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1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不是什么皇帝不皇帝的,而是突厥人南下了,若不能挡住他们,那么家乡父老,就都要沦为突厥人的猎物了。
好在,这些年晋地尚算平静,不然的话……
也不用说什么不然不不然的了,皇帝杨广,彻底的打破了晋地的这种平静,经此一战,晋地北部,皆为赤土。
马邑糜烂,雁门残破,楼烦也受到了重创。
也就是说,晋地北方边关屏障,在此战中尽皆化为乌有,突厥人再要南下,晋阳这样的北地大城,就等于是门户大开了。
晋阳在短时间内,聚集了十余万大军,众人都觉得,不能再等下去了,于是誓师出征,全军上下,虽多有踌躇,却都报了必死之心。
这是最后一次,皇帝杨广用自身的“人格魅力”调动起了一支大军,自此而后,他就再也没能力,调动各地府兵的一兵一卒了。
皇帝的尊严,就此扫地,皇帝的龙椅,已然破碎,大隋的根基,也被他亲手斩断。
即便皇帝杨广未死,天下间就此也开始到了群雄争霸的时代了。
大军从晋阳出发,兵锋直指雁门。
突厥人这个时候也难受了,冰天雪地,困顿于坚城之下,屡攻不克,隋人援军却即将到来。
雁门城下,始毕可汗望着已经被鲜血染的通红的雁门城头,万分不甘的下达了撤军的命令。
从这一点上来看,皇帝杨广给始毕可汗提鞋都不配,该得的时候不得,该弃的时候不弃,兵家之大忌他犯了个遍。
当皇帝他不称职,当将军,更是表现的不堪入目。
十几年来,他引以为傲的功绩,其实都染满了天下百姓的鲜血和眼泪……
当然,大业十一年,还不到他落幕的时刻。
雁门之围即解,皇帝杨广便率领着近臣们,狼狈跑回了晋阳。
这个时候,他又习惯性的忘记了一些事情,他在雁门城中的许诺,竟然没有一件兑现。
一句话未有留下,就乘坐着他的御辇,灰溜溜的回到了东都洛阳。
晋地上下,对皇帝来安慰一声都没有,就走了的行为,非常之愤怒,府兵们怨声载道,将军们异志丛生,自此,晋地不复为隋土矣。(。)
第200章成名 七()
有趣的是,传闻隋帝杨广还东都,瞅着东都大街上的迎驾的人们,也许是在北地呆的时间久了,习惯了荒凉景象,见的鲜血也多了。
于是对近臣们冷森森的来了一句,“东都人犹多矣。”
开始的时候,臣子们还以为是皇帝在称赞东都的繁盛,也没当回事。
等后来隋帝杨广召集群臣,再议杨玄感之罪,欲追责从贼人等,这一下臣子们才恍然大悟,皇帝进城时说的那句话,是嫌弃东都人太多了,之前杀的不够啊这是。
其实,这个时候皇帝杨广的心态已经非常明了了,这人彻底的疯了。
众人自是不愿再起大狱,东都勋旧子弟更是惶惶不可终日,许多人在之后带着家人纷纷逃离了东都洛阳,去了西京长安,托庇于关西世阀门下。
这只是开始,接下来,大冬天的,皇帝命大将军宇文述征伐东都百姓续造龙舟。
这还不算,他在雁门被围的时候,信誓旦旦的告诉臣子们,不再起兵北征了。
但到了这会儿,他连草稿都不打的就反悔了,再议征伐高句丽之事。
这也许是他感觉到了天下大乱,他的皇位岌岌可危,想借机试探群臣,或者说,是想看看自己还能驱使多少臣民。
又或者,他是真的疯了……谁知道呢。
反正,回到东都洛阳的皇帝,折腾了一番,几乎一件事都没办成。
身在东都的臣子们,也厌烦了皇帝的出尔反尔以及小孩子般的无理取闹,没事的话,谁也不愿在皇帝面前晃悠了。
他们不像关西世阀那样,敢于强硬的跟皇帝对抗,而是选择了沉默。
只宇文述,老实的去造龙舟了。
于是,到了这个时候,皇帝杨广好像终于好像想起来。该赏赐有功部下了。
从平杨玄感之乱开始,一直到雁门被围,有功将士,依次论功。
但悲剧的是。只能赏赐官职,其实现在隋帝杨广穷的也只剩下官职了。
这一议功,终于让有些人来了精神,吵吵闹闹一直到十二月间,功劳簿弄出来了。
所谓近水楼台嘛。于是,平杨玄感之乱的功劳,要重赏,当然,重也没重到哪里去,只是造就了以后的很多反贼而已。
至于解雁门之围的有功将士,算了,离着那么远,赏了又能怎么样呢?
不过,没等大家分完这并不算多可口的蛋糕呢。隋帝杨广北巡的后遗症就发作了。
晋地南部大乱,汾水两岸,盗贼蜂起。
没办法,晋地最靠得住的府兵和将军们,都赶往了晋阳,冬天回不来了。
因为战乱,百姓生活本就越来越是困苦,再加上征伐府兵,自然要夹杂着各种民役,粮食在一夜之间。就涨成了天价。
所以,和很多地方不太一样,晋地的叛乱,是从大城里先爆发的。然后漫及乡野。
不论皇帝杨广,还是东都的臣子们对晋人这会儿也是怨气颇深。
实际上,到了大业十一年冬末,皇帝杨广的诏令,已经没人当回事了,差不多都是东都的臣子们在主持朝政。
又因为对河东宣慰使李渊的见死不救很不满意。于是,老将樊子盖再次披挂上阵,发关西兵,讨伐晋地叛贼。
这位老将可没半点手软,破绛州贼敬盘陀等,坑杀降俘无数。
不管是他本人心存怨气,还是不想回去受到众人指责,他都选择了最不合适的一种做法。
谁都知道,自古以来的民变叛乱,剿不如抚的道理。
王世充,吐万绪等在两淮杀俘,两淮大乱不止,樊子盖这会在晋地杀俘,同样让晋地乱事更汹。
而此时,山东,河北差不多已经是彻底糜烂,被张须陀连连击败的乱军,蜂拥西向,也让晋地的战火越烧越旺了。
到了大业十二年初,瓦岗军终于崭露头角,开始攻城拔寨,进逼洛口仓这样的粮草重地。
于是,樊子盖被召回东都,主持朝政,河东宣慰使李渊,拜晋阳留守,兼任晋阳宫监,实实在在成晋地最高军政长官。
大业十二年,无疑是唐国公李渊发家的一年,也是他最难受的一年。
因为他不但要应对突厥的袭扰,也要面对纷纷起事的晋地义军,还要受着来自东都的指责,这夹板气可是够他受的。
…………………………………………
时间回到大业十一年冬,突厥大军在冰天雪地中,漫山遍野的漫过了马邑,突厥人撤军了。
突厥人表示也很受伤,他们没能捉住隋帝杨广,在雁门城下打了近一个月的攻坚战,彻底将雁门城变成了另外一座辽东城。
在雁门城下,突厥人流尽了鲜血,却连城墙都没登上过几次。
然后便是分外漫长的撤军过程,他们还得面对隋地北风以及草原上的漫天风雪。
虏获的隋人百姓,只要出了塞的,几乎全部冻死在了冰雪当中。
而数十万大军人吃马嚼,后勤上的损失,也让突厥诸部怨言四起,可以说,这次突厥人南下一圈,是一无所获,而且损失不小。
实际上,始毕可汗和隋帝杨广一样,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大军征伐,看似威风无比,实际上却充满了隐患,所以,自古以来,大军征战,其要害处,皆在于速战速决,不然的话,拖延时日之下,一旦不能靖功,自己就得品尝苦果了。
连隋人,都承受不住一次百万大军出征的后果,何况是突厥人?
实际上,之后几年,突厥人再无聚大兵南下之举,就是这次南征的后遗症在作怪了。
更何况,突厥可敦,大隋义成公主,还送信来说,北方有敌人犯境,更加重了突厥贵族们的挫败感。
突厥大军并没有在马邑多做停留,一队队的突厥骑兵,汇入大军当中,跟随大军北去,马邑城安然无恙。
只苦了神武,大军一过,神武城立即遭了灾。
当突厥人离开的时候,神武城已是一片死寂,成年男女,都被大军带走北上,成人家的奴隶,剩下的人,皆被杀戮一空,几近于屠城。
这种事情,突厥人干的很利落,他们已经在雁门演练过很多次了。
云内城就更不用说了,没人会绕道云内城出塞,除非他是从飞狐口钻出来的。
突厥人到也没忘了,云内城下好像还有他们一支人马呢。
于是派了人来报信他们随大军北返。
不过报信的人到云内城下转了转,竟然没发现自己人的踪影。
于是,便回去报说,仆骨部的人已经走了。
也没什么人在意,松散的部落联盟体系,都紧着自己呢,谁顾得上谁啊,到是有人发了两句牢骚,仆骨部的家伙跑的比兔子还快什么的。
这要是让仆骨吉思在地下听到了,估计得再吐一口老血。
于是,云内城的八面楼里,李破便颇为得意的向李碧吹嘘,咱的智慧已经突破天际,你看看,这要是去了神武城,不定就被突厥人围住了呢。
这和事实可有点差距,他要是去了神武城,在突厥人急急率兵回军塞外之际,有没有,有那个功夫去理会缩在神武城内的他,还真不一定。
不过吹嘘这东西,之所以为吹嘘,就是因为让别人抓不住话柄,多数也不可预测,又带着点似是而非的道理,才能称之为吹嘘嘛。
不过,接下来,李破可没闲着。
因为这个冬天的收获,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粮食的问题,已经渐渐开始显露端倪。
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谈论,明年大家能不能吃饱肚子了。
马邑官府,甚至是代州总管府,晋阳,差不多都不用指望。
恒安镇军还可以讨要粮草,云内城的百姓们,等官府救济,却一定是遥遥无期的事情。
那得多少粮食,才能满足需要?嗷嗷待哺的可能也不止云内城一处,而云内城尴尬的位置,也决定了获得晋阳的希望颇为渺茫。
还得自己努力,无论是李碧,李破,还是恒安镇军上下,此时都已经将云内城视作了自己的地盘,主人翁意识那叫个强烈。
实际上,这就是乱世来临之后,必然会产生的效果之一,军人们纷纷拒城而守,划地为王,带出来的是明显的军阀作风。
没办法,恒安镇再次侦骑四出,探头探脑的打探着突厥人的动静。
等到消息纷纷传回来,时间已经来到大业十一年九月末尾。
这一次,李破是咬牙切齿的做出了决定,将战马全都发了下去,恒安镇军几乎是倾巢而出,离开了云内城,追着突厥人的尾巴杀了过去。
其实,这一战,才算是李破真正的成名之战……
月票涨势喜人,阿草和大家一起努力,下个月,阿草已经准备迎接一个冰河期,肯定是有涨有落,这不奇怪,下个星期是编辑给的惊喜,有个不错的,阿草是爆发不动了大家见谅一下吧。
昨天加更,今天这几章码的阿草差点吐血啊,这两天错别字啊什么的也多了起来,没工夫去检查了……(。)
第201章成名 八()
月票月票
突厥人撤兵而去的时候,是颇为严整而且井然有序的。
对于北胡而言,这非常难得,同时也显示出了突厥汗国有别于匈奴,柔然这样的草原汗国的地方。
他们和中原帝国的交往更多,所以无论文字,政治体系,军事体系等等许多方面,都要强于他们的先辈。
这也正是后来人会说,戎狄之盛,古之未有的原因所在。
大业十一年九月中,突厥大军北还。
辎重先行,主力大军随后,左右皆有突厥主部骑兵卫护,四万主部精骑,留在后面断后。
金狼旗在寒风中高高飘扬,十几里外,依稀可见,所以,从雁门撤军的时候,突厥大军上,并没有一点落魄的样子,一如他们乘势而来之时,那样威风而不容人轻犯。
不过等大军马邑的时候,听闻隋人援兵并未追上来,而是停驻在了雁门城,突厥大军上,就都松懈了来。
两军根本未曾接触,也无所谓脱离,只是相隔越来越远,都没有表露出战意。
突厥人是一心北归,隋人援军七拼八凑,战力低,天气也越来越冷,也没有跟突厥人战上一场,给皇帝讨个面子的想法。
于是,突厥人这里,很多部落贵族这个时候,都觉着战争就此结束了,剩的也就只有赶路的问题了。
马邑郡不久,突厥人大军就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