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主明疆 >

第126章

我主明疆-第126章

小说: 我主明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人纷纷去吴汇那里当面表示祝贺,吴汇高兴之余,仍不失冷静,拉住福建籍的士子婉言打听柯潜在做什么,那些人却是一问三不知。

    两省士子毕竟在暗中较劲,会试结果已见分晓,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忧,不过,大家也顾不上省籍之间的竞争了,眼下各人自己能够上榜,便该谢天谢地了。

    本次会试共取贡士二百名,这两百号人只要参加下一轮殿试,即便策问成绩很差,他们也将铁定成为进士,除非有人因身体不适等原因“挂科”缺考,否则,无人会阻止他们由贡士摇身一变而为进士。

    柯潜没去看榜,卓轩找人问了问,得知柯潜会试排名第十二位。

    景泰帝照例要接见二百名入榜贡士,于是,礼部众官领着他们前往文华殿陛见。

    回客栈后,柯潜不再给卓轩讲学,而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定在座上凝眸沉思,偶尔翻出一份书稿看上一会。

    卓轩去柯潜房间看了看,见他似已完全入定,神思超然物外。

第239章 师法先圣() 
随着落榜举人相继离开京城,客栈变得冷清起来,住在这里的六十余名士子,只有九人入榜,接下来,这九人将会与所有两百名入榜贡士一样,为最终的殿试排位而尽展所学,各显神通。

    吴汇是会试会元,名头早已响彻京城,不少显要私底下约见吴汇,对这个年约三十的江西才子寄予很高期望。

    柯潜的会试排名不算十分突出,反倒可以免去诸多应酬,终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如参悟佛道的虔诚信徒那样,专注于思考儒学要义,对房外的世间俗事无闻无感。

    上一世,卓轩非常怀疑古代学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可信度,不过,眼前的柯潜就给他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容不得他再去质疑古人的求学精神。

    他日若能像柯潜这样,成为“学痴”,思想深度、儒学造诣自会日益精进,假以时日,科考时何愁不能写出惊艳的绝世佳文?

    这样的前景,想想都令卓轩充满了无限期待。

    三月初一一大早,卓轩就被李安传至奉天门。

    今天是殿试日,此科两百名入榜贡士,还有上一科一名已入榜但因身体突然不适、没参加殿试的贡士,一共二百零一人齐聚奉天门,静候景泰帝前来策试。

    殿试只考一道策问题,试题名义上由天子亲自出题,实际上是由内阁拟定,交由天子钦定而成。

    赶在辰时之前,景泰帝驾临奉天门,当场没说一句话,由近侍太监宣旨,诏敕就是试题。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惟自古王天下之要有三:曰‘道’、曰‘德’、曰‘功’,然道莫如伏羲、神农、黄帝,德莫如尧、舜,功莫如禹、汤、文、武,此数圣人者,万世仰之不能易也。

    伏羲、神农、黄帝之事著于《易》,尧、舜、禹、汤、文、武之迹存乎《书》,其所以为道、为德、为功者,朕欲究其心术之精微,其推以治、教、养天下,所尚虽殊,然不出乎耕桑、贡赋、学校、礼乐、征伐、刑辟之外,朕欲参其制作之会通,夫无所酌于古,将何以准于今?

    朕承祖宗大位,夙夜惓惓于心,亦惟以古圣人之道、德、功自期,以今天下之治、教、养自励,兹欲尽驱天下游谈之惰以事耕桑,使各衣食其力;尽约天下浮冗之征以归贡赋,使各膏肥其体,而无或失所养;尽导天下狼戾之顽以从学校,使各复还其善;尽陶天下粗鄙之陋以由礼乐,使各移易其俗,而无或违于教;尽作天下慵怯之兵以奋征伐,使各销沮其凶;尽化天下争斗之讼以远刑辟,使各崇尚其耻,而无或外于治。皆何施而可也,施之有效,民得治、教、养矣,于古圣人之道、德、功有可以庶几乎!

    伏羲、神农、黄帝曰皇;尧、舜曰帝;禹、汤、文、武曰王,其称号之所以异者,果道、德、功之所致乎?抑治、教、养有隆替而然乎?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一而已矣,何皇降而帝、帝降而王乎?

    兹欲措天下于隆古之世,使皇、帝、王之称惟一而无隆杀之别,亦必有其道乎?

    子大夫习之于师,而得之于己,宜无不悉其说者矣,既承有司宾兴而来,其具为陈之,朕将亲览焉。”

    这道圣旨并非“诏”,而是“制”,卓轩欣喜的发现,他居然能听懂其中的九成旨意。

    景泰帝把治理天下的要务归结为三件事,即道、德、功,认为无人能在“道”上超过伏羲、神农、黄帝;无人能在“德”上超过尧、舜;无人能在“功”上超过夏禹、商汤、周文武、周武王。

    把这九个远古先圣的事迹加以总结,可以推行开来,用于治理、教化、养育天下百姓,九圣崇尚的治理方法虽有差异,但都没有超出耕桑、贡赋、学校、礼乐、征伐、刑辟这六者之外的,所以,景泰帝声称要将这六事做得尽善尽美,应该是有正确的方法可循的,倘若实施后效果显著,百姓得到治理、教化、养育,那他就离古圣人在道、德、功上的修为非常接近了。

    问题是:伏羲、神农、黄帝叫做“皇”,尧、舜叫做“帝”,而禹、汤、文、武叫做“王”,九位圣人的称号不同,这是因为道、德、功的效用有别导致的呢,还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治、教、养有盛衰(隆替)变化而本该就是这个样子?

    对圣人的评判标准应该是一致的,为何九位古圣人由皇降为帝,由帝降为王?如今把天下放到古圣人所处的时代,使得皇、帝、王的称呼前后一致而无高低(隆杀)之别,也必定有正确的方法与路径吗?

    “这就是今科殿试的策问试题?切,都什么年代了,依然找不准正确的治国方略,竟幻想从古圣人那里寻找答案,难道炎黄子孙数千年以来算是白进化了?”

    卓轩暗中嘀咕起来,想景泰帝如此策试士子,还声称“朕将亲览”,肯定不是出自本意,届时能御览三名考生的文章就不错了。

    坐而论道的文章写得再典雅,也仅具观赏价值,实用价值大概可归为零!

    二百零一名考生听旨后顿首叩拜,之后景泰帝移驾雍肃殿,考生相继步入奉天殿东西两庑作答。

    移驾时,景泰帝命人将卓轩召至御驾边随行。

    天子的心思显然不在殿试上,坐着肩舆,抬舆的脚程非常小心,步态平稳,极富节奏感,故而景泰帝的身子晃动得并不厉害。

    朱祁钰凝眸而思,目光深沉。

    离雍肃殿很近了,景泰帝这才回过神来,“卓轩,听说你在住有福建、江西士子的客栈小住,二十余日来有何观感?”

    “读书不易!微臣将尽快参加童试,但愿能获得生员身份,入宛平县县学就读。”

    “也好,不过,过不了童试这一关也不打紧,朕让你进国子监进学。”

    “多谢陛下隆恩,微臣与福建士子柯潜相处数日之后,听他讲学,长了见识,微臣打算像他那样,寒窗苦读,凭自己的真本事考中生员。”

    “柯潜?这名字倒是有趣!你既然打算读书,便得心无旁骛,他日若能在乡试、会试、殿试中中式,朕便能名正言顺的让你做官,只是,读书别过于呆板,朕不喜欢太迂腐的读书人。”

    卓轩答非所问道:“柯潜为人忠厚,却不迂腐。”

    景泰帝皱皱眉头,“朕说的是你,不是那个······柯潜。”

第240章 殿试趣闻() 
言谈间,景泰帝经常走神,显得心事重重,卓轩意识到自己该走了,就作礼告退。

    此刻,奉天殿东西两庑内,二百零一位考生正在审题,殿试时间只有一天,日落前必须交卷,众人不敢懈怠,对照诏敕所提出的策问,抓紧时间构思他们的锦绣文章。

    历史上,景泰二年的这场殿试留下了许多趣闻,其中最有趣的是,一位来自大名府、名叫王越的考生完成策论后,试卷竟被一阵大风给吹走了,王越当场就急了,找考官江渊重新索要试卷,好在江渊非常通情达理,给王越重发试卷,最后王越如愿获得进士功名。

    更加离奇的是,数月后朝鲜使臣来到京城,求见景泰帝,当场交出一份试卷,说大风将此试卷吹到朝鲜,朝鲜国王亲眼瞧见空中落下一团奇怪的东西,命人捡来,看清上面的文字后,发现它竟是大明殿试试卷,就命使臣带了过来。

    许是因为这个离奇故事让王越名声大噪的缘故吧,此后王越官运亨通,官至兵部尚书,后以军功被封为威宁伯,是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官之一。

    与王越一样留下趣闻的还有吴汇,只是吴同学有些悲催,都是名气大惹的祸,好端端写着策论,不料吏部尚书王直突然进了考场,站在王越旁边看了一会。

    “诶,好像有点跑题。”

    堂堂吏部尚书发了话,谁敢置若罔闻?没办法,吴同学又取来一份空白试卷重写。

    “嘿嘿,还好,答卷时间尚有富余!”眼看策论就要收尾了,吴同学看看窗外的日影,欣慰的长舒一口气。

    这时,礼部尚书胡濙进了考场,站在吴汇身边看了片刻,轻轻的摇头叹气。

    “唉,好是好,可惜文章太短,一旦拿去读给皇上听,好像不过瘾。”

    尼玛,这都快到交卷时间了,咋办?

    吴汇急眼了,赶紧搜肠刮肚构思,生生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加了数百字,总算赶在日落前写完策论。

    交卷后,吴同学踌躇满志之余,想到整篇文章有头轻脚重的嫌疑,心中难免忐忑。

    柯潜也在这场殿试中留下了趣闻,只是趣闻的发生时间有些滞后。

    与此前会试结束后表情凝重的样子不同,殿试结束后,柯潜神色坦然,显得非常平静,回到客栈用过晚膳,就主动把卓轩叫来,给卓轩讲学。

    柯霜偶尔来她哥哥的房间现现身,对卓轩虽不像以往那样冰冷,却也谈不上热情,即便卓轩意外的让她的咳疾得以痊愈,她除了几天前扔下那句“有劳了”之外,也并未流露出更多的感激之情。

    对卓轩而言,她宛如门外的浮光,窗外的掠影,只有在某些不经意的瞬间,才会意识到她的存在,时间久了,他渐渐淡忘了她那副待人冷若冰霜的样子,只在脑中留下一个模糊的记忆,知道她是柯潜的妹妹,仅此而已。

    至于她的闺名究竟是“霜”还是“双”,以及被纱巾覆盖的容颜是否对得起观众,这些虽有悬疑,但已不能吸引卓轩的注意力。

    吴汇常来柯潜这里串门,有时会代替柯潜给卓轩讲学,讲学方法与柯潜相比,差别极大。

    吴汇是个才思敏捷的人,讲学时要求卓轩举一反三,跳跃式的领会整部《论语》的要义,而柯潜则是一个厚积薄发之人,要求卓轩逐字逐句消化语意,先夯实基础再做融会贯通的尝试。

    卓轩自然是兼收并蓄,不会拒绝两大才子的慷慨“馈赠”。

    与他们相处久了,卓轩渐渐沾染了一些书卷气,潜意识里已把自己归为读书人之流,当然,他并不会为景泰帝那番中式后可名正言顺做官的言辞所动,心想读几年书,了却夙愿,日后做个儒商挺不错的,不必涉足官场。

    士子中式后做官,这是定制,景泰帝的那番言辞不算许诺,不值得卓轩当真,再说,天下很大,天子没理由长久厚待一名庶人而忽略世上芸芸众生,故而卓轩不愿抱谁的大腿。

    更何况,他是景泰帝大棋盘上的一枚棋子,这里面的变数极大,能全身而退便是智者,心存贪念无异于火中取栗。

    吴汇前来串门,自然不是为了闲聊而虚耗时光,殿试时受到王直、胡濙两名显赫人物的青睐,本属幸事,但一篇策论折腾几次,质量好像打了折扣,这让他心中半是期待半是忧郁,来柯潜这里探探口风,很明显,吴汇把柯潜当成了客栈内唯一有资格与他竞逐状元头衔的对手。

    柯潜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每每谈及殿试的策问,总是很巧妙的以其它话题支开,这更加让吴汇觉得今年的春闱形势扑朔迷离。

    过了两日,有些考生开始赴长安门外打探发榜时间。

    卓轩正想外出找人打听殿试结果,却在客栈门口遇见李安,便将他拉到林间,询问策论阅卷情况。

    “李典簿,阅卷官是谁?”

    “一大帮子人,有朝中九卿,还有内阁几名学士。”

    “何时张榜?”

    “明天。”

    “状元是谁,可有结果?”卓轩比参考士子都要心急。

    李安卖了个关子:“说起来有些离奇,阅卷官评定二百零一份策论等级后,挑出最好的六份策论,交给内阁首辅陈循,陈阁老从中选出最优的三份,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