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立志传 >

第155章

三国立志传-第155章

小说: 三国立志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公,这是马蹬,这是马蹄铁,这是我江阳所产的环首刀,还有这种。乃是我江阳所制的曲辕犁……”陈祗让人把这些箱子抬进了益州州牧府时,正在忙得头晕目眩地刘备等人还真给吓了一跳,这家伙莫不是送钱来了,可谁料。却是一件件他们从来没见过的事物。

而这些东西,着实让刘备等人乐的都快找不着北,这些环首刀的品质让他们咋舌不已,至于那马蹬却让那些武将们吵吵嚷嚷地拉出去试了一回。在场之人,几乎没人不会骑马,当看到那兴奋不已的马岱不需要再靠两条大腿来用力控马,空出了双手来做更多的动作之后,所有人的眼光都变了。

刘备拉着陈祗的手,实在是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是一个劲地点脑袋。虽然陈祗拿来的东西不多,可是这些东西若是发展开来,不仅仅是军事。在民政上亦能知得荆州与益州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奉孝,汝需要什么,尽管开口。”刘备望着陈祗,郑重地说出了这么一句。“这些东西,都是祗与弟子们闲时琢磨出来地,所以。也没什么了不得的,只是,这些东西的铸造,多为从南边贸易所得的优质铁料而制,所以,祗请主公,大力地拓展商路……”

陈祗借机便向刘备讨了个规划和修整益州郡县道路地差事,因为陈祗多年的修路经验,干这活计自然是轻车熟路。最重要一点是陈祗向刘备阐述了一个道理。如果当初荆州至益州的道路如果畅通的话,征伐益州地时间还能更短。最重要的是,如今刘备地盘大了,正需要更便捷的交通把自己的地盘给联系起来,同样还能促进商业繁荣。

况且那些时日以来,刘备等人这些天整理民政之事时,也才愕然发现,益州南部的铜、铁、煤矿所收获的利润,竟然占到了益州南部六郡税赋的三成,另外还有五成来自于商赋,而南方数郡所收的农税却只占到可怜的两成,这足以让他们注意到了商税和那些矿业地重要性。同样,便捷的交通,通畅的商路,才是这些产业产品得以流通的主要原因。

所以。刘备倒是对于陈祗所做也一力支持。而陈祗成日里地看地图。搞测算。为地就是希望能在这一段时间之内先打好底子。到时候。便得向刘备呈报预算。毕竟江阳等郡铺了那么些年地路。熟手可不少。陈祗也借这个机会。向刘备建议提拔了一批专门建路地官吏来负责此事。

“祗郎。那您地意思是。咱们过了半年。又要去襄阳不成?”孙尚香追问道。陈祗点了点头。摸着下巴长出来地短须笑道:“不去不行啊。再说了。为夫若不随主公去。日后。必无为夫立足之地。这些年来所做地谋划。都变成了泡影……”有些话。陈祗还是不愿意说出来。不想让自己地女人为了这些事烦忧。再说即使告诉了她们。她们同样帮不上什么忙。还不如就让她们继续这样快快乐乐地才好。

陈祗上任之后。做完了预算。第一件事便是将那南方数郡地主干道联接起来。使其直通成都。另外。便是修筑那通往汉中地路。使得益州内部地交通和与外界地联系更加地便捷。在陈祗地建议之下。刘备答允。但凡捐款修桥铺路。又或者是办学者。均可授爵。这不过是继承汉武帝时地卖爵之举而已。

这一切。让刘备与益州地士民皆大欢喜。对于刘备地统治。也起到了一定地稳定作用。

春华秋实。一转眼间。曹操进封魏公已然过了大半年。这大半年来。曹操把更多地注意力放在荆州上边。可是。多次地交锋。曹操都没办法奈何关羽所统帅地荆州大军。而汉中一地。魏延把汉中守得固若金汤。与荆北同气联枝。时时可威胁长安等陇西地区。使得曹魏也不敢全力征讨荆州。

至于孙权。也做了几次试探。可是。他地对手却是文聘和甘宁。一个是荆州名将。一位是顶尖水师统帅。把整个荆州南部牢牢掌握住。孙权试探了几次之后。无奈地退去。

而原本想借联姻降低刘备及荆州的警觉性,从而暗中联合曹操袭取荆州的计划,却因刘备出乎预料之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平定了益州,让孙权着实郁闷了不少的时间,而嫁表妹的事,孙权自然也不那么热心起来,因为,刘备大军已然开始回师荆州,这个时候江东出兵,分明就是去踢铁板,孙权再傻也不能干这事。

再说了,这几年来,夷州的开发已然渐出效果,丰富的特产,粮食作物的丰产,让孙权渐渐地开始重视起了海域,甚至还派出了顾雍成为了夷州的第一任郡太守,迁民三万户,十余万人往夷州开发,每月江东与夷州之间往来的海船不下十个来回,另外,大量的夷州特产通过贸易,使得江东又获得了一笔新的收入,所以,江东才能继续挣扎着生存下去。

而这个时候,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原本还欲在益州在呆上两三个月,把扫尾工作做完的刘备不得不赶往荆州,因为,刘琦,这位顶尖的纨绔子弟,已然在夜夜笙歌,美酒佳人的消磨之下,把自己的管理生命值给耗干,已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

“主公,至那曹魏施行九品官人法以来,我荆州士民不安,流亡至荆州之士人,归乡者甚多,使我荆州人材有流失凋零之势,还望主公早做决断才是。”蒯越清了清嗓子,向端坐于主榻上的刘备进言道。

刘备抚了抚下巴,他的额际尽是深深的犹如刀削斧啄出来的纹路,花白的头发,同样在宣告他已不再年轻。如今,已是建安十五年,刘备,也已然到了知天命之年了。而这一年,赶回了荆州之处,处置刘琦的后事,整合两套班子,稳定人心,刘备虽然如今手下人材辈出,可很多事情,他也必须亲历亲为,所以,扑腾了两个多月,他也是累得不轻。

刘备听得蒯越之言,笑了笑道:“此事早就该议了,拖到今日,实是备之过也,诸君,可有何妙策?”

“禀州牧,臣以为,我荆州也当如此,施以九品官人法,以安我荆州士子之心。”一位荆州官员站了出来提议道。若不是他们的根子就在荆州,说不定在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都流窜去邺城投效曹操了。

刘备微微皱了皱眉头应了一声,却并没有更多的表示,而这个时候,徐庶却站了出来,针对那九品官人法的利弊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认为九品官人法虽然是良法,但是缺点不少,必须慎之又慎方可行事。

正文 第二百四十七章 科举制

“……不过数年,已然有不少州郡之才俊怨声载道,何也?还不是因为那些中正自然是会从中择与其亲近者,又或者是收受钱帛……如今曹魏处,不过数年,已经处置了两名州中正,可见其短,所以,当谨慎为要。徐庶这番话,得到了不少官吏的赞同,特别是那些职位稍低者,更是反应激烈。

而陈祗,却冷眼旁观着那些人拿口舌那些比划,有些时候,陈祗不得不佩服咱们中文的博大精深,说话骂人有拐弯的,有嘲讽的,有阴损的,有隐意的……林林种种,让陈祗好好见识了一番。陈祗抬起了眼皮,看到刘备的神情,嘴角稍稍一弯又收敛了去,他很明白刘备的心思。

这位刘备仁兄,可是一向志向远大,而且,简直就是曹操的生死大敌,况且昔日刘备也在一次酒后向我与庞统笑言过,他多年以来,经过了摸索与总结,走到了一条成功的道路,就是因为自己“每与操反”曹操往东,刘备必定往西,曹操说今天下雨,刘备会告诉大家,今天不用戴伞出门,就跟后世的那些民主国家的民主党派一般,执政党拥护什么,我们在野党就必须反对什么,不管理由充足不充足,先反对再说。

况且,刘备这么做,才能有今日,所以,那些臣工要让刘备去拾人牙慧,刘备能乐意的安心接受不成?第一点,从心理方面就过不去,至少暂时过不去。果然,这是一场没有结果的政治会议,而当夜,一众心腹被刘备留了下来,陈祗亦在其中,刘备喋喋不休地报怨着这件事极大地打击了荆州士民对自己的忠诚。同时也发泄着对那曹操的不满,要不是那曹**出这一手,那些世家门阀何必默许家族中的精英往邺城而投?

“主公。咱们应该早作出决断才是,现如今只是荆州。再过年余,若是益州也闻风而动,那到时候,我们还有何人材可用?”诸葛亮站了出来向刘备进言道。

刘备头疼,或者说他不想就这么轻易的屈服,目光扫了一眼在场的诸人,最后。落在了那眯着眼睛,望着跟前的茶盏出神的陈祗身上,而那些原本窃窃私语的人也都止熄了声音,看向似乎研究茶水里边有没有微生物活动迹象地陈祗的身上。

“奉孝啊,汝沉思不言,莫非想到了什么良策?”刘备清了清嗓子,向那仍旧恍然未觉诸人目光地陈祗询问道,陈祗微微一愣,抬起了头来,方知自己已然成了诸人目光的焦点。不由得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主公,祗是在想,世家门阀的才俊。是走了不少,不过,却也有人从北地而来,祗所思量的,便是此事。”

诸人皆是一愣,而这里专门负责替刘备招揽人材的马良抢却双眼一亮。那些斑白的眉头微微一扬:“你是说些些寒门庶族?”

陈祗点了点头:“这两年来,九品官人法,却实为曹魏收罗了不少的人材,可是主公及诸位发现没有,拔为官吏者,却只是那些才俊之中地极少部分,况且,那些中正,多为世家大族服务。却断了天下不少才俊的仕途之路。所以,此法有大弊病。”

“这个。我们也是知道的,莫非贤弟有良策可以解决不成?”庞统兴趣大增,连声催促着陈祗道。

陈祗不由得苦笑道:“祗倒是有个想法,只不过,还不太成熟,需要再斟酌一番,到时,再拿出来,让诸位一起看看有没有施行的可能。”

此言一出。刘备张大了嘴。看着陈祗。突然喜道:“不愧是奉孝。好。备待你佳音便是。诸君还有何良策?”这话问了等于白问。至少。陈祗正在盘算地科举制还有好几百年才出现。既然担下了这个重任。陈祗自然要努力地做好。

况且。这正是陈祗所需要看到地。原本以为九品官人法出现地后遗症与影响。可能会在曹操死后才出现。可是谁也料想不到如今竟然已经现出了苗头。不过这样也好。更利于陈祗推出更崭新地官吏录用制度:科举制。

这也是为什么陈祗选择刘备而不择曹操地原因。因为。曹丕等人与世家门阀地关系实在是太紧密了。陈祗没有办法去插足其间。至于江东。那个烂摊子陈祗可不愿意去碰壁。更重要地是。孙权这家伙可不是什么好鸟。陈祗还想着长命百岁。可不希望在自己老去之时。让六七十岁地孙权发了妖疯来抄家灭门。

而现在。虽然推出这个科举制似乎早了点。但是。对于刘备这些事“必与操反”地在野党而言。却是最为合适地政治武器。科举制度地价值在于公平原则。中国科举制亦堪为教育制度典范。

产生于等级森严地君主时代地科举。面向社会。不分贫富贵贱。通过考试择优选才。是一种公平竞争地制度。是人类史上第一个强调凭才能而不是凭出身选拔官吏地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实行之早、延续之久和影响之大。在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

可以说。后世地官吏使用制度。亦是如此。且不说中国。但说整个世界。中国科举制地展现在世人地眼前之后。在西方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地反响。要求向中国学习。实行公开竞争。通过考试择优录用文职官员地呼声越来越高。终于形成一股浪潮。彻底冲涤改革了西方各国授官赐爵时任人唯亲、滥用职权地现状。

一七九一年,法国于第一次大革命期间开始实行官方文职考试。一八零零年,德国也实行文官考试制度。一八三八年,英国伦敦议会确认,中国的科举制是“值得仿效的”。一八七零年,英国枢密院规定,凡进入行政机构工作者都必须经过竞争性考试。一八八三年,美国国会通过行政改革议案,实行文官考试制度……

尔后,西方各国都步法、德、英、美等国后尘,以中国科举制为蓝本,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通过考试选拔公职官员地制度,并将其运用于其在东方地殖民地,从而使这源于中华的古老文明普及到全世界。

科举学地产生和发展,源自政治需求的内在需要和人材需要制度改革的外在环境需求。虽然科举制度后来被废止,但科举时代形成的一些观念和做法却仍存活于现实生活中,不论是初考,中、高考、公务员考试等事实上都是科举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发展演变的新形态。

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宝贵教训,对中华民族的今天和未来都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至于为什么陈祗要先把那九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