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第4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纳格沉默了片刻后说道:“以大明的版图和陛下的才能,将来也许可以规复辽东也未可知。我只求陛下一事,若是果然有这一日,还请陛下照顾外臣家人一二。”
朱由检举起酒杯示意了一下,便一口饮下,然后说道:“朕答应你,那么你且慢慢享用,朕先起身了…”
朱由检走出水榭前,回头看了看,发觉武纳格的肩膀似乎耷拉了下来,这一刻倒是再没有什么军中大将的气度了。
收回目光的朱由检,便一言不发的踏出了水榭,在两名打着灯笼的侍卫引导下,在黑暗中渐渐远去了。
十二月二十五日,在遵化城北面后金军遗留的大营,靠近城门方向的木墙已经全部拆除了,营外的浅壕也被填平踏实,这里重新变成了一片空旷的荒地。
后金军在营内修建的观战高台,在明军重新修缮后,成为了祭奠遵化及本次后金入关,明军阵亡军民的祭奠场所。
当日一早,遵化军民数万人以白布条扎着头,肃立在祭台之前,等待祭祀战争中死去的将士、亲友和乡党。
在铜号角的呜咽声中,一身素袍免冠的朱由检在众人的注视下,从祭台右侧的阶梯缓缓登上了高台。
随后他在礼官的高声呼喊声中,一步步的完成了祭奠阵亡军民的各项仪式,最后便是一板一眼的读完茅元仪写作的祭文。
在这肃穆而宏大的祭奠仪式上,台下的军民们都显得极为安静,只有等到崇祯开始诵读祭文时,台下才开始隐隐出现了饮泣之声。
刚开始只有一两个痛失家人的百姓在哭泣,接着这哀伤便开始传播了开来,不仅仅是普通百姓,失去了同袍的军人也心有感触的哭泣了起来。
“…呜呼哀哉,伏惟尚飨,祭我英烈。”朱由检念完了最后一句,并没有就此结束仪式。
祭奠这些战争中牺牲的军民,是为了让这些百姓和军人记住烈士们的付出,从而坚定同外敌抗争的决心,并不是为了让他们哀伤于家人、亲友、同袍的死亡,从而丧失了同外敌抗争的勇气。
朱由检受起祭文,扫了一眼台下的军民之后,便继续开口说道:“今日我们在这里祭奠那些为国牺牲的英烈,并不是想要在英烈面前自怜自哀,作出一副失败者的姿态。
我们在这里纪念他们,就是要让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想用生命保护的东西是什么。而我们也将会继承他们的遗志,高举他们的旗帜,将他们想要保护的东西继续保护下去,从而不让他们的鲜血白流,这才是他们在天之灵想要看到的结果。”
随着皇帝的话语在台下的人群中传开,原本悲痛不已的人们开始重新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台上演讲的皇帝身上。
朱由检在台上慢慢来回踱步,一边思考一边继续说道:“我们的军队也好,我们的百姓也好,当我们握着武器冲向那些侵略我们的后金军队时,我们的念头只有一个,那就是保家卫国。
用自己的生命去保卫家人,大家都不会有什么异议,因为就算是禽兽都知道要保护自己的幼崽,何况是我们作为一个人呢?
但是要用自己的生命去保卫这个国家,也许就会有很多人退缩了。因为他们不觉得用自己可贵的生命去保卫国家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这也是为什么,当后金军绕道入侵时,扼守长城关口的大明军民会轻易的向后金军投降的缘由。
那么这些投降后金的军民,和我们那些为国牺牲的英烈比较起来,他们是不是太过可耻,也太过卑劣了呢?”
台下立刻有烈士的家属高声回应了崇祯,“可耻,应当重重的处罚这些投降后金的无耻之徒…”
这名家属的呼声顿时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朱由检侧耳听了一会才双手虚按,让台下的军民重新安静了下来。
“是啊,他们的确是可耻而卑劣。但是朕一直在反思,究竟是为什么,他们会如此轻易的投降了后金军。
朕想了很久,终于有了一点收获。朕以为,他们只所以能够毫无廉耻,毫无顾忌的向后金军投降。那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国家,也不知道什么样的行动才算是真正保卫了家人。
那么大明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究竟值不值得我们用生命去维护她?我以为,这是朕的过失,这是朝廷的过失,也是所有大明百姓的过失。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去定义过,我们的祖国大明,她究竟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如果我们不能搞清楚大明是什么,我们就没有权力要求那些不认同大明的人用生命去保卫她。
作为大明的皇帝,我以为无法让百姓和军队了解他们保卫的祖国是什么,那么最大的责任就在于朕。因此朕决定赦免那些向后金投降的军民,但是不包括那些主动引导后金军残害大明百姓的投降者。
而今日,朕也将在诸位英灵和你们面前明确,大明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用生命去保卫她。而我也将在此发誓,我将同你们一样去保卫她,并绝不会背叛她…”
第741章 人民的权力()
朱由检停顿了片刻之后,对着台下的军民继续说道:“有人说,我大明就是中国,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我中国居于天地之中,是为天朝上国;四野八荒皆为蛮夷,必臣服于我中国也。
为了维护大明天朝上国的威仪,凡有不臣者,必兴王师以讨之。这样的大明值得我们用只有一次的生命去捍卫么?朕以为还差一点,否则就不会有这么多未经一战就投降后金的官民。
也有人说,我大明即是华夏,有礼仪之大,故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此所谓华夏也。简单的说,我华夏之所以是华夏,就是因为我们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我华夏之历史,有典籍记录的就可以上溯到三千七百年前的夏朝。当我中国之人书写记录历史的时候,四方蛮夷还处于茹毛饮血、衣其羽皮的野人生活…
是以华夏即是文明,文明即是区分华夷的唯一标准。文明是,当蛮夷还在刀耕火种时,我们已经开始书写文字,制定礼乐制度,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了。
文明是当蛮夷还在驱使同族兄弟以为奴隶,杀戮人民以祭祀上天时;我们已经开始废除奴隶,以为国人,废除人祭,代以牲畜以活人。
总而言之,文明即是夫子所谓的仁,仁者爱人。是以作为一个文明国家,大明应当爱护自己的人民,这才是真正的仁。
一个真正的文明国家应当如何去爱护自己的人民,朕以为不过是保证人民有以下三个权力:人民有没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力?人民有没有实现幸福生活的权力?人民有没有保卫幸福生活的权力?
我们说要保家卫国,就是要保卫夫子的仁道,就是要保卫我大明人民最为基本的三个权力。也只有保卫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权力,才值得所有大明人不惜用自己生命去捍卫她。
任何敢于阻止大明人过上幸福生活的内外势力,都是背弃了华夏文明的叛徒和敌人,我们都要毫不犹豫的起来同他们做斗争。不管这个敌人手上拿着的是刀枪还是笔墨,我们都要粉碎他们对一个真正文明国家的进攻和诋毁,还要在他们的尸体上踏上一万只脚,让他们永世不得翻身…”
站在高台下方左侧近卫第二师队列中的张献忠,对于崇祯的话语其实并没有太大的触动,但是左右的近卫师将士们,和更远一些的遵化百姓们,对皇帝的演讲却听的如痴如醉。
张献忠虽然读过几年书,但并不算是正式开蒙过,因此也就没有确立牢固的纲常名教观念。对他来说,豁出性命在战场杀敌,自然是为了升官发财,脱离平民百姓的阶层,以此来光宗耀祖而已。
至于所谓保卫文明,保卫仁道,这些口号实在是太高大上了些。而保卫大明人的幸福生活云云,张献忠内心还颇为抵触,现在的大明人哪有什么幸福生活。就以他过往的生活经历来看,也就京畿一带的百姓还活的像个人样,据说江南百姓的生活比京畿百姓还强一些,不过他没有见过。
仅以他见过的陕西、河南、山西几地百姓,别说是幸福生活,就是想要活下去都很是艰难。如果能够让这三地的百姓能达到京畿百姓的生活,那已经算是了不得的仁政了。更不必提那些地方官员和乡绅互相勾结,鱼肉百姓都成了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了。
张献忠悄悄的环顾周围将士们的神情,觉得也许只有这些在皇帝羽翼下庇护的将士们,才会相信皇帝说什么,就能做到什么吧,他反正是不大相信的。不过,张献忠也意外的觉得,他听着皇帝今天所说的这番话,倒是比起此前听到升官的消息,更让他心里感觉温暖舒服一些。
也许,因为这还是他第一次听到,有上位者不以利益和道义去苛责下面的普通百姓和军士,让他们去保卫大明江山社稷的缘故吧。不管皇帝今后能不能实现他今天说出的保证,张献忠都觉得,起码现在他还是愿意用自己的性命去保卫这样的皇帝。
在高台左侧楼梯边上,同肃立的军民队伍面向而立的官员队伍里,崔呈秀也在不断的打量身边官员们的神情。
对于崇祯在祭文过后的演说,崔呈秀觉得虽然有些新意,但是对于夫子的仁恕之道未免有些叛离了。更何况,夫子所谓的仁政爱民,主要还是指士大夫自我约束的道德感,爱民不是让你真正的去为小民谋利益,而是说士大夫应当具有这样一种品质而已。
所以士大夫们所言的仁爱,不过是为了满足士大夫们自我需要的道德需求,不是让士大夫们真的为那些贩夫走卒所驱使,为这些小民的利益东奔西走,劳身伤神。
不过虽然皇帝的话语叛离了夫子的正道,崔呈秀倒也没有迂腐的想要去纠正皇帝的看法,他倒是以为,这是一个了解崇祯内心的突破口。自从崇祯那晚召见他,抛出了耕者有其田的改革方略后,崔呈秀这些日子来都拼命找借口拖延答复皇帝的时间。
内阁首辅和身后之名的诱惑虽然让他难以拒绝,但如果耕者有其田的改革方略是一条死胡同,那么他也是没什么兴趣接受皇帝的任务的。而崔呈秀这些日子里反复思量的结果,便是如果能够得到皇帝的强力支持,那么也许耕者有其田的改革方略虽然实现不了,但是缓和一下土地兼并引起的各地激化的民绅矛盾,也许还是可行的。
对崔呈秀来说,如果有一线可能,他还是希望能博一搏的。毕竟获得了皇帝的庇护之后,他之前替魏忠贤打压东林党人的行为,也就能够安然洗白了。只要不出什么意外,他的家族依然可以兴盛两三代人。
但是令崔呈秀担忧的是,他不清楚崇祯愿意为这样的改革付出多大的代价,或是有多大的决心。要是他这边激起了各地士绅的愤怒,而皇帝又开始退缩的话,那他的结局无疑会比张居正还有惨烈的多。
不过在今天这个祭奠仪式上,崇祯当众发表的这篇演讲,在崔呈秀看来无疑是吹响了改革的号角。而皇帝有这样的决心,让崔呈秀觉得,也许土地改革未必不可为。
这场仪式除了让崔呈秀看到了崇祯对于土地改革的决心,他也注意到了新军将士同那些遵化平民对于皇帝的支持。这种支持并不是出于忠君之心,而是他们真正被皇帝的演说打动了,认为他们付出的牺牲的确是有价值的,他们想要同皇帝一起去保卫,皇帝所说的那个让他们过上幸福生活的理想。
崔呈秀意识到,除了崇祯所拥有的皇权之外,光是这些新军将士们的支持,就已经可以充分保证他在北方几省试着推行土地改革了。起码他身边的这些年轻军官们,听着皇帝的演讲时,都是眼睛发亮的存在。
崔呈秀下意识的转头向另一边望去,看着孙承宗、袁崇焕、茅元仪等几位有些难看的脸色,不由修正了下想法,“奥,看样子还有极少数人,对于皇帝修订解释夫子之仁的新说法不那么赞同的。不过,他们好像也没打算正面去对抗皇帝的说法…”
当台下的大小官员们各自猜测,皇帝的这番演讲有什么用意的时候,朱由检终于结束道:“…保卫每一个大明人拥有幸福生活的权力,这就是国家的职责。朕作为大明天子,吾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履行,国家对于人民的承诺。朕始终相信,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一家一姓之江山也。身为大明皇帝,吾不是为自家守此产业,而是奉天承运,替天下人守此天下也。”
原本听着崇祯大谈保卫人民,听的颇为心惊肉跳的官员们,听的崇祯最后的总结时,总算稍稍