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1629 >

第203章

大明1629-第203章

小说: 大明1629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日,孙承宗叫萧亦于城楼上,两人瞭望夜空,萧亦先说道:“督师,我们…真的要走吗?”

    “唉…”

    孙承宗长叹一声:“定是朝中又有奸佞小人诬告,萧亦你可有表字?”

    萧亦点头,轻声道:“云台。”

    “云台…”

    呢喃之后,孙承宗虽是惊讶的看了一眼萧亦,也并没多说什么,只是道:“云台,你近前来,本督有话要与你说。”

    萧亦怔了一下,连忙上前,抱拳低头不言。

    “云台啊,本督看的出来,你有大才,不该只是一个小小的游击将军,待回京面圣,本督自会禀明圣上,力保你为大同镇总兵官。”

    看着孙承宗苍老的面庞,话语中透出的无力感,萧亦第一次感到悲愤,话语中都有些些许哭腔。

    “不!督师,此战之功,萧亦寸功不取,皆为督师所立,大明不能没了督师啊!”

    萧亦说完,孙承宗也是凝神细看许久,才缓缓张口:“云台啊…你对朝堂之事,还是所知甚少。”

    缓缓踱步在城台之上,轻叹道:“那些自诩清高的东林士人,哪会让你安安稳稳的呆在这。”

    萧亦迟疑道:“那…督师,我们就直接撤吗?”

    忽然想到了什么,萧亦继续道:“何不就让祖军门暂且仍守此地,张春率人增援,我等击败后金,面见圣上再苦言相劝,也不见得就非要将这大凌河城放弃。”

    这个时候,由于古代交通的不便性,凌河的捷报很可能还没有到达朝堂之上,萧亦不信捷报之下,朝廷还会下令撤军。

    孙承宗看向萧亦,这倒也是个办法,讶异道:“云台竟知张春?”

第三百三十五章:相见恨晚,惜到散时() 


    闻言,萧亦道:“回禀督师,末将在蔚州闲来无事,常看各地邸报与公文,如此,方能对全国之事略知一二。”

    张春这个人萧亦曾在去年的邸报上见到过,当时对其有些印象。

    此人虽为举人出身,但却不惧死,在收复永平四城中,表现突出,为孙承宗看好。

    本来按照历史上,这次大凌河被围,大同入援军溃败后,孙承宗便力荐他挂帅,明廷遂派其为监军道,统领最后一路援军约四万余人增援大凌河。

    历史上这个张春结局也是很悲惨的,虽然有些能力,但威望不足。

    孙承宗亲领的几万援军一路上都不断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因,历经两次变乱,很难想象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如何能震慑那些自恃勇武的各地兵痞,全军覆没也在情理之中。

    点点头,孙承宗对萧亦赞许几句后,颓自思索起来。

    这一晚,萧亦提起张春这个人倒也提醒了孙承宗,苦心经营的大凌河终于筑成,孙承宗自然不愿意就这么轻易放弃。

    思前想后,孙承宗还是决定立即回京面圣,在崇祯面前做最后一次争取。

    孙承宗将几万明军留在大凌河城稳定防御,暂且交给祖大寿统领,何可纲、张存仁两人副之,而萧亦作为大同的入援军也完成了他的使命,即将回军大同。

    但大同总兵官韩世猛已经战死在长山,入援军也只剩下了不到一万人,萧亦与孟西平两个游击将军,却成了大同军最高级别的将官。

    在孟西平的极力推举下,大同军内大小将官共推游击将军萧亦暂领大同入援军,回师大同

    第二日的一大早,寒风呼啸中,几千的兵马推着大车小车,也牵着不少马匹,纷纷在城外集结。

    祖大寿、何可纲、张存仁三将率家丁与班军在城外送行,场面虽然隆重,但在萧亦看来,却显得颇为冷清。

    想想一月之前,来时意气风发的几万之众,现除了孟西平的一千余残兵,与永安军的三千余人,其余兵马死的死、逃的逃,就只剩下了这五千多的残兵,竟然惨胜如此。

    城外小山坡上,几个人牵着马站在上面。

    祖大寿笑着道:“此战能胜,还要靠大同军力挽狂澜了。”

    “是啊,多亏了督师的得胜卷信,才坚定了我们出城决战的信心。”张存仁眯着眼睛,眼神不断在萧亦身上晃动。

    提到这里,萧亦神色黯然,道:“韩军门却…”

    “韩军门,却是忠勇之将,相信朝廷也会给其家小一个妥善安置。”何可纲神情略有悲伤。

    孙承宗骑在马上,郑重抱着方剑,道:“本督此次回京,定如实禀明圣上,荫其家小。”

    …

    寒暄许久,但终归还是到了该散的时候。

    周宝泰抱拳向何可纲,笑道:“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与何将军再见了。”

    何可纲就是被周宝泰率骑兵营所救,当日就对周宝泰的勇武有了很深的印象。

    这几日两人经常在一起交谈,一边切磋武艺,一边私下交流各种看法,倒也是感情深厚。

    何可纲大笑一句,也是抱拳道:“此次能结识周兄弟、萧将军,以及永安军的众位弟兄,我何可纲说句肺腑之言,此生再无憾矣!”

    与萧亦身后的石刚、黄阳几人一一拜别后,何可纲再看向周宝泰,深切道:“无论身在何处,你我皆身为大明官军,皇土之下,便是近在咫尺!”

    周宝泰也是哈哈大笑:“皇土之下,便是近在咫尺!”

    言罢,紧随萧亦,翻身上马。

    萧亦众人拜别时,那些辽东军的兵士也各自与永安军军士告别。

    他们本就是孙承宗第一次招募的当地人,个个都是有血有肉的真性情汉子,自然不同于那些各地的卫所兵痞。

    在他们的字典里,自然是信奉强者为尊,不提永安军的种种战绩,仅仅是这几天以来每日的操练、哨探与修筑等。

    他们便感觉萧亦部下的与众不同,更是与永安军的将士们形成了深厚的友谊,加上战时的并肩奋战,互相搭救。

    不少人都已经成了要好的兄弟,现在到了分别之时自然都是有些不舍。

    兄弟之间的离别虽不同于男女之间的含情脉脉,但简短的几句话中却也并不缺少情感,也是饱含担忧与挂念。

    而且这次永安军只是入援,按各人的印象中,辽东虽然有东虏肆虐,但大同也同样安稳不到哪里去,下一次还不知道有没有命并肩作战。

    不过男儿有泪不轻弹,即便再舍不得也不能和婆娘一样的哭哭啼啼,众人多是以击拳、击掌与紧紧拥抱作为告别方式。

    孙承宗本意是率护卫独自往京师方向驰行,但萧亦却执意不肯,说什么也要护送孙承宗,拗不过萧亦,孙承宗只好作罢。

    回程的路途中不似入援,军士心中没了大战将至的压迫感,加上刚刚得胜归来,最初战友战死的伤感过去后。

    就如连日以来的阴霾终于散去一般,个个推着大车小车,开始笑逐颜开的往蔚州方向而去。

    ……

    时间一天天过去,很快就来到了崇祯四年的九月初。

    明末的九月份,则是后世的十月中旬了,这时候的天气已经逐渐转凉,甚至有些地方已经飘下了淡淡的雪花,将大地包裹的银装素裹。

    永安军的战士们也都将厚实的军服、脚靴拿出来穿上,再将手套戴上,丝毫感受不到寒冷,热情似火的赶路。

    几日前大军就回到了蓟镇,萧亦也已经和孙承宗告别。

    经过这些时日的相处,萧亦对孙承宗更为敬佩,孙承宗的每一句话都像是深思熟虑后才说出,让萧亦得益颇深。

    当孙承宗与十几亲兵驾马而去后,看着他的背影,萧亦大手一挥,下令继续前进。

    大军再次来到遵化的地界,看着这似曾相识的场景,萧亦嗟叹不已。

    也就是在快两年前,自己在这救下平辽将军赵率教,也不知道如今怎么样了,这次率军来到辽左,也没机会去见见他,下一次也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这也成了萧亦心中的一个遗憾。

    萧亦可一直都没忘,在大安口以北有那么一个小村子,那里还有萧亦的兄弟,也有王大勇未来的婆娘。

    现在萧亦身上穿着的那副甲胄,还是在那庄子外几个兄弟合力击杀的那个鞑子巴牙喇兵的,经过些加固处理。

    虽是略显老旧,但对萧亦本人却有着很大的意义,除了一些特定场合,萧亦外出多半都是穿着这副甲胄。

    轻叹一声,萧亦怅然道:“也不知道刘四哥怎么样了,老二的墓,还有没有人去打扫。”

    王大勇也是满脸恍惚:“古人所说的还真不错,这一眨眼的功夫,竟已是快两年了…”

    大笑几声,石刚道:“当时若是没有四哥的救助,怕老王这条命,就该扔在那了。”

    刘通与黄阳跟着笑几句,开始说起大安口关内的事。

    瞭望半晌,史路望向北边,忽然有些悲伤,道:“大器…也是死在了那边。”

    见众人都有些伤感,萧亦哈哈大笑一声,大手一挥,道:“孟将军,我要率弟兄们去办一件私事,就由你率军于此地扎营吧。”

    孟西平虽然没有经历过萧亦他们的事情,但也能从他们的神情与对话中看出来,他们所经历的定然不简单。

    当下毫不迟疑,也没多说什么,只是抱拳说道:“萧将军放心去吧,老孟绝不负重托,断不会多言一句!”

    点点头,萧亦抱拳道:“那便多谢孟将军了。”

    领着史路、黄阳、王大勇、石刚、刘胜、周宝泰、赖大茂、魏忠勇几人,与骑兵营几百骑兵,轰隆隆朝大安口而去。

    孟西平的家丁队官骑在马上,看着离去的这一行骑兵,不无羡慕的道:“这些人,个个都了不得。”

    孟西平哈哈大笑,也没有回话,开始指挥安营扎寨。

第三百三十六章:持令出关,危难之时() 


    一行人没了步军的拖累,驾马奔行很快就到了大安口眼前,在萧亦几人印象中,两年前的那次入口之役中,大安口似已经被后金毁城。

    但眼前的大安口,却不知何时再次被悄然兴建起来。

    大安口,己巳之变中阿济格率军数万来攻,得到消息的镇守总兵官刘策不思抵抗,反而率官军弃城遁逃,导致奴酋阿济格不费一兵一卒,轻易攻陷京北重隘,毁城入关而去。

    但孙承宗经略辽东以后,官军数战皆捷,陆续收复永平各城,朝堂之上一直认为,刘策首逃当斩,但大安口作为重要关隘,却不得不修。

    孙承宗上疏,推荐在收复永平、迁安四城中表现突出的张春,于是崇祯帝下诏,遣班军一万六千,下发官银五千两,由张春监管,重修大安口。

    重修后的大安口,在历史上却成了一个鸡肋,军备萎靡,再也不能起到任何防备的作用。

    相比最初明将徐达督建的边关,已经略显青涩,城墙也并不像萧亦初次来显得那么雄伟了。

    城上倒也有些懒懒散散的边兵在靠着城墙打瞌睡,一人睡眼惺忪间忽然见到前面灰尘四起,起初还并不觉得有什么。

    但复念想起,大明境内哪里还有这样的马队,总是感觉不对劲,急忙将身侧正瞌睡的几个兵士叫醒。

    这个时候轰隆隆的马蹄声越来越近,这些新招募的兵士见到后,个个惊吓不已,要不是萧亦等人穿着的甲胄是大明的,他们怕是早已作鸟兽散,四散跑下城墙,去通知镇守这里的总兵了。

    一个兵士壮着胆子,朝下面喊道:“你们是哪来的?”

    石刚见到这些兵士害怕的样子也觉得有些好笑,想起上次来这里,自己还是被这些人当民夫押来的,如今山水轮流转,倒是他们怕自己了。

    黄阳几个人也是满脸的精彩,但都没多说,只是看着萧亦。

    萧亦放慢马速,策马上前,掏出一块古朴令牌,朝城上大声道:“本将乃是督师亲命,大同入援军统领,大同镇东路游击将军萧亦,要通过关口,还望放行。”

    “萧亦?”

    城上的一个把总喃喃几句,忽然想起什么似的,又吼道:“进到竹筐中上城!”

    话音落下,只见一个大型的竹篮子由几个兵士拉着,缓缓放到城下。

    萧亦听后也觉得不可思议,竟然要自己进到这个破筐子里被他们拉到城上去?

    皱眉看了一眼那个把总,萧亦冷哼一声,只是将令牌扔到竹筐里,示意城上的兵士可以拉回去了。

    这倒不是萧亦害怕,只是他乃是整个永安军的统领,在部下眼前被装到竹筐里拉到城上,纵然萧亦对个人面子不太在意,但说到永安军将士耳中,也不太好听。

    这把总先是习惯性的一哼,又看着萧亦的眼神,不自主的避开,示弱道:“拉上来吧。”

    一枚古朴令牌被装在宽大的竹篮中,这把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