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1629 >

第236章

大明1629-第236章

小说: 大明1629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一来,皇太极实际上已经统一漠南蒙古诸部,将林丹汗驱赶至偏远贫瘠的青海之地,经凌河之败后的女真各旗萎靡之气亦尽数消散。

    五月间,阿济格率数万铁骑自宣府镇万全卫到大同境内的新平堡、永加堡等地十四战皆奏捷。

    掳掠大明军民牛羊数万,一扫凌河之颓势,威震宣大二镇。

    而豪格率女真二路在宣府境内也是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京师闻报雷霆大动,崇祯皇帝下诏京畿戒严。

第三百八十九章:死局?() 


    无论是明廷还是后金鞑子,任了谁也不会想到那蒙古人竟如此不堪一击。?

    就连一个月都不到,整个察哈尔部都被打散,林丹汗率部众竟是未曾抵抗便退往青海,再也难以对后金构成威胁。

    皇太极瓦解察哈尔部众,各部争相归附,后金自凌河之败后威慑不减反增,蒙古诸部抛弃林丹汗,纷纷臣服后金以求平安。

    自从五月份崇祯皇帝下诏京畿各地戒严后,宣府镇继任总兵李明辅、大同镇守总兵官萧亦紧跟着下令,宣大二镇亦是戒严。

    一时间,各府县风声鹤唳,闻马蹄声而惊。

    时间来到六月份中旬,其实大同镇刚刚经过崇祯二年的林丹汗大掠,萧亦又仅仅继任数月,根本照顾不到境内所有地方。

    除了蔚州、大同镇城、聚落所与高山所周一百余里,其他地方仍是处于十分贫瘠的状况,鞑子的马队根本找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

    不过天气对后金人十分有利,正犹豫是否返回时,天气愈加寒冷,原本可以阻碍后金骑兵南下的河水居然渐渐结冰。

    于是多尔衮遣那些归附来的各部蒙古牧民驾马拖车上河试探,为防止其惧怕逃亡,多尔衮令正白旗督战队骑马于后,亮出挑刀以震慑。

    经过蒙古人的试探,多尔衮惊喜的现这冰层居然十分牢固可靠。

    自此,和硕扬武大将军阿济格与两白旗主贝勒多尔衮率后金蒙古铁骑数万渡河南下,席卷大同。

    其实二人除了收到皇太极命令兵掠大同以外都有私心,阿济格与萧亦是宿敌,对于被萧亦羞辱与击败仍是耿耿于怀。

    如今其率数万铁蹄强势入边、连战连捷,而明军望风而逃连城都不敢出,定要一血前耻,不杀萧亦实难平阿济格心中之怨愤。

    多尔衮与阿济格不同,多尔衮如今才三十余,虽仅是贝勒爵,但却手握两白旗重兵,在后金诸王公大臣中也是声望愈加隆厚,早已有些心高气傲。

    不过毋论如何的心高气傲,听到萧亦督战明军,居然硬生生带着那数万的汉人猪羊击败他女真铁骑的消息后,也是止不住的惊讶。

    随即多尔衮便查阅所有关于萧亦的事迹,但无论如何去找,关于萧亦的事情却仍是少的可怜。

    多尔衮自不会就此甘心,便派遣投降的汉人阿哈前往大同镇探听萧亦与那永安军的虚实。

    不过事情却令多尔衮失望之极,无论如何一批批的派遣阿哈前往,都犹如石沉大海一般有去无回,消息更是半点没有。

    不过在崇祯五年的四月份,一只来自大同镇黄家的信鸽飞到了盛京中多尔衮的贝勒府。

    后金虽然与明廷连年交战,但令他们始料未及的是,南朝的商人却如云一般往盛京城飘来。

    若是放在老奴酋在位时这些人是无论如何都不敢来的,但自打皇太极继任奴酋以来便开始重用汉人的文官与降将,更是让这些商人在盛京城开设分行与分铺。

    相比于在明朝的极其不稳定,不是遭受蝗灾、旱灾、瘟疫等各种灾害,就是被流贼打砸抢烧,官兵不但不管,来了反倒又要再抢一次的情况。

    这些唯利是图的商人自然要选择相对安稳的盛京,更何况近年来大明的财政年年赤字虽然没人说,但这些商人多少在朝中都有些眼线,早都是心明镜一样。

    加上辽东不断大败传回,南方各州府流贼又是蜂拥而起,好事没有坏事不断的,谁又能知道这大明还能撑多久?

    这些商人自然要为自己留一条后路,这后路就是眼下的后金。

    大明北方的商人有的举家迁往歌舞升平的南方躲避战乱,也有的心中仍有一丝与朝廷共存亡的心思,不走也不去盛京,留在祖辈之地硬挺着。

    但这些终究只是极少数,大多数的人展方向与明廷背离,不断向北,从海6各个方式与后金联络合作。

    这其中与后金相交甚密,甚至足一决定一场战争成败的,便是那皆是家财万贯的晋商。

    这晋商之中又以山西商人范永斗、王登库、靳良玉、王大宇、梁嘉宾、田生兰、翟堂、黄云这八个巨商为最。

    在这种动荡的关头,那种商人特有的灵敏嗅觉,使他们看到了后金的崛起与野心,看到了大明朝的渐趋衰落。

    于是在正常贸易之外,暗中为建州鞑子输送军需物资,并且高价提供关内各种情报,甚至连明廷的内部消息都十分全面,搞起政治买卖,使得他们赚的盆满钵杳。

    崇祯皇帝对这种事情其实早有防备,即位之初便下诏令,严令各地都司、盐务等司法衙门监察、禁止此事,一旦抓获便有赏,协同则有重罚。

    但如今收效甚微的情形也实属正常的,不提那些地方小官,就连中枢大员中又有几人与这些商人不是穿的一条裤子?

    他们往往宁可铤而走险去干这抄家灭门的勾当,也不愿与交恶后金,而崇祯皇帝则注定是那个受到蒙蔽与戏耍的对象。

    多尔衮看过黄云的卷信后是脸色深沉,将其销毁后,下令让府内旗人拉着几大车银两到盛京城内的黄家分号后,反倒是沉吟起来。

    这卷信之上写着的事令多尔衮对萧亦更加上心,凌河一战后,萧亦居然被破格提拔为大同镇守总兵官,多尔衮难以想象。

    几乎是在三年左右,萧亦从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小小民夫迅崛起,如今竟已是一方镇守总兵,此等晋升度,闻所未闻。

    皇太极本意是让阿济格独领两红旗兵掠大同,但多尔衮与皇太极密议后,皇太极却改变了策略。

    让多尔衮率亲自训练,战力更强的女真两白旗铁骑与协从蒙古八旗数万,加上数万的察哈尔各部归附蒙古牧民,浩浩荡荡朝大同镇城而来,其狼子野心已是昭然若揭。

    六月的上旬,朝中便有人敏锐察觉到后金军兵变动,此人便是三负整饬,督训出天雄军的卢象升。

    卢象升上疏中言辞恳切,将事态分析的条条有理。

    除此之外,兵部侍郎董咏与卢象升的意见相同,出列后铮铮有言:“建奴大兵云集宣大,其中又以大同镇当其冲。细细想来,我朝如今声威大振全赖萧军门之凌河奏凯,如今奴贼集兵大同已是不明其意,臣请准卢兵备所奏,使天雄军往大同,必能再获大捷。”

    董咏说完立即便遭到当朝阁臣尽数反对,无论是浙党、齐党或是东林党,皆对此事闻之惊恐。

    詹事府左赞善于阁晏出列愤然道:“不可!如今宣镇李明辅连连告急,若是将天雄军派出,何人可御敌!?”

    这时,左中允李明睿出列,恭敬一拜,道:“陛下,臣以为如今建奴还打不到我京师来,董侍郎所言确是唯今之计,永安军不可不救啊!”

    说完,李明睿、董咏顿再拜,言辞十分恳切。

    崇祯见状虽然有些心动,但仍是下不了决定,心中犹豫不止。

    见到崇祯皇帝眼中的犹豫,温体仁出列大声斥责道:“难道我大明少了萧亦就无人了吗!竟不去保卫祖宗社稷陵寝之地反而入援大同,你等置圣上于何种境地!?”

    此言一出,满堂皆是无言,就连董咏与李明睿都是一惊,无法再多说。

    崇祯皇帝闻言后则是浑身一颤,神情渐渐青白交错犹豫不已,沉吟半晌,崇祯皇帝下诏。

    严令卢象升所部不可前往大同镇,集结京畿各处兵马勤王,对于大同之事竟是一字未提。

第三百九十章:永安飞骑() 


    一日,大同镇聚落所以北的一处平野之上,三个骑兵各自骑着几匹快马,正在欢快的奔驰着。 ?

    这三名骑兵皆是头戴帽儿盔,一身精甲的永安军哨探,现在他们不再是夜不收,而是被镇城军民亲切的称为‘永安飞骑’。

    永安军兵士军械的配备是整个大明最为齐全的,在整个大明朝的总兵级军官中,萧亦也是最敢为兵士花银子的。

    这些飞骑每人除却一身轻便的锁子甲外,又人手配备一柄钢制弯刀与三杆精制无敌竹将军,轻便同时攻守兼备。

    虽然这配备在永安军中并算不上多,甚至是最为轻巧的,但相比于其他各地的明军来说,这等装备简直称得上是豪华两字。

    正此时,对面好死不死的也奔驰过来三个骑兵,这三人为一人后插三杆小白旗,其余二人皆是白衣白甲,乃是多尔衮部下正白旗的鞑子骑兵。

    双方各自看见后皆是愣了愣神,后金人没想到这么快就遇到明军的夜不收,以往很少遇到明军夜不收,更何况还是如此装备精良的夜不收,实是有些反常。

    反常的不只是如此,若是放以往的明军夜不收,在野外见到后金骑兵怕早都是玩命似的奔逃而回,但这次遇见的却没有逃跑,反倒是在驻马观望。

    永安飞骑野外遭遇大部奴贼骑兵也一样会毫不犹豫的逃跑,谁也不想白白送死,但如今对面也是三个人,这时这三个飞骑便跃跃欲试起来。

    三个鞑子,就是三个脑袋,各人怀里都揣着一份《永安军功绩表》,上有明确规定。

    野战杀鞑一人便记小功,若是独自遭遇且击杀一个鞑子骑兵,则记中等功。

    所以永安军三名飞骑见到对方鞑子来了,那就像见到鲜活的军功在像自己招手一样,自然要上前去试试,这可是不多得的军功。

    为一个飞骑腰间挂着一块橡木腰牌,肩膀上印着三竖标识,腰牌上用工整的小篆刻着一列小字。

    “永安军飞骑营伍长邵乡永”。

    相比于永安军飞骑的跃跃欲试,后金正白旗哨探则是显得十分吃惊,对面的明军夜不收见到他们女真勇士居然未曾转身逃跑。

    不过也仅仅是惊讶罢了,连战连胜让这些女真人更加狂妄自大,当下也并未犹豫许久,皆是持着手中精钢挑刀冲上前去。

    冲了没多远,见到对面的几个明军夜不收拿出一杆小小竹筒对准了自己,当下则是哈哈大笑。

    即便拿出来的是火铳,这些正白旗的骑兵也并不会有什么惊慌神色。

    在南朝腹地纵横这一月以来明军的火器也遇到不少了,不过多是绣花枕头大草包,外强中干罢了,难以对他们重甲骑兵造成什么伤害。

    这三个正白旗骑兵仗着一身的铁甲,居然毫不避讳无敌竹将军,马势不减,鬼叫着朝三名飞骑冲去。

    见到鞑子居然大开面门朝自己冲来,伍长邵乡永强忍住笑意,大吼喝令一声,将手中竹将军托平对准愈来愈近的鞑子骑兵。

    “砰!”

    三个小小的竹筒居然出毫不弱于火铳般的巨响,筒口散出阵阵白烟,三颗弹丸朝疾冲而来的女真正白旗骑兵飞去。

    永安军的军械衣甲一直都在不断更新换代,每次战斗后萧亦都会召集将官商议各种军械衣甲之优缺,从而加以改进。

    无敌竹将军自然也早不是最初那样,虽然外观看上去并没有任何区别。

    但经过诸多老匠头的改造,威力与承受能力早已升了几个档次,可用的弹丸也多了好几种。

    由于对方人数较少,所以邵乡永三人用的是霰弹,不过这脆弱的竹筒可承受不住火铳用的实心霰弹丸,自然要有专用的霰弹丸。

    这种竹将军用霰弹丸是齐浩光一手开创,内装白灰等物,质量轻便不说,效用更是明显。

    其射出去后不会分散成若干小实心弹丸,而是会在击中硬物后立即碎裂开来,效果与近代催泪弹类似。

    此刻便是如此,三声巨响后正白旗的鞑子骑兵立即心中一惊,坐下马匹也是惊慌不已。

    继而下意识的就欲勒马,但却只闻雷声,未见雨点,打头一名小头目遂是哈哈大笑,回用鸟语笑骂着什么。

    刚刚回头去,只感觉什么东西轻轻击中头上铁盔,这小头目也没在意什么。

    但此刻,他的眼前忽然‘蓬’的一声爆开一团白雾,猝不及防之下,三个正白旗女真鞑子皆被包裹在浓雾之中

    “啊!眼睛!我的眼睛!!”

    “南蛮子你们做了什么!!”

    北地风寒且多,浓雾出现后没有多久便劲风吹散,但这三个女真鞑子却感到一丝不对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