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东晋大土豪 >

第194章

东晋大土豪-第194章

小说: 东晋大土豪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郡守从睡梦中被活捉之后,就一直询问士卒们的主谋是谁,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并一再要求他们将自己带到主谋面前。

    如他们所愿,武昌郡的郡守终于见到了手持佩剑踏月而来的范二,以及跟在范二身边的冉小贱、王镇恶等人。

    范二和王镇恶都是将近八尺,而冉小贱比他们还高,所以他们一起穿着铠甲雄赳赳气昂昂地出现时,对郡守造成的冲击力是很大。

    他原本打好腹稿一直想要问出的话,见到范二等人龙行虎步地走入衙门后,也都飞到了斗罗大陆的斗破苍穹。

    明亮的月光下,范二也一眼就发现了这个穿着白色中衣,却身形高大、面相饱满,看起来威风凛凛的中年人,他对这个三十五六岁的汉子的第一印象还是极好的。

    毕竟此时已入秋,午夜的气温还是有些冷的,但他穿得这么少,却仍然极为镇定。

    “你们对府君怎可如此无礼?”及至看到他一脸错愕的样子,范二顿时故作生气地对几个士卒起来,又假惺惺地向他施礼道,“不知府君如何称呼?在下唐突了。”

    范二之所以入城控制住他,只不过是担心偷袭桓玄的计划,可能发生不必要的麻烦而已;要是他对自己的计划没有破坏性,是否控制他是无所谓的。

    更重要的是,如果以后真的取桓玄而代之了,难道武昌等郡县不需要官员治理吗?

    所以在如何对待旧官员这个问题上,范二还是会选择以安抚为主的,除非是遇到哪些油盐不进的顽固分子。

    张飞尚能义释严颜,更何况熟读史书的范二?

0264鄂州孟氏() 
在范二的呵斥下,几个士卒躬身闪到了一边,但还是对武昌郡郡守虎视眈眈的。

    武昌郡郡守何尝看不透范二的做作?

    但他却只是慢条斯理地整了一下衣服,不卑不亢地对范二道,“在下孟龙符,足下是。。。。。。?”

    “孟龙符?”范二喃喃自语了一番,很快又追问起来,“孟府君应该是本地人吧?龙山落帽的孟长史可是令尊?”

    落山落帽的孟长史便是孟嘉,他正是孟龙符的父亲。

    孟龙符想不到眼前这少年,竟一口道出了有关自己先父的掌故,却也暗暗松了口气,——他对自己应该真的是没有恶意吧?

    但他深夜将自己绑架,又是为什么呢?

    他一口就道出了自己父亲的事,莫非是想图谋自己什么?

    范二之所以记得孟龙符之父孟嘉的掌故,一是因为李白的一首诗,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陶渊明。

    李白的诗名为九日龙山饮,正好便用了孟嘉落帽的典故,——“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帽落,舞爱月留人。”

    孟嘉娶了陶侃的第十女,又将他的四女儿嫁给了陶渊明的父亲。

    也就是说,孟嘉是陶渊明的外祖父。

    这么论下来的话,孟龙符就是陶渊明的舅舅了。

    孟嘉襟怀淡泊、语言简默、很有肚量,他二十岁时便受到了同一辈人的敬佩;同样出身于武昌的郭逊以清高的节操而闻名,他当时的名声尚在孟嘉之上,但他却常赞叹孟嘉温文儒雅、平易旷达,认为自己不如孟嘉。

    征西将军庾亮出镇武昌时,征召孟嘉为其所部庐陵郡的从事。有一次庾亮召见孟嘉,问他下面风俗好坏,后者回答说,“我不知道,待我回旅舍时当问问随从的小吏。”

    庾亮听了这样的回答,只好用麈尾捂嘴而笑。

    孟嘉对自己的不作为是有自知之明的,所以他转身就递上了辞职报告,回家后却丝毫不将这事放在心上,该乐还是继续乐。

    他后来被举为秀才,先任荆州刺史庾翼的功曹,再任江州别驾、巴丘县令,又被下一任荆州刺史桓温任命为参军。

    因为孟嘉为人和气、正派,桓温非常看重他。

    恰逢重阳佳节,桓温在龙山举行宴会,幕僚属官全都穿着戎装参加,孟嘉也同样在列。

    突然,一阵风将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他却全不知觉。桓温示意左右不要声张,想看看孟嘉有什么举动,后者却继续谈笑风生,丝毫不觉。

    等到孟嘉离开去厕所时,桓温才让人将帽子还他,并让孙盛写文章嘲笑他,放在他的座位上。

    孟嘉镇定自若地将帽子戴正,又无比从容地拿起桌上的短文看了一遍,随后便请左右取来纸笔,一蹴而就地写下了一篇为自己落帽失礼辩护的文章。

    桓温和满座宾朋传阅后,无不击节赞叹。

    孟嘉喜欢酣饮,但酒喝多也不乱,桓温曾问他,“你为什么这么喜欢喝酒呢?酒有什么好的吗?”孟嘉笑着回答,“明公您只是没得到酒中的意趣罢了。”

    桓温又问,“为什么听起来弦乐不如管乐,管乐不如歌喉声乐呢?”孟嘉回答,“那是因为逐渐接近自然的缘故。”

    他的回答,受到了当时满座之人的赞叹。

    中散大夫罗含为孟嘉赋诗说,“孟嘉善饮酒,不失其本意。”

    孟嘉,是一个超然于物外的名士。

    无独有偶的是,陶渊明和孟嘉都有腿疾、走路不稳,却不知前者是否被后者遗传的?

    范二当初想将陶渊明收为帐下,所以特意查了他的家世。

    又因为他们的腿疾以及李白的诗让,使得范二对孟嘉的生平印象深刻,所以听孟龙符一报名字,他便理所当然地想到鄂州孟氏,从而想起了孟嘉。

    事实上,鄂州孟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他们的始祖孟子,从孟子到孟嘉,已经经历了二十二代。

    但孟氏迁到鄂州,却是从孟子的第十九代孙孟宗开始的。

    孟宗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名人,他字恭武,一字子恭,曾经是吴国的盐池司马、豫章太守以及司空,他的事迹也出现在二十四孝中,有关他的典故名为“哭竹生笋”。

    孟宗年少时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年老且病重。

    有一年冬天,他的母亲得了重病,感觉吃什么都没胃口,所以想要喝竹笋做的鲜汤。

    可冬天哪来的竹笋呢?

    孟宗因为得不到竹笋而在竹林中抱竹痛哭,对没能满足母亲的要求而深深自责,随后他的的纯孝就感动了天地,很快他身前的地面就裂开了缝,地上长出了几支竹笋。

    孟宗高兴地将这些竹笋带回家,做出了他母亲想要的羹汤,他的母亲吃完汤,身上的病竟莫名其妙地痊愈了。

    这个故事有着浓浓的神话色彩,几乎与“囊萤映雪”和“卧冰求鲤”等故事的画风如出一辙,其中都有些不科学的地方,就连鲁迅先生看到这几个故事时都只能无语。

    之所以有这样的故事传世,大概是因为这个社会的确需要宣传“孝心”,国家需要这样的故事来维护纲常吧?

    至于事情的真相,到底又是什么呢?

    如果孟宗之母不知冬天可以挖冬笋,那她要求孟宗做出笋汤,难道不是无理取闹的表现吗?若是他知道冬笋的秘密,孟宗可以得到冬笋也就不足为奇了!

    总之,这个故事很耐人寻味,但孟家的故事并不只有这一个。

    早在春秋时期,孟氏始祖孟子的身上就发生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三迁”说的是,孟子之母为了孟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几次三番地搬家,却每次都被万恶的城管强拆。。。。。

    范二想到此,竟不由暗暗鄙视起自己的恶趣来。

    孟龙符也是胡思乱想了一番,终于忍不住说道,“想不到足下对寒家这么了解,却不知为何而来?”

    范二听孟龙符语气不善,只得沉声解释道,“差点忘了自我介绍了,我叫范逸之,是豫章太守的从孙、天门太守的侄子。因为之前在豫章与陶元亮有一面之缘,所以才知道令尊的名讳,也才对鄂州孟氏有了一些了解。”

    孟龙符倒似乎松了口气,又有些意外地说道,“你就是范逸之啊?我对你的声名也是久仰了,可你们。。。。。。”

    “此事一言难尽啊,要不孟府君先换件衣服,待会咱们再接着聊?”

    “衣服倒没有换的必要了,按理说足下远来是客,我应当将你们迎到客厅才是,只是我。。。。。。”

    “是我反客为主,那咱们就到里面叙话?”范二笑了笑,便向孟龙符摆了摆手。

    范二带着王镇恶、冉小贱跟在孟龙符身后进了书房,落座之后便开门见山地问道,“孟府君对桓南郡用兵荆州怎么看?”

    桓南郡就是桓玄,范二一开口问的便是桓玄攻打荆州的事,孟龙符自是闻弦歌而知雅意,顿时就推测到了范二的来意。

    他沉思了片刻,便摇头说道,“原本我还以为桓公是去营救洛阳的,想不到他竟为了一己之私而对殷荆州用兵,这不是一场义战!”

    义战?

    范二听到这两个字时竟不由一愣,“春秋无义战”这话是他的先祖孟子的断语啊。

    春秋时候都没有义战,何况现在呢?

    从古至今,战争的名义无论多么大义,其本质还是相差仿佛的,春秋时代是为了征服,再往后就无不是为了抢地盘、抢粮食、抢人口了。

    光是为了正义而战的,战争不会打得太长久,一如汉武帝为了复仇而战一样。

    这样注定是要被人骂为穷兵黩武的!

    桓玄出兵吞并殷仲堪并没有错,错的是,他遇到了范二。

    范二听孟龙符说起“义战”时,竟无言以对了,好半晌才继续道,“去年的六月,我们前往天门抗洪救灾,后来又遭遇了天花瘟疫,澧西下辖的几个乡一万多人只剩下两千人。我与顾参军等人一百多人进入瘟疫区之后,因为担心传染到外面的人而不敢出来,便索性在里面定居了下来。后来山中的野人也下来求药,我们救下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许多野人发现由大片土地可以种植时而无人敢来收税后,也跟着住了下来。。。。。。。我们平日无事,便组织人在一起舞枪弄棒的,倒也惬意。”

    孟龙符对范二所言不置可否,只是有些烦躁地看着他,心中呐喊道,“你到底想说什么嘛!”

    范二却自顾自地继续道,“正好与我们一起进入瘟疫区的有几十个江陵人,他们的家人当时都在荆州城中,所以非常担心,家叔也有些担心桓南郡会祸害到天门。随后,我为了给荆州城解围,就临时凑了一千人赶到江陵,在城外的江中设伏。。。。。。”

    孟龙符扶额了一下,尽管范二此刻已坐在他面前,但他还是不敢相信地说道,“你带一千人设伏?我记得桓公是带着三万大军前往荆州的!就算经过数次战斗之后,他的大军也超过两万人!”

0265正大光明的偷袭() 
范二笑答道,“他们的确有两万多人,但我们的运气不错,因为将伏击的地点选在了水流湍急的江心洲,又有足够的时间布置陷阱,所以他们很难上岸;等他们上岸时,我们便引燃了早已准备好的大火,他们因此而退。”

    区区一千之数,即便是武器再锋利、铠甲再坚固,也是无法与两万大军正面对敌的。

    可要是伏击战的话,这结果也就说得通了,因为偷袭战的战果是很惊人的,隋唐时期的窦建德曾以三百人大败薛世雄的三万精兵。。。。。。

    孟龙符听了范二的故事,心中不由心向往之,但仔细一想又觉得哪儿不对,遂又说道,“你们选择在江心洲上伏击,这也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了,若是桓公不靠近江心洲,而是选择用弓箭与你们对射呢?”

    “可能我们做的准备比较充分吧,我们用上了攻城利器——投石车,而且射出的泥球是经过特殊处理的,很容易引燃。他们比射程比不过我们,我们还能随时点燃他们的船只,他们除了选择逃跑之外,也就只有上小洲来与我们破釜沉舟了。。。。。。”

    “想不到你的算计如此周密,桓公败在你手上也不冤枉了,后来又如何了?”

    “他丢下了十余艘和三千余江州士卒,匆匆退回了零陵,重新整军后才在第二天一早重新杀回江陵,那时我们已做好了守城的准备。双方都不愿妥协,又是有备而来,所以这一场攻守之战打得异常艰苦。荆州的几千士卒几乎全部被拼光,最后在城头上的士卒已差不多全是新招的老百姓了;江州方面也损失了四五千人,当然也是最精锐的队伍。”

    “这么说来,最后时刻桓公还有将近一万五千人?而你们。。。。。。”

    “互相用投石车对轰了几个回合之后,我们便将精锐派出城去,依托墙头上的弓箭手消灭他们最前线的队伍;同时派出一支奇兵,偷偷摸去码头将他们的船只全部烧光了。桓玄的大军看到码头燃起的大火后已是军心涣散,再加上我们从三个城门一起冲出大军,他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