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1629 >

第126章

大明1629-第126章

小说: 大明1629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良久,萧亦说道:“娥妹,你先回房吧,这还有些事要处理。”

    黄娥却是摇摇头,说道:“就让妾身在这为夫君捏肩松筋吧。”萧亦不忍拒绝,点点头,紧接着就感受到身后轻轻的揉捏,舒服的呻吟了几声。

    ……

    接下来的几日,萧亦先是统计出各甲斩获和战功记册,随后定下奖赏的赏银、田亩等,这将士外出征战不外乎为个博取军功,讨得赏钱,所以萧亦对此一向并不吝惜钱粮,这也是部队保持战斗力的一个方式。

    后让人挨家挨户将赏银下发到家中,将士们接到赏银全家都欣喜不已,这下终于又能购买些新的米粮农具,或许多置办几亩田也不是不可能。

    听着周围的羡慕之声,永安军的战士们在人前都觉得倍儿有面子,家中的妇人在人前说自己丈夫是永安军的战士,每每令其他人惊叹羡慕不已。

    当即便有不少人乐呵呵的去市集买肉食,回到家中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炖肉吃。

    当然,他们心中对于萧亦更加感激,对于永安军这个大集体也更加珍惜。

    此次阵亡将士也是最多的,阵亡一百三十二人,这就说明要有一百三十二户人家的父亲、儿子将要永远的回不来。

    虽然随后前去慰问的各甲甲长带去了萧亦的银子和耕牛、田亩等,但据回来报告的甲长言,他们仍然是哭泣不止,家家披麻戴孝整日痛哭。

    这也是让萧亦最为揪心的,所以永安军凯旋归来的第二日,桃花堡便举行了盛大的典礼,萧亦亲自为阵亡的将士挥洒送行酒,豪言数语。

    永安军火铳手排铳三次已示送行,场面十分壮观,火铳的巨响久久回荡在桃花堡的上空。

    这天周围有上千百姓围观,也有许多从州城各地赶来观看的百姓,结束后仍然是争相传颂,为一时谈资。

    阵亡将士的家人对萧亦都十分感激,有些老人虽然走路都腿脚不利索,但还是挣扎着对萧亦跪拜,哭喊着说防守大人仁慈。

    由于阵亡将士的尸体过远没有运送回来,萧亦便叫匠户连夜打制了百余副灵牌,上面挂着阵亡将士的军牌,他们的衣甲兵器依照萧亦最初的承诺,将永远发给他们的家人用以纪念。

    典礼结束后,也是依照萧亦最初建立永安军的诺言,所有阵亡将士的灵牌将进入永安堡祠堂,供后世瞻仰忠烈。

    他们的家属多是将这些衣甲兵器当成宝一样放在家中,这也成了他们的精神寄托,周围的百姓知道他们家中有人参军阵亡,都会对这户人家礼让有加。

    此次斩获颇丰,萧亦已经有了底气大干一场,时间已经到了七月中下旬,秋播已然临近,内外又开始忙碌。

    但要想有个好收成,就要在各地建造水车,水车的灌溉范围和力度比起水井都好了不少,灌溉更方便,农户不必每日都到水井不断的打水,有更多的时间和人力照料田地。

    但是齐老三人已经休养许久,齐老三人为永安堡的建立出了大力,自己也不好打搅他们安享晚年。

    萧亦忽然想起来齐老三人休养时曾向自己推荐过三个后生,自己当时就对这件事上了心。

    这么久了他们三人都应该磨练不少,是时候对其委任了,但委任之前萧亦决定还是亲自见一见他们。

    ……

    崇祯三年七月十九日晚,萧亦叫来古池、王熊、齐浩光三人,与三人畅谈许久,惊讶的发现这三个小辈居然都已经有了很精湛的手艺,各方面的知识都有所涉足。

    三人从各地风尘仆仆赶来,虽然都是青壮,但却都是风尘仆仆、脸容黝黑,他们的手也十分粗糙,满是风雪刮开的口子,这些足以说明这些年一来他们的勤奋勘察学艺。

    萧亦让他们三个坐到椅子上,这让他们感激不已。

    经过谈话,萧亦已经对他们有了初步的了解。

    古池年二十一,机灵好学,声音略为精细,长久以来在冶铁、打制兵器方面的造诣已经很高,即便是有些老匠头相比也是略有不足。

    王熊一口地地道道的山西腔调,人如其名,黑壮黑壮的,话音十分洪亮,虽然相比其他两人手艺略差,但其知晓的道理却是最多的,为人也擅长搞一些奇怪的小方法,敢于尝试。

    至于那个齐浩光,是刘老三人重点推荐,萧亦自是对其多留意几眼。

    齐浩光举动之间充满自信,当萧亦说要在各处建造水车,问其三人是否通晓原理时,他当即便提出了一种新的水车。

    他虽然年轻,但双目锐利,声音充满了劲道,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便是如此。

    依齐浩光所言,这新式水车相比起原来的大水车,体型小了不少,但是出水量却是大大增加,平均每架都能省银十数两。

    随后萧亦便给了他们三个各自擅长的活计,古池被派往土家沟负责冶铁采矿开煤等事,齐浩光全权负责水车的建造,王熊则是留在桃花堡工坊打制武器学习手艺,以观后效。

    萧亦对于齐浩光全权支持,又拨给他几十户匠户差遣,这也让齐浩光完全放开了手脚,接下来的几日,各地开始大建造,一架架水车迅速的被建造起来。

    百姓们看着这些新建造的水车是惊叹不已,有了这些水车后灌溉农田将更加方便,收获也会更好。

    这一日,萧亦正在想事情,忽然郑中匆匆来报:“大人,刚接到州城的消息,操守大人将要到我们桃花堡视察,说是犒劳慰问!”(。)

第二百一十章:操守来到() 


    依上头所说的,白崇安这次自蔚州城出发,明日头午出发,蔚州距桃花堡算不得远,十几里地,半日不到就能到了。

    所以郑中接到消息后就连忙来找萧亦商议,萧亦听到后对此并没什么反应,但郑中却是一脸焦急。

    他不像萧亦,这时候的人上头来视察一次那就是天大的事了,若是刘一鸣任防守时听说了操守要来视察的事,那准保是全堡闹得鸡飞狗跳,只为好好迎接白崇安。

    当然,他们这样做多是讨好的因素在里面,但萧亦是务实的人,一般都将精力花在屯堡的建设和发展上,屯堡发展的好,上官来了看到自然就高兴,这才是万全之策。

    当然,操守大人前来慰问视察,萧亦身为防守即便是并不关心,却也要表现出一副关注的样子来,起码明面的功夫还是要做做的。

    但近期事务繁多,又要秋播了事情就更多,堡内外是军民总动员,各地要么是在建造齐浩光提出的新型水车,要么就是在田地忙碌,萧亦甚至有让军士归家帮忙的想法。

    这种接待上官的事交给文官来处理自然最为稳妥,郑中在这里当了很久的令吏,对于这种条条道道知晓不少,这方面萧亦还要仰仗他。

    这时郑中正老老实实的站立在萧亦身侧,他身份转变的很快,自从那次平乱后他就觉得萧亦绝非刘一鸣能比,今后绝非一防守而已。

    他便是少说话,多办事,长久以来倒也一直是勤勤恳恳。

    他说道:“大人,操守大人来桃花堡,我们是不是要好好准备一下?”

    萧亦头也不抬,仍是看着手上的文书,说道:“嗯,是要好好接待,不过屯田建设正事要紧,现在堡内各处都需要银粮和人手,就没有必要大张旗鼓了。”

    郑中听到有些犹豫:“这,大人,听说操守大人可是很看重政绩的…”他话刚说出口便有些后悔,萧亦可不光有政绩,更是有战功,遂是苦笑摇头,不再提这话茬。

    萧亦也好似没听到那话,沉吟半晌,他自顾自的说到:“但操守大人来此也说明对我永安堡的看重,郑大人,接待事宜便由你与董镇抚一同主理吧,办的妥当一些。”

    郑中听到后显得十分高兴,接待上官这么重要的事情,萧亦居然交于自己,可见萧亦对自己的看重之情。

    虽然萧亦从头到尾都没看过他一眼,但郑中仍是十分感激和振奋,他平日一直很淡然的眸子里这时却亮出精光。

    他欢欣的说道:“下官这就去找董镇抚共同商议。”

    郑中走后,萧亦放下手中早已被他看十几遍的公文。

    心中细细琢磨,白崇安来此,看来是自己的捷报純县的知县已经呈报上去,其他地方也应该知道了,这一金锭花的值,又想到那日那知县看到自己手里的金锭双眼放光,萧亦感觉很好笑。

    这次朝廷能给自己什么升赏,萧亦很是期待。

    今日已是二十日,幸好直到现在桃花堡境内都没有什么旱情,由于自己的全力支持,家家户户的作物长势都十分喜人。

    自己离去那半月,桃花堡境内同样是轰轰烈烈的建设活动一刻不停,史路带着他的授意,每日带领堡内军民齐动手,千把人共同努力。

    原本打制一口砖石深井要花费数十两的银子,时间耗费也颇长,起码要一个月才能打好。

    而桃花堡军民齐动手,通常都是十几二十人一齐动手,半月以来竟然在境内打好了几百口深井。

    近些日子仍是一样,大家一齐动手都闷着一股劲想要在秋播开始之前造好水车,这可是关乎收成的大事,随之一架架的水车被飞速建好,这种速度真是飞快。

    但这种发展势头所耗费的钱粮也是巨大,建造水车、深井、墩台等就不能仅仅让匠户忙活,萧亦发动了境内几乎是所有的劳力。

    一些砂石、木材等原料可以让百姓帮忙运送或是砍伐树木,每一样的建造都发动了大批的男女军民,他们协助匠户劳作,萧亦负责他们每日的饭食供给,每隔几日还要一次油荤。

    这几千人的吃喝可不少,算上离去那半月,加上到现在的花销,已经花去了萧亦几百石米粮。

    据史路说,幸好自己离去那半月永安堡和长宁镇调集米粮支持,这才能承受住消耗速度。

    不过若是萧亦这次初战缴获如此丰富,恐怕倾三堡之力也难以撑一月,其他的穷困屯堡就更别提了,这次的收获可谓是雪中送炭,正给了桃花堡大力发展的资源。

    还有一件事,史路曾说过,州城那家米店,女店主丽芳曾无偿为桃花堡捐献了几百石的米粮,这着实让萧亦吃了一惊。

    丽芳那米店自己也曾去过,就是在那自己请回了正在买米的仲阳,那米店在州城算不得大,几百石应该已经是力所能及之内了,看来要找个时间去州城好好感谢一下丽秀才行。

    萧亦当时还问过史路,史路笑嘿嘿的和他一说,萧亦就明白了,怪不得。

    ……

    时值七月下旬,这时的天气已经逐渐转凉,走在路上已经能明显的感受到冷风扑面而来。

    七月十一日,一队人马浩浩荡荡的自蔚州南门而出,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一杆巨大的‘白’字旗,旗帜的后面,是一些仪仗队,他们手持十数杆参差不齐的小旗。

    这其中也掺杂着三十几个身披盔甲的家丁护卫,冷风之下,他们都是将手紧紧攥着,神情已经有些疲惫。

    这些家丁仪仗的最后面才是骑在马上的三人,最中间是操守官白崇安,骑在一匹壮硕的战马上,左侧是屯田官李二牛,右侧是他的家丁队官徐峰,都骑着一匹壮马。

    此次巡查知州王湛没有来,而是派出六品同知郑文举,令吏周有成带着几个小官吏代为同行,轻视已经显而易见,白崇安也没什么好说的。

    而那些一同前来的文官都是离武官远远的,好像武官身上带着屎尿,一脸嫌弃的样子谁都看得出来。

    进了桃花堡地界,白崇安放下不快,看了一眼墩卫的人,那人竟然是一身的精甲亮盔,身子挺的笔直朝自己看过来,即便是看到自己仍是目不斜视,他心下赞叹一声。

    又四下细细的观看起来。

    随之浑厚的声音响起:“这萧亦不错嘛,本官在州城都有听闻萧亦在桃花堡的动静,又是开荒、均田又是打井,这次援剿再立大功,果然一进界内就见到热闹和与众不同。”

    他身边的李二牛闻言笑道:“这萧亦的确干劲十足,永安堡是其一手建立,听闻最初那里只有三件破落瓦房而已,如今却一直是整个大同境内政绩考较第一,那永安堡的屯官人选每每都是争抢的头破血流,的确是个人才。”

    白崇安点点头,兴味盎然的朝四周看去,其后的一半人马皆是一副惊奇的样子,就连那些文官都有些惊讶,只不过他们明面上仍是一副不屑。(。)

第二百一十一章:接风洗尘() 


    崇祯三年七月二十一日,时任蔚州城操守白崇安去往桃花堡,防守官萧亦率堡内一干文武官吏在西‘镇宁门’外恭迎了白崇安一行。

    这郑中和董英华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