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挽明 >

第478章

挽明-第478章

小说: 挽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省声赶紧答应了一声说道:“是的陛下,臣回去之后便督促工匠兴建此处的墓园,到时再请陛下移步视察。”

    朱由检点了点头,便将图纸折好交给王承恩收藏,他则继续说道:“蒸汽机的事情,还是等过了这段时间再去看,你们可以继续研究改进,也要同唐山铁厂保持联系,互相交流机器改进的成果。

    至于三种枪械的制作和军队配备比例,朕以为燧发火枪如果性能可靠,就应当大比例提升制作数量,以取代火绳枪。如果燧发火枪的性能还不够可靠,那么朕希望你们继续研究下去,至于制作、配备的数量,等待总参谋部回京之后,待他们计算完成,再发文给后勤部门就是了…”

    朱由检曾经以为,当宫外的舆论继续发酵下去,燕京大学的学生们终究还是挡不住,高举伦常大旗的那些守旧官僚士人的。因此在抛出了两篇文章之后,他正寻思着是不是要煽动一些女工上街游行游行,也好给自己插手争论制造借口。

    不过他很快就发觉,他还是低估了那些投资兴建纺织工坊和大面积种植棉花的勋贵士绅的战斗力了。这些勋贵士绅虽然没有直接向伦常纲理发难,但是作为本地或是京畿附近的坐地虎,他们在京城内能够动员起来的资源并不比清流们差多少。

    由于印刷业的发展和报禁的开放,那些清流们宣传自己主张的方式,已经从低效的揭帖进步到了,使用报刊宣传和街头向百姓散发小册子的先进方式。

    自从崇祯登基后刊印第一份大明时报以来,京城以内的报纸就从无到有,在崇祯三年初已经增长到7百多份,而获得批准的合法报刊种类大约也就30多种。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小报都是非法的存在,这些小报的发行数量也不大,从几十份到上千份都有。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非法小报的状况,一是因为朝廷推行了小学教育、扫盲运动和白话文、标点符号之后,能够看得懂小报内容的京城中下层人士开始迅速增长了起来。

    作为大明首善之区的京城,因为外来商人和官员人口迁移的关系,原本识字率就远远高于北方地区,只是略低于江南的几个富裕城市而已。

    按照崇祯元年对于全城人口的调查,能够写自己名字的男子高达60,能够写自己名字的女子则是43。而认识几百字,可以读写简单信件的人口,大约在35左右。粗通文墨,能够看懂朝廷诏令,还能记账的人口,大约在20左右。

    到了崇祯三年初,认识八百字,可以读写白话文文章的人口,已经上升到47。在这个将近百万人口的都城,这个识字人口便达到了惊人的40多万。

    京城识字人口的上升,加上崇祯连续对京城娱乐事业的打击,使得京城百姓一下子失去了平日里最爱的赌博和色情娱乐,他们不得不给自己寻找新的娱乐项目。

    由于造纸工坊的大量修建,在加上印刷业的发展,照明工具的成本不断下降。白话文小说、报刊等文字类的精神食粮,便成了京城百姓晚间最为广泛的一项娱乐消遣。

    而京城内大量工坊的修建,也使得京城百姓的收入开始不断提高,这使得他们开始消费的起廉价的读物和煤油、蜡烛等商品。正因为京城百姓出现了这种需求,便使得朝廷对于报刊读物的禁止,始终无法获得什么成效。

    特别是当大明时报推出了广告这一盈利模式之后,市场上的小报经营成本就更低廉了,小报的种类也就发展的更多了。而不管是经营这些小报的文人,还是朝廷的一部分官员,都认为百姓有自由说话的权力,朝廷不应该强行禁止这些小报的运营。

    这些官员的态度,也使得一部分小报的创办人即便是被官府抓住了,也很快就被释放了出来,只是被没收了一些没有售出的报纸了事。执法既然不严厉,而经营小报又所获不菲,屡禁不止也就是理所当然的状况了。

    当燕京大学同维护伦常观念的士人发生冲突时,最为兴高采烈的不是旁人,正是京城的这些小报业主们。不管是报道双方冲突,还是收了守旧士绅的钱财,帮助士人说话,都给他们带去了不小的盈利。甚至不少小报还借此扩大了影响力,从数百份的无名小报,迅速发展到了上千份的街头报刊。

    不过当勋贵和京畿的地主们开始插手这场舆论战之后,守旧士绅原本一片大好的形势顿时就翻盘了。

    丰城侯李承祚一边让不少勋贵和士绅出面,状告京城内的一些小报内容污浊,不是描写色情就是宣传迷信,甚至公然宣扬白莲教的教义,这不是在皇帝眼皮底下谋反么?

    北京市市长刘重庆对于这些勋贵士绅的施压自然不敢怠慢,只能命令市政厅的官吏对各种小报进行查封,对于屡犯不改者处以劳教。

    迫使官府对京城各类小报进行控制之后,丰城侯等人又联合筹措了一笔款项,对一些颇有影响力的小报进行收购,并命令他们刊发攻击守旧士人的文章。

    而且,丰城侯等人还购买了京城不少印刷厂和大量的印刷纸,迫使支持守旧士人的小报断刊或抬高成本,使得京城百姓选择其他更为廉价的小报,当然这些小报都是支持学生们的。

    在这种连环打压之下,不过3、4天功夫,原本稳居上风的守旧士人们的声音,便迅速从京城百姓的耳边消失了。

    再加上一部分纺织工坊的工坊主主动打开了工坊大门,邀请一些德高望重的乡老入内参观,以证明工坊内并不是什么诲淫诲盗的场所,只是一些女工聚集劳动的地方。

    京城百姓们因为舆论争论而生起的不安,终于慢慢释去了。守旧士人在京城百姓之间引发的舆论战,终于宣告全面失败。他们只能将目光转向了朝廷,希望能够在朝堂上赢得支持。

    看着在舆论中稳站上风的,投资实业的勋贵和士绅们,朱由检虽然大为开心,但也不由生出了一丝警惕。

    虽然他希望新兴的工商业势力能发展起来,但是他可没想过要让他们发展到不受限制。 

第27章 接班人() 
崇祯三年元月30日,孙承宗带着战时大本营和新军抵达了京城北郊。虽然内阁几位学士已经带着百官出城迎接了返回的胜利之师,但崇祯依然换上了便服跑出城外,在北郊大营内先同孙承宗等战时大本营官员碰了次面,商议了下如何举办凯旋仪式的事务。

    虽然内阁大部分成员都反对让军队入城举办什么凯旋仪式,他们一是担心这只上过战场的军队入城后会骚扰京城百姓;二来他们则是希望能够淡化这场胜利,从而避免抬高军队和皇帝在百姓心中的声望。

    不过回京后一直没什么动作的崇祯,却给了这些官员们一次迎头痛击。他以快刀斩乱麻的速度作出了决定,绕过了内阁,让内务府和北京市政厅联手操办了入城凯旋仪式。

    二月一日,从前线返回的各支军队被分成了七只队伍,从德胜门入城,然后绕紫禁城一周,通过东西长安街,再从德胜门返回北郊大营解散队伍,以表示军队已经完成了出征的任务,将他们的指挥权交还给了朝廷。

    不管是新军也好,还是御前亲军和其他明军也罢,大军得胜归来入德胜门夸耀军功的凯旋仪式,也已经是上百年没有举行过的了。

    虽然万历年间也有三大征的胜利,但因为都是边军立下的功劳,和京军没有什么关系,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入京的凯旋仪式了。

    这一次却不同,在京营基础上建立的新军和御前亲卫改编的近卫军,都可算是京城出身的军队。当他们返回京城之后,京城之中参与这场凯旋式,向游行军士欢呼的百姓,可谓人山人海。

    平生第一次接受如此欢迎的大明军士,自然努力挺起了胸膛,竭力将自己最为勇武的样子,表现在这些京城百姓面前。宽阔的街道两侧,一些百姓笨拙的挥舞着市政厅发下来的红色小旗。而大部分没有获得旗帜的百姓,则激动的挥舞着他们能找到的各种能飘动的物品,比如女子的手帕、身上的围巾一角等等。

    站在承天门上观礼的崇祯和文武官员们,他们所见的军队却同百姓眼中的军队大有区别。没能将分列式、鹅步、近代军服弄出来,朱由检觉得下面通过的明军总是缺少了几分气势。

    而站在他右边的孙承宗等总参谋部官员,对于下面经过的明军,都觉得军容齐整,算是大明少有的强军了。

    站在崇祯左手的内阁及六部官员们,却对下面这些军人有些心生忌惮。这样一只不能掌握在内阁和文官手上的军队驻扎在京城,对于他们来说,总感到有种莫名的压力。以前京营虽然没什么战斗力,但是有文官控制的戎政府管束着,所以大家晚上都可以睡的很安稳。

    然而今日,下面这只军队他们根本无从插手,这只军队也只听从于总参谋部和皇帝的命令,要是京中真出了什么事,到时候说话算数的岂不是成了总参谋部的这些武人,这实在有些让他们难以接受。

    听着下面一群群军士经过承天门时,不断向城楼高喊万岁的声音,不少人的脸色就更黑了。而在某些官员的眼中,长安大街上被拆除的两道宫墙,就像是两张巨大豁口,实在是难看的要命。

    不过第一次看着东西长安街全貌的朱由检却并不这么看,他觉的拆除了宫墙之后,眼前的风景倒是颇有几分后世**广场的风采了。

    朱由检不停的向城楼下方经过的部队挥手,这为他迎来的更大的欢呼万岁的声音。孙承宗看着眼前的这一幕,思考了许久,觉得自己应当作出一项决定来了。

    京城以内针对他的风暴,孙承宗自然不会是一无所知的,他在朝中的门生故吏早就将这些变故写信传达给了他。

    对于一些官员们想要将他赶下参谋总长的位置,孙承宗对此并没有感到过于愤怒,作为一名文官,他对于朝中那些同僚的担心和提防也是早有准备的。毕竟这并不是他经历的第一次,被朝中同僚猜忌而想要解除他的军权。

    作为天启最为信任的老师,当日他受命出关恢复关外防线,也是关外的局势才开始稳定下来,朝堂上便有人担忧他的权势过大,带兵返京逼宫搞清君侧,便天天在天启面前上书攻击他,在朝中掀起了偌大的风波,最终以他主动辞职而平息了朝中的争议。

    当然,当时正是党争最为激烈的时候,所以魏忠贤不放心他这个掌握了兵权的东林党人。而现在京城之内却还算平静,并没有闹到朝堂上两派官员势不两立的地步。只要他不愿意,并不需要再次主动请辞。

    但孙承宗却不愿意被这些同僚拿封赏爵位来恶心自己,作为大明朝进士出身的文官,没人会看得起爵位的封赏。毕竟成了勋贵之后,他的家族从此就很难在科举中出人头地了,文官和勋臣是不会相容的。

    好比王阳明成为新建伯之后,他家的文脉就算断了。一代心学宗师,子孙却无人能够继承他的学问的,这对于大明的文人来说,无疑是一场劫难。

    当凯旋仪式结束,众人开始离开承天门时,走在崇祯身边的孙承宗,不由小声的向皇帝说道:“陛下,臣有事要向陛下奏报。”

    朱由检打量了一下周围的环境,便微笑着说道:“也好,孙先生和朕一起去武英殿叙话。朕也正想听听,总参谋部对于这次军功封赏的建议。”

    另一侧的黄立极见状,不由对着崇祯拱手说道:“既然陛下同孙学士有事要商议,那么臣等就先告退了。”

    朱由检对着黄立极等内阁成员点了点头说道:“几位先生可自顾忙去,明日上午,朕会去内阁同各位先生商议处理,这些日子累积下来的政事。”

    看着崇祯带着孙承宗等人离去,离得较远的钱士升就想要出列追上去,但陆澄源却眼明手快的拦住了他。

    钱士升顿时有些不解的抬头看着他问道:“陆兄何故拦我,我正要上前向陛下进谏,孙恺阳耀武于京城,不是臣子所为…”

    陆澄源不慌不忙的说道:“这大军得胜归来,入德胜门夸耀武功乃是有旧例可循的。且此次大军出征,领兵的是陛下而不是孙学士,这夸耀武功,也是夸耀陛下之功,非是学士和新军之功。

    你现在上去弹劾孙学士,不仅不会得到陛下的认同,恐怕还会坏了我们的大计。且在等上两日,我等已经联络妥当,一旦陛下商议军功,就一起提议赏赐爵位于孙学士。不管孙学士愿不愿意接受,他都会先辞去总长的位置,以向陛下表示清白的…”

    在武英殿内的崇祯值房内,孙承宗郑重的向皇帝提出了想要退位让贤的念头。朱由检看着他不解的说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