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1629 >

第252章

大明1629-第252章

小说: 大明1629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贺人龙就不一样了,询问了一队巡逻的永安军兵士后,听到是陷阵一营正摔跤,当下就迫不及待的挤进去饶有兴趣的看了起来,到兴头上更是拍掌叫好。

    张福臻等人朝萧亦的帅帐继续行走,左侧忽然响起一阵齐喝,众人惊讶的看过去,却见是永安军的兵士正操练。

    在那一杆高高飘扬的雄鹰旗下,陷阵二营的军士排着整齐的方阵,一招一式的操练,每挥舞出一次手中刀枪便是一阵集体大吼。

    到达萧亦的帅帐前张福臻等人依次经过了陷阵三、四、五营的营地,各人只觉自相惭愧,相比自己扎下的营盘。

    永安军的营盘就如一台精密转动的机器,即便再营中见不到将官,依然能运转如常,走在营盘中见到最多的便是密密麻麻的来往巡卫兵士,还有那些正操练的兵士。

    其余正休息中的兵士也没有闲着的,要么就是围在一起看摔跤,要么就是坐在自己的营帐中,仔细的擦拭着盔甲与刀枪。

    其眼中一闪而过的寒光,使得张福臻身后的尤世祿等将官又惊又惧。

    走到萧亦的帅帐前,张福臻居然重重的松了一口气,这短短的几百步走起

第四百一十七章:天命() 


    四月,关外盛京城内的大殿之上。

    皇太极高高坐在首位之上,殿上则是多尔衮、多铎、豪格、阿济格、图尔格等旗主与诸多王公大臣。

    多尔衮率先出列,说道:“大汗,据细作查明,萧亦已经在三月时率永安军南征,这可是天赐良机于我大金。”

    说着,多尔衮眼中露出一丝杀意。

    阿济格拍掌叫道:“好!大同空虚,看来是到了兵掠大同之时!”

    豪格看了一眼多尔衮,冷哼道:“怕是这潜进大同的细作所言真假难辨!”

    谈到这里,皇太极也看向多尔衮,点头道:“这大同镇被那萧亦经营的如若铁桶一般,莫说我大金的细作,怕就连那明朝的所谓锦衣卫都无法探明虚实。”

    闻言,多尔衮轻轻一笑,说道:“毋需本贝勒派人去往大同,南朝境内,那萧亦升任山西总兵誓师南下一事,早已是传的沸沸扬扬,经本贝勒多方查探自是不会有假。”

    听到这话,阿济格惊愕道:“什么?那萧亦居然做到了山西总兵?”

    豪格则是嗤笑一声,嘲讽道:“这下好了,以往那萧亦只是小小游击时无人在意,现在已成大势,如今又距我大军路途远,怎么能除之?”

    “哈哈哈。”

    多尔衮哈哈大笑,看向豪格,高声道:“现在就说那萧亦已成大势未免言之过急了吧,永安军南下后,大同镇剩余的明军对于我女真铁蹄而言,还不是探囊取物?”

    豪格瞪了一眼多尔衮,冷哼道:“那如何能去大同,难道再来一次远征不成?”

    多尔衮闻言并未多说,只是翘着嘴看了一眼皇太极。

    皇太极听到豪格这话,细细思虑一番,忽的笑道:“我儿所言甚好,如今永安军南征,明朝边镇空虚,趁此时机吞并察哈尔余部,此乃我大金之天命所归!”

    听到皇太极的话,豪格惊愕道:“这。。。父汗!?”

    其余王公大臣不断窃窃私语,范文程则在一旁微笑不言,多尔衮趁热打铁道:“远征察哈尔,此为我大金天命所归!”

    不论其余的人如何争议,皇太极仍是力排众议,大手一挥。

    于是,崇祯四年四月的上旬,萧亦正带着永安军剿贼时,后金并不不甘于寂寞,皇太极亲率八旗大军数万,第二次远征察哈尔。

    目光转向山西,在四月间,西路官军以永安军为先,是时悍勇尤甚,日夜追击不停,捷报日日呈往京师,军民称有中兴之象。

    直到四月末,汾州、灵石、阳曲境内已是再无较大的农民军。

    崇祯七年七月中旬某日,灵石城外的官军大营正人喊马嘶,帅帐之内,三省总督张福臻正与诸将在帐内议事,萧亦与永安军等主要将官自然也在。

    张福臻在见到萧亦帐中的沙盘之后尤其喜欢,当即便命人学习永安军的沙盘制作方法,并且下令在各将营中皆置办上一副。

    安置了沙盘之后,贺人龙、尤世祿等将皆感觉议事比起以往快了许多,而且各种战场情况显而易见,十分方便的统筹全局。

    张福臻看了一眼坐在一旁的萧亦,微笑道:“萧帅有何看法?”

    张福臻说完后,诸人皆将目光集中在萧亦身边,贺人龙哈哈大笑,说道:“萧大帅来讲讲你的高见,俺老贺可十分想听!”

    尤世祿也是一抱拳,微笑道:“萧帅请等台!”

    萧亦见诸人恭敬的目光,当下也没什么迟疑的神色,微笑抱拳道:“既然诸位同僚皆是如此,那本帅就不推脱了。”

    说着,萧亦上前几步,侃侃而谈。

    “当下时局,西侧贼寇已是难以为继,而革左五营、献贼、闯贼等十余营的贼寇才是当务之急,但我大军距离甚远,已经无力阻止其逃出山西。。。”

    “。。。本帅以为,总督大人可传令曹军门,使其督领东路官军截击,料想以曹军们之勇武,李副总兵之沉稳,即便不能阻贼南进,也可给予其相当大的伤亡,以待后。。。”

    萧亦说着,张福臻等人皆是连连点头,但还没说完,帐外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一家丁掀帘入帐,神色焦急的一抱拳。

    “边镇急报!”

    接过这份急报,张福臻面上笑容顿时凝固。

    不知为何,看着手中这份急报,张福臻心中的不安感越来越浓。

    。。。

    刚刚还是气氛火热的大帐巡速凉了下来,看完这份急报,张福臻脸色铁青,但却说不出什么话来。

    原来就在四月的中旬,后金再度西侵。

    本来在去年时,察哈尔部被后金打的狼狈不堪,部众四散,归附后金者甚众,到了现在更是难以为继。

    丢失了最肥硕的河套地区,此时察哈尔部用穷困潦倒来形容也不为过,一度到了杀马而食的地步。

    对于一向视马如命的蒙古人来说,可见已经到了如何山穷水尽的地步。

    这时后金大军攻来,察哈尔部自然难以抵挡,溃败的比去年更快更彻底,在四月间,察哈尔部两翼大总官塔什海、虎鲁克寨桑率先降于后金,继而巴达西寨桑等5个头目又带千余户先后归附。

    林丹汗仅率数千部众败逃青海,途中时,林丹汗仍是盘算着到达青海后联络各部反攻后金。

    但天不假年,四月时林丹汗不慎染上恶疾,并且在崇祯七年的五月初旬病死于青海大草滩。

    自蒙元始,蒙古最后一代大汗就这样结束了他悲凉的一生。

    林丹汗死后,其子额哲承继蒙古大汗位,不过却也只是个空头的大汗了,额哲与雄才大略的林丹汗可就差远了。

    不仅是素无战功,更无铁腕手段,还曾在绝对优势下败于萧亦手中,根本无法统率各部,所以不用后金去攻打,其余的蒙古各部不断脱离额哲前来归附女真,就连察哈尔内部都已不再安稳。

    见到此种情形,皇太极此次远征的目的达到,没了林丹汗的察哈尔对于后金已经再无威胁,虽然不再追击察哈尔余部,但也没有就此收兵。

    反而在七月的上旬,以得胜之师自宣府入边,大掠后多尔衮、岳讬、萨哈廉、豪格各自领女真铁骑一万,兵分四路攻入大同。

    听到这个消息,萧亦猛的想起,在崇祯七年的历史上是有这样一件事,当下再也坐不住凳子,刚刚围剿农民军的念头顿时便烟消云散。

    萧亦有些纳闷,为什么每一次农民军与后金之间的配合都如此的缜密,一旦到了农民军危急之时,后金往往都会来上一次入口,让明廷分兵乏术。

    萧亦自然也知道两头不得兼顾的道理,现在农民军还未成型,正值挥军南下剿灭的良机,但是后金军却在此时入口大同。

    这对朝堂而言定又是一番震动,但对萧亦来说却更是燃眉之急,只是一瞬间,萧亦便已经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回师救援大同。

    黄娥和全体永安军将士的家人皆在大同,而且大同更是萧亦的根基,一旦有失,多年努力便将毁于一旦!

第四百一十八章:屠城() 
听闻后金兵分四路趁虚攻入大同时,萧亦身后的黄阳、史路、石刚等人也是揪心,各人的家人与最亲近的人都在大同,镇城不容有失!

    在这种情况下,萧亦满心想着的就是回到大同镇城,对于如何围剿农民军自然是再也提不起丝毫的兴趣,当日的商议也便不欢而散。

    当日晚,萧亦正在帅帐中收整行装,忽然一家丁掀帘入帐,抱拳道。

    “禀萧帅,总督大人有请帐内一叙!”

    看着这名家丁恭恭敬敬的模样,萧亦虽然很纳闷,但仍是微笑道:“嗯,本帅知道了,安排好营中的事便去。”

    大约过了一炷香左右的时间,萧亦走入白日众将商议的大帐,见到独自一人看着沙盘发呆的张福臻。

    见到萧亦来了,张福臻言语中有些低落,招手道:“来萧亦,建奴趁虚而入,你应立即带永安军回师大同。”

    闻言,萧亦惊讶的看了一眼张福臻,本来以为在这里会有一番说辞,来的路上一直都在想如何开口,未想张福臻如此开门见山。

    萧亦点点头,道:“卑职心中热切想要歼灭为祸乡邻的贼寇,但永安军将士亲友皆在大同,不得不援救,总督赎罪!”

    听到萧亦话中的自责,也注意到萧亦自称的变化,张福臻哈哈一笑,拍了拍萧亦的肩膀,说道。

    “萧亦,贼寇已是强弩之末你不必忧虑,只管安心回大同,将士们家人要紧。”

    闻言,萧亦深深朝张福臻一抱拳,转身离去。

    见萧亦转身离去,张福臻忽的一挥手欲说些什么,但却还是眼睁睁看着萧亦离去,喃喃数语。

    第二日,贺人龙出帐打了一声重重的哈欠,习惯性的转头看向西侧,却忽然睁大了眼睛。

    原来不知何时,永安军的营盘处已经空无一人,除了那空荡荡的营盘与满地的脚印、马蹄与车辙印以外,竟是不留一人一马。

    尤世禄缓缓走过来,看着周围惊叹声不断的官兵,嗟嘘道:“能在我大军眼皮底子之下悄无声息拔营而去的,这天底下,也就只有那一支永安军了吧。”

    贺人龙并没有说话,走到永安军营盘内,往日还是操练声不断的地方,这时却显得空落落的。

    忽然,贺人龙怒骂一声。

    “好个石刚,临走居然不与俺打声招唿,待来日去大同定要好好教训教训这厮。”

    听到后金军自宣镇入边一事后朝廷忙做一团,连日争议不休,并未有什么可行之策传出,反倒是朝堂大动,党争为患。

    刚刚上任没多久的内阁首辅周延儒被罢免,温体仁在一系列的全力斗争后,终于顺利入主内阁,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辅政,成为当今内阁首辅。

    温体仁入阁后未有一策,终日忙于党争,包庇齐党打压东林,一时间朝堂之上风声鹤唳,朋党为患。

    朝堂上仍以东林、浙等党居多,弹劾温体仁的奏疏在崇祯帝的御案上堆积如山,但越是如此,崇祯皇帝便越是认为温体仁乃直臣,从不结党,反倒更加信任温体仁,对于温体仁上疏所以莫不有准。

    崇祯皇帝不久便在温体仁的奏疏下,下诏罢免原吏部尚书王永光,任命尸位素餐的闵洪学接任,其后由于贼寇愈演愈烈,崇祯帝下诏令朝臣选出五省总督的人选,调集官军压制流贼。

    兵部侍郎彭汝楠、汪庆等人畏惧贼寇皆不敢去,求救于温体仁,于是温体仁亲自上疏,言道贼寇未有大乱,不必设立五省总督,仍以张福臻为三省总督便可,崇祯皇帝欣然准奏。

    温体仁党同伐异的功夫的确不错,但此时贼寇南方各省为祸,后金又苦掠宣大,正是内外交困之时,作为内阁首辅的温体仁对此却不闻不问,终日不献一策,整日忙于排斥异己。

    。。。。。。

    六月间,后金军在宣镇内十三战皆捷,连下二十八堡,远近震动,京畿戒严。

    七月时兵分四路,一路由豪格率领,正红旗铁骑一万余渡过桑干河,直入蔚州境内,沿边三堡管队告急。

    听闻此事的蔚州操守李二牛立即召集蔚州振威营将官大会,商议后决定,永安堡与长宁镇不可有失,命元少恭率振威二营守卫蔚州城,同时传令各处严加防守,望烽火。

    李二牛与周定督领振威营一营与三营入驻永安堡与长宁镇,时蔚州左右各堡当地振威营皆密集布防,招募义勇,墩卫云集,严阵以待。

    豪格听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