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的三国我当家 >

第32章

我的三国我当家-第32章

小说: 我的三国我当家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嗳找胬┐螅准睹芙デ骷せ煜乱斜┞抑螅舜砘垩鄱谰撸辞辶似渲械谋锥耍阆蚝何牡凵狭艘黄嗍琛�

    这便是被鲁迅先生喻为“西汉鸿文”之一的论贵粟疏。这篇文章逻辑严密,说理透辟,辞意畅达,立论紧扣论点,环环相扣,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晁错认为,商业发展,商人聚敛财富,大肆兼并侵吞土地以及各级官僚急征暴敛是造成当时农业生产凋敝,农民穷困劳苦,贫富分化,阶级矛盾激化的直接原因。晁错还认为一个国家的粮食积蓄得越多,则民心越安定,社会越稳定,政局越稳固;而要增加积蓄,必须想办法使农民安心于农业生产,于是提出了“欲民务农,在于贵粟”的观点以及重农抑商和入粟受爵的建议。此项措施被汉文帝采纳,并经文、景两朝推行,农业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日益富足,社会逐渐安定,经济相对繁荣。以至于武帝初年,出现了“太仓之粟,陈陈相因,都鄙廪庾尽满”的富庶景象。

    可惜晁错的结局并不好。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又采纳了晁错的削藩策,实行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然而,便如清康熙时代削藩的结果一样,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不满朝廷削减他们的权力,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联兵反叛。而无论晁错还是景帝,都没有事先做好应对的方案,以致叛乱伊始,朝廷军兵败如山倒。景帝惊恐万分,又接受其他朝臣的建议,将晁错腰斩于市想以此换取叛军退兵。然而,叛军并没因晁错身死而退兵,而是继续向长安进军,只是因战略失当而被朝廷和梁王联手平定。整个平定叛乱的过程仅区区三个月,刘墉既感叹汉景帝的“过河拆桥、刻薄寡恩”,又感叹晁错的“急功近利、遇人不淑”。

    读后,刘墉感慨万分,原来农民竟是如此之穷,如此之苦。“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署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便是如此辛勤劳作,百亩的土地也仅有百石的收成,不仅如此,还要服劳役、纳税赋,一年四季,没有一天休息。即是这样,每年还会遭受各种灾害,应付官府急征暴敛,各种摊派。农民忙活了一年,到头来却只有很少的收益,为了应付各种赋敛,有的甚至“卖田宅,鬻子孙”;而商人无农民之劳,却能“衣必文采,食必粱肉”。这是多么的不公啊!难怪农民不能安心务农了。

    刘墉眼噙热泪,心中暗下决心,“若不能让这些可怜又可敬的农民都富足起来,刘墉啊刘墉,你还算是一个人吗?”

    刘墉避开众人,寻了一处僻静地方,借鉴历史及前世的“三农”政策,冥思苦想多日,摊开竹简,将想到的对策书写起来。

    “蔡伦是东汉的吧?改良造纸已经有些年头了,为什么还在用这种又重又不便的竹简呢?”刘墉心中十分不解,摇摇头,“等一下一并问问虞县令好了。”

第三十九章 农业改革() 
刘墉捧着自己冥思苦想来的富农之策兴冲冲地来见虞翻。虞翻见他到来却十分诧异,笑道:“公子莫非有先见之能?老夫正要去请公子,公子便来了。”

    刘墉也是一怔,笑道:“那真是巧得很。不知虞公有什么要事需吩咐刘墉?”

    虞翻笑道:“哪是什么要事,是公子交代要县里采购的丹药回来了,都在隔室放着呢。”

    “是吗?”刘墉一阵欣喜,急忙道,“我先去看看。”

    刘墉看着这一块块磨成细粉的矿物,有红色的朱砂、黄色的赭石、绿色的孔雀石、蓝色的石青五颜六色,心中激动不已。

    “不想公子竟会练丹。难道这世上真有长生不老之药么?”

    刘墉笑道:“这世上哪有长生不老之说,那都是方士用来逛骗钱财的伎俩。这些东西我是用来作画的。”

    “作画?”虞翻很是不解,“公子,这些矿石价格极其昂贵,且来之不易,用来作画岂不可惜?”

    刘墉解释道:“虞公,我可不是在画纸上作画,而是用来描在瓷胎上。这样便能烧制出极其漂亮的彩瓷,价格可比普通瓷器贵得多。”

    “一定要用这些矿石作颜料吗?换作别的染料不成么?”虞翻想着这些矿物的价格,仍有些心疼。

    “是挺贵的,可不用这个不成啊。”刘墉解释道,“咱们平常画画的颜料大多是从树叶和草根里面榨出来的,平时染丝绘画还好,但一进窑炉遇到高温便会变色,因而只能选用这些矿石做颜料。虞公放心,这些成本我可以十倍、百倍的赚回来的。”

    虞翻叹了口气,暗暗点点头,他哪里不知刘墉的本事。画工是刘墉前期就物色招募好的,现在终于派上用场了。不久之后,富义推出了有人物、花鸟、鱼虫,也有大红、青花、五彩等等各式各样色彩艳丽的彩色瓷器,顿时风靡四方,甫一面世便被抢购一空,名声也传到徐州、许都等地,都是供不应求,有价无市。而后,拥有一套漂亮、耐用的富义瓷器俨然已成富家大户身份、地位的象征,成为送礼应酬的上佳物品。

    “不知公子来见老夫又所为何事?”

    “虞公,我这几日细细研读了论贵粟疏,深有裨益。在下心中有好多感触,如鲠在喉,想与县长探讨一番,不知可否?”

    虞翻笑道:“老夫正打算施行晁大夫之策,但心中仍有些许忧虑。公子来得正好,这样吧,你我到花园小坐,一面品茶,一边畅聊如何?”

    虞翻带着刘墉来到后衙花园的凉亭,这里架着一个小灶,上面支着一只小小的铜壶,“嘟嘟”地冒着热气。仆人为二人沏上香茶施礼出去。虞翻笑道:“这是今年采的新茶,公子不妨尝一尝。”品了一会儿,虞翻方说道:“公子,读了晁大夫的论贵粟疏有何感想?”

    刘墉感慨道:“在下以前虽知百姓之苦,却不知竟苦难如此;在下亦知安农、兴农之重,却没料到竟重于斯。农业乃世人衣食之源,立足之道,生存之本。俗语说:‘民以食为天,粮以农为主’,一个国家如果连民众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好,何来的发展壮大?只有田里有收成,农民才会安心,社会才会稳定。‘腹中有粮,心中不慌’,只有先解决好吃饭问题,使百姓安居乐业,然后才有精力、有可能发展手工业、商业等诸多产业。为何有黄巾之乱?田里无收成而税赋不减,百姓不能生存而朝廷不知放赈救济,天下如何不反?”

    虞翻点点头,叹道:“公子所言极是,粮食关乎社稷之安稳,百姓之生死。只是朝廷灾年未减赋税是真,不知放赈救济却不尽然。如今举国上下,粮仓中大多空空如也,便是面对饥荒却是有心无力啊。”虞翻叹了口气,又道:“公子看晁大夫的应对之策可好?能否按章执行?”

    刘墉正色道:“晁大夫道,‘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然而普天下之土地,大多在地主手中,平常百姓又有多少?因而咱们即便采用晁大夫的‘贵粟’之策,获益的却是有地的富人,受苦的仍是寻常百姓。”

    虞翻轻轻一叹,道:“老夫又何尝不知此中弊端。不知公子有何高见?”

    刘墉拱手道:“在下以为,咱们要做便要做得彻底。办法有三,一是改革田赋。在下原先想的是县衙收入太低,因而改为按比例征收,而今我们不缺那些钱呢,还是改回去按定额征收更妥。只不过税赋要大降,与民实惠。”

    虞翻沉吟片刻,点头道:“这样县里的收入虽减少了些,不过百姓能得到更多好处,可以安心务农,对于一方稳定倒是裨益良多。只是咱们才改为按比例征收,如今又改回去,岂不授人与柄,说县衙朝令夕改,不守信诺?”

    “这个容易。”刘墉早想好应对之策,笑道,“县长可以颁布文告,前面已签订的田土可在‘六十税一’或是定额征收中自选一个较低的解交即可。对于新开垦的土地,所有权归县府所有,县衙与农民签订契约,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由农民开垦耕种,田赋按固定额度收取。以前是种得越多,缴得也越多;现在则不同了,种得越多,收成越好,自己所得也就更多,农民得了实惠,安心种田的便多了。”

    虞翻点点头,只听刘墉接着道:“虽说县里在田赋上收入少了,但是出产的农产品却更多了。这些损失我们大可从商业、制造业中征收。另外,农民得了实惠,为了保卫自己的劳动成果,便会自觉自愿地参加民团,协助官军搜捕盗贼,安定地方治安。以上措施至少要施行五年,不能反复无常,而致民心不稳。”

    虞翻微笑道:“公子说得有理。还有吗?”

    刘墉笑道:“第二,则是以粮代赋。所有的赋税收取,不要银钱,不要绢帛,只要粟米等农作物。这样一来,商人和作坊要缴税只能向农民去购买,粮食价格岂不是水涨船高?”

    虞翻赞道:“这项可比晁大夫的那个更彻底。不过要小心一些奸商趁机屯积粮食,大发横财。”

    刘墉点头道:“这个自然。咱们还要建立粮仓,出台粮食的政府收购保护价和相应的灾害减免政策。即保证了丰年粮食不掉价,灾年又少交或不交赋税,让利与民,保障农民的利益,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虞翻笑道:“你这样可让百姓把好处都占尽了,不过这也是吃小亏占大便宜的买卖。第三呢?”。

    “第三,县里对提高粮食产量、改良品种有成效的实施重奖,促进各项新技术、新发明的出现。”

    “这个怕是很难。”虞翻一皱眉头,“千百年来便没有多少改善。”

    刘墉笑道:“在下倒有一些法子,可以提高稻米两成左右的产量,并且还有其他收获。”

    虞翻又惊又喜,说道:“公子说来听听。”

    “这个法子叫立体养殖,不知道虞公听说过没有?”刘墉小心地答道。他知道,粮食增产最主要有两**宝,一是种子,二是肥料。只是这两样刘墉都不太懂,想到家乡常见的立体养殖还不错,而富义的气候环境正好和自己的家乡颇多相似,便照搬了过来。

    立体养殖是一种概念,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固定的项目,只要是几个相互关联的种植、养殖项目结合起来,循环利用,达到在同等面积的土地发挥出最大功效,降低养殖成本,得到更大收益的目的,这样便是立体养殖。

    虞翻摇摇头道:“老夫闻所未闻,请公子详加说明。”

    “好的。”刘墉拱拱手道,“立体养殖类似的有好几种。在下先说一个最常见的‘桑基稻田养殖模式’吧。在稻田里养鱼,田埂上栽桑,桑园里喂鸡。这三样看起来都挺平常的,不过组合起来则是奥妙无比。鱼池里面的淤泥和鸡粪可以用作桑树和稻田的肥料,蚕蛹和桑叶可以喂鸡,蚕粪和鸡粪则用来喂鱼。如此,桑、鱼、鸡、蚕之间便形成一种相互补充的循环,这便是立体养殖,可以达到水稻增产,鱼鸡丰收的效果。”

    “请问公子,稻田里都放些什么鱼?”虞翻疑惑道。

    “一般放养草鱼、鲤鱼,时间多在插秧后一周为宜,每亩可养殖鱼苗一千尾左右。”

    “既然是草鱼,那它不会吃稻苗吗?”

    “先说为什么要放草鱼而不是其他鱼。”刘墉解释道,“想必虞公知道,稻田里杂草是很多的,除草是个很麻烦的事,而饲喂草鱼便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一般每平方米哦,每亩投放一千尾左右便能控制住杂草生长而无需农民下田去除草,也无需再投喂什么草料,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工和费用。同时,鱼粪又是极好的肥料,而水稻通过吸收水里的肥料,又能净化水质,为草鱼的生存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因而稻谷增产、鱼儿增重的效果都是极其明显的。”

    “当然草鱼也可能吃掉稻苗,影响水稻产量。那么怎么办呢?”刘墉又继续解释道,“这便要掌握好放养的时机了。我们可以先将田边挖一个集鱼坑,将草鱼苗饲喂在里面,平时撒些浮萍、青草、蚕粪或糠麸之类的。等水稻的叶片挺直远离水面后,便可以拆掉集鱼坑周围的围栏,让鱼到田中自由活动觅食。这时稻秧远不如杂草柔嫩,草鱼只要吃饱了便不会跳高去吃稻苗了。而稻田里常有的蝗虫、飞蛾等害虫,又是鲤鱼、青蛙等的上好食物。农民不用下田除草、施肥和灭虫,便有更多闲暇时间来做其他事务,可一举多得。”

    “嗯,有道理。”虞翻轻抚胡须,颔首道,“老夫觉得这个法子好。咱们这儿稻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