绝对没有以多欺少,我们都是讲规矩的。”

    “这还差不多。”刘备满意地点了点头,他早就跟两个小子说过,出门跟人打架不许以多欺少,打赢打输无所谓,只是回家不许哭,老老实实给自己上药睡觉,然后勤加练习再打回来。

    如今儿子远征城东还在几十个对方小子的众目睽睽之下单挑获胜,这让他这个当老子的也面上有光。

    至于安全性,刘备是不担心的,这些小子们自以为行动隐蔽,其实他们只要出门,身后就会跟上十来个训练有素的便衣亲卫,只要超过小孩子们正常打架比试的范畴就会及时出手制止。

    值得庆幸的是,刘永在同龄人中算是本事好的,一直以来都没吃过什么亏,打架也比较克制,所以还从没有闹到亲卫们暴露身份去解决问题的时候。

    “你们今天是又约了哪里的无聊小子打架,准备出门去了?”刘备问道。

    “今天没有,明天也没有。”刘永看了看裴大虎,确认了日程之后答道:“我们是听说要农忙了,想出城去看看。”

    “想知道自己吃的饭菜是怎么来的?”刘备笑了起来,“也好,你们去找城中的小伙伴们联络,若是有愿意一起感受黎民百姓是怎么生活的,那就一起去吧。”

    说笑归说笑,刘永和裴大虎这两个小家伙在邺城里混了这长时间,人脉还颇为雄厚,只用了两天时间就转遍城中几个主要居民区,给那里的孩子头头说了这个消息,很快,不少家族的大人就通过各种途径找上刘备,打听起他究竟是怎么个意思。

    经过半个月的报名和筹备,秋收前夕,一支由四十余名孩童组成的队伍就汇聚起来,在州府后院被刘备接见了。

    “你就是朱才?倒是个身强体壮的好小子。”刘备拍着一个半大孩子的肩膀,不由得大加赞赏起来,这孩子据说跟刘永同岁,可是肩膀足足宽了一圈,也不知道他那开皮具店的老子是怎么养出个屠户一样的儿子的。

    “小民朱才,见过使君。”这朱才倒也不怕生,落落大方地对刘备躬身行了个礼。

    刘备满意地点点头,“知道刘永是本使君的儿子,你还敢跟他打架?”

    “”朱才偷眼看了看刘备的表情,最后还是点点头,坚决地答道:“敢!”

第743章 小小儿郎() 
四十多个孩子被打散分成四个什,按照军中的制度指派了什长、伍长等职位,刘永、裴大虎和朱才如愿当上什长,最后一个职位则是被城中一个屠户家的胖大小子摘得。

    他们将会在一百名军士的保护下前往城外一处军屯,在一个月的时间里离开父母身边,与军户同吃同住、共同劳作,感受一下此前从未经历过的生活。

    临行之日,这些孩子们学着走在前方的军士们,有模有样地排起了队,唱着战歌,走在邺城平坦坚实的大道上,道路两侧,他们的父母和一些闻讯而来看热闹的民众则是大声喝彩,为自家孩儿壮行。

    “如今天气炎热,蚊虫四起,田间地头的活计又繁重异常,这些孩子能吃得下苦吗?”张宁靠在窗边,忧心忡忡地看着正在昂首阔步,朝着两旁民众挥手致意的儿子,压低声音问道。

    “就是要让他们吃苦的,要不然光是坐在屋子里读书,哪能真正懂得民生多艰,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刘备在窗边另一侧答道。

    由于身份特殊,他们夫妻二人并没有像其他孩子的父母那样前往街边,而是早早来到某家开在街边的酒楼包下了整层二楼,悄悄地关注着自家孩儿。

    此时看着这些孩子们昂首挺胸,活像一只只骄傲的小公鸡一般,刘备心中既是宽慰,又不可避免地生出了一丝担忧。

    他们可一定要坚持住一个月,千万别弄出笑话来啊。

    “这些孩儿们大多出身富贵,这辈子怕是没什么再接触田间地头的机会,夫君弄了这么一出,真的有用吗?”张宁目不转睛地看着不远处刘永的一举一动,似乎是喃喃自语地问道。

    “有用,或许比你想象的都有用。”刘备点点头,语气坚定地答道。

    人是社会动物,许多与人交往的能力都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需要后天培养的,那些从小就外向开朗,乐于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往往在长大成人之后也能出类拔萃,刘备这次的安排其实也有私心,就是让刘永能够正儿八经地带领一群同龄人的头领去度过一段集体生活,从小学习如何当一名领袖。

    除此之外,刘备也希望这些从小相识,在打打闹闹中建立起友谊的孩子们可以进一步加深友谊,日后只要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够成才,成为刘永的得力帮手,那他就算是赚了。

    张宁见刘备回答得很坚定,便也放下心,即使知道下面的两个自家孩子看不见,却也仍然向他们用力挥了挥手。

    这就是承载着她和她丈夫希望的刘家下一代,大汉王朝未来的君主。

    ******

    刘备治下的河北大地喜迎丰收,而远在江淮之间,他当下最大的敌人,伪帝袁术,却正在因为延续了半年之久的灾情而忧心不已。

    自从去年冬天,淮南便进入了少雨状态,进入到今年之后更是滴雨未落,往日里丰饶的田地裂成了一块块龟甲状,根本无法满足庄稼扎根发芽的需求,纵使民众们拼尽力气去河中挑水,都无法满足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巨大用水量,只能眼睁睁看着绿芽渐渐发黄、枯萎,最后变为泥土的一部分。

    袁术虽然好大喜功且讲排场,但面对这种情况,他也暂时停止了修建宫殿的进度,遣散民夫以节约粮食,将存粮更多地倾斜给军队,因为他知道,这才是能保住自己性命的最重要的东西。

    这一日,看着奏章,袁术的脸上忍不住露出了一丝苦笑。

    “朕的侍中居然说旱灾是因为民众们偷懒,不肯下力气去河中挑水,还说他亲自跑了不少地方,河里明明还有水,百姓们却在说旱得种不成地。”袁术失笑着摇了摇头,自言自语地说道:“大汉天下就是被这么一群蠢猪给弄成这样,如今他们又来祸害我了。”

    在没有生活经验的人们心中,“旱灾”的意思就是赤地千里,河流断绝,所有的植物都要干枯致死,民众们只能吃土维持生命,其实他们错了。

    真正的“旱灾”,往往是降水不足,导致土壤含水量减少,湖泊河流水位降低,无法满足植物生长和人畜的饮水要求,从而导致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很多时候,你明明能看见河里有水,可就是由于人力物力达不到,无法及时足量地汲水来灌溉田地。

    根本不是农民们偷懒或是不想活了。

    作为一名高级官员,能说出这种话,还堂而皇之地上书给“天子”,要求他对受灾民众加以惩处,这简直就不是人类的智商和道德水准。

    就连袁术,都不禁气得笑了。

    笑着笑着,他又忍不住地唉声叹气,难过得几乎要流下泪来。

    这当然不是为了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民众,而是为了刚刚当上天子,就面对如此严峻形势的自己。

    内部遭遇旱灾,外部更是危机重重。

    在九江郡以东地区,张飞和臧霸二人赖着不走,以淮陵为基地,四下出兵袭扰,让张勋和桥蕤二人根本无暇西顾;九江以西的豫州大部则是在关羽的长驱直入下大片大片地沦陷,而袁术甚至抽掉不出任何一支主力军前去迎敌或是延阻,只能任由关羽耀武扬威。

    袁术也曾经想过把刚刚平定了江东的孙策抽调过来,给他许个豫州刺史的职位,让这个猛虎一般的小子去对付关羽,可是还没等他的调令送到江东,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就抢先传了过来——

    孙策表示,自己作为大汉忠臣之后,实在无法容忍袁术窃据扬州、僭称天子的滔天大罪,为了捍卫汉家正统,他将率领江东六郡所有军民讨伐伪帝袁术。

    不死不休!

    原本以为江东会是自己坚实的大后方,孰料一夜过后,那片广阔的地区就换了主人,并且向自己挥起了刀枪,这令袁术实在难以接受。

    如今他的“仲氏国”,西面和东面都遭到了刘备强有力的挑战,在东南方向也遭遇了叛变,整个国家被限制在九江、庐江、豫章和豫州东南部的地区,并且被山区截为南北两块。

    就连他唯一的友军吕布,也在对抗曹操的战争中节节败退,不住地请求援助。

    战略形势极其不利。

第744章 背井离乡() 
秋天,本是作物成熟,充满收获喜悦的季节,然而对于江淮地区的广大民众来说,今年的秋天,却是遍布着绝望的阴云。

    正如黎明前最为黑暗,春暖前最为寒冷一样,秋收之前,正是前一年收获的粮食被消耗到极限,需要新一年的收获来填饱肚子的时候。

    可是他们的田地里什么都没有。

    在干旱天气下艰难生长的草根被饥肠辘辘的民众们拔得一干二净,树皮也被啃光了,很多饥不择食的人已经把目光盯向了泥土,以及身边的同类。

    易子而食的惨剧仿佛又要上演。

    幸运的是,一些稍微有些见识的人们想起了之前的传闻,说是冀州牧刘使君宅心仁厚,体恤民众,不但大力收纳各地灾民,还给他们分粮分田,帮助他们过上远胜以往的生活。

    听说徐州现在也是刘使君的领地,大家前去那里,或许能讨得一条生路。

    虽说很多人并不认为那个刘使君拥有足够的粮食和好心肠来收容自己,但面对绝境,每个人心中也总是会抱有一丝希望。

    万一真的能在徐州活下来,并且安居乐业呢?

    即使不能被收容,能够混几口饭,活下来,事后再想别的出路也不迟啊。

    就这样,凭着口口相传,九江、庐江等地的民众们聚集起来,携带着仅存的一点家当和食物,扶老携幼,浩浩荡荡地踏上了逃荒的道路。

    许多民众选择了徐州作为目的地,而另一部分居住在九江和庐江西部的民众,由于路途遥远,则是选择了荆州作为逃荒的地点,据说那位荆州牧刘景升同样颇具贤名,积极收纳流民,大家都是姓刘的汉室宗亲,想来也是差不多的。

    流民们一路前行,队伍不断壮大,等到他们来到九江郡最东面的钟离城,继续朝徐州走去的时候,已经形成了好些个声势浩大,人数逾万的队伍。

    钟离城高大的城头上,仲家国大将军张勋默默伫立,迎接一支支流民队伍进入自己视线,又目送他们消失在远方的地平线上。

    这一站,就是一天时间。

    “将军,这么多民众逃亡别处,只怕来年连种地的人都找不齐,不如”一名裨将走到张勋身侧,低声建议道。

    “拦住,抓住,然后让他们饿死?”张勋淡淡地反问,头都没有偏一下。

    “只要把人留下来,总是会有办法的。”这名裨将继续说道。

    张勋叹了一口气,“军中同样缺衣少食,甚至有不少军士都去河滩挖蚌充饥了,我们还有什么办法来赈济民众?”

    “可这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