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1629 >

第246章

大明1629-第246章

小说: 大明1629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却最前方几十个战兵营将官外,后面便是数百个各地赶来的振威营将官,其中蔚州振威营的主将李二牛自然也来到了镇城。

    这个时候,各地振威营的将官基本都还是从永安军功劳簿上挑选出的,终于有机会参与如此盛会,各人心中的激动之情自是不必多说。

    众将皆在议论纷纷,终于沉重的步子声从外面传来,一人身穿亮白铁甲,缓走入大堂,堂中所有人顿时精神一振,齐齐抱拳吼道。

    “参见大帅!”

    现在的萧亦,身带五军都督府左都督之衔,挂着征西前将军帅印,也只有这个时候,萧亦才能真正被称作‘大帅’。

    萧亦缓步走道最北面,环视堂中,点了点头,张口道:“这一月以来,镇内各地可是太平,可有宵小作乱?”

    闻言,史路率先出列,抱拳道。

    “禀大帅,平虏、威远二卫地界除了一些不开眼的鼠辈闹事以外还算太平,都已经被末将平定。”

    点了点头,萧亦看向王大勇,黄阳和石刚前些日都已经禀告过,自然不必再问。

    王大勇出列道:“禀大帅,末将不负重任,大同右卫等地皆已安平!”

    嗯了一声,萧亦看向众人,表情却没有丝毫的放松,冷哼一声,将一封邸报递给黄阳,说道。

    “那我们就来说说山西境内的农民军,这些鼠辈倒是越做越大了。”

    黄阳接过邸报后,展开高声宣读,堂中永安军众将一边听,一边不断有惊讶声传出来。

    由于人数过多,大堂上倒也是哄哄响起一片。

    崇祯五年九月,闯王高迎祥、曹操罗汝才、八大王张献忠等各路农民军群聚山西,共商大会。

    农民军声势浩大,号称五十万之众,大会之后分四路出击,各路官军皆败,望风披靡,农民军连续攻克大宁、隰州、泽州、寿阳诸州县,声威大震。

    崇祯便即下诏,乃令宣大总督张宗衡驻平阳,巡抚许鼎臣驻汾州,分地守御,调集各省官军云集山西,借以平贼。

    一时间,山西境内风云变动,官匪聚齐,糜烂不已。(。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请到。)

第四百零六章:南征() 
这一天,大同镇城外的军武校场外已是人山人海,无论是城内城外的军民百姓,还是各地闻名而来的云游士子皆聚齐于此,对着校场内指指点点。

    “嗨~,听说了吗,朝廷让萧帅带永安军的好汉们南下平贼了。”一个挑着扁担的农夫大大咧咧的说,灰头土脸的模样显然是刚刚从田地里赶回来。

    旁边另一个扛着锄头的农夫听到后突然面色一紧,悄悄道:“你们围过来,听说啊,这朝廷让永安军南下是不信任萧帅哟。”

    闻言,一个聚拢过来的妇人叫道:“这怎么会,萧帅地作为俺们老百姓都看在眼里,哪里有什么大逆不道的事做出来,朝廷凭什么不信任?”

    旁边一个行脚商且了一声,一脸傲气的道:“你们知道什么。”

    一个民夫看了这行脚商一眼,倒也没什么害怕的神情,只是说道:“你知道就快说啊!”

    闻言,这行脚商走进人堆,小声的道:“永安军前不久才在聚落所与那建奴打了一场大仗,我可是去过聚落所的,听当地的百姓说,那几日是打的混天黑地,血水都流到了城内了!”

    “嚯!”

    “这么激烈啊!”

    周围聚拢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在周围的人头攒动下,倒也并不怎么显眼,在这大同地界他们说话也没那许多的顾忌。

    永安军的人对于百姓的舆论一向都是任其发展,在这里,任何人都不会遇到你在大街上说了官兵一句坏话,立刻就有官兵闻讯赶来,将你打成半死的情形出现。

    这行脚商还要说什么,忽然周围的人中有了阵阵骚动,不知是谁喊了一句。

    “永安军出营了!”

    “萧大帅出来了!”

    这行脚商与那些百姓顿时朝校场门前看过去,透露过周围人的缝隙,他们看见振奋的一幕。

    当先一杆“萧”字帅旗打头,其后永安军九营战兵,排着整齐的七列纵队踏出校场。

    最外围是几排刀牌手,内中几排长枪手,最中央则是最安全的辎重营与鸟铳分队、车炮营。

    与此同时,永安军畴骑营的骑兵们也呈两列纵队,骑着高头大马行进在队伍两侧,而飞骑营的骑兵们则是不断的唿啸而过,跑在大军的最前面哨探侦查,防患未然。

    “蹬蹬、蹬蹬。。。”

    整齐的步子声与铁甲叶子相交的铮然声响回荡在所有人耳边,这一次的出征,由于各地皆有振威营镇守,镇城又有董英华的一万余总戍振威营。

    所以,这一次萧亦毫无保留,将永安军所有精锐战兵尽数派出,定要打出一个漂亮的胜仗,让天下人看看。

    永安军的军容直让所有人心惊胆颤,那些行走在各地的行脚商与士子则更加震惊,早便听闻永安军乃是不败之军,今日看来,确是名不虚传。

    这一副的阵势不仅在整个山西,即使在整个大明来看,也是稳稳的排在第一位了。

    与黄娥刚刚告别后的萧亦,此刻双手紧握住戚家刀,身上穿着的并不是崇祯赐予他的那副金漆山纹甲,而又换成了那副陪伴他两年多的亮白银甲。

    只是这副甲胄也不再是最初的样子,经过新的抛光打磨后,又添加了银边,看上去更加威武不凡。

    稳稳的坐在战马上,萧亦的目光朝远处看去,他的心中也有些矛盾。

    原本萧亦认为,自己若是南下与农民军交战就必须将其一举歼灭,让其绝无翻身的可能。

    不过自从知道自己被崇祯猜忌后,萧亦联想到崇祯多疑善变的性格,心中就不只是这一个想法了。

    身为现代人的萧亦,自然知道韩信兔死狗烹的结局,也知道史上功高盖主、手握重兵的武将几乎都没什么好的结局。

    若是自己将农民军歼灭或是彻底打压下去,大明南方安宁,下一个会不会轮到自己。

    不过虽然心有所想,在所有人面前萧亦仍是那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给军民安心,带领永安军再次踏上征途。

    城头上,黄娥与何萍站在一起,温暖的臂弯中都有一个尚在熟睡中的宝宝,便是萧亦之子“萧定”与史路之子“史扬”了。

    两女身后都紧跟着几个萧亦亲自挑选的贴身丫鬟,随身侍候。

    虽然镇城安定,但董英华仍是不敢掉以轻心,什么意外都可能发生,自然不可能让两女独自在外。

    而董英华又有许多事务需要处理,不能时刻保护两女,所以就精心挑选一甲十二名振威营士卒保护两女。

    但两女的事又不能被打扰,所以就让这些振威营士卒不必上前,远远的跟住保护便好。

    忽然,黄娥看着萧亦渐行渐远的背影,轻叹一声:“可恨的皇帝,夫君为大明出生入死,为百姓谋福祉,反而被猜忌,真是。。。”

    黄娥轻轻哄着怀里的史扬,听到一向不多说话的黄娥居然说出这种话来,当即是有些惊讶,不过一想到朝廷的作为,也是徒增叹息。

    “谁说不是呢,姐姐府里的不少丫鬟都说,去市集时一路上的百姓都在谈论这件事呢,确实是朝廷做的不对。”

    黄娥柔情似水的看着萧亦的坚实背影,当着背影渐渐消失在眼帘后,眼中的柔情再也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平淡无波。

    抱着怀里的萧定,轻声说道:“姐姐,我们去城里的永泰寺为夫君和将士们祈福吧!”

    闻言何萍也没什么惊讶的,当萧亦率军出征时,无论多么艰辛,黄娥总是能风雨无阻的去寺庙祈福,这点就连她都很佩服黄娥。

    笑着道:“好呀,听不少人说,这永泰寺的菩萨很灵呢,定能保佑大帅带着将士们击败贼寇,凯旋而回!”

    随即,两女抱着怀里的婴孩,一边闲谈一边往城内缓缓而去。

    。。。。。。

    时间来到崇祯五年的九月中旬,这一次的行军是永安军有史以来最为缓慢的,半月已过,却还没走出镇城,刚刚来到应州境内,朝大石口而去。

    行军如此缓慢自然是萧亦有意为之,上次鏖战后将士们已经有些疲惫,紧接着又到各地裁撤官军、平定祸乱,根本没有修整过。

    偏偏这时朝廷的旨意下来,让永安军南下平贼,所以萧亦才打算让永安军边行军边休息。

    萧亦率永安军来到应州境内,应州总戍振威营营官亢惟忠非常重视,早在前几日便快马通知了应州境内各堡的振威营将官来到州城。

    应州已经全部被振威营控制,军民也都对永安军振威营心有爱戴,虽然亢惟忠官职上只是一个小小的镇守千总,但却手握整个应州的兵权。

    整个应州的将官除了那些甘愿放弃兵权安享太平日子的人,剩下的全都是振威营的人,这些人都是唯萧亦之令是从。

    知州与守备没有丝毫的实权,更别提那些州城文官了,在萧亦率军来到的当日,都被亢惟忠这个小小的千总客客气气的“请”了出来。

    此刻见到永安大军的阵势,更是胆颤心惊,唯唯诺诺的跟在萧亦一行人后面,连个响屁都不敢放。

    不知走了多久,眼前一处稍显雄壮的城关出现在永安军所有人眼前,萧亦与黄阳诸人驻马在关城之前,看过去,不出意外的。

    这关城上正飘扬着的除了原有的朝廷旗帜以外,便是一副“萧”字大旗了。

    看着城上的三个大字,亢惟忠松了一口气,朝萧亦抱拳道:“大帅,大石口到了,末将只能送到这里了!”

    “虽然不能与大帅和永安军的兄弟们共同杀贼,但末将却也足以保一方安宁,摆好轻功宴席,以待众位兄弟凯旋!”(。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请到。)

第四百零七章:诏狱() 


    大石口在应州城以南约三十里,当地人亦称其大石谷、大石口堡等。

    相对于大石口,萧亦更喜欢称其为大石谷关,这里地势险要,乃是由镇武卫入大同必经之路,一直都是大同镇与塞外互市互商的要地之一。

    《宋史·张耆传》有云:“使自云、应、蔚至者,皆由大石谷入。”

    文册有载,参将黄世正率步军五百六十一人,马军八十六人驻大石口。

    当日黄阳率陷阵一营到达时却发现,此地官军总数不过二百,其中马兵更是不到五十人。

    不仅如此,此地城郭亦是残破不堪,多段城墙坍塌损毁,关城上的火炮、火器等更是不足一百,如此一个大石口如何能抵御贼寇袭扰?

    黄阳当即于大石谷关开始颁行萧亦的裁军令,原关城老弱官军尽数裁撤,由永安军把总全杉统新招募大石谷总戍振威营一千余员,‘协助’参将黄世正镇守。

    不得不说,这大石谷关的参将黄世正非常配合黄阳的工作,对于裁撤一事他也是首个表示全力支持的参将级别将官。

    这倒是让萧亦十分意外,萧亦自然要给黄世正个甜头,给他多留了一些亲卫家丁,这也让黄世正颇是感激。

    此刻,黄世正带着自己的家丁队,全杉就带着大石谷关总戍振威营诸将官前来迎接。

    这黄世正一身陈旧铁甲,头上戴着制式的铁盔,一圈算不上茂盛的胡须摆在他那国字脸上,看上去是颇为正派的一个人。

    萧亦淡淡看着这黄世正的同时,黄世正也在怀着忐忑的心情打量着眼前这位名震天下的萧大帅,心中止不住的惊讶。

    谁能想到,素有常胜铁军之称的永安军统领居然如此的年轻,怕是连三十岁都不到。

    就算抛去永安军,萧亦这样年轻的大帅,也是时间罕有!

    黄世正忽然想到自己,已然年近四十但却一直默默无闻,本以为自己就要在这小小的残破大石口过完后半生,但萧亦的到来,让他看见自己人生中的最后一个机遇。

    当下是对着萧亦一抱拳,朗声道:“萧帅请入关!”

    点了点头,随着萧亦一声令下,轰隆隆的步子声再次响起,永安军战兵九营入驻大石谷关城。

    进入关城后,萧亦也没有急着南下,反倒是用随军携带的牛羊与干粮,在关城内开始埋锅造饭。

    萧亦没有丝毫大帅的架子,带着黄阳等一干的永安军高级军官深入到军营中,与永安军战兵与振威营的士卒坐在一起,其乐融融的吃大锅饭,满满的香气四溢。

    这让黄世正根本看不懂,他一致认为,将官就是要与普通士卒区分开来才有威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