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国我当家-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蔡文姬先浏览了一遍,口中赞道:“卫伯觎不愧为当今名士,此文引经据典,有论有据,字字珠玑,尽展其才。”见刘墉在一旁似懂非懂,便逐条解释给他听。
刘墉听后,点点头道:“卫伯觎好文采啊!只是烦劳小姐,为刘墉改上一改?”
“公子要如何修改?”
“就说卫觊卫伯觎献计给刘墉,刘墉觉得治书侍御史之策甚好,故转呈丞相,望丞相采纳之。”
蔡文姬吃了一惊,诧异道:“公子何故推辞,此中大部亦是你的主张啊。”
刘墉笑了笑道:“小姐只管照此修改便是,刘墉自有道理。”
蔡文姬摇了摇头,心中大是不解,不过还是按刘墉的意思重新修改抄录了一份。刘墉在文上加盖自己的印信,吩咐快马急呈许都丞相府。
刘墉刚舒口长气,却听蔡文姬问道:“公子可知奴家故宅还在否?”
刘墉一呆,踌躇着不敢应答。蔡文姬进城时便已见洛阳的凄凉模样,本就心神不宁,如今见刘墉这般模样,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心里酸楚难耐,眼泪便串珠般坠落下来。
刘墉暗暗叹了口气,嘴里喃喃念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哭吧,哭出来或许还好受些。”这诗乃去年曹操所作蒿里行中最后四句,真实地再现了汉末长期的群雄纷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蔡文姬闻听此诗,更是泪如泉涌。
好一会儿,蔡文姬方停止哭泣,用丝帕拭去泪痕,对刘墉道:“奴家想明日前往故宅看看,不知公子可否相陪?”
“刘墉定当陪同。”刘墉急忙答应。
次日,刘墉带十余名亲兵陪蔡文姬回蔡家老宅。虽早知结果,然而见到早已化为一堆瓦砾的宅院,那些承载着历史、文化的珍贵竹简也已化作了灰渍,蔡文姬还是跪倒在地,失声痛哭起来。刘墉在旁陪着哀伤了良久,蔡文姬方停止哭泣,叹道:“家父生前积有四千多卷珍贵典籍,没想到经过此乱,竟一卷也没留下来。可惜那里面还有许多珍本、孤本,哎”
刘墉柔声安慰道:“事已至此,小姐切莫过于悲痛。”又劝道:“听闻小姐博闻强记,一目十行,不如将记得的书默写出来,也能挽回一些损失,弥补一些缺憾。”
蔡文姬听闻眼睛一亮,欣喜道:“公子所言极是。妾身如今还记得八百来篇,这便写将出来。”据史书记载,蔡文姬归汉时虽已离家十数载,却仍能记得其中四百多篇,真是记忆力惊人。
“可要刘墉派人协助小姐。”
蔡文姬笑道:“这些只有妾身记得,别人又如何帮得了我?”蔡文姬嘴角上翘,脸露俏皮之色,似是戏谑刘墉平日里聪明异常,怎么说出这样无知的话。
刘墉道:“小姐误会在下的意思了,我是想这些典籍如此珍贵,不如找几个文字漂亮的人将小姐默写出来的文章再抄录几份,岂不最好。”
蔡文姬心中方知刘墉本意,脸上飞起几朵红晕,晒晒地道:“难得公子用心。妾身默写的进度怕是不快,此事还等以后再办吧。不过还得烦劳公子为妾身准备大量的竹简才是。”
刘墉笑道:“何需竹简,刘墉处纸张颇多,小姐尽管用便是。”
蔡文姬解释道:“公子有所不知,这纸虽好却极易被虫蛀,不耐保存,还是用竹简最好。”
刘墉笑道:“小姐所虑若放在以往确有道理,不过刘墉的纸却颇不一般,即便放上百年也无需担心。”
蔡文姬又喜又疑,赶快催促着回府要刘墉将纸拿出来。
看着那白净、坚韧而厚实的纸,蔡文姬欣喜不已,却仍有些怀疑地道:“这纸虽大不相同,不过真的可以防蛀?”
“小姐且放宽心。”刘墉笑道:“这纸中加了防虫的药物,故能长久存放。”
蔡文姬啧啧称奇,叹道:“不知公子从何处得到的,不想妾身离开长安才约一年,天下竟出了这么多好事物。”
刘墉含笑道:“小姐还需刘墉准备何物,尽管吩咐便是。”
“公子客气了,只需为妾身准备一间静室即可。”
刘墉点了点头,在太守府中专门划了个小院让蔡文姬在里面安心写书,除两个丫头定期送些茶水和点心外,任何人不得打扰,自己则带着卫觊四处体察民情,安抚百姓。
数日后,刘墉回到洛阳,招小怜小爱两小丫头问道:“小怜小爱,你家小姐还好吗?”
小怜笑道:“公子,我俩改名了。我叫子衿,她叫子佩。”
“你们为何改名了?”刘墉疑道。
“小姐嫌我俩的名字不好听,就另取了一个。出自诗经,叫什么‘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对不住,公子,婢子只记得住这两句。”小丫头嘴里叽里呱啦,止不住抚嘴轻笑起来。
刘墉也笑道:“我也只知道这两句。”又问道,“你家小姐写书可有什么困难?”
小怜(子衿)想了一会儿方道:“小姐每日吃得很少,写得却多。”
小爱(子佩)也担忧道:“小姐每日屈膝写上好几个时辰,婢子担心长久下来,小姐的膝盖和腿可承受不了。”
刘墉深有同感。汉代人席地而坐,其实和跪差不多,大半个身子的重量全压在膝盖和腿上,不一会儿便会腰酸背痛,何况还是伏案写上几个时辰。刘墉点点头,沉吟道:“是该想个法子。我知道了,你们先去吧。”
刘墉下定决心,拿出笔在纸上画了张草图,又吩咐将木匠叫来。那木匠是第一次见到这种式样的东西,疑惑地问道:“公子这是何物?”
第七十五章 蔡琰写书()
刘墉笑道:“这叫椅子。”然后又将在制作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的地方对那木匠细细讲解了一番,叫他回去马上赶制。第二日,木匠便将东西送了来,刘墉用手在扶手上仔细地抚摸着,这木匠的手艺可真是不错,半点尖刺也没有,而且靠背处便如刘墉所设计的那样做成了弧形,便和人的背脊弯曲一样。刘墉喜滋滋地坐了上去,顿觉周身舒坦,对那木匠笑道:“师傅可曾试过吗?感觉可好?”
那木匠道:“这岂是俺们能用的东西,只要公子满意,俺们便知足了。”
刘墉笑道:“师傅还不知刘墉为人吧?来,你请试试,这也是你的一番心血不是。”
那时手艺人的地位颇低,哪曾听过如此和蔼客气的话语,那木匠心中又是感动又是惶恐,双手伸出不住摇动,连连推辞,口称“不敢”。
刘墉走上前来,不由分说,将那木匠推到椅子上坐了下来。那人何曾受过如此礼遇,眼噙热泪,哆哆嗦嗦地坐了下来。
刘墉拍拍他的肩,安慰道:“不妨事。师傅安心的坐一会儿,一是感受一下自己做的东西,二是找找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的。”
那木匠听刘墉说得在理,便静下心来,仔细体会。
一会儿后,刘墉笑问道:“师傅有什么意见但说无妨。”
那木匠咧嘴一笑道:“公子,俺们觉得你这椅子很好,不会像那些有钱人家坐着那么累。不过有两点,俺觉得再改改就更好了。”
“请说。”刘墉鼓励道。
“一是这板太硬,人坐久了,屁股就会受不了的。公子莫怪,俺是粗人,不知道屁股这词文雅的应该怎么说。”
刘墉哈哈大笑道:“不妨事,就说屁股。你说的这层我也想到了,我已叫人做了个软垫,放在上面便可以解决了。第二点呢?”
那木匠更是佩服,答道:“俺觉得这坐板不应该是平的,而应该有些凹陷,能将屁股这部分包裹起来就更舒服了。”
刘墉翘起大拇指夸道:“好主意,烦劳师傅便照这个想法给我也做一个。这个是给你的工钱。”刘墉递过一块银子。
“公子,要不了这么多。”那木匠讷讷地不敢伸手。
“我可不是施舍给你的。一是师傅的技艺精湛,二是提出了改进的好法子,这可是金钱也买不来的。”刘墉抓起那师傅的手,将银子塞进他的掌中,笑道:“放心拿着便是。”
那木匠千恩万谢地走了,刘墉却心中难平,为什么靠劳动吃饭反而要低人一等,科技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力量啊!可那些坐在高高位子上的谁能意识到呢?
刘墉心事重重地搬着椅子来到蔡文姬的居处,两个小丫头在院内低声交谈,见到刘墉刚想招呼,刘墉轻轻一挥手,将二人唤了过来,问道:“小姐写了几时了?”
子衿答道:“约莫半个时辰。”
刘墉点点头,道:“那就等会儿吧。”
子佩笑道:“公子又给小姐送什么来了?”说着,小手一指那椅子。
刘墉笑道:“等会儿你们便知道了。”
“哼!我才不稀罕知道呢。”两个小丫头早和刘墉相熟,也知其为人,因而不仅不怕他,有时还敢开开玩笑。
三人叽叽喳喳地乱聊了一阵,只听房中轻响,蔡文姬敲了敲腿,伸了个懒腰,立起身来,忽然发现刘墉几个正笑嘻嘻地看着自己,蔡文姬脸一红,笑骂道:“两个小蹄子,公子来了也不禀报一声。”
子衿笑着答道:“是公子不让婢子通报。”
蔡文姬指着刘墉旁边的椅子问道:“刘公子,你这是何物?”
刘墉笑道:“小姐试一下便知这是何物了。”说着端着那把椅子放到屋内一张稍高的几案旁,然后将蔡文姬引过来,坐了下去。
蔡文姬又惊又喜,笑道:“奴家在胡地曾见过一种凳子,甚是方便,却没想到公子这个更加实用。这个叫什么名字?”
“这个叫椅子。待会儿,还要送个软垫过来,到时小姐坐在这上面写便不会那么累了。”
蔡文姬更是感动,道:“公子照顾得如此周全,蔡琰感激不尽。”
“小姐客气了。小姐做的事乃是造福千秋万代之事,殚精竭虑,日夜操劳,刘墉能为小姐尽些绵薄之力也是应该的。”
子佩在一旁插话道:“你们俩就不要这么文绉绉地说话好不好,我们听不懂的。公子想要帮我家小姐分担,不如多送些好吃的点心来,小姐可爱吃了。”
蔡文姬大羞,啐道:“小蹄子,是你喜欢吃吧,偏拉上我。”
刘墉一笑道:“既然你们姐妹都喜欢吃,那我便多送些来。”
“可不能重样哟。”子衿也不甘寂寞。
“知道了。”刘墉笑道,“你俩在这儿伺候半天了,到花园里玩会儿吧,我跟你家小姐说说话。”两个丫头到底年幼,听后便满脸欣喜的蹦跳着跑了。
刘墉扭过头对蔡文姬道:“小姐也无需如此耗神默写,身子骨还是要注意的。”
蔡文姬叹道:“奴家担心时间久了会忘记不少的。”
“长久坐在那儿抄写,不仅对眼睛不好,还容易生出病来。在下建议小姐每日只需写上四个时辰便可。而且每写一个时辰都要起身休息一阵,走一走,望望远处,看看绿树,对身体、对眼睛都是很有好处的。”
蔡文姬听刘墉说得在理,便道:“公子说得虽有道理,只是‘人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妾身心中记忆有限,更得加倍珍惜才是。”
刘墉摇了摇头,不以为然地道:“刘墉以为,小姐此言大有谬误。”蔡文姬顿时一愕。
蔡文姬没料到自己说要加倍珍惜时间,刘墉却说自己做得不对,又惊又疑,忙追问缘由。刘墉解释道:“俗语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蔡文姬小嘴一撇,娇声道:“哪是什么俗语,这句出自论语?卫灵公,是子贡问仁时,夫子的答语。”
刘墉一本正经地道:“我又没熟读过多少经典,能记住这么一句已经很不错了。小姐不夸上几句倒也罢了,这样打击一个勤奋求知的上进学生,是很不应该的。”
蔡文姬见刘墉没皮没脸地胡说一气,不由得笑得打跌,好半天才道:“很是。你用得极好,那你给为师解释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刘墉装模作样道:“是,老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工匠在做工前要先做好准备,打磨好用具,这样真正做事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子曰,‘磨刀不误砍柴工’,也是同样的道理。”
蔡文姬更加忍不住,抚着嘴咯咯直笑,又嗔怪道:“别拿圣人取笑。”
刘墉笑道:“遵命。只是刘墉不这样说,小姐哪有这么轻松快活。”
蔡文姬一呆,登时明白了刘墉此举实际是为了让自己放松,缓解下心里的疲倦,不由得又是感激又是欣喜。沉默片刻,蔡文姬问道:“公子引用这两句是说凡事都得先做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