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汉月-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绱耍抵芑莸母盖自蛔吩啬校⒁蔡氐卮陀柚芑莨啬械纳⒕簦允景镅贾狻
此外,南军中的马佛念、宋景休两人,也同样因为军功受到嘉奖,分别担任从六品的襄威、厉威将军。陈庆之本人没有再晋升爵位,却被赐予一座城内豪宅,并女乐、鼓吹各一部,奴婢、僮仆数十人,对此陈庆之没有推托,很安心的住了下来。没过多长时间,便与昔rì在江南的旧交、车骑将军会稽张景仁重新取得了联系,并通过和他的交游,渐渐地结识了同为南来降人的司农卿萧彪、尚书右丞张嵩等,连带着一些祖上北投、自身长于北地的朝臣也加入了宾客的行列,rì子倒是过得闲暇自在。
既然府主无事,作为属官的周惠也不必跟随。向陈庆之告假后,他便返回了巩县伊水之畔的家中。
挟着员外散骑侍郎的官职和巩县男的封爵,周惠的声势自然大涨,家主周植得知他回来,特地大开中门,将他和陈庆之派来护送俸禄、赏赐的数骑迎入正堂之内,并于次rì在院子里大开筵席,招待来贺的众位亲属和乡邻。
筵席之上,面对众人的恭贺,周惠表现得非常淡定,让包括姑父、舅父在内的众位长辈赞不绝口,连夸周惠态度沉着,果然有朝臣之风,不输于邻郡大族荥阳郑氏子弟云云。特地从张家庄赶过来的准岳父张二,更是笑得合不拢嘴,显然是对周惠极为满意。
然而,已经和周惠相处多时的伯父周植,却看出他心里颇有隐忧。
等到筵席结束,周植立刻把周惠叫到后堂,很关切的问道:“允宣,刚才在筵席上,难得众位长辈和乡邻都那么抬举你,可你却没有什么欢欣的表现,反倒像是担着心思。我想,这其中必定有什么缘故吧?”
“您为什么这么说?”周惠反问道。
“这不是很明显的事情?从昨天回来起,你就一直漫不经心的,自家人怎么会觉察不到呢?”周植伸手示意周惠坐到他的对面,“七七都特地跑来和我说,你昨晚看书时,把书拿反了都不晓得。”
周惠微微露出一个苦笑。确实,他是有些心事,尽管在军中还尽量掩饰着,但回家后就不自觉的放松了下来,让这位jīng明的伯父和机灵的侄女看出了端倪。
“如此看来,我掩饰的功夫还不够呢。”他笑着摇了摇头。
“在家里用得着掩饰什么?”周植瞪了他一眼,“说吧!是不是担心家里的事情?上次你走得急,我没来得及和你深谈,不过我听说,你似乎是在南军中任职?”
“是。因为怕家里担心,就没有说得太详细,”周惠坦然承认了,“不过您放心,我自有保全之道,绝对不会连累家中。”
“我担心这个做什么?自你年初从河北回来,行事毫无错漏,眼光也看得长远,由你来当这个家,我非常放心。”周植呵呵笑道,然后话锋一转,“不过,你自己的事,也应该和家里说说才好……是不是对下个月的婚事不满?或者是看你少年得志,京师有士族向你提亲?”
“您这话从何说起?”周惠略感窘迫。这一段时间,由于军务繁忙,他差不多都忘了定下的那门亲事,可是周植这么一说,他才意识到,原定的婚期就是下个月啊!
“唉,当初定下那门亲,实在是我太心急了,哪想到你会有现在的这番前程?”周植微微一叹,“如果真有士族和你提亲,你一定要和我说。这是关系到咱们家前途的大事,我就算拼着被大房张氏埋怨,被乡邻们戳脊梁骨,也要和张二家解除婚约……”
“不是这件事情,伯父!”周惠打断了周植的话。
他现在心里十分烦闷,不太想再拿什么婚事增加烦恼。
“好好,我不说,你自己把握就行。”周植也看出周惠的情绪,很配合的结束了话题。
“恩,”周惠站起身来,“那您慢坐,我先回书房去。”
“你去吧!”周植点了点头,“允宣,你现在是朝官,如果是官面上的事,我的确不太懂,你不跟我说也没关系。不过,你今年才二十岁,出仕不到一月,已经担任朝廷从六品高官,还封了爵位,可谓是年少有成。即便是邻郡的郑家子弟,也很少能够得到这样的际遇,更何况咱家还不是士族身份?……所以,你已经非常上进了,没必要计较太多,伯父也不可能要求你做得更出sè。”
“我知道了。”周惠脚下一顿,愣了半刻才继续步出正堂。
这几天来,因为没能阻止陈庆之回军,他一直感到十分无力。原本他以为,凭着自己的先知先觉,只要得到发挥的机会,完全可以利用历史甚至改变历史,为自己和家族博得一个光明的前程。可是,事实证明,光凭一张嘴是成不了事的,历史自有其固有规律,历史人物也自有其行事风格,那种以口才纵横捭阖、白衣而取卿相的励志故事,只可能存在于三流架空小说或某些小白的幻想之中。
然而,伯父刚才的话却提醒了他。虽然他现在改变不了历史,也改变不了别人,但他至少能改变自己,并且在年仅二十的弱冠之年,就已经以寒门子弟身份跻身朝堂,获取封爵,达到了很多世家子弟都难以企及的高度。
更何况,他现在已经体现出了相当的影响力。例如河南、荥阳两郡减免租赋,不就是他极力说动杨昱向元颢进谏的吗?便是杨昱,他在原本的历史上并未出仕于元颢(入洛阳后免官),但如今不也还担任着中书令的重职?
恩,也许该抽空去拜访一下杨昱了。凭着巩县的一番深谈,他应该愿意和自己结交,而有了他的关系,也就等于以后多了一条退路和自保之道啊!
……,……
(ps:今天稍迟,晚间还有一章)
。。。
第二九章:烽烟暂息(四)()
杨昱家住洛阳城东郭景宁里,在青阳门外三里御道南,门前不远便是阮曲水,附近还有魏晋名士阮籍的故居。当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杨昱之父杨椿在此立宅,宅成后分宅为寺,名曰景宁,祝祷家国平安宁和,而这也就成了里坊的正式名字。
之前周惠拜访谢邦,从他口中得知了杨昱幼弟杨晟阵亡的事情。这次他去杨宅,一则拜侯杨昱,二来也是吊唁这位曾经同在西门抗敌的同僚。
严格来说,周惠并非杨家亲友,门第更是远远不如,若贸然登门吊唁,免不了有失礼高攀之嫌。因此谢邦虽然身为杨晟阵亡前的伙伴,却一直没有前去。不过,周惠曾为杨昱属下,如今是从六品的朝官,以故属后进身份登门,倒也勉强说得过去,至少不算是辱没了恒农杨家的门楣。
带着周财及其兄周忠训练的几名流民部曲进入洛阳,周惠首先去内城拜望陈庆之,得知陈庆之出门会友未归,便直接去了城东景宁里的杨宅。
到了杨宅门前,周惠报上姓名、家门和官职,门仆的神情果然有些犹豫。不过,见周惠仪容不俗,而且年纪轻轻,已经是从六品的员外散骑侍郎,他也不敢以寻常寒门子弟视之,最后还是选择了进宅向杨昱通报。
不多时,门仆从宅内出来,向周惠躬身致意道:“我家大郎主在中院等候,请郎君随小人前去入见。”
“劳烦贵管家了。”周惠点了点头。他知道自己的身份,倒也没有期望杨昱亲自出宅迎接,能够在中院而非宅内等候,这已经是对待后进的较高礼仪。于是他示意周财等人留在门外等着,然后跟着门仆进入了杨宅。
拜见寒暄完毕,周惠立刻表达了吊唁杨晟的意愿:“当rì在荥阳西门,在下曾和元旭兄联手抗敌,对元旭兄的气度极为心折,只可惜一直无缘拜会。前次拜访好友陈郡谢邦,却得知元旭兄为国捐躯,在下深感遗憾惋惜,故不嫌冒昧,特地前来吊唁英灵。”
“允宣有心了。”杨昱略一思索,点头同意了周惠的请求,带着他由宅内便道前往相邻的景宁寺中。杨晟的灵柩,即是停留在寺中的右厢房,由寺中僧人做七七四十九天的**事予以超度。
先前元子攸北渡时,留下诏令让诸臣回乡休沐,杨昱的叔父杨津便奉着年迈的兄长杨椿,携在洛的一门老小返回了恒农华yīn老宅。如今偌大的杨宅之内,只有当rì被元颢俘虏的杨昱父子五人,因此杨昱令幼子杨孝和为杨晟丧主,主持哭灵、答唁诸事。
在杨晟灵前上香祭拜后,杨孝和身服齐衰(五服中第二等丧服,仅次于斩衰),庄重的向周惠跪拜致谢,周惠亦郑重回拜,表现得一丝不苟,同时也深合礼仪。看到周惠的这等表现,杨昱显然有所触动,十分客气的请周惠回宅续谈。
周惠知道,这是杨昱将他当作了杨家亲友,否则便该送客出门才是。而这等拉近关系的大好机会,他自然不会错过。
进入内宅正堂,分宾主坐定,杨昱开口道:“前时不久,陛下已追去年河yīn旧事,将前征南将军费穆明正典刑,满朝文武,无不拍手称快……此事允宣可知道?”
“是,几天前在下回洛阳,已经在马市见过示众的费穆首级。”周惠点头应道。
“此事说起来,还有允宣的一份功劳呢,”杨昱微微一笑,“安丰王殿下和我见面时,听说你曾为我的属下,言辞间对你颇有赞誉。”
“这是安丰王殿下错爱,在下何以克当?”周惠谦逊的说。
见周惠态度谦和,毫不居功,杨昱脸sè更加明朗,笑着点了点头:“好,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允宣有大家子弟之风。”
“得杨公一言之赞,在下深感荣幸。”周惠躬身笑道。
“哎,允宣,越和你相处,就越觉得你和舍弟杨愔颇为相似,”杨昱叹道,“当初你在巩县的那番话,我现在还记忆犹新。不瞒你说,前时舍弟北中郎将杨侃接驾渡河,事后念及阖家百口安危,曾想过弃车驾前来洛阳,多亏杨愔当时奉命从驾,以君臣大义相劝,又提醒说已有我在元颢麾下,家族当保无虑……可以说,允宣对我的那一番劝告,等于是保住了舍弟杨侃的清誉啊!”
原来如此……周惠在心里点了点头,杨昱之所以愿意接纳自己,恐怕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不过,历史上杨昱虽然没有出仕元颢,杨侃同样是听从了杨愔的劝说。所以,得到杨昱的这份感激之情,他实际上算是借了杨愔的东风。
至于说周惠和杨愔相似,则是非常高的赞誉。杨愔字遵彦,是杨津之子,母亲是名臣源子恭的妹妹,自小风度深敏,恬裕自若,号为杨家之千里驹。后来杨氏一门遭尔朱氏荼毒,杨愔投入高欢麾下,成功的打倒了尔朱一党,高欢录其功,奏明朝廷追封杨氏一族,计有太师、太傅、丞相、大将军者二人,太尉、录尚书及尚书令者三人,仆shè、尚书者五人,刺史、太守者二十余人,为古今臣族封赠第一。杨愔也对高氏竭诚相报,为文宣帝高洋之宰辅,并得以迎娶了东魏孝静帝皇后、高洋之妹太原长公主为妻,晋封开封郡王。
天保五年之后,文宣帝高洋嗜酒任xìng,行事多有荒诞,全靠杨愔一力维持,公卿拜授,施号发令,宣扬诏册,多出于杨愔之手,所谓“一人丧德,维持匡救,实有赖焉”,因此才能“主昏于上,政清于下”,维持住北齐十多年的强盛。
杨昱将周惠比作杨愔,这是非常高的赞誉了,连周惠自己都觉得担不起。他离座起身,向杨昱躬身谢道:“此事在下实在不敢居功,杨公赞誉受之有愧。”
“此事我心中有数,允宣无须太谦,”杨昱笑着示意周惠回坐,然后话锋一转,“不过,既然与允宣订交,又曾忝居上官,我便有几句交心的话要说,希望允宣你不嫌冒昧。”
。。。
第三〇章:烽烟暂息(五)()
“杨公请赐教。”周惠在座位上拱了拱手。
“如此我就直言了,”杨昱一捋颌下长须,“允宣既出自义兴周氏,当知令祖晋平西将军周孝侯之故典吧?”
“先祖令名,在下自幼倾慕,其故典当然记得。”周惠回答说。
“可知令祖何以谥为‘孝’否?”杨昱紧接着问道。
是在问周处的议谥文么?周惠心里隐约明白了杨昱的意思。那段议谥文,由晋元帝的太常卿会稽贺遁所拟,周处第四子周硕将其写在《风土记》的序文之中,周惠作为子孙,自然免不了要背得滚瓜烂熟。如今杨昱既然问起,他也就很熟练的背了出来:“履德清方,才量高出;历守四郡,安人立政;入司百僚,贞节不挠;在戎致身,见危授命:此皆忠贤之茂实,烈士之远节。按谥法执德不回曰孝。”
“履德清方,贞节不挠;在戎致身,见危授命……真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