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汉昭烈帝 >

第228章

大汉昭烈帝-第228章

小说: 大汉昭烈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刘岱死了,万一青州黄巾军趁势南下,再把兖州给祸祸了,恐怕自己的家眷也是难逃一劫啊。

    正当袁绍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让他又是欢喜又是不安的消息传来:济北相鲍信与兖州豪强派出使者渡过黄河,联名邀请东郡太守曹操出任兖州。

    袁绍欢喜是因为他知道曹操的本事,这个小兄弟打仗有一套,当年还镇压过黄巾起义,对付黄巾军可以说是轻车熟路,比刘岱那种废柴要强到不知道哪里去了,有他在,兖州就稳了。

    袁绍不安也是因为知道曹操的本事,这个小兄弟拉拢人有一套,当了东郡太守还没多长时间,就已经得到许多颍川人才的效忠,兖州当地士人也多有前去投靠的,实力突飞猛进。

    当初把曹操弄到东武阳,放在眼皮子底下盯着,不就是担心他脱离自己视线之后搞出些大名堂吗?

    黄河南边的诸侯里面有好几个都是曹操的好友,剩下的都是些无法跟他抗衡的废柴,曹操去了那边,估计很快就能统合诸方力量,建立起足够和自己分庭抗礼的势力。

    真要放他走吗?

    “曹孟德去当兖州刺史可以,但要把黄河以北的地界交给明公,这样一来,我们有了更多纵深,还能把握住黄河沿线的几个渡口。”得知袁绍的烦恼之后,逢纪微微一笑,便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尽占黄河以北,只要曹操有异动,自己就可以随时出兵讨伐他,袁绍想了想,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但他稍一思索,又觉得这样有些太不仗义了,“孟德毕竟在东武阳那边辛辛苦苦建设了一年时间,如今让他交出来,是不是有点过分?”

    “我倒是觉得元图想得没错,这年头什么好友故交都是狗屁,亲兄弟都靠不住,捞在手里的好处,掌握在手中的土地才是真的。”许攸尖着嗓子说道:“明公都把兖州许给了曹操,他不拿出些诚意还像话吗?”

    经过两人一番劝说,再想想袁术这个跟自己做对的亲兄弟,袁绍也想通了,曹操不是甘居人下的性格,与其眼睁睁看他坐大,还不如在他还没崛起的时候就削一削。

    只要掌握住黄河以北的土地,有了随时南下的渡口要地,曹操击败黄巾军,再把那几个不听话的刺头收拾掉之后,就是自己收拾他的时候了。

    等到自己坐拥冀州南部、河南之地,再随便给曹操一个太守当当也就不算亏待他了,毕竟是宦官之后,刺史这种位置对他来说太高了。

    “就按你们说的去做,子远,你给孟德写信吧。”袁绍终于做出了决断。

    袁绍满意了,曹操却差点气死。

    “文若,你来看看。”

    荀彧本来正在城外巡视农田呢,结果被曹操派人请了回来,他一进到曹操的住所就听见这么一句话,再看看曹操无力地瘫坐在那里,双手抱着脑袋,一副痛不欲生的模样,心中顿时一沉。

    可是在看完信件之后,荀彧却轻声冷笑了起来,“这个袁本初,真是从不做亏本买卖,什么都没付出,就先想着索要地盘了。”

    “若是不答应他,只怕我们没办法轻易坐稳兖州刺史的位置,若是答应了他,不但公台那边没法交代,我们这一年的辛劳也全白费了。”自从汴水一战受了水寒,又几天几夜没睡着,曹操就落下个毛病——头疼。

    如今被袁绍这么一气,曹操更是头痛欲裂,视线都有些模糊不清了。

    “袁绍想要就给他,只要能脱出樊笼,区区黄河以北的东郡地盘又算得了什么?”荀彧不慌不忙地说道:“至于公台嘛,他不是目光短浅之人,更不会在意东武阳在谁手里。”

    曹操和荀彧口中的公台是一位本地名士,姓陈名宫字公台,是他来到东武阳之后结识并征辟为从事的,此人心机深沉且交往广泛,为曹操在东郡站稳脚跟立下了大功。

    这一次曹操能得到兖州本地世家豪强的一致认可,除了济北相鲍信这个老朋友出了些力气,更大的原因还是陈宫在得知刘岱死讯之后火速南下,在兖州展开了多方游说,利用自己的关系网才搞定的。

    陈宫帮自己拿下兖州,自己却转头就把他的老家划给了袁绍,这件事说给谁听,别人都会说他曹操做事不靠谱,不仗义,不是个值得托付才能的人。

    到底该怎么做呢?

    这么一想,曹操觉得自己脑袋更疼了。

第416章 全毁了() 
“袁绍要我们割让黄河以北的东郡土地?”当陈宫从南边赶回来,并且得知了这个极度蛮横、极度无礼的要求之后,眼角不禁抽动了几下,但他随即就调整心情,给出了自己的意见,“给他就是了,让天下人,尤其是兖州人都看看,这个出身于四世三公,担任联军盟主的袁本初到底是怎样一副嘴脸。”

    话虽这样说,但要轻易放弃自己的家乡,尤其是放弃这一年来的建设成果,陈宫还是有些舍不得。

    毕竟眼下已经是五月了,再过几个月就要秋收,可是自己这边一走,粮食就都成了袁绍的。

    不劳而获,只等摘桃子,这就是袁绍一贯的作风。

    见到陈宫这个本地士人的代表也表态了,曹操才放下心来,开始着手部队集合迁徙的事情,既然袁绍对他不仁,那就索性把能带走的都带走,兵员、物资、人才,只要愿意跟着曹操渡河南下的,他一概来者不拒。

    数日之内吗,东武阳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集散市场,各路人马忙忙碌碌,不断地将物资运送至此,然后再跟随车队浩浩荡荡地向南边进发。

    为了确保路途上的安全,包括曹仁和夏侯兄弟在内的曹营众将全部担负起了护送的任务,其中有一个身材矮小,骑在马背上甚至显得有些滑稽的武将引起了过往民众的议论,但他仿佛是听不到随处可闻的窃窃私语甚至是窃笑,仍然大摇大摆地指挥军士做事。

    “文谦,你一个小小军侯,怎么架势摆得比将军还足?”曹仁实在是有些看不下去,趁着歇息的时候把这个小个子武将拉到一旁,对他指点起来,“明公赏识你、提拔你,可不是让你居功自傲的。”

    被自己的顶头上司这样说了,小个子武将却仍旧把脑袋昂得高高的,理直气壮地解释道:“校尉有所不知,世人都是以貌取人,我生得矮小,若是再没了气势,怎能让麾下士卒老老实实地听从命令?再说了,我乐进过去是小吏、现在是军侯、以后就未必不能当个将军,趁早练练架势,以后当了将军也不生疏。”

    曹仁又气又乐,可也意识到这个乐进说得确实有道理,他最早是曹操帐下小吏,一直因为身材矮小其貌不扬,而被同僚们轻视,直到在曹操来到东郡,与黑山军和匈奴于夫罗的连番激战中,他凭借着悍不畏死的战斗风格,每战必为先登,立下大功之后,才成为了统领五百人的曲军侯。

    先天条件不如别人,乐进硬是通过自强不息,将无数同僚挤在身后,拥有这样高昂的斗志,只要不死,他日后必定能做出一番功绩来。

    在无数个类似的小插曲中,东武阳的人流渐渐变得稀少,在陈宫等当地士人的号召下,许多年轻人应征入伍,成为了曹操部下,他们将要离开家乡,为了保卫兖州而战。

    作为首席军师,荀彧将自己安排在最后一批离开,临行之日的清晨,他和陈宫二人来到城外的一处高坡,俯瞰着整座东武阳城,心中颇为不舍。

    原本年久失修残破不堪的城墙,他们来了,修葺了;

    原本被糟蹋得不成样子的农田,他们来了,开垦了;

    原本坑坑洼洼通行不便的道路,他们来了,重整了。

    可是如今,到了要收获的季节,他们要走了。

    “曹公之前询问过我,能不能通过友若劝说袁绍,让他放弃吞并东郡的想法,被我拒绝了。”荀攸看着城外一望无际的农田,以及镶嵌在其中的几处村庄,语气平淡地说道。

    荀彧是外来派,身边是荀家几兄弟和颍川来的士子们,陈宫是本土派,身边是东武阳周边的东郡士人,他们虽然同在曹操麾下效力,在绝大多数时间内都是并肩作战的战友,但实话实说,双方内心深处都存在着较劲和排挤对方的心态。

    但是,看到陈宫毫不犹豫就放弃了家乡,并且主动提议,把东武阳的血抽干,给袁绍留下一个空架子、烂摊子,荀彧觉得换了自己,是没办法做得如此决绝的。

    所以有些事,他觉得还是事先说出来,大家开诚布公的好。

    陈宫点点头,同样平静地答道:“没有意义的事,确实是应该拒绝。”

    然后双方又沉默了。

    过了一阵,陈宫才又开口,“听说颍川被董卓军攻破了?”

    这一次轮到荀彧点头,“是李傕和郭汜,他们击败朱公伟之后顺势进入颍川境内,能杀的能烧的能抢的,什么都没留下,许多延绵百年的家族也被毁了。”

    当初荀彧前往东郡投奔曹操的时候,将他的宗族给一并迁徙了过去,与之同行的还有几家关系密切的,但是绝大多数人认为战火不会烧到颍川,对曹操也不是抱有太大信心,便坚持留了下去。

    结果他们就开了回眼界,见识到了在两名剽悍骑将统率之下,西凉铁骑能拥有什么样的机动能力,只不过这次开眼界,付出的代价有些惨痛。

    “那就是说,你们花了几年时间建立起来的情报网,也毁了?”陈宫继续问道。

    荀彧再次点点头,脸上第一次露出了肉痛的表情。

    颍川世家为了自己的目的,汇聚了无数资金、人力和心虚,打造出了一个共享信息的情报系统,并且在袁绍和刘备翻脸之后,由荀彧和荀谌二人联手主持,通过各种手段,把幽州商会阻挡在外,独霸了大汉王朝的核心地区。

    但谁也没想到,朱儁抱着为国尽忠,讨伐逆贼的心思组织起军队,把凉州军目光吸引到自己身上的同时,顺便还把身后的颍川给坑了。

    “当初孙坚孙文台击败董卓麾下的中郎将胡轸,又在洛阳打败董卓本人,给了很多人错觉,认为凉州军的战斗力也就那样,结果这次他们知道了。”荀彧摇着头苦笑起来,“李傕、郭汜,区区两个校尉居然如此骁勇善战,居然连名将朱公伟都不是他们的对手。”

    陈宫叹道:“幸亏董卓死得及时,让他们匆忙撤军了,否则的话,恐怕陈留都要遭殃。”

第417章 搞不清状况了() 
颍川,颍阴。

    一名三十来岁的年轻人正茫然地走在残垣断壁之间,寻找着往日里家族的踪迹。

    他风尘仆仆,满脸尘霜,衣衫褴褛,脚下的鞋履都磨破了,但比起身体上的疲惫,心中的震惊和痛苦对他打击更大。

    “公达?”突然间,在不远处一座保留得还算完好的房舍内走出个老者,半是疑惑半是惊喜地扬声叫了起来,“你不是被董贼裹挟到长安去了吗,怎么逃出来的?”

    “原来是李伯。”这名年轻人转过身去看着对方,然后同样惊喜地叫出声来。

    这人正是荀攸,他从离开长安之后,本想着借道商县、武关,避开凉州军聚集的弘农和二百里荒无人烟的洛阳,从荆州返回故乡,不曾想王允一个命令,就让凉州军人心惶惶了,兵士人心惶惶,百姓就遭殃了。

    驻扎在各地的凉州军将士大多数响应号召,投奔到董越和牛辅的麾下,然而还有少部分人不愿再受约束,就地化身盗匪,干起了没本的买卖。

    在这样乱成一团的情况下,荀攸找不到车马,也不敢走大路,每日里昼伏夜出,翻山过涧,这才回到了家乡,谁曾想颍川更惨,他这一路走来,连个完整的房子都没怎么看见过。

    这李伯原本是荀家的老仆人,之前荀氏家族搬迁的的时候并没有变卖房产,想着万一政治投资失败,他们还能退回颍川,于是留下了几名信得过的仆人看家护院,结果凉州军一来,年轻的全跑的,李伯年老体衰腿脚不便,依靠着事先存了些粮食,对家中地形也熟悉,这个屋子藏藏,那个屋子避避,反倒是活了下来。

    此时看见荀攸这个主家子弟,李伯老泪纵横,拉着他就絮絮叨叨地讲述起这段时日的悲惨境遇来。

    荀攸耐着性子听了半天,最后才得到自己最想听到的消息:整个家族的精英几乎都跟随荀彧前往东郡,避过了这次祸乱。

    “文若叔父真是有先见之明啊。”得知家族安然无恙,荀攸这才放松下来,他无力地坐在一块青石上,脑袋低垂在双肩之间,身体一抽一抽,竟是喜极而泣。

    颍川荀氏一体两支,关系非常密切,荀攸虽然小一辈,可是和荀谌荀悦他们年龄相仿,从小就玩在一起,至于荀彧这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